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 川普促使澳擴充軍備 與中國為敵恐自相矛盾

2021-12-26 參考消息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6日發布的題為《戰鬥站:亞洲軍備競賽升溫》的文章稱,在坎培拉機場,到處都是澳大利亞加強軍力的跡象。幾乎所有的巨幅廣告上都是雷神公司、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蒂森-克虜伯公司等國際知名防務公司的名字。這一推廣攻勢甚至引發了一場「禁止機場武器廣告」的運動,要求機場用「對首都更友好的問候方式」來取代它們。澳大利亞政府計劃在未來10年花費2000億澳元購買軍事設備,這將是該國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軍力建設。受此吸引,全球最大的一些軍火承包商蜂擁而至。各家公司都在爭相吸引負責採購決策的來訪政界人士和將軍們的注意力。

它們還僱傭了大量員工,並成立了新的製造部門,以幫助澳大利亞實現其擁有亞太地區最強大武隊並躋身全球十大武器出口國之林的戰略——目前澳大利亞是全球排名第19位的武器出口國。

▲資料圖片:參加「環太平洋」軍演的一艘澳大利亞海軍艦隻(前)和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一同航行。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克里斯多福·派恩說:「我不會為想要確保國家安全和保護我們的軍人而道歉。我們生活在一個比過去幾十年更加動蕩的地區。」

文章稱,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的外交政策,如他揚言要讓美國退出國際協定,並抨擊盟友在防務方面的開支不夠,同時謀求改善與俄羅斯和朝鮮關係的行為也正在該地區製造焦慮。

與此同時,這一軍力建設正在與傳統聯盟的調整同時進行。澳大利亞正深化與日本、印度以及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協國家的政治和軍事關係。

文章援引國立澳大利亞大學戰略學教授休·懷特的說法:「該地區盟友已經認定,歐巴馬總統的『重返亞洲』戰略只是空談,沒有行動,如今在川普領導下,它們對美國保護它們的承諾所產生的焦慮更是翻倍。」

懷特還說:「現在判斷國防支出的趨勢可能為時尚早,但各國正在對自身國防能力進行大規模的重新評估,甚至像發展自己的主權核威懾力量這種以前無法想像的行動也要重新加以考慮。」

▲資料圖片:參加美澳聯合軍演的士兵登上一架「魚鷹」運輸機。(法新社)

文章認為,金融危機曾導致許多西方和亞洲國家削減軍費開支。但在今年,《簡氏防務周刊》預測全球防務開支將增長3.3%,達到1.7萬億美元。這是10年來的最快增速,也是冷戰後的最高水平。美國2019年的國防預算高達717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8%,是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川普政府的不可預測性甚至促使像日本等以前不願花錢的國家也在推動軍事現代化。

文章稱,去年12月,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領導下,日本批准了5.19萬億日元的國防預算,安倍還在推動修改和平憲法。雖然尚未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1%,但日本的防務預算包括為其F-35隱形戰鬥機購買巡航飛彈的資金,這將使東京首次具備打擊朝鮮和中國的能力。

去年,韓國進行了一場有關該國是否應該發展自己的核威懾力以抗衡平壤的公開辯論。蓋洛普韓國公司於2017年9月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五分之三的韓國人支持製造核武器,而電視新聞頻道YTN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68%的韓國人支持重新部署於上世紀90年代初被撤回的美國戰術核武器。儘管由於韓國總統文在寅的反對,韓國目前發展核威懾力量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美國與朝鮮之間的談判破裂,就很可能重新引發核辯論。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蒙·韋澤曼說:「全球對日益加劇的動蕩和威脅的普遍看法是,『要求』保持軍事選項的開放性和必要性超過了5至10年前。每個人都在對別人的所作所為作出反應,人們爭論是誰挑起了這一切,誰都不能或不願意不順從這一趨勢。安全勝於後悔,或者老話說,『如果你想要和平,就為打仗做好準備』。」不過,韋澤曼說,軍費開支的增加尚未演變成真正的「軍備競賽」,軍備競賽的特點是各國行動和反應螺旋式失控。他說,大多數國家的軍費開支都在跟隨經濟增長的步伐,這意味著軍費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或達到冷戰時期的高水平。

文章評論稱,澳大利亞2016年的國防白皮書列出了2000億澳元的採購清單,包括該國首批武裝無人機和一系列其他軍事裝備。今年7月,澳大利亞從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訂購了9艘26型護衛艦,作為一項耗資近1000億澳元的龐大造艦計劃的一部分,這項計劃將在本世紀40年代末之前向澳大利亞皇家海軍交付54艘艦艇。這些在澳大利亞本地建造的護衛艦將配備最新的武器系統和隱形技術,以搜尋潛艇。

▲資料圖片:在澳大利亞達爾文市,美國海軍陸戰隊參加澳新軍團日遊行。(美國《紐約時報》)

潛艇被認為是亞太地區的主要戰略挑戰之一。澳大利亞執政黨的計劃是到2020年至2021年將國防開支從2012年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6%增加到2%。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派恩說:「我從不認為軟弱能帶來和平。世界歷史告訴我們,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必須強大。」

他說,川普的當選令澳大利亞的軍事和政治精英感到驚慌,他們眼睜睜地看著他質疑北約的未來,背棄對盟友的承諾。川普反覆無常的行為增強了坎培拉重新武裝自己並在亞洲尋求新聯盟的決心。洛伊研究所的分析師理察·麥格雷戈說:「川普加速了一個更根本問題的發展。他是問題的症狀,而不是製造者。」外交上的不確定性也迫使該地區重新思考傳統的聯盟結構,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2016年,歐巴馬政府取消了對越南的武器禁運,反映出美國政府在努力加強與該地區其他國家的關係。作為回報,越南自越南戰爭結束以來首次向到訪的美國軍艦開放了港口。

▲資料圖片:澳大利亞海軍軍校舉行畢業典禮。

文章認為,另外,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正在向南太平洋提供發展援助,中國在2006至2016年間向該地區提供了至少17億美元援助。

麥格雷戈說:「我們看到亞洲傳統的防務聯盟正在瓦解,那時候各國依賴與美國的一對一夥伴關係。現在,該地區各國之間也在地區內部平行加強防務關係,主要是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之間,目標則針對中國。(但)存在一個矛盾之處——澳大利亞和其他亞洲國家只有在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受益的情況下才能增加防務開支和購買新武器。換句話說,為了防禦中國,他們實際上需要中國成功。」

編輯 | 田欣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需要擴充核彈頭到1000枚嗎?
    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亮相的「東風-41」洲際飛彈近幾年,千方百計在核裁軍議題上納入中國,成了美國限制中國戰略能力的慣常操作。比如這幾天,眼看美俄之間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將到期,川普在5月7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通話中,再次表達他希望將中國一同納入軍備控制的協議談判中。白宮通報了此次通話。在軍備控制的部份,白宮稱「川普向普京重申,美國不只致力於與俄羅斯協商裁減軍備,也同樣要求將中國納入協商,並且期待未來以協商避免昂貴的軍備競賽」。
  • 邊境衝突落入下風 印度巨資擴充軍備 連美俄都覺得憋屈
    印度巨額資金擴充軍備,引來了諸多軍火銷售大國的注意,並為贏得大筆訂單而展開激烈的角逐。俄媒稱,印度希望通過軍購來提升國防實力,並獲得在邊境衝突上的外交支持。由於「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印度必須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來獲得諸多大國的「青睞」。然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靠進口武器來成為超級大國或者地區大國,但縱觀數十年來印度推出的武器研製計劃,最後能夠修成正果的寥寥無幾,對外軍購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 ISIS或於明日在澳發動恐襲!澳反恐部隊進入高度戒備!
    此次連環恐襲造成7人死亡,48人受傷。人們為恐襲受害者獻上的鮮花去年的「911」恐怖襲擊紀念日到來前夕,IS極端分子在雪梨發起恐襲。澳媒曾經發出過警告,稱越來越多恐怖分子利用包括旅遊籤證在內的澳洲臨時籤證項目入境澳洲,對此,澳洲政府將面向剛抵達澳洲且持有臨時籤證的海外人士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同時,澳移民部長Peter Dutton也承認,在過去的一年裡澳洲恐已混入數千名穆斯林「假難民」。
  • 澳前外長:澳過分扮演美國「副警長」角色 跟風傷害中國
    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近日發表題為《衝突中的澳大利亞陳腐外交》的文章稱,受全球疫情蔓延、經濟收縮、氣候變化、地緣局勢緊張、軍備競賽加速等影響,當前國際環境失穩,不確定性增加。增加軍費開支並非應對國際、國內衝突的唯一辦法。經驗表明,澳有能力通過外交對話手段應對複雜外部環境,並擴大國際話語權。但近年來,由於缺乏政治意願,澳並未充分運用外交手段。
  • 軍備經濟:中國獨有的「新經濟」
    美國總統川普預定3月中旬首度提出預算案,白宮官員透露,川普將要求增加540億美元國防支出,同時大幅削減其他部門預算,尤其是國務院和環保署。
  • 評論 | 川普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如何應對?
    中美合作則共贏,對抗必雙輸,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和必然趨勢。美方一方面宣稱「要同中國發展夥伴關係」,一方面把中國放在對立面,是自相矛盾的,不僅不符合中美兩國利益交融,相互依存的現實,與雙方在雙邊和國際領域開展合作的努力也背道而馳。
  • 川普大搞單邊主義「底氣」何來
    其中與盟國鋼鋁產品加徵關稅之爭導致最近一次G7峰會形成六對一局面,川普不但遲到早退,還拒籤聯合公報,使G7峰會歷史上第一次不歡而散。日前,川普還威脅要對歐盟汽車加徵高額關稅,雙方貿易爭端可能升級。川普對中國則掄起了最狠的貿易大棒,不顧WTO規則和雙方達成的協議,繼公布對華500億美元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清單,又威脅要對高達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稅。
  • 剛上任就擴充軍備?拜登重新審視美國海軍,計劃新建82艘戰艦
    美國新一任總統拜登剛剛上任,就準備對海軍造船計劃進行重新審視,這是重塑海軍的關鍵時刻,雖然支出可能非常昂貴,但卻是艦隊擴充實力的難得機會。美國國防部長提名候選人勞埃德·奧斯汀在近日的提名聽證會上提出,五角大樓將對川普政府的造船計劃進行全新的審視,以修正海軍在造船方面存在的問題。
  • 【特稿】EDCA或激起中國在南海大幅擴充土地
    EDCA或激起中國在南海大幅擴充土地作者:Ellen Tordesillas(譯自自由報)仍然浸淫在大理院宣布「增強防禦合作協議」(EDCA)合憲,沒必要經過參議院批准的迷幻中軍方發言人甚至說,美軍駐紮在菲律賓的地點,離中國在南海所佔據並進行大規模填海造島的地方更接近。這種論調仿佛說,當中國與菲律賓海軍在受爭議水域起衝突時,駐紮在菲律賓的美軍會立即趕赴南沙群島與這個海軍開戰。
  • 美國促使中國早日解決臺灣問題
    殊不知,這是促使中國大陸儘快解決臺灣問題。事實證明,解決臺灣問題絕對不能寄希望於美國,因為那樣做是典型的與虎謀皮。 戰略決策需要想像力。如果紙上談兵,難免會貽誤大事。解決臺灣問題需要戰略決策,但是,戰略決策必須建立在對事實準確判斷基礎之上。如果違背了客觀事實,那麼,戰略決策有可能會出現方向性錯誤。
  • 「民主10國」聯手遏制中國?恐夢難圓……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現象一方面為美國持續動員盟友介入亞太地區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勢能,但另一方面也衝淡了其實質影響力。各國戰略在內容上雖有重合,但重點各異,在最為實質的對華政策問題上的分歧實則難以調和。即使是在川普政府時期全力拼湊的美日澳印「四邊機制」內部,也是虛多實少,無法形成系統性的對華共識。
  • 熱點 | 美印日澳在「馬拉巴爾」演習中聯手:能否構築圍堵中國的「菱形包圍圈」!
    所謂的亞洲「小菱形包圍圈」,其中的印尼、越南和菲律賓在經濟上嚴重依賴中國,所以根本不會跟隨日本與中國為敵。而所謂的「大菱形包圍圈」中,印、澳兩國既想藉助美日「平衡中國」。但是印、澳不僅與中國有密切的經貿往來,同時兩國之間還有各種歷史積怨,比如澳大利亞反對印度發展核武器等等。所以,印度連續幾年拒絕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聯合軍演的請求。
  • 德國想買軍備自己做不了主?外媒:川普讓買他的
    英國《每日快報》22日報導稱,美國總統川普向德國施壓,要求其增加軍事裝備採購的花費,向美國購買更多軍備,以加強北約的防禦能力。
  • 川普宣稱「全面摧毀朝鮮」!對此中國有話說!| 英語頭條
    川普政治上的這種虛張聲勢對於解決問題是沒有幫助的,因為當下政權的存亡危在旦夕,這種行為只會促使朝鮮採取更危險的政策。現在是時候讓美國意識到,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行動會逼迫朝鮮進入絕境,如果川普與朝鮮的冒險遊戲走上了「不歸路」,那將是一場悲劇。
  • 頭條 澳媒稱中美軍力對比並非「一邊倒」:中國能重創美軍
    參考消息網7月22日報導 澳媒稱那麼,在戰爭的情形下,中國能跟美國抗衡嗎?文章稱,純粹從火力、經驗和武器方面說,美國領先中國十年。但是,中國正在縮小差距,其真正的軍事投入預計要比官方預算高。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執行所長彼得·詹寧斯也認為,中國已制定了一項儘可能讓美國軍隊遠離中國大陸的戰略。他特別提到「東風」-21D飛彈「對任何敵軍來說絕對是個危險」。他說:「中國一直專注於提高美國的成本。」不過詹寧斯說,中國目前還敵不過美國,而美國還有日本自衛隊的額外支持。
  • 重大信號 | 川普新亞洲政策口號曝光!從「亞太」到「印太」,一字之差,變化巨大
    12天5國,根據日程安排,川普將先在夏威夷停留,隨後訪問日本、韓國、中國,然後赴越南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到菲律賓出席美國-東協峰會、美國東協建交40周年紀念活動。新華社指出,外界期待從中讀出川普政府的亞太政策定位。
  • 為什麼中國和平崛起卻被川普指責為「修正主義大國」?
    點擊上方「中美聚焦」關注我們2017年12月18日美國白宮發布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總統川普將中國定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