1,裝備定義
按照我國習慣的定義,中程飛彈為射程1000~3000千米的飛彈;按照美蘇核裁軍時達成的協議,中程飛彈定義為射程500~5000千米的飛彈。與近程飛彈相比,中程飛彈射程更遠,火力控制範圍更大,同時由於飛行速度更快、彈道更高,相對而言難以攔截;與遠程飛彈相比,中程飛彈飛行時間較短,因此敵方可用於探測和攔截的時間更短,有利於飛彈突防,彈頭再入防熱問題也相對容易解決。中程飛彈一般是兩級發動機,是從近程飛彈到遠程和洲際飛彈的研製所必須跨越的技術臺階。
2,研製歷程
早在1967年,我國在進行配裝飛彈核潛艇的潛地固體飛彈方案論證時,就曾設想在該飛彈研製成功後,將飛彈稍加修改之後使之成為陸上機動型號。隨著巨浪一號研製工作的展開,方案設計和試驗計劃中,明確提出巨浪一號採用「臺、筒、艇」三階段試驗方案。前兩個都是要進行陸地發射試驗。巨浪一號研製人員在進行陸上發射筒設計和試製時認為,把發射筒裝在公路車上開著跑,不成了陸上機動式固體戰略飛彈了嗎?1975年,航天部門把這個設想具體化後,向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和其他幾位副主任做了匯報後,得到他們的支持,爾後又徵得了第二炮兵部隊的同意。
1978年8月,國防科委在規劃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中國戰略武器的研製要努力完善第一代,儘早結束試驗階段,抓緊研製機動的第二代武器的發展方針。進一步指出巨浪一號屬於「一彈兩用」的武器系統,應探索固體飛彈公路機動發射技術,為中國固體飛彈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月,鄧小平在聽取七機部領導匯報戰略核武器規劃時指出:「我最有興趣的是陸上機動,用現代化武器打遊擊戰爭。要抓好巨浪一號直接上岸。」為此,國防科委立即與七機部、二炮、總參等有關部門商討巨浪一號上岸型號的研製原則、技術指標與作戰方式等問題。將潛艇發射的巨浪一號直接搬上岸(陸地),就成為中國第一種陸上機動式固體地地戰略飛彈。
國慶閱兵式上亮相的東風-21C彈道飛彈
經過對巨浪一號上岸後的發射方式、戰術性能指標的確定、技術狀態的修改等進行分析研究,1980年3月完成了固體地地飛彈武器系統的總體技術方案。同年6月7日,中央專委批准了東風二十一號固體地地飛彈的研製任務,由七機部二院負責總體研製。
為了實現固體地地飛彈的機動運輸和快速發射,承擔固體地地飛彈地面設備設計任務的科技人員,根據固體飛彈對運輸發射設備的特殊要求,提出了飛彈運輸、起豎和發射等多種功能合一的設計方案,簡稱三用車方案。這種由牽引車、半掛拖車、發射裝置和電液控制系統組成的公路運輸發射車,除了具備運輸、起豎和發射飛彈的功能外,還具有保溫、調溫、發射筒調直與方向迴轉、水平裝填和儲存飛彈等多種功能。
負責三用車生產的519廠於1983年6月生產出第一臺三用車及其配套設備。經模型彈彈射和全武器系統試驗後,證明三用車及其配套設備的技術先進,設計方案可行,質量可靠。1983年,漢陽特種汽車製造廠完成了三用車配套牽引車的樣車試製,並經試驗考核證明達到了設計要求。
1984年4~5月,固體地地飛彈和地面設備進行了全武器系統合練,全面檢驗了各種車輛、設備的設計性能。在完成飛彈武器系統合練和夜間發射操作試驗後,相繼進行了高溫、高溼和淋雨試驗、公路運輸試驗、儀器設備工作壽命試驗、待機試驗、低溫環境下的發射試驗和大風環境試驗,全面考核了武器系統的技術性能和作戰使用性能。
1985年3月,固體地地飛彈試驗隊從北京出發,來到發射基地執行首次飛行試驗任務。3月28日,三用車進場後,參試人員先後進行了多次設備自檢測試。三用車起堅、調平、旋轉、程控、手控、保溫、調溫、插拔機構等,都經過試運行,檢修了車輛。與此同時,與三用車配套的水平裝填車進行了對接調試,先後三次順利地完成了水平裝填。經過一系列自檢測試後,4月9~13日,參加了全試驗隊合練。4月20日,試驗隊進行了大風試驗,三用車性能良好。4月26日,試驗隊進行了強光瞄準試驗。
1985年5月20日,中國第一枚固體地地飛彈武器系統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這次試驗成功,標誌著中國有了第一代陸上機動發射的固體戰略飛彈。5月30日,第二枚固體地地飛彈又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隨後,又對瞄準設備、適配器等配套設備做了改進。1987年5月,用改進後的地面設備進行發射試驗,獲得成功。1988年,東風二十一號飛彈武器系統通過設計定型。1991年6月,成功進行了定型後的首次批抽檢發射試驗,隨後交付二炮部隊使用。
中國第一代固體中程地地戰略飛彈武器系統的研製成功,為發展更先進的固體地地戰略飛彈奠定了良好基礎。
3,裝備組成
東風二十一號飛彈武器系統由飛彈及其配套的地面設備組成。它的研製利用了其他固體飛彈的很多重要技術,有利於縮短研製周期,節省經費。但因飛彈武器系統發射時的載荷、振動和衝擊等力學環境的改變,由總體設計部在設計中做了必要的改進。這些改進,有利於地面車輛的集中布置和設備的迅速展開,既降低了選擇發射場地的條件,也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為保證發射場人員和車輛的安全,在飛彈尾罩上增設了尾罩側推發動機,使尾罩與彈體分離後沿一定方向飛落。
東風二十一號的兩級固體發動機採用聚丁二烯複合推進劑和低合金高強度鋼殼體。發動機矢量控制,一級為擺動噴管方案,二級採用液體二次噴射控制方式。為了提高飛彈的打擊精度,精確控制二級發動機按指令關機,在二級發動機前封頭上採用三個反向噴管,以實現推力終止,並提供頭體分離的反向推力。制導系統採用平臺─計算機方案,其中慣性平臺採用小型化三軸液浮陀螺。
東風二十一號飛彈的彈頭繼承自巨浪一號潛地飛彈。由於潛地飛彈受體積和尺寸的限制,彈頭要求小型化。在二機部核武器研究院的密切配合下,七機部一院14所先後解決了外形選擇、結構與防熱設計以及參數測量方面的技術,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個輕小型熱核彈頭,在飛彈彈頭設計技術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1974年,該型號核戰鬥部成功進行了全當量核試驗。
飛彈地面設備由飛彈儲存、發射準備和發射所需的各種裝備和設施組成。它是飛彈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完成飛彈儲存、防護、運輸、轉載、頭體對接、起豎、供氣、供電、液體推進劑加注、測試、瞄準、發射、發射控制等各項作業,並按要求將飛彈發射出去。中國早期的飛彈發射方式,屬於初級的區域公路機動發射方式。其後,相繼採用了地下井儲存和井下熱發射,地下井儲存和地面發射,公路網區域快速機動發射等多種發射方式,使飛彈武器系統的生存能力和作戰反應速度得到很大提高。
此外,根據固體地地飛彈的使用要求,還設計了帶有大功率發電機組的電源車、配電車和局部空調補氣車、發射控制車、瞄準車和自動化測試車等,形成了固體地地飛彈的成套地面設備。為提高飛彈作戰指揮的自動化水平,科技人員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研製了指揮監控系統,並參加了固體地地飛彈的飛行試驗,證明達到了預定的戰術技術要求。
飛彈發射流程為,按預定的發射程序,車輛依次進入發射陣地,迅速展開地面設備,起豎飛彈,在完成平臺調平、瞄準和射擊諸元裝訂等各項準備工作之後,即可實施飛彈發射。由於從設計上和發射程序安排上都千方百計地減少飛彈在發射陣地上的操作項目,該飛彈武器系統從車輛進入陣地起,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發射任務。
4,改型簡介
1988年,中國第二代固體中程戰略飛彈──東風二十一號甲立項,由航天部二院負責總體研製。這是國防科研撥款制度改革後,航天系統第一個由總承包院與軍方直接籤定合同研製的型號。該飛彈採用多項先進技術,是一個全新的型號。為了增加射程和可靠性,東風二十一號甲發動機採用比衝更高的端羥基聚丁二烯複合推進劑,二級採用玻璃鋼殼體、單個珠承全軸擺動噴管、電機式保險機構等技術。飛彈發射三用車和地面設備也有所改進。
1992年,飛彈研製進入試驗飛行試驗階段。同年4月和11月的兩次飛行試驗由於設計問題而失敗。經過3年的改進設計,1995年1月、8月和11月連續取得三次飛行試驗成功。1995年8月17日~9月26日,二院試驗隊在某飛彈試驗基地完成了3000公裡機動運輸試驗和作戰使用流程考核試驗。1996年12月再次飛行試驗成功,次年飛彈設計定型。1999年9月,東風二十一號甲飛彈參加了國慶五十周年閱兵。2000年3月,成功進行了定型後的首次批抽檢發射試驗,隨後交付二炮部隊使用。第二代固體中程戰略飛彈的研製成功和裝備部隊,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二炮開始常規飛彈建設規劃時,就提出發展了中程常規戰術飛彈的建議。其中設想的一個作戰目的是,用中程常規戰術飛彈的遠程火力彌補南海地區作戰中我海空軍遠海作戰能力的不足。到了90年代,對臺軍事鬥爭準備成為二炮常規飛彈部隊的首要作戰任務。二炮提出裝備類似於美國潘興II的帶有末制導的中程彈道飛彈,可以有效突破臺灣從美國購買的愛國者飛彈防禦系統,並利用其精確打擊能力攻擊敵指揮所、防空陣地、機場等重要軍事設施,起到「殺手鐧」的作用。
經過對中程常規彈道飛彈的幾大關鍵技術(機動彈頭氣動外形和控制、末制導雷達圖像匹配、透波頭罩材料、子母彈戰鬥部分離和控制等)長達十年的攻關,中程常規彈道飛彈於2001年開始立項研製,2002年12月取得首次飛行試驗成功。隨後的幾個型號相繼定型並裝備二炮常規飛彈部隊使用。
東風二十一系列中程常規彈道飛彈發射車採用了五軸自行式底盤。東風二十一號和東風二十一號甲飛彈採用的半掛拖車具有載重量大、容易操作、繼承性好等優點,但由於受到牽引車附著重量的限制,驅動力不能完全發揮。而多軸自行式底盤車輛整體性強,可以將發動機功率發揮到最大,這就相應提高了車輛的通行能力。可在較低等級的公路上機動,可高速通過1~2級公路及橋梁,也可安全通過3~4級公路及橋梁,還可低速通過部分5~6級公路及橋梁。這使其既可隱蔽在森林裡、橋下或涵洞內,又可經常轉移位置,迷惑敵人,這樣就不易被敵發現和遭到突然襲擊。次外,該系列飛彈的地面設備也大大簡化,實現了「多車合一」,使整個系統的維護性和機動性更強,系統目標更小,有利於機動隱蔽。
我國還正以東風二十一系列中程常規彈道飛彈為平臺,研製彈道飛彈反航母武器系統。
反航母武器是未來局部戰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軍事強國都擁有航母編隊,並將其作為未來戰爭的主要作戰平臺。一旦發生局部戰爭,強敵勢必會使用航母作為其介入局部戰爭的作戰平臺。如果擁有多作戰平臺、技術先進、作戰性能優良的反航母武器系統,將會使得強敵需要從多方面考慮是否介入戰事,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即使強敵真正介入,反航母武器的有效使用也會對其航母編隊造成重大損傷,從而減弱強敵的介入程度。與打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彈道飛彈不同,打擊航母這樣的海上移動目標對飛彈的目標探測和識別能力、機動能力、打擊精度和突防能力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無疑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5,未來展望
中程飛彈曾在冷戰核裁軍的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1981~1987年,美蘇就限制在歐洲中程核武器問題舉行談判,最終於1987年12月籤署了《蘇美關於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飛彈條約》,簡稱《中導條約》。這是自核武器出現以來世界上達成的第一個削減核軍備的協議,成為當時東西方關係緩和的重要標誌。條約規定,雙方在條約生效後三年內銷毀全部射程在500至5000千米的陸基中程飛彈。至1991年5月,雙方已按條約規定銷毀了全部潘興II和SS-20飛彈。然而冷戰後,其他國家對於中程飛彈的熱衷程度卻大大增加。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鮮和伊朗等國先後開發了射程為1000~3000千米不等的中程飛彈,配備了核彈頭和多種常規戰鬥部。中程飛彈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武器裝備發展的一個熱門領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針對2006年美國提出的在東歐部署飛彈防禦系統的計劃,俄羅斯再次考慮到運用SS-20中程飛彈這一戰略籌碼。2007年俄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聲稱,美國若不取消在東歐部署飛彈防禦系統的計劃,俄羅斯將退出蘇聯時期與美國籤訂的《中導條約》,重新部署SS-20飛彈,可以在核戰爭爆發時,先發制人地摧毀美國在歐洲預想的幾個反導陣地,這無疑是俄羅斯抵消美國反導優勢的最簡單而有效的手段。
同樣,美國正積極拉攏日本、印度、韓國、澳大利亞在我周邊構建反導系統,嚴重威脅我核反擊力量的有效性。我們也可以仿照俄羅斯,用常規中程飛彈對這些國家的陸基和海基反倒系統進行反制打擊。為此,我們需要研製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突防和打擊能力更強,並具備打擊海上和陸上移動目標能力的新一代中程彈道飛彈。
下面是中國DF-21型中程彈道飛彈與世界主要中程彈道飛彈的性能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