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EMBA校友基金會20日晚間邀請司徒文(William Anthony Stanton),講授「中美貿易戰火煙硝下,臺灣的戰略地位與未來發展」。
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長司徒文(William Anthony Stanton)20日表示,包括統一在內,臺灣可以自由決定未來,只要這是根據人民意願,自由選擇的結果,而且統一過程是和平的,
這是美國一貫的政策。
司徒文。(中評社 楊騰凱攝)
司徒文表示,但如果不是來自中國的壓力,臺灣人民願意和中國統一這件事,並不太可能發生,畢竟有香港的前車之鑑,如果臺灣受到脅迫而決定統一,就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如果臺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整個亞洲地區都會受到中國控制。
司徒文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現狀」是所能期待最好的狀況,而目前實際上在蓄意破壞「現狀」的其實是北京,他不贊同有些人批評說,是蔡英文改變了與中國的關係。
司徒文表示,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解放軍對臺灣動武的時間表,臺灣需要持續強化本身的防衛力量,他是義務役的支持者,比起全志願役的軍隊,兩者混和的軍隊,培訓成本會大幅降低,以色列以及瑞士是臺灣的典範,其中一個國家要面對周遭威脅,另一個則不用,但是他們都是最嚴肅認真的看待自身的「國安」,不僅軍人如此,國民也是如此。
司徒文指出,美國一直勸告臺灣,不要採取任何讓北京可以對臺動武的正當藉口,萬一中共在沒有挑釁的狀況下,就試圖惡意攻佔臺灣,美國將會幹預。
臺大EMBA校友基金會邀請司徒文講授「中美貿易戰火煙硝下,臺灣的戰略地位與未來發展」。
(中評社 楊騰凱攝)
司徒文表示,最近華府已經說過,不會派陸戰隊進駐美國在臺協會(AIT),到底是真是假,他並不知道,但就算美國真派陸戰隊,也不過是6到8人的小隊伍,而且任務僅是維護辦事處和內部公職人員安全,他們在臺灣的活動都要經過臺灣政府掌握。
司徒文指出,如果臺美要擴大軍事交流,也要儘量保持低調,對美國來講,美臺軍事交流都是以幫助臺灣為考量,臺灣應避免做出被視為挑釁的行動,不必張揚與美國的軍事交流。
司徒文表示,近20年來,尤其是過去幾年,美國對中國的看法愈來愈負面,在美國國會裡,無論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或是行政部門官員、美國大眾,甚至是傳統上最強烈支持美中關係的美國企業界,全都是如此。反之,他們全都對臺灣有愈來愈正面的看法,也愈來愈支持臺灣,主要原因是美國與臺灣有許多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
司徒文表示,至於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華府方面有時候會說服自己,雖然雙方沒有共同價值觀,但雙方有共同利益,所以要正常交往,可是這樣的說法正在消散當中,中國方面內部也認為,中美是基於利益衝突交往,而非存在共同利益。
司徒文指出,華府和美國菁英都體認到,美中關係需要改變,越來越多人支持要加強與臺灣的關係,他也希望看到美國恢復與臺灣的「邦交」,但短期內不太會發生,除非美中關係全面崩潰,否則這類決定在華府很可能會被視為太過挑釁,甚至是魯莽,這樣的改變臺灣將首當其衝,因為兩岸關係的變化不得不被考慮,總之就是不太可能。
司徒文表示,現在美中貿易戰的起源,是1944年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經濟秩序,已逐漸不再能夠充分運行,美國需要新的秩序,確保不會因為經濟導致戰爭,並確保經濟能持續繁榮,還有遏止共產主義擴散,美國當初的戰略,是透過降低關稅確保自由貿易,但隨著蘇聯威脅解除,還有中國運用這套體系變得更加赴強,漸漸崛起,使著當初的論點有點脫離實際。
司徒文指出,美國大眾特別是藍領階級,因無法負擔經濟壓力,進而成了受害者,川普正是利用了大眾與日俱增的不滿,把矛頭指向多邊貿易協定和貿易逆差,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上。
司徒文提到,就某些方面來說,這是在兩個截然不同政經體制之間的鬥爭。美國內部也有評論指出,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透過私下對中國施壓,設法聯絡盟友對付中國的方式,成效有限,既然沒有方法管用,美國內部到願意讓川普試試看這種非傳統的手段。
至於美中雙方會不會爆發衝突?司徒文指出,這點應該是不會發生,因為雙方都是核武國家,就算雙方有矛盾,但避免核戰是雙方的共同利益。
活動在臺北美僑協會舉行。(中評社 楊騰凱攝)
責編:若若
記者:楊騰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