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名的形成和演變與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經濟特徵、民族、宗教、文化、軍事,都有密切聯繫。有人稱之為社會化石,有人認之為社會容器,還有人試圖找出隱藏其中的文化密碼。今天就揭開滄州村名面紗的一角,看看有些什麼小秘密。
一講到歷史,中國人總是一句"自從盤古開天地"開始,公認盤古是人祖,其實盤古是何許人,怕無人知曉,但大禹治水的時候,在青縣發現了盤古墓,發現古墓這一條是非常可信的,修水利是很大的土建工程,從當代中國大工地上發現這麼多遺蹟來看,肯定是個大概率事件,至於大禹是據何確定是盤古就不得而知,大禹修了盤古廟和享堂祭殿,各留100戶人家守墓護殿,這就是大、小盤古村,這可能是滄州最古老的村莊。
滄州有七成地名是明永樂年間確定的,原因是燕王掃北之後,百裡見不到幾戶人家,於是大批移民,南皮縣有近40個地名均為姓氏加數詞再加"撥"字,如小三撥、鄢四撥、溫五撥、李六撥、何七撥、邢八撥、肖九撥、於十撥,為何沒有一撥和二撥?因移民時村民不願離開故土,地方官在開始遷民時,謊言前面已有兩撥先去,你們是第三撥,如此按順序編號,到了移入地也以此為村名。
天津鴉梨和金絲小棗是滄州最有名的特產,蘇基鎮的大梨園村、趙毛陶鎮小梨園村、龍王李鄉閆家梨村、崔爾莊鎮南棗林村、大官廳鄉北棗林村、風化店鄉前、後棗園村、陳嘴鄉棗林莊等表明滄州歷史上一直是棗天梨地。河間天宮村千年酸棗樹和黃驊聚館村成片的冬棗群是最好的佐證。
在滄州有一類密集型地名,以相同含義命名,或以一名派生,多集中於一個區域,或連成一線。海興縣有9"常豐"、河間市有5"雅峨"、泊頭市有7"泊洛",最具代表性的是鹽山縣9條"牛":韓牛村、賈牛村、董牛村、宋牛村、馬牛村、姜牛村、楊牛村、大劉牛村、小劉牛村,不知情的肯定會以為牛姓是此地大姓,其實與牛姓無關,而是與附近的一座寺廟有關,此寺叫牛留寺,明永曆年間劉、姜、韓等姓從外地遷入,在此佔產立莊,定村名為劉牛留、姜牛留村,時間長了留字省去,簡化成為現在的9"牛"。9"牛"背後是一個具有更久遠歷史的傳說: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元年定都,下詔罷兵,金兵輜重車隊行到該地時,詔書到,令其車和牛及所載物資,饋送鄉人,並建寺以示紀念,這樣就有了牛留寺。但"留舍"的留是另一留,那是燕王掃北後僅"留"幾間房取村名"留舍",同樣斷壁殘垣取村名"障壁",這是戰火餘生的人們在重建家園時為給後代留下世代不忘的印象。
一個村子由於各種原因變更了村名,常常是隨著村民姓氏而變,這在滄州也非常普遍,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呢?吳橋縣溝店鋪鄉無名樹村給出一種智慧的做法,村裡有一棵「四不像」樹,似榆非榆,似槐非槐,種子青碧如綠豆可食,幾百年來沒人知道這棵樹的名字,村裡人稱它為無名樹。幾百年前,村民遷來此地,村中兩戶大姓都想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村名,為此紛爭不斷。由於村中早就有這棵不知名字的樹,後來兩戶大姓一致同意,以無名樹命名村名。從此,這個村就叫無名樹村。另一個典範是大澱浪鄉三合村、慶雲鎮四合村、交河鎮四合村,原來由三、四個小村發展、融合成一個大村,就一致更名為三、四合村。
年宜王位於韓集鎮東南3.5公裡處。年宜王村系古村,王氏世居此地,村名王莊。明成祖永樂年間,劉氏遷居年宜王村東立一莊名劉家莊。兩村常鬧糾紛,而王氏不善言詞,人們以鯰魚相諷,稱其為鯰魚王。村人鄙俗取「鯰魚」諧音,改稱年宜王。這是典型的諧音雅化例子,表達了一種嚮往美好的願望。同樣位於聖佛鎮東偏北3公裡處的焦南良村,據傳,焦南良村系古村。焦氏世居此地,因鄰近靠南陵(據滄縣誌載:相傳為康王墓),遂取村名焦南陵。後村人忌「陵」改良,演稱焦南良。
卸樓村位於聖佛鎮東南3公裡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謝氏遷此立莊。此地置有儲糧庫樓,以此冠以姓氏取名為謝家樓。後訛傳穆桂英大戰白天佐,曾在此地卸過甲。習訛成真,演變為卸甲樓。今簡稱卸樓。而位於慶雲鎮北4公裡處的可王村,明永樂王氏奉詔遷此佔產立莊,村內有名王強者,職掌課稅,鄉人稱其村為課王,"可"與"課"諧音後演為可王。
任丘的惠伯口的演變則複雜長久。該村位於古趙王河西岸,建村時稱西排村,日久演變成喜伯,後村設有渡口,船隻多泊於此,又改村名為匯伯口,後演為惠伯口。
最多的諧音是"新"變"辛"。滄州是平原地區,地貌相對山區簡單的多,取村名時可供參照的特徵物較少,新建一個村就在附近老村名或遷移前老村名加個新字,可能書寫時出於節省筆墨,將"新"簡化成"辛",當然按流沙河的講法純粹屬於書寫者的懶惰。這樣滄州有了許多帶"辛"字的村名,而"新"字則完全消失。
虎皮馬村和興隆澱村的出現則反映出中國的傳統觀念和民間智慧。虎皮馬村位於聖佛鎮西南3公裡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馬氏奉詔由洪洞縣遷此佔產立莊。以其姓氏取名馬莊。相傳,虎皮馬村長期貧困,村人疑與鄰村曹宅有關,馬不敢吃草(曹)致窮。若馬披以虎皮壯膽吃草,全村富裕便可有望。遂與姓氏前冠以「虎皮」二字,改村名為虎皮馬。興隆澱村位於聖佛鎮西南6公裡處。明成祖永樂初,張氏遷此佔產立莊,稱康莊。因鄰村是朱莊,忌「豬」吃「糠」,村地處窪澱,改村名為興隆澱(意為興旺發達)。
一個村名就是一座碑,一個村名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村名就是一種文化,一切都在村名中。
註:滄州日報2019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