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明了火藥卻被洋槍炮超越
局座:中國火箭炮已經是世界第一
▲點擊上方即可觀看
軍武大本營的小夥伴們大家好丫,今天咱們演播室請來了古兵器收藏家鐵錘老師和龔劍老師,和局座主要討論了古代火器的發展史。軍武菌借著這一期,和大家科普一下單人可持的身筒武器(也就是槍)從古代到近代的幾個擊發模式上的進化節點,相信大家看完了之後會對火器史有個更深的認識。▲排隊槍斃就都是後話了在節目中,老師提到了火器用於軍事最早出現於晚唐時期。據《九國志·吳臣·鄭璠傳》中記載,「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其中說表述的發機飛火應該是一種用投石器投射的火藥包,而突火這個說法就比較值得玩味了,突火槍這個名稱在可考的資料中記載於《宋史》第一百五十卷,兵十一卷中所述的「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造筒木弩,與常弩明牙發不同,箭置筒內甚穩,尤便夜中施發。又造突火槍,以鉅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但這個開元慶年已經是宋末,和晚唐隔著三百多年。晚唐那會的突火會和宋朝的突火槍是一個東西麼?軍武菌覺得不無可能。下圖是五代十國時期所繪的敦煌壁畫,右上角那個鬼手持噴火的身管武器,形似宋史中所描述的突火槍,而另一個鬼則手持類似可燃火藥球的物品,這兩都與九國志中所描述的飛火、突火類似。但此間沒有詳細的文書記載,所以只是猜測。不過毫無疑問,火器在唐末已經用於戰爭。當然,這時候的火器還很原始。雖然到宋代的突火槍可以確定為一種「槍」的雛形,但它只是竹身筒的武器,承壓能力很低,噴射火焰帶著碎石子兒的唬人效果大於殺傷效果,真正金屬身筒的武器大約於元朝。下圖這個便是在現哈爾濱出土的元代青銅手銃,屬於火門類金屬身管槍械,從這個時期開始,槍算是真正的問世了。再隨後,或是伴隨絲綢之路,也或是蒙古西徵,這種金屬身管的火門槍來到了中東地區並被稱之為「馬達發」,到13世紀末,火器傳入歐洲。從地理來看,歐洲那邊分兩個地方開花,一是義大利,這個區域應該是由阿拉伯人經地中海貿易航線帶入。另一個區域則是東歐,可能是經奧斯曼土耳其或者是蒙古西徵引入。到14世紀末,火門槍已經在歐洲逐漸普及,但此時的火器還遠不是戰場主力。不過上邊這種火門槍有個致命缺點,射手發射它的時候只能單手持槍,另一隻手需要持引燃物點燃火門中的火藥,因此無法雙手據槍瞄準。因此人們開始考慮使用一套可以由持槍的手控制的機括帶動一根燃燒的火繩去引燃火門附近藥引的設計,這就是火繩槍。早期控制火繩的機括呈S型,似蛇,因此也被稱之為蛇形杆。這種擊發機構出現於15世紀早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後來又分別由海上經義大利,陸上從東歐傳入歐洲。由於可以雙手持槍的特點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穩定和準確度,因此從15世紀末開始,火繩槍開始大量出現在軍隊中,最著名的便是16世紀早期的西班牙火繩槍+長矛的大方陣。這種攻防俱佳,周身無死角的陣在百餘年裡幾乎無解,同時也大大削弱了重甲騎兵的戰場價值。一時間,歐洲各國都開始在軍隊中加入更多火槍手以提高遠程火力,近戰兵種從這一時期開始逐步減少。到16世紀中葉,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火繩槍藉由葡萄牙人帶入了明朝時期的中國,被稱之為「鳥槍」。隔壁日本也在同一時期獲得並仿製了火繩槍,被稱之為「鐵炮」。當然,火繩槍有硬傷。由於它需要靠一段燜燃的火繩去點燃藥池中的藥引,因此雨霧這類潮溼天氣發火率很低。而且每次戰鬥間隙都需要有人保存火種,一旦開打了還得挨個的點繩子,非常麻煩。因此在16時期早期,火繩槍普及沒多久那會就有德國鐘錶匠發明了類似ZIPPO打火機原理的簧輪發火。它靠一個發條驅動的簧輪旋轉摩擦錘頭上的火石(黃鐵礦或者燧石)產生火星,從而引燃藥池中的藥引。這種原理的點火效率比火繩高的多,而且比用隨時準備燜燃的火繩,甚至可以在蓋上藥池蓋的情況下隨身攜帶,要擊發時直接開蓋並壓下錘頭便可以射擊,非常方便。但由於簧輪的結構複雜,價格高昂,只有貴族、騎士階層才有錢裝備,因此並沒有取代火繩槍,而是與火繩槍一直並存到17世紀。簧輪發火的高昂成本讓其不能替代火繩槍,但17世紀出現了燧石打火以後,火繩槍就被直接淘汰了。畢竟燧發的結構很簡單,只是靠連著簧片的擊錘夾著燧石砸到前邊的砧板上打出火星,沒有簧輪那套複雜的發條和擦輪,而且擊發效率也很高。但燧發倒是沒徹底取代簧輪,因為簧輪在潮溼天氣下的發火效率還是高於燧發,到拿破崙時期的騎兵依舊還有大量使用簧輪手槍的。西方在普及燧發槍的同時,也普及了刺刀,當然17世紀早期的刺刀還是插在槍管裡頭的。但這種設計宣告了長矛手的淘汰,火槍手在面對敵人抵近時可以上刺刀充當矛手的操作讓純近戰兵種徹底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但遺憾的燧發在西方普及的時期,明清帝國依舊在使用火繩槍,甚至到19世紀末,火繩依舊是清朝主力。19世紀初,雷酸汞這類撞擊後會爆炸的物質被人類發明,隨後便被用作槍械的發火機構,我們把這一時期稱之為火帽擊發。一枚內置雷酸汞的銅皮火帽裝在傳火孔上,由擊錘敲打引爆,從而引燃膛內的發射藥。它更不易受潮溼天氣的影響,發火的成功率也比燧石高的多,而且將燧發槍改成火帽槍非常容易,因此到19世紀20年代之後迅速普及,火帽槍到19世紀中期的美國南北戰爭依舊是戰場主力。19世紀是西方火器科技大爆發的一個世紀,後膛+膛線的時代來臨。火帽槍的發展走過了德萊塞步槍這種紙包彈中央針發也走過了李福瑟這類金屬彈殼邊針擊發。
最終擊發模式都在19世紀中期大一統,演化成了底火置於金屬彈殼的博爾丹和伯克賽中心底火以及雷酸汞填滿子彈底緣的邊緣發火,直到現在為止,槍彈的擊發方式依舊如此。前沿保暖黑科技與大牌廠商強強聯合。成衣製作選擇知名品牌的代工廠,拒絕市面上粗製濫造的「風氣」,不放過每一處細節,只為呈現更好的產品。軍武優選定製了雙面抓絨保暖內衣。雙重保暖、超輕不臃腫,穿上又薄又暖!軍武粉絲福利到手價151元/套,詳情戳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