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不能忽略中央的因素 選戰

2022-01-03 大公網

近日,香港大小媒體,報刊網絡都在廣為傳播消息人士的「消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及統戰部長孫春蘭到深圳聽取各界對特首選舉的意見,在會面期間,張德江表示了中央對香港特首選舉的意見,特別指出了林鄭月娥是中央唯一支持的行政長官參選人,並強調是中央政治局的「決定」。

在香港新一屆特首選舉進入候選人提名前,中央官員特地南下聽取意見並表達「決定」,表明了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對香港新一屆特首選舉的重視。雖然,香港特首由一千二百人組成的選委會選出,但特首選舉不能忽視中央的「決定」。

中央表達意見合理合法

特首選舉提名期即將於二月十四日開始。今屆特首選舉爭奪異常激烈,幾位有意競逐特首的均是香港政界有實力人士,旗鼓相當。候選人之一的曾俊華,發表了長達七十五頁的政綱;葉劉淑儀不斷出現在媒體上,表達自己的政見;林鄭開通社交平臺,不斷落地。爭取儘量多的提名是特首選舉各方爭奪的首戰,各方支持至關重要。

林鄭成為中央唯一支持的參選人,香港報章網絡報導的這則消息無法得到證實,但無論如何都可以明示,在香港特首選舉的事宜上,中央有發言權,有表達意見、「決定」的權力。不過,首先要闡明的是,消息人士提到的中央「決定」,不是決定誰就是當然的特首,而是中央決定支持的參選人。為防誤解,張德江還加了一句指中央並不是欽點特首,因特首是由選舉委員會選出。

香港特首選舉事關香港的未來,也關係到「一國兩制」順暢執行,中央當然需要特別重視。從香港的執政能力,從維護「一國兩制」,從維護香港和中央關係,從能準確把握全局等多重角度出發,中央向各界代表表達香港特首選舉中的意見,完全合情合理合法,既符合全局利益,亦符合香港利益。

香港特首根據《基本法》及由選舉委員會經選舉產生,選舉決定權在選舉委員,但選舉過程中充分考慮中央的意見亦很重要。根據《基本法》規定,經選舉的特首最終要由中央政府批准任命。回歸以後,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日益緊密,無論在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都需要極縝密協同。香港各方面的發展都需要得到中央的支持,香港也要溶入到國家的發展規劃之中。選出一個能符合香港發展利益,亦能得到中央充分信任和支持的特首,是雙贏。

報章引述的消息透露,張德江在會面中稱讚林鄭月娥愛國愛港立場清晰,有豐富行政經驗,執行力強,過去幾年在特區政府做了不少工作。可以看出,中央支持的唯一參選人是有其自己對香港治理的理據和考量的。從大局出發,選委會委員有理由需要考慮中央對參選人的支持「決定」。

林鄭月娥開通社交專頁,聆聽市民意見

期待香港社會和諧發展

香港回歸以來,雖然市民「一人一票」選特首的願望還沒有實現,特首選舉還是承接上一次的方式,由選舉委員會選出,但無論如何,這一屆選舉相對來說是情況複雜卻也是能夠很好體現民主的選舉。經過激烈競爭形成了新一屆的選舉委員會,且目前已有多個參選人,經過充分準備,亦有廣泛的代表性,可以讓代表市民的選委會來選舉。唯一可能產生的問題是建制內部的爭執激烈,一旦處理有偏頗,建制派會撕裂,這是中央所擔心的。

第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有競爭,香港社會總體平和,沒有分歧。第二屆行政長官選舉是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由前任連任,沒有出現競爭。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出現了反對派與建制派競爭的局面,但競爭並不激烈,結果完全可知。接下來的第四屆選舉,社會撕裂明顯,建制派要與反對派競爭,建制派內部亦互相揭短,產生不良後果,至今仍有後遺症。

香港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是在政改方案被否決後,社會空前分化與對立的複雜形勢下展開,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加快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成為首要,不願特首選舉讓不穩定的社會雪上加霜,這可能就是中央的期望和考量。

中央一直高度關注香港,自然包括特區和特區政府首長的人選。欲問鼎香港特首的參選人,都不會不考慮中央的態度,以決定他們的抉擇。選舉委員會的成員,也不能忽略中央的考量。

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編輯:馬賽克兄妹

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大公報微信矩陣

大公網丨微香港丨晨讀香江

相關焦點

  • 2017特首選舉的五軍之戰
    ,很想搵好這份工,但仍然民調低迷,眾叛親離,深失港人所望,最終知所進退,顧全大局,順應民意,對港人算是大快人心;梁特首四年來的功過不在這裡評述,只是現在潛在參選人機會陡增,2017年特首選舉之戰開始進入緊張焦灼期;各路潛在參選人試水動作頻頻,讓我們看看這五位潛在參選人,邊個有機會搵這份工,邊個會做好呢份工?
  • 視點原創| 高雄市長選舉態勢分析
    導讀:隨著「九合一」選舉日益臨近,各縣市選戰漸趨白熱化。一向被視為民進黨大本營的高雄市,原本「躺著也能選贏」的陳其邁,如今在奇兵韓國瑜的奮起直追下,民調逼近「五五波」,「韓進陳退」趨勢明顯,高雄也由此成為藍綠決戰的關鍵戰場之一。民進黨從「躺著選」到全黨動員助戰,選局主軸從「決戰中臺灣」,變成「高雄不能輸」。
  • 世襲的聰明人與選舉的傻瓜,你站誰?
    也就是說,誰背後的財閥更財大氣粗,誰就把持了選舉,至於臺上的人能不能讓民眾滿意?反正你們只能從這幾個裡面選。從最早的代議制到普選制,從多數選舉制到比例代表制,在追求權利和平等的這條路上,人們走的異常艱辛跌跌撞撞。民主背後,權利壁壘的高牆已然越建越高。
  • 王維基出選港島:當選後會聯合其他「反梁派」
    他表示在九月立法會選舉產生的70個立法會議席中,希望有超過35個議席反對梁振英連任,又稱一旦當選,首個動議將對梁振英提出不信任動議,並要求中央為香港換個更好的特首,強調若梁振英不下臺,香港不可能重啟政改。《星島日報》報導,王維基昨日下午先在社交平臺宣布參加九月立法會選舉,出戰港島,下午四時再舉行記者會。
  • 臺「九合一」選舉前瞻
    隨著選舉時間日益臨近,黨內各政治勢力選戰攻防將愈加激烈,民進黨能否保住當前優勢地位?國民黨能否扳回失勢局面?以柯文哲為代表的第三勢力能否贏得一席之地?這些問題成為當前各方關注焦點。選舉時間敏感,是島內政治勢力積蓄力量的必經之戰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是直轄市市長、議員、山地原住民區長、區民代表,縣市長、鄉鎮市長、市民代表及村裡長等9類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簡稱。「九合一」選舉2014年在臺灣首次舉辦,並在此後每4年舉行一次,今年11月24日舉行第二次選舉,屆時將產生11130名公職人員。
  • 宏國頭條|李毅:非戰已不能統一臺灣
    在國民黨南部候選人普遍畏戰怯戰的時候,被送來高雄當炮灰。此時正當國民黨被民進黨當局的「黨產會」、「促轉會」抄家滅門的倒黴之際,韓國瑜還懇求國民黨中央,參選也至少要有碗滷肉飯的卑微資源。韓國瑜的處境吸引了高雄人民的廣泛同情。
  • 林鄭月娥宣布:跟進中央對美反制!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日宣布,特區政府將依法按中央要求配合及跟進。據香港媒體報導,林鄭月娥3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表示,就美國將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籤署成法,中央採取反制措施是外交事務,特區政府將依法按中央要求配合及跟進。
  • 印度北方邦選舉:莫迪治下的迷思與現實
    該邦「種姓政治」特徵顯著,近年來主要由社會主義黨(SP)與大眾社會黨(BSP)兩大基於特定族群的地方政黨把持。在2014年印度全國大選中,莫迪領導的印人黨橫掃北方邦,一舉拿下該邦80個人民院(國會下院)席位中的71席。莫迪本人亦在該邦著名印度教聖地瓦拉納西勝選。因此,輿論在選前普遍認為印人黨有能力拿下北方邦,重演2014年全國大選的一幕。
  • 民進黨20年「老巢」綠變藍,蔡英文辭黨主席職務/臺灣九合一選舉 民進黨潰敗 國民黨大翻盤贏15縣市
    在黨內高層陪同下,神情凝重的蔡英文昨晚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宣布已辭去黨主席一職,為選舉結果負起「完全的責任」。「我們努力不夠,讓所有和我們一起打拼的支持者失望,我也要在此表達我們非常誠摯的歉意。」蔡英文說:「今天民主給我們上了一課,我們就應該要虛心接受人民更高的要求。對於民意的展現,我們當然要深自檢討,但一場選舉的成敗,不能讓我們停下腳步,我們更不能因此自怨自艾。」
  • 臺北市長選舉,國民黨的機會在哪裡?
    ,臺北市長會花落誰家,應該是最受矚目、也最重要的一場選戰。臺北市一直是藍大於綠的地方,李登輝曾經說臺北市是「外來政權的大本營」,然而四年前的選舉,無黨籍的政治素人柯文哲卻勢如破竹,獲得壓倒性勝利。柯文哲勝出的原因很多,最關鍵應該是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的個人特質,他從選戰開始被冠上「權貴」二字,從此權貴的形象如蛆附骨,他本人和團隊都無力擺脫這樣的負面描述,所以那場選戰早早就被定位為「平民和貴族」的戰爭,以致敗象早露。間接的因素則是馬英九執政成績不佳。
  • 黑暗勢力操控臺灣選舉
    究竟當如何看待臺灣地區的這次選舉,又如何評估下步臺海局勢與兩岸關係?臺灣地區實行西式選舉,若憑執政表現的優勢贏得選戰,自無可厚非,但蔡英文和民進黨施政乏善可陳,政策荒腔走板,令社會撕裂、民生凋敝、民主倒退,引發爭議不斷、民怨不息。為轉移社會批判焦點,其恣意動用執政資源,全力開動黨政軍機器撈取選票。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臺灣政治的新特徵
    如果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看,本文強調如下幾個關鍵性原因:  第一,所謂多種因素中既有內外因素,也有表裡因素,它們發生了綜合交叉、複合迭加作用,而不是單一機械作用。  第二,這些內外、表裡因素造成了「蝴蝶效應」和「灰犀牛效應」,而非人們熟悉的「鐘擺效應」、「骨牌效應」,也沒有發生「黑天鵝效應」。這是觀察這次選舉及結果時絕不能忽視的地方。
  • 「總統的搖籃」俄亥俄州是美國總統選戰中的關鍵州
    美國總統選戰正打得如火如荼,十分精彩,目前形勢還未明朗,但一些歷史性的統計數據可以作為大家的參考。
  • 媒觀察 從臺灣選戰看社群媒體民主是好是壞?
    11月29日,臺灣地方性選舉落幕。
  • 2022年臺北市長選戰鹿死誰手?賴嶽謙推測藍營還有「大黑馬」
    面對2022年臺灣地方選舉,各政黨已經展開布局,臺北市長選戰的走向,也是各界關注的重點。
  • 韓國國會選舉的那些事:和別人講你選誰是要坐牢的
    韓國新國家黨中央選舉對策委員會一名人士12日對韓國媒體說,「儘管我們的目標是取得一半(151席)以上席位,但根據現在的選情,可能只能拿下145席左右」。他表示,第19屆國會無所作為,如果新國家黨不能在本屆國會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席位,將是「大韓民國的災難」。該黨中央選舉委員會發言人說,本次國會選舉是決定韓國的未來的一次選舉,請把票投給對韓國能付起責任並且執政能力經得起考驗的政黨。
  • 蔡英文徵召 蘇貞昌拼戰新北市長
    據報導,蔡蘇會面後,蘇貞昌也在個人臉書發文,對於當年在保安宮廟埕說過不選第三次,他表示,「無法遵守當年的承諾,我深深致歉」,這一次選舉非同小可,新北要再起,黨要繼續掌舵,臺灣要站穩,完全取決於此。作為一個創黨黨員,「當黨有需要,我不能說不;當新北有需要,我不能說不。」
  • 中間選民版塊將是2020年「大選」決勝的關鍵因素
    尤其這次對於藍營選民而言更是如此,其在民進黨執政三年多裡被打壓迫害尤深,更希望拉民進黨下臺,因此在選戰進入最後階段,基本盤各自歸隊是大趨勢。從選戰主軸看蔡英文及民進黨今年初以來就把打「主權牌」「安全牌」「兩岸意識形態牌」等作為選戰主軸,尤其近段時間來不斷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製造「綠色恐怖」等一系列做法,明顯透露出其要把2020年「大選」打成所謂「維護臺灣主權」和「親中」、反對「一國兩制」和支持「一國兩制」的決戰,其意圖就是掩蓋執政不佳、兩岸關係處理不好的軟肋,削弱國民黨打「
  • 選舉倒計時:臺灣有史以來最關鍵的一場選舉
    選舉,本來就容易朝向負面選舉發展,這是人性使然,因為講自己的政策難,污衊對手則太簡單了,不需證據,不需成本,而且效果大。然而,這一次的選舉,可以說是歷來最沒有道德界限的一場選舉,或者說,把人心黑暗面抖動最嚴重的一次選舉。韓國瑜聲言要打一場乾淨的選舉,老實說,即使沒有做到百分百,比例也相當高,但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的表現就令人不敢恭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