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2020年的國際舞臺竟然以「中東火藥桶被點燃」為開場。
中東原本屬是非之地,遍布泥潭和雷區。美國總統川普一聲令下,除掉伊朗軍方重要人物卡西姆·蘇萊曼尼,引發美伊緊張局勢驟然升級。尤其在伊朗發出「強硬復仇」威脅、宣布放棄核協議關鍵限制的情況下,美伊之間失控風險增加,美國和歐洲等國領導人在地區博弈中面臨考驗。▲當地時間2020年1月5日,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真主黨支持者手持玫瑰花和遇襲身亡的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的照片參加大規模悼念活動。(新華社)——美軍空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武裝「人民動員組織」副指揮官阿布·邁赫迪·穆漢迪斯等人身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隨後發表聲明說,伊朗方面將對這起事件進行「強硬復仇」。——美國五角大樓宣布向中東增派將近3000名士兵,以應對上升的威脅。▲資料圖片:2016年,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在德黑蘭會晤伊朗軍方領導人。(新華社/西霸)——有美軍駐紮的伊拉克薩拉赫丁省拜萊德空軍基地及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所在的巴格達「綠區」遭炮彈襲擊。——川普向伊朗發出強勢警告:美國拒絕任何威脅,若其襲擊美方人員或設施,美方將迅猛打擊伊朗52個目標,包括一些「對伊朗和伊朗文化至關重要」的目標。「52」代表當年德黑蘭人質危機中被伊朗方面扣押的52名美駐伊使館人員。——伊朗政府宣布進入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的第五階段即最後階段,放棄伊核協議中的最後一項關鍵限制,即「對離心機數量的限制」。這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將不再受到任何實際限制,包括鈾濃縮水平和純度、濃縮物質的數量和研發活動。——伊拉克國民議會通過有關結束外國軍隊駐紮的決議,要求伊拉克政府致力於結束任何外國軍隊在其領土駐紮,並禁止外國軍隊出於任何原因使用伊拉克領陸、領水和領空。▲當地時間2020年1月5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人們走過悼念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的海報。(新華社)2018年5月,川普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隨後美國政府陸續重啟並新增一系列對伊極限施壓措施,導致美伊關係不斷惡化。美國通過「斬首」伊朗高級將領,進一步觸及伊朗底線,可能將付出不小的政治與外交代價。美聯社指出,伊朗方面聲明中止履行核協議關鍵階段,將加劇中東軍備競賽和地區緊張局勢。美國政界不少觀點認為,美軍從伊拉克撤離是蘇萊曼尼之死可能帶來的最深遠政治後果之一,衝擊美國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努力,並讓伊拉克進一步納入伊朗影響力範圍。歐洲國家僅呼籲「各方保持克制」,強調「更多衝突不符合我們的利益」,並沒有用實際行動支持美國;《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的中東協國樂於看到美方打壓伊朗,同時擔憂自身成為伊朗報復對象,大多數對事件保持沉默。《華爾街日報》認為,蘇萊曼尼之死的另一重大影響,是擾亂美國打壓伊朗的戰略。受美經濟制裁、國內燃油補貼下降等因素影響,伊朗近期爆發示威,美方原本期待從內部分化伊朗,但公然暗殺伊朗高官無疑點燃伊朗民眾反美情緒。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南希·佩洛西說,保護美國公民生命安全和利益是「最高優先」,但「我們不能因採取挑釁和不相稱的行動令美國軍人、外交官和其他人員面臨更大風險」。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國際關係教授史蒂芬·沃爾特稱美國對伊朗的政策已是「腦死亡」,川普政府對伊政策,包括刺殺蘇萊曼尼,缺乏戰略邏輯和目標。▲2020年1月4日,2000多名美國民眾在舊金山舉行集會,譴責川普下令炸死伊朗高級將領。(新華社)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伊朗問題專家芭芭拉·斯萊溫在《紐約時報》上發表評論表示,擊斃蘇萊曼尼會使美伊緊張關係急劇升級,可能造成更多無辜生命的損失,
川普政府與伊朗之間的外交接觸已無任何可能。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專家魏亮說,蘇萊曼尼事件使美伊在伊拉克的鬥爭從幕後的「代理人」模式轉入正面對抗,雙方迴旋餘地縮小,失控風險增加。
雖然美伊鬥爭趨於尖銳,但雙方走向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分析人士認為,面臨2020年大選的川普有意借打壓伊朗轉移國內矛盾並增加選舉砝碼,但無意發動戰爭。伊朗方面在經濟制裁下國內出現一些民生問題,多次發生示威和騷亂,與美國「硬碰硬」只會令國內形勢雪上加霜。▲資料圖片:2019年6月24日,川普籤署行政令,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及其領導下的機構實施制裁。(新華社/美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伊朗問題專家卡裡姆·薩賈普爾表示,伊朗近四十年的歷史表明伊朗最重要目標仍是維持政權生存,因此或許不會選擇和美國出現全面衝突,更可能通過持續的代理人戰爭在地區甚至全球範圍內襲擊美國及其盟友的目標。伊朗政府5日宣布進入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的第五階段即最後階段,但沒有直接宣布退出伊核協議。這存在兩種可能性。
一是伊朗不希望因退出協議背負國際壓力;二是伊朗仍希望為國際社會挽救協議留出餘地,以達到打破美國經濟制裁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伊朗政府的最新決定,並不意味著伊朗將大力發展核武器。伊朗政府在5日的聲明中說,將繼續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保持合作。如果制裁解除並且保障伊朗經濟利益,伊朗將準備重新履行伊核協議承諾。2015年7月,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聯合全面行動計劃》。2018年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恢復對伊朗制裁。此舉遭到國際社會普遍譴責,並引起美國歐洲盟友的強烈不滿。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高度關注加劇緊張的中東局勢。他的發言人法爾漢·哈克3日在聲明中說,
這是多國領導人必須保持最大程度克制的時刻,世界無法承受又一場海灣戰爭。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4日同伊朗外長扎裡夫通電話時表示,
美方的軍事冒險行為,違背了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將加劇地區局勢的緊張動蕩。中方反對在國際關係中使用武力,軍事手段沒有出路,極限施壓更行不通。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4日與扎裡夫通話時表示,
美國空襲行動嚴重違反國際法基本準則,無助於解決中東地區多年積累的難題,將導致當地新一輪緊張局勢加劇。法國總統府5日深夜發布新聞公報說,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英國首相詹森針對中東局勢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各方採取克制和負責任的態度,以緩解緊張局勢。
聲明同時譴責近期針對國際聯盟在伊拉克駐地的襲擊,還呼籲伊朗避免採取暴力或核擴散行動,敦促其遵守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下的承諾。來源 | 新華國際頭條(ID:interxinhua)
文字記者 | 邵傑 張淼 白平 劉品然 徐超 杜鵑 陳立希 徐永春
視頻記者 | 檀易曉 胡友松
微信編輯 | 江華宇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關注美伊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