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重磅專訪:李成籲中美關係轉危為安

2021-02-25 中評社

李成接受中評社專訪,希望中美關係能夠抓住機會扭轉持續惡化之勢 李成供圖

美國知名華裔學者李成呼籲,中美雙方應當抓住美國大選帶來的機會,重新評估過去幾年相互間的政策和舉措,重新整理互相打交道的思路與方式,爭取和推動中美關係轉危為安、走向緩和。


  在美國主流媒體宣布拜登勝選,拜登亦已發表勝選演說之後,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接受中評社記者獨家電話專訪,談他對此次美國大選的看法,以及對選後中美關係走向的展望。

  「川普要麼可能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要麼可能會失敗得非常悽慘,但不會介於兩者之間。」在川普2016年勝選後的第二個月,李成曾在其新書發布會上,當著美國政壇元老基辛格的面作此判斷。而三年之後的2019年,李成就幾乎斷定,川普在2020年大選中會敗選。

  李成做出這種判斷的理由是:從主觀因素看,川普執政後,並沒有改變其競選綱領中極端的方面,而是繼續大力推行他的「五反」--反腐敗、反精英、反全球化、反移民、反平權。他既沒搞好大國關係,也在美國國內造成很大撕裂,在美國國內造成很糟糕的局面。從客觀因素看,民主黨此次大選非常團結,而共和黨高層是分裂的。除了年輕選民大幅支持民主黨候選人,老人、藍領工人、城郊居民此次也轉向了。

  儘管如此,李成承認他對於此次大選有兩個「驚訝」

  一是驚訝於過去幾年屢發激烈言論、頻有強硬政策的川普,居然還能得到7100多萬的如此之高的票數。這說明美國社會現在有多麼分裂,也顯示以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為特徵的「川普主義」,在大選之後將依然會對美國社會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二是驚訝於中國國內網民和意/見/領/袖希望川普連任的普遍程度。李成指出,有的人可能是帶著「零和」博弈的觀點,希望川普連任,把美國搞糟了,中國會得到好處。但問題在於,中美關係過去兩年急劇惡化,已將中國帶入漩渦。美方連出重拳,中方針鋒相對,如此下去,雙方勢必走向戰爭。很多人沒有認真感受這種危險性。

  李成表示,華府精英對中國確有情緒上的一致性,即恐懼、不安和強硬,但至今美國兩黨精英的對華戰略尚未形成共識。這也是此次大選,「中國牌」終究沒打起來的主要原因。他說,不要盲目以為所有東西已鐵板定釘,所有美國人都要以中國為敵。這種想法是有害的,如果真這樣的話,中美必有一戰。「我始終認為,中國和美國要避免這樣的衝突,因為這是毀滅性的,這是沒有贏家的」。

  拜登若順利執政,中美關係會否迎來轉機?李成表示,雖然不必對中美關係回暖過份樂觀,但至少拜登勝選在短時間內為中美關係提供了避免繼續滑坡、走向戰爭的機會。

  他說:「一切都是註定的『宿命論』是不負責任的,畢竟還有機會,中美關係需要雙方認真經營。」

  李成強調,中美雙方應當抓住此次機會,重新評估過去幾年相互間的政策和手法,重新整理互相打交道的思路與方式,爭取和推動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轉危為安,走向緩和。

  至於把握中美關係轉機的具體建議,李成與其同事將在今後兩周內,給拜登過渡團隊提出一系列建議。李成指出,「國際公共利益」應是美中兩國改善關係的著力點,因為拜登的處理「新冠疫情、經濟復甦、種族矛盾、氣候變化」四大優先中,有三個是與中國相關的「國際公共利益」。他認為,雙方當務之急是恢復公共衛生的對話和合作;恢復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重新建立對話機制;建立危機管控機制。

2016年12月,李成當著基辛格的面說:「川普要麼可能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要麼可能會失敗得非常悽慘,但不會介於兩者之間。」 李成供圖

  以下是中評社記者專訪李成的全文:

  中評社:


  您怎麼看待這次美國大選的過程和結果,從您選前對媒體的採訪, 您一直認為川普會敗選,最後結果有沒有讓您驚訝的地方?您覺得「川普主義」未來對於美國社會和外交政策會產生什麼影響?

  李成:

  首先我要講一個背景。不少人認為2016年希拉蕊會贏,結果川普贏了;這次他們認為川普會贏,結果拜登贏了。實際上這兩次我的預測都對了。

  在川普2016年從共和黨提名出線的時候,我就認為川普很有可能贏,有兩大理由:第一是因為當時我覺得,希拉蕊排擠桑德斯,在民主黨內造成了分裂。很多追隨桑德斯的年輕人沒有投票,有的甚至投川普的票,而這一次完全不一樣。

  第二,上次川普會贏,我提出川普有「五反」:反腐敗、反精英、反全球化、反移民、反平權。這也是現在許多人以稱之為「川普主義」,主要就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在種族和宗教問題上持保守立場。從這兩大原因出發,我上次認為川普很可能贏。

  在川普2016年勝選的第二個月,我講過一句話:川普要麼可能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要麼可能會失敗得非常悽慘,但不會介於兩者之間。

  當時對川普抱有幻想,認為他的我行我素,大刀闊斧的執政風格可能會幫助改變美國內外政策的一些痼疾和偏頗。川普執政初期在改善大國關係方面做了一些事情,當時也曾讓人感到樂觀。但是後來,他作為執政者,並沒有改變其競選綱領中極端的方面,而是繼續大力推行他的「五反」,因而既沒搞好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大國關係,也在美國國內造成很大撕裂。2019年以後,我認為川普會在美國國內造成很糟糕的局面,所以我相信川普這次會輸。

  除了川普主觀原因之外,客觀上,民主黨此次非常團結,將此次選舉看作「公投之戰」;而共和黨高層則是分裂的,許多共和黨大咖都不支持川普。川普又走馬燈似地換將,與許多高官不合,更加劇共和黨精英與他離心離德。川普也得罪了許多法律、媒體、軍隊、華爾街的精英。所以從4年前到今天,川普成也「反精英」,敗也「反精英」。

  從民眾來看,此次拜登能獲勝,除了年輕人繼續大幅度地支持拜登之外,65歲以上老人、藍領工人、城郊居民這三大群體轉向,上次50%以上支持川普,這次50%以上支持拜登。

  說到驚訝,我首先驚訝於,上次川普贏了,但總票數是6300萬,而此次他輸了,還得到7100多萬,多了800多萬。包括少數族裔投給他的比例有所提升。川普推崇「白人至上主義」,在新冠疫情、弗洛伊德事件、美國大選公正性等問題上,屢有驚人出格言論,挑動社會對立,讓人匪夷所思,但他還是得到7100多萬票,僅比拜登落後約500萬。這說明美國有多麼分裂!

  有民主黨人將這次選舉視為「光明與黑暗,正義對邪惡,科學和愚昧」之間的衝突,覺得沒有什麼調和餘地,但是不得不承認「川普主義」還存在。精英或許看不起川普的支持者,認為他們沒文化,是「腦殘」,但這些反精英的人群就是這麼叛逆,你越說我疫情中不戴口罩愚昧,我就偏不戴。這雖然讓人覺得驚訝,但逆反主義在美國社會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第二個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川普在中國社交媒體那裡獲得的支持度。過去4年,中美關係急劇惡化,尤其是最近一兩年,惡化速度之快超乎想像。如果川普連任,他和他的極端「鷹派」團隊可能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不僅是已經在臺灣問題上做的那些,包括川普政府有意對中國實施「政權更迭」策略;在經濟上全面「脫鉤」;共和黨高層提出就新冠疫情向中國索賠;擬議禁止3億中國共產黨員及其家屬來美;將中國留學生都當作間諜來防等,這些動議都提出過,甚至已經在實施。不難想像北京對那些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方面將會採取強硬的對抗。

  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有那麼多中國國內意/見/領/袖/支持川普,希望他獲勝。有的人可能是帶著「零和」博弈的觀點,希望川普連任,把美國搞糟了,中國會得到好處。但問題在於,中國在過去兩年已經進入了一個漩渦,如果美方在臺灣等問題上繼續出手,中方一定會針鋒相對,最終結果就是戰爭。很多人沒有認真感受這種危險性。

  中評社:


  那麼選前一般認為此次大選炒作中國議題,比誰對華更強硬,為何最後「中國牌」沒有打起來呢?

  李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個是美國民眾對中國議題的興趣遠小於對新冠疫情、種族問題、經濟、醫療保障等議題的關注,中國議題在美國民眾關心議題的重要性可能排在第七、八位。

  實際上,今年五、六月份時候,兩位候選人陣營曾經推出競選電視廣告,川普和拜登互相攻擊對方對中國軟弱或友好。當時他們有可能要推出中國議題,但是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尤其是拜登團隊意識到,首先,美國民眾對跟其他問題更關注;第二,如果民主黨也將新冠疫情「甩鍋」中國,正好是落入了川普的圈套。不僅如此,拜登團隊還做出聲明,一個是批評川普對華政策是完全錯誤和失敗的;另一個說幹涉美國選舉的不是來自於中國,而是來自於俄羅斯。

  第三,美國民眾到底怎麼看中國,這個問題很難真切把握,民調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可能與民調時這個問題怎麼問有關。所以他們無法正確了解民眾的反應,中國議題太複雜了。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時,雙方都沒有直接回應主持人關於中國到底是競爭者、戰略對手、還是敵人的提問,並非他們沒準備,而是他們不知最後的落點和選民的反應。華盛頓精英對中國的情緒有一致性,那就是恐懼、不安和強硬,但還沒有對華戰略的共識。不僅是兩黨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共識,就是在共和黨高層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共識,包括川普團隊的對華強硬「四人幫」的許多言論,也遭到共和黨許多高層人士的批評。

  我擔心中國很多人盲目得出結論,以為所有東西已經鐵板定釘了,所有美國人都是要以中國為敵。這是不準確的,也是有害的,如果真的這樣的話中美必有一戰了。但我始終認為,中國和美國要避免這樣的衝突,因為這是毀滅性的,這是沒有贏家的,就像基辛格博士近來所反覆強調的那樣。

  中評社:


  主流媒體已經宣布拜登勝選,川普不服輸,誓言要在法律上幹到底。那麼在最後官宣的不到兩個月時間內,會形成什麼樣的局面?川普看守政府在這兩個多月時間內,在中美關係方面會否有意外之舉?

  李成:

  川普是想要轉移視線或者是搞一些矛盾糾紛,但是如果真的是他挑起事端,他得不到廣泛的支持,就像希望他認輸的勢力、不希望擦槍走火的勢力是一樣的,共和黨高層、整個法律體系、美國主流媒體、華爾街、民主黨、美國軍方等,都不會支持川普挑起意外事端。實際上他的牌是不多的,是非常有限的。我不能夠講絕對不可能,但是中國人當時對於「十月驚奇」的擔憂被誇大了,對於今後幾個月發生「驚奇」的可能性也不要誇大,主要是由於目前對川普的限制力量很強。

  我說的是人為製造「驚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真正的偶然事件的可能性無法完全排除。如果不是人為製造,而是偶然意外事件,可能造成很多人義憤填膺,必須馬上處理。這種可能性也不大,因為中方也會有一定的克制。

  在中美關係上會否發生意外,跟川普在國內選舉翻盤是一樣的。有沒有可能性?當然有。可能性大不大?不大。因為有很多的限制,所以實際上在選舉日後第二天,當4個州翻藍以後,拜登獲勝已成定局,不僅對民主黨,而且對各界精英而言,大選已經結束,即使還沒正式宣布。

  中評社:


  拜登勝選,若順利執政,對於中美關係來說,會帶來什麼樣的轉機?

  李成:

  本來美中關係已經急劇惡化了,再往「政權更迭」和臺灣問題上打,這就是在走向戰爭。那麼拜登勝選是不是至少在短時間內給了一個避免走向戰爭的機會?我不能說絕對的事情。中美關係過去兩年已經到了絕對非常糟糕的地步,但是不是已經到底了?到底就是戰爭,還沒有。所以覺得一切都是註定的「宿命論」是不負責任的,畢竟還有機會,中美關係需要雙方認真經營。

  不能說拜登上來以後,反對中美脫鉤的人士就變得很樂觀,就歡欣鼓舞。這裡邊要雙方互動,因為美國對拜登也有很多限制,確實在人權問題上,在加強同盟關係上,中國是會面臨壓力,但這是不一樣的壓力,其性質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味簡單化地看美國,我覺得可能會失去兩國關係改善的機會。要了解美國分裂的原因,其價值觀念的衝撞,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帶著功利主義的想法,不能夠換位思考,不能夠看到它的複雜性,最終還是會把本來能夠抓住機會的給丟失了。

  我認為,中美雙方應當抓住此次機會,重新評估過去幾年相互間的政策和舉措,重新整理互相打交道的思路與方式,爭取和推動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轉危為安,走向緩和。

  中評社:


  雙方要想抓住這種中美關係的轉機,您會給出什麼樣的具體建議?

  李成:

  今後兩個星期,我和我的同事會有很多文章和簡報出來,給拜登過渡政府提建議。我覺得最主要的建議就是強調「國際公共利益」,扭轉以前「損人不利己」的一些政策,改變危險的遊戲。其次,不能只通過經濟途徑來促進,因為完全通過經濟的途徑,會被很多美國人認為只是代表了華爾街,代表富裕的20%人,這會帶來很大的反彈。經貿還只是「壓艙石」,但不是「驅動器」,「驅動器」是「國際公共利益」。

  拜登前幾天已經宣布他的4大優先議題:第一,新冠疫情,包括防疫和疫苗,第二是美國經濟的恢復,第三個是處理種族矛盾,第四個是應對氣候變化。這四大優先中有三個是與中國有關的「國際公共利益」,這裡有很多尋求合作的迴旋餘地,但需要從新的視角來看待。

  我認為,雙方當務之急應當恢復公共衛生的對話和合作;恢復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建立危機管控機制。歐巴馬時期,中美雙方有105個對話機制,到川普前兩年只剩下4個,現在幾乎一個都沒有。應當重新建立對話機制。

記者:餘東暉(華盛頓)

責編:若若

來源:中評網

相關焦點

  • 中美關係將換軌 蔡英文還有條件「抗中」?
    「臺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擬派兩名官員「駐美」辦事,希望深化加強所謂「對美外交關係」。然而,臺軍退役陸軍中將吳斯懷認為,從拜登近來對於中國政策的談話可以發現,中美關係已經開始出現轉折,臺灣應該警醒,不能再按照川普時代,死命跟大陸對抗,逢中必反。
  • 衝突並非中美關係的必然結果——專訪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文安立
    美國東亞研究及冷戰史研究專家、耶魯大學教授文安立近日就中美關係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 專訪約瑟夫·奈|新總統上任後,中美關係「合作大於衝突」的基調不會變
    贏家川普的「外交政策」
  • 孔鉉佑大使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專訪實錄
    2020年10月16日,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Prime News)直播節目專訪,全面介紹中日關係,並就中美關係、中國軍力發展
  • 中美關係或迎新轉機?拜登即將上臺之際,美國報告傳遞重磅信號
    據參考消息1月16日報導,日前美國商會高級官員指出,多種跡象已經表明,中國對美釋放出了重磅信號,一個由中國官員組成的高級代表團將在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上任之初訪問華盛頓
  • 羅智強語中評:臺灣已是仇 中社會風險不可測
    中國國民黨臺北市議員、黨「革/命/實踐研究院」院長羅智強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美中臺三方局勢在這幾年變化很多,美國在臺海的上位價值從和平轉為「
  • 張顯耀:中美關係定位決定臺灣發展走向
    (中評社 倪鴻祥攝)據中評社報導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其核心幕僚艾利森(Graham Allison)日前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指出,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美國不會承認「臺灣獨立」。前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很明顯的,臺灣議題從來就不是單獨且臺灣可以掌握的問題,而是看中美關係如何定位,才決定臺灣問題的發展與走向。
  • 元首除夕通話,戰略引領中美關係發展 | 新京報專欄
    中美對話機制和渠道在過去一年多時間中受到了極大的擾動,甚至破壞。事實上,在拜登擔任副總統期間,中美之間有近百個對話渠道,中美之間的對話與接觸不僅需要重啟,順應新的國際形勢和雙邊關係的需要,兩國也需要新設立機構,尤其是在兩國元首直接領導下的對話渠道和方式,避免中美雙方因誤判而對抗。    此次中美元首通話,無疑發揮著戰略引領作用。
  • 《新聞聯播》播發國際銳評:用心叵測的美國政客哪有資格談「宗教自由」?
    7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聯播》欄目重磅發聲,播發《國際銳評:用心叵測的美國政客哪有資格談「宗教自由」?》。銳評指出,美國有些人揣著明白裝糊塗,採取「雙重標準」,將中國依法處置宗教違法活動污衊成「迫害」,甚至公然會見一些違法分子,為他們撐腰站臺,幹涉中國內政。這種基於一己私利的做法,不僅損害中美關係,也令美國名聲進一步掃地,有損於美國自身利益。
  • 【國際銳評】中美打交道要不得「杯弓蛇影」心理
    當前,網際網路高度發達,普羅大眾在享受網絡便利化的同時,對晶片、網絡等專業技術知識還知之甚少。美國知名國際問題專家、被稱作「中國通」的羅伯特·庫恩博士日前在哈佛大學參加中美智庫對話時指出:「一旦被發現在電腦中植入惡意晶片、獲取可能存在的一小部分某些公司的機密,那麼,賠上的將是整個國家的業務供應鏈。顯然,沒有誰會作出這麼得不償失的決定。」誠如所言,理性的思考和判斷,是看待中美關係中的各種矛盾與問題應持有的一種態度。
  • 重磅!拜登新任特使約翰·克裡談中美關係
    本屆會議以「西方缺失」為主題,旨在探討世界安全形勢與歐美關係新風向。會議共吸引了來自政界、商界和學術界等領域的超過500位全球高級別的決策者和研究人員參加,包括數十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100多名外長和防長。當日,全球化智庫(CCG)作為慕安會唯一來自中國的機構,與慕安會聯合舉辦主題晚宴——「中美冷戰?迷思與現實」(「The US-China Cold War?
  • 焦點 洪健昭語中評:美軍駐臺 臺灣隨時被捏死
    前臺灣駐義大利代表洪健昭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美國認為臺灣的存在若對他有利,當然會保臺,如果認為沒利,當然棄臺,大家必需體認。如果叫美軍駐臺,臺灣隨時會被「捏死」,如果蔡英文真要這麼做,等於臺灣會死在她手裡。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幾個月以來打得如火如荼的華為事件比1987年美日貿易衝突中的東芝事件(「Toshiba Disclosure」)有過之而無不及。中美貿易戰和美國的臺灣牌已經成為當前中美關係何去何從的一個風向標, 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界定中美關係發展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
  • 首次:2021年中美在臺海爆發衝突可能性為「高級別」
    我們就能第一時間相見啦♡據臺媒報導,1月14日,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發布報告,對2021年世界各地發生潛在衝突的可能性做出預測。這家智庫將中美之間在臺海爆發嚴重衝突的可能性首次上升為「高級別」!CFR報告對「高、中、低」三種級別的劃分在最新的報告中,CFR將「中美之間因為臺灣問題爆發嚴重衝突」列在「發生的可能性:中;對美國利益的影響:高」這一分類的首位。
  • 蔡金樹語中評:反臺獨是習特會最大共識!
    蔡金樹向中評社表示,臺灣不少輿論都認為中美峰會相較於臺海問題,習特會將多專注在朝鮮及中美經貿逆差等議題來得重要,但臺海問題與一中原則是這次習特會「必備的前提」,這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邏輯。美國承認的一中政策與中國的一中原則,最大的共同的交集點就在「排獨」。他認為習特二人觸及臺灣問題時,「反對「臺獨」將會是中美兩強在處理臺灣問題時的最大共識。
  • 刁大明:從中美關係的歷史中吸取養分
    從中美關係的歷史中吸取養分文/刁大明發於2021.1.18總第981期《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正值基辛格秘密訪華、開啟中美關係「破冰」進程50周年,拜登政府上臺後能否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積極的轉機,備受關注。
  • 參考快評 | 「切斷對華關係」不是「瘋話」那麼簡單
    如果結合特氏近期一連串的違背科學、否認歷史的表態,他最新的「切斷對華關係」的論調,不過是在其荒誕臺詞上再添一段瘋話而已。然而,如果置於中美關係的大背景觀察,貌似瘋話背後的「邏輯」卻不能不令人警醒。「切斷對華關係」決非「口不擇言」那麼簡單,而是折射出特氏治下美國政府的真實想法;不僅僅是說說,而是已經在開始放出試探球甚至在政策層面推動實施。
  • 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富士電視臺新聞直播節目專訪
    10月16日,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Prime News)直播節目專訪,全面介紹中日關係,並就中美關係、中國軍力發展、
  • 銳參考·對話 | 閻學通:臺灣分離主義將是未來中美關係最大的危機
    帶著這些問題,參考消息記者日前專訪了閻學通院長。《參考消息》:當今世界,「混亂和無序」似乎正在成為一種常態。如何認識當今世界局勢?閻學通:世界形勢在不同維度上的變化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缺乏國際主流價值觀,舊規範約束力弱化,新規範建不起來。
  • 劉復國語中評:川普若廢一中原則就是宣戰
    (中評社 雷明正攝)  臺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劉復國表示,中美關係現在是明算帳,不會再是過去的狀況。美國總統川普最後一張牌,最極端可能廢「一個中國原則」,這就代表宣戰。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北京底線,被美國推倒了就是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