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

2021-03-05 搗蛋教學平臺

火藥

火藥,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藥劑。據《範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範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藥和火箭、飛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藥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火藥,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據《範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範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藥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書中說「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這裡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蜜加熱能變成炭。硫磺、硝石與炭混合,這就是火藥的配方。

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製藥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裡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藥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藥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藥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藥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藥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藥箭。

在12,13世紀,火藥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英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藥和火器的記載。

1、源於煉丹術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藥的記載。漢武帝也妄想「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藥,招納方士,並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煉丹術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後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採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藥的發明有關係。所謂「火法煉丹」大約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火法大致包括:煅(長時間高溫加熱)、煉(乾燥物質的加熱)、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加熱使物質變性)。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這也是煉丹術這種愚昧的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覆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藥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發明火藥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藥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

煉丹起火,啟示人們認識並發明火藥。

2、火藥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藥,因此火藥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藥,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裡。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裡,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藥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藥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

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藥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藥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衝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藥,這種藥被稱為「著火的藥」,即火藥。由於火藥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藥的過程中,在火藥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藥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闢溼氣、瘟疫。

火藥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它並不感興趣。火藥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

3、火藥的應用

唐朝時的火藥

火藥發明之前,火攻是軍事家常用的一種進攻手段,那時在火攻中,用了

一種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頭上綁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類的易燃物質,點燃後用弓射出去,用以燒毀敵人的陣地。如果用火藥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藥發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種拋石機拋擲石頭和油脂火球,來消滅敵人。火藥發明之後,利用拋石機拋擲火藥包以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據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十世紀),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

兩宋時的火藥

到了兩宋時期火藥武器發展很快。據《宋史·兵記》記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縛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向宋朝廷獻出了他製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

火藥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系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火藥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武經總要》中記錄的早期火藥兵器,還沒有脫離傳統火攻中縱火兵器的範疇。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步過度到利用火藥的爆炸性能。

硝酸鉀、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藥被稱為黑火藥或者叫褐色火藥。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如果火藥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氮氣、二氧化碳)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藥,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藥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藥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蒺藜火球、毒藥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向「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金與北宋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元軍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開封)時金兵守城時就用了這種武器。《金史》對震天雷有這樣的描述:「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這樣的描述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這是對火藥威力的一個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有賴於火藥的研究和生產。《武經總要》中記錄了三個火藥配方。唐代火藥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與後世黑火藥中硝佔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藥中加入少量輔助性配料,是為了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等效果。火藥是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1044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一書中介紹了三種火藥配方,以不同的輔料,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於戰爭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軍器監僱傭工人四萬多人,監下分十大作坊,生產火藥和火藥武器各為一個作坊,並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這些都促進了火藥和火藥兵器的發展。

南宋時出現了管狀火器,公元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火槍是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只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到了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

1332年的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管狀火器實物。

明代

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面,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就曾使用了「一窩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當時水戰中使用的一種叫「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面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裡。這種火箭用竹木製成,在龍形的外殼上縛四支大「起火」,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面。」火藥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龍口射出。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另外,該書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紮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藥,由四支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發展,使人產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的願望。根據史書的記載14世紀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個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飛行的夢想。儘管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萬戶被譽為利用火箭飛行的第一人。為了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個環行山以萬戶的名字命名。

火藥對人類的影響

據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十世紀),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到了兩宋時期火藥武器發展很快。據《宋史·兵記》記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縛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向宋朝廷獻出了他製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火藥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系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

火藥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步過度到利用火藥的爆炸性能。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藥,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藥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藥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蒺藜火球、毒藥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向「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金與北宋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元軍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開封)時金兵守城時就用了這種武器。南宋時出現了管狀火器,公元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火槍是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只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

到了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面,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就曾使用了「一窩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當時水戰中使用的一種叫「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面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裡。這種火箭用竹木製成,在龍形的外殼上縛四支大「起火」,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面。」火藥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龍口射出。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另外,該書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紮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藥,由四支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發展,使人產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的願望。根據史書的記載,14世紀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個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飛行的夢想。儘管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萬戶被譽為利用火箭飛行的第一人。為了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個環行山以萬戶的名字命名。

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藥、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紀火藥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藥。火藥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徵,蒙古軍隊使用了火藥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火藥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藥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藥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藥和火藥兵器的技術。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係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徵服新的殖民地……。」

中國的火藥推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藥的發明大大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4、對外傳播史

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藥、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紀火藥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藥。火藥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之後,將在弄封等地虜獲的工匠和火器全部掠走,還把金軍中的火藥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次年,蒙古大軍發動了第二次西徵,新編入蒙軍的火器部隊也隨軍遠徵。在隨後的幾年中,裝備火器的蒙古大軍橫掃東歐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3萬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的聯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展開了激戰。

根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的記述,蒙古大軍在這場會戰中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波蘭火藥史學家蓋斯勒躲在戰場附近的—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因為在木簡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

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後,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裡迅速成為了火藥等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而配備火藥武器的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紮,給歐洲人偷窺火藥技術提供了機會。

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火藥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藥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藥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藥和火藥兵器的技術。

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係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徵服新的殖民地。

火藥發明的意義

中國的火藥推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藥動搖了西歐的封建統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漸衰落了!火藥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火藥資料

低爆速炸藥的一類。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藥劑。

火炮

燃燒時發生大量的氣體,具有爆破作用或推動作用(使物體如彈丸以一定的速度發射出去)。最早應用的是我國發明的黑色火藥,黑色火藥由硫,碳,硝組成。根據燃燒時的性質,火藥可分為有煙火藥(燃燒時發煙,如黑色火藥)和無煙火藥兩類。無煙火藥主要用作彈藥的引燃藥或發射藥。

相關焦點

  • 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讓我們輸掉甲午戰爭?
    1888年9月,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開始著手研究苦味酸,至1891年配製成功了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定名為下瀨火藥,並於1893年1月28日正式開始在日本海軍中換裝填充下瀨火藥的炮彈(下瀨火藥的研製經過、特性,以及甲午戰前裝備日本海軍等事,參見黛治夫著《海軍炮戰史談》,第102-105頁,東京原書房,1972年版)。
  • 2020丨霹靂炮、火藥作……揭秘北宋的「新兵器研發」
    宋金之戰中尤其令人值得關注的是雙方都使用了大量諸如火炮、霹靂炮、火藥箭、震天雷以及飛火槍等威力強大的火藥武器,這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尚屬首見。火藥是中國古代重大發明之一。迄今為止,關於火藥的發明、火藥武器製造及各型火器應用於軍事的具體朝代,學術界見仁見智,仍各有所見。
  • 火藥是中國衰落、西方崛起的元兇嗎?
    你很可能聽說過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卻拿來做丹藥和煙花,而西方人卻用來製造槍炮。
  • 巴爾幹半島,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除了擁有的風光無限的自然景觀和古老華麗的人文建築,更因「歐洲的火藥桶」而被世人所知。今天領隊小編就帶深度了解,巴爾幹半島,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不是徒有虛名,那裡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就戰火不斷,而近現代發生在這裡的有些戰爭甚至會導致世界格局的變動。
  • 中國最先發明了火藥,為什麼不造步槍,卻去放了煙花?|輕武專欄
    恰恰相反的是,火藥和火槍在西方倒是發揚光大了。 火藥是怎麼傳到西方的呢?《長城》中講述了洋人到中國來盜取火藥配方的故事,其實這只是演繹而已。事實上,史學界普遍認為火藥是隨著宋代的阿拉伯商人和蒙古的西徵大軍被帶到西方的。
  • 10/100【火藥Gunpowder】——學用英語講中國文化
    火藥是中國的一項古老發明,它的發明很偶然。1000年前,人們在嘗試製造各種藥物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硫磺、木炭和硝酸鉀,以一定的比例混合便生產出火藥。Gunpowderchanged the style of wars.
  • 在槍炮彈藥上,黑火藥到底被最後用到什麼時代才被無煙火藥取代?
    lekuai2:黑火藥——黃火藥——無煙火藥。tebic1208:火藥發展的階段……我記得慄色火藥是黑火藥改配方之後的改良版,而無煙火藥則是一次飛躍性的進步。 不過更多的還是搬板凳等待講解吧。張二小:用到19世紀後期吧。
  • 步槍子彈錯用手槍火藥,甚至足以致死:中國97步槍在加拿大炸膛
    很多人將事故原因推斷到槍械質量問題上,不過射手後來自己澄清,事故原因是他自己重複裝填的步槍子彈誤裝了一部分手槍彈的火藥導致的。面對這個新聞,我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首先,手槍明明威力不及步槍,為何換裝手槍彈的火藥還能把步槍炸爛?其次,他為什麼要自己復裝子彈,而不是用正規彈藥?
  • 放開黑火藥吧,看看真正炸藥的發展史
    諾貝爾的早期發明其實極為粗淺,他將硝化甘油裝在玻璃瓶裡,將一支填了了火藥的錫管木塞插入瓶口,然後點燃火藥引線丟出去,硝化甘油便被火藥引爆了,說起來簡單,但當時想到用火藥引爆硝化甘油的只有他。硝化甘油炸彈很快進入了工礦業,成為開路炸山,挖礦炸洞的利器,也徹底揭開了人類的炸逼屬性。
  • 火藥皇帝:打天下算什麼,我要「銃」天下
    洪武單口火銃要給數量如此龐大的士兵供應槍械、子彈、火藥,是非常繁重的負擔,洪武帝設立了專司其職的部門—軍器局。甚至沒有證據顯示陳友諒的艦隊在這場戰役中使用了火藥武器,雖然這是極有可能的。其次,一個更大的硬傷是:那些火炮像是從17 世紀的西方穿越而來的—它們口徑過大,安裝在船側,炮管也過長。這些大炮和明軍真正使用的大炮最重要的區別是在尺寸上。影片中的大炮至少重500 千克,但大多數明初的火炮只有二三十千克,那時的「大傢伙」也僅僅只有75 千克。
  • 帝國Hitler:從火藥到燧發槍——也就是現代槍械出現前的火器發展
    而在此之前,無論人們怎樣挖掘武器的形制和戰術潛能,總是沒有跳出冷兵器這個圈子,而當火藥和製造工藝結合、以槍炮的形態出現之後,人類自遠古以來綿延數千年的戰爭模式就有了徹底的改變。火藥武器呢,最早出現是在公元11世紀北宋時期;早期的的火藥武器,簡單來說就是炸彈,以及藉助火藥推力把箭發射出去的「火箭」。 之後,一直到13世紀末。
  • 巴爾幹半島是如何成為歐洲火藥桶的?
    巴爾幹稱為歐洲的「火藥桶」,但這種說法只是近代才開始出現的,巴爾幹為什麼會成為歐洲的火藥桶呢
  • 中東火藥桶要炸了?
  • 巴爾幹半島:歐洲火藥桶的前世今生
    說起巴爾幹半島,除了半島南端延伸部的輝煌璀璨的古希臘文明外,其最出名的,就是「歐洲火藥桶」的綽號。
  • 中國發明了火藥卻被洋槍炮超越,局座:中國火箭炮已經是世界第一
    中國發明了火藥卻被洋槍炮超越局座:中國火箭炮已經是世界第一
  • 歐洲的火藥進階與軍事變革,為什麼都從法國開始?
    我們所知道的是,中國人很早就將火藥運用於軍事作戰,至遲在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到至順三年(1332)之間,中國人就生產出了銅製火銃,然後又經阿拉伯人之手傳至歐洲。法國早期火器「手持射石炮」,約製造於1390至1400年。在火藥西傳的過程中,歐洲人率先接觸的是阿拉伯人使用的金屬管型火器「馬達法」 (類似中國突火槍)。
  • 朝鮮半島火藥桶,中國歷史的夢魘
    以《馬關條約》為終結的甲午戰爭,確認了朝鮮的「獨立」,朝鮮半島很快納入日本的版圖;清朝賠款割地,老大帝國的虛弱不堪的一面,徹底暴露。 大清帝國,被朝鮮半島這個火藥桶,拖進了黃昏。 朝鮮半島「改變」了新中國。 二戰後,朝鮮半島再次成為火藥桶。
  • 【槍】世界上第一種發射無煙火藥槍彈步槍:名聲不顯的勒貝爾M1886
    如果提起勒貝爾M1886或勒貝爾步槍的話,許多人可能沒什麼印象,它確實遠不及德國的98式,或者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但它確實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使用無煙發射火藥的步槍
  • 臨澧「5·16」黑色火藥爆炸事故4名責任人被處理
    針對5月16日(簡稱「5·16」)發生的臨澧縣黑色火藥爆炸事故,昨日13時,省安委辦和市委、市政府約談臨澧縣委、縣政府,召開了「5·16」爆炸事故約談會。
  • 美專家預測2018全球火藥庫 臺灣排第二?
    對於美講師言論,臺媒直呼"塊陶"(快逃)一向被視為「守護神」的美國,竟直接預測臺灣將成2018超級火藥庫?這一「凸槌」的觀點,也引得蔡英文的發言人黃重諺當時不得不出面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