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丨二戰德國最實用的超重型火炮 2場實戰都獲得士兵好評

2021-02-23 天下軍武

早在一戰時德國就設計製造了射程達130千米的「巴黎大炮」,雖然一戰末期這些火炮被法軍摧毀一門,其他的被德國人自己摧毀,但是克虜伯公司卻因此積累了足夠的重炮經驗。在兩次大戰期間,以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為代表,德國的周邊建起了一道道堅固的堡壘群,一旦發生戰事,超重型火炮就是摧毀這些堡壘群的有力武器之一。

作為傳統的火炮設計公司,克虜伯公司在1935年就再次進行了超重型臼炮的研製,其作用就是對付「馬奇諾防線」。當年3月,公司提交了一份建議書,在這份資料裡,設想中的重炮口徑達800毫米,發射的炮彈重4噸。德國軍方在看了這份建議書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重炮能有3千米的射程,同時整套裝備從進入陣地到準備好發射第一炮花費的時間不得超過6個小時。

400多年前的沙皇大炮

1936年軍方正式提出了重炮的需求,一種是重型臼炮,另一種就是後來著名的「古斯塔夫」巨型列車炮。相比之下重型臼炮要現實得多,不管是從製造、使用或者經濟性來說。

1937年軍方的標準有所降低,火炮口徑降到600毫米,炮彈重量為2噸的水平,可以安裝350千克的爆炸物,最大射程為4千米,高低射界為-10°~75°,並且還要有一個履帶式的動力底盤以供火炮進行短距離機動或者調整火炮方向。

卡爾臼炮

新的標準和設計師的設想有很大的衝突,設計師認為如此重型的火炮應該進行拆解運輸,而不是整體運輸,但是拆解後重新組裝耗時卻超過6個小時,最終設計師向軍方妥協,重新設計一款新的履帶式底盤。

按照一般的流程,火炮應該先預先生產少量,通過測試之後再集中力量大量生產。負責指導生產的卡爾將軍卻不這麼認為,首先他認同集中多門重炮轟擊目標能夠達到無堅不摧的效果,而他也認為戰爭即將到來,克虜伯公司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逐一驗證設備,只有打破常規先量產滿足軍方的需要。這款臼炮也因此得名「卡爾」。

正在組裝的卡爾臼炮

卡爾將軍的擔心不無道理,德軍打算在阿登地區繞開「馬奇諾防線」,直接進入法國平坦的腹地,然而山區本身就是一道天然的障礙,走出山區後就是馬斯河天險,如果法軍能夠把德軍阻擋在天險之外,德軍就不得不硬著頭皮強攻「馬奇諾防線」,屆時臼炮就能發揮作用。

在1940年秋季至次年8月,共有6輛「卡爾」臼炮被生產出來,編號1~6,名字分別是一號炮「亞當」、二號炮「夏娃」、三號炮「多爾」、四號炮「奧丁」、五號炮「洛奇」、六號炮「迪沃」。其中1、2、6號車使用最大功率為580馬力的MB503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另外三輛使用動力稍微增強的MB507型柴油機。因為整體太重,有124噸,最大行駛速度只有6~10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也只有4、50千米,完全就是一個吃油的機器。

卡爾臼炮和彈藥運輸車

在實際使用時,長距離運輸需要依靠鐵路等設備,將火炮拆卸成4個部分,抵達目的地之後再卸載組裝,以自身動力緩慢地開進陣地。「卡爾」自身可以在炮膛內裝一發炮彈,底盤上再放置一枚炮彈,作戰時需要使用從四號坦克改裝而來的專業彈藥運輸車,這種彈藥運輸車自身攜帶一座小型起重機,可以攜帶四發炮彈以及相應的發射藥。

「卡爾」臼炮的原裝火炮是8.44倍徑的600毫米炮,可以發射重2.17噸的重型混凝土穿甲彈,彈長2.511米,最大射程4320米。1942年研發了輕型的混凝土穿甲彈,炮彈長度降低到1.991米,重量降低到1.7噸,射程卻達到6640米。另一種備份方案是換裝11.5倍徑的540毫米火炮,射程還將進一步提升。

彈藥運輸車

對於這樣一門超大口徑的火炮來說,「卡爾」的操作已經算得上容易了,配備了一個19人的炮班,一名指揮官,其餘18人為炮手,底盤有專門的正副駕駛員操作。發射時炮手需要轉動搖柄放平炮管,然後小型吊車依次將炮彈、發射藥推入炮膛,最後再豎起炮管發射。設計射速6發每小時,考慮到炮手疲憊等因素,這個射速還將降低,畢竟依靠手搖來調整火炮角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卡爾」總共參加了3次戰鬥,其中只有前兩次才算是它正式參戰,最後一次不過是崩潰邊緣的德軍病急亂投醫,把攻堅重炮用於抵擋坦克集團軍衝鋒。

裝填炮彈

第一次作戰是轟炸塞瓦斯託波爾要塞,相比於巨無霸「古斯塔夫」巨炮,「卡爾」臼炮的發射頻率要高得多,作戰靈活度也更高,彈著點的調整更方便,在實戰中摧毀不少蘇軍的堅固炮臺。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卡爾」臼炮尺寸小得多更容易隱蔽,而「古斯塔夫」那樣高聳的巨炮,每次作戰都需要幾百上千人輔助,戰場上能夠輕鬆被空中偵察發現,而且遭到攻擊的可能性也高得多。

被重炮犁過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

第二次作戰是1944年鎮壓華沙起義,當時起義軍佔據城市進行頑強堅守,德軍指揮官為了降低傷亡,向上級申請了「卡爾」臼炮助戰。很快「卡爾」臼炮部署到位,開始對城市進行逐一拆樓,面對這種一炮毀一樓的神器,起義軍最終遭到徹底失敗。在戰後的報告中,德軍對這種火炮有著高度的評價,認為它是一款十分合格的重型裝備,但是需要掌握制空權等。

古斯塔夫巨炮

最後一次作戰是1945年4月,「卡爾」臼炮奉命前往柏林南部50千米處抵擋蘇軍如潮水般的進攻。此時的蘇軍裝甲集團軍一路勢如破竹,「卡爾」臼炮不僅數量少,射速還慢,一輪炮射後蘇軍坦克就衝到了跟前,等待他們的命運就是被俘。

相關焦點

  • 《閃電戰》眾神之錘:二戰德軍「卡爾」超重型臼炮(技術篇)
    20世紀30年代,法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這一堡壘群的存在讓邊境另一側的德國深感不安,促使德國陸軍在30年代重整軍備期間著力研發了多種要塞攻堅武器,其中最著名的是號稱「炮王」的800毫米「多拉」列車炮,而僅次於「多拉」的就是600毫米/540毫米「卡爾」臼炮,它是二戰時期德國武器庫裡口徑第二大的火炮,讓人驚異的是,德國人在這種重量超過120噸的超重型火炮身上實現了有限的自行化
  • 震撼丨重甲和火力合二為一 美國超重型"怪獸"參上
    二戰開始時,美國陸軍僅裝備470輛坦克,排在蘇聯、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波蘭之後,勉強算個「老七」。戰爭的需求,加上美國雄厚的工業基礎,為坦克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了88000輛坦克,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坦克大國,也使美國成為盟軍最大的「武器供應者」。
  • 多拉的怒吼:德軍800毫米超重型鐵道炮戰記
    雖然它不是歷史上口徑最大的火炮,也不是射程最遠的火炮,但其擁有的數項難以超越的世界紀錄依然使它穩居火炮王國的至高皇座:「古斯塔夫」鐵道炮是戰爭史上投入實戰的口徑最大的火炮,是人類曾經建造過的體積、重量最大的火炮,同時也是發射炮彈重量最大的火炮。總而言之,「古斯塔夫」鐵道炮是工業時代最不可思議的武器奇觀之一,代表著德國火炮製造技術的最高峰。
  • 二戰時德軍為何那麼猛?並非德國士兵有多神,主要得力於重型裝備
    實際上,真正讓德軍獲得「神力」的,還是其精良的裝備,具體說就是大量的飛機、大炮、坦克車。可以說被德軍打敗的國家,都是被德軍的重型裝備給迅速打垮的。比如德軍閃擊波蘭就是這樣。德軍用于波蘭戰場的兵力部署是這樣的:德軍共投入64個師,160萬人,德軍動用了6000門迫擊炮和火炮、2800輛坦克、2000架左右的飛機。
  • 《閃電戰》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技術篇)
    列車炮也稱鐵道炮,是安裝在特製的鐵路車輛上,由機車牽引在鐵道上機動和發射的大口徑火炮,通常由艦炮改裝而成,也有專門設計的型號。列車炮的概念是在19世紀中期由俄國人首先提出的,最早的實戰運用發生在美國內戰時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列車炮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在一戰的歐洲戰場上各國都大量使用列車炮。隨著航空兵的興起和戰爭形式的變化,列車炮漸趨沒落,但在二戰戰場上仍有不俗表現。
  • 二戰火炮巔峰:古斯塔夫巨炮一次「表演」,輕鬆毀掉一座城!
    因為古斯塔夫列車炮僅有一次實戰,實用價值似乎不大,但在當時,它是德國工業的明珠。1934年,德國陸軍委託克虜伯公司設計一種超級火炮,必須在法軍的射程外開火,還要輕鬆穿透7米鋼筋混凝土或1.5米的鋼板,摧毀馬奇諾防線。在這種苛刻要求下,克虜伯公司意識到,新型火炮的體積重量口徑將是世界之最。
  • 擎天重劍:二戰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小史
    隨著飛機性能的提升,各國軍隊對高射炮的性能要求也水漲船高。在二戰時期,四發重型轟炸機已經能夠在萬米高空飛行,其機體結構也很結實,足以承受相當程度的打擊。針對飛得更高、更為堅固的目標,各主要參戰國都競相研發了口徑在100毫米以上、射高在10000米以上的重型高射炮,而德軍裝備的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火炮歷史上的絕唱——二戰德國「卡爾」臼炮
    說起二戰期間的德國,其軍隊嚴謹而悍勇的作風,武器裝備的精良以及優秀將帥的精彩指揮都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倔強的埃米爾:二戰德國128毫米試驗型自行火炮簡史
  • 二戰戰場上的「雷神之錘」,德軍卡爾重型臼炮
    為了杜絕這種情況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再次出現,希特勒下令設計一種有能力摧毀敵軍堅固防禦工事的超重型火炮,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卡爾臼炮(Mörser Karl)正是在這個項目中誕生的。一、「以諸神的名義」實際上早在1936年Rheinmetall的設計人員就認為超重型火炮是對付堅固堡壘的最佳武器,但是炮兵部隊的將領認為這種超重型火炮意義不大——雖然在設計師的想法中可以將重炮分為好幾個部件運往前線再進行安裝,但是組裝過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在惜時如金的前線這無異於浪費生命。
  • 二戰中最可怕的老鼠:納粹德國188噸的鼠式超重型坦克
    二戰德軍的鼠式超重型坦克。早在1940年,德軍就得到情報,蘇聯可能在研究100噸超重型坦克。據說這種陸地巡洋艦具有無法擊穿的裝甲,配有150毫米以上巨炮,主要用于堅守某些特別重要的地區。對於超重型武器,希特勒有著特殊的好感。1941年,希特勒下令德國也要研發超重型坦克。為了迷惑敵人,項目起名為鼠式坦克。
  • 恐怖丨德系的火炮霸主!10連發重型火箭彈覆蓋全圖!
    年終大促活動來啦!
  • 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哪個整體軍事實力較強?
    ,無論戰術思想、士兵訓練程度、裝備水平、後勤水平都拼不過德國(實際上德國的攻擊不是水銀瀉地,中間也是有停滯的,但蘇軍完全抓不住機會,抓住機會也是需要能力的)。德國雖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了統一,但在此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而蘇聯的前身沙俄一直是個封建軍國,也是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薄弱的一環。蘇聯是1922年確立的,明顯晚於德國。二戰之前,德國的青少年都是必須要進行軍事化訓練的,自然戰鬥力較強,而對比蘇聯,我們可以從蘇芬冬季戰爭看出紅軍的戰鬥力。加之史達林的肅反運動,5位元帥殺了3位,剩下2位地圖都不會看,其他各級將領更加不用說。
  • 二戰SU-152自行火炮,沒想到它居然還是一個龐大的裝甲家族
    ISU-152本身的生產就存在多個版本,初期採用IS-1重型坦克底盤,不久後改為IS-2重型坦克底盤,後者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例如燃油箱更大,頂部艙口的變化等,不過在作戰性能上沒什麼變化。BL-10,儘管如此火炮的穿甲能力等性能仍然差不多,這款裝備被稱為ISU-152-2,它在戰後仍在改進,沒有正式服役。
  • 一個德國士兵的戰爭回憶錄:炮擊塞瓦斯託波爾
    自近期的冬季戰役以來,敵人一直忙著進行準備工作,並強化其防禦,他們調來了裝備一新的新銳力量,以加強守衛克裡木半島期間遭受到慘重損失的部隊。蘇聯人從美國獲得了大量援助物資,大批軍用物品通過海路運入他們的集結區。 塞瓦斯託波爾是一個複雜的防禦體系,對德國第11集團軍來說,奪取這座要塞勢在必行。
  • 歷史上最大火炮的裝甲怪獸 納粹的突擊虎
    華沙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名城,城內建築物多是石制,非常堅固且龐大,普通的反坦克炮和榴彈炮都無法徹底摧毀。波蘭人以這些建築物為據點,依靠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苦苦戰鬥了2個月之久。此時蘇軍已經近在咫尺,惱怒的希特勒命令立即將華沙從地球上抹去,於是德軍使用了各種重武器!9月底,駐守市中心最堅固大樓的波蘭軍,突然發現了一輛奇怪的德軍坦克。這輛坦克四四方方,行動極為緩慢,最奇怪的是裝備了一門碩大無比的粗短巨炮。
  • 二戰中的無畏護國公,英國的重型巡洋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
    生產出來的十字軍巡洋坦克早期裝備的是2磅炮不說,換裝了6磅炮之後一樣打不過裝備了長倍徑75毫米坦克炮的四號中型坦克,而十字軍巡洋坦克的裝甲更是脆弱不堪,連遇到配備長倍徑50毫米坦克炮的三號中型坦克都扛不住,更別提遇到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一句話,英國人急需完成他們的'重型巡洋坦克'。
  • 《閃電戰》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作戰篇)
    不過,與迅速壯大的航空兵和新生的火箭飛彈武器相比,列車炮的作戰效能其實相當低下,它們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宣傳和給敵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上,德國列車炮在二戰戰場上的表現也代表著這種武器在戰爭舞臺上的謝幕演出。■ 1941年,一門德軍24釐米K(E)型「特奧多爾」列車炮在進行射擊訓練,該炮當時被部署在法國海岸地區,注意炮車尾部的吊杆正在提運彈藥,這門火炮被置於環形軌道上。
  • 裝備丨二戰英國的MK7輕型坦克原本要修煉空降技術 最後學會了遊泳
    武器上雙人主炮塔內搭載了一門流行的2磅炮,彈藥基數50發,還有一挺車載機槍。當時英國的大部分坦克都採用這樣的主炮,因此作為一輛輕型坦克以時代的標準來看還是不錯的。動力方面採用一臺12缸汽油機,輸出動力165馬力,相比之下坦克全重僅僅7.6噸,單位動力比較澎湃。
  • 威名遠播,二戰英國火炮竟如此強勁,秒殺德軍坦克理所當然
    二戰中的英國陸軍,兵種的武器裝備已經有了明確的區分,如步兵分隊中僅裝備有口徑為2英寸(51毫米)和3英寸(76.2毫米)的迫擊炮和小口徑的反坦克炮,不裝備野戰炮;而炮兵分隊裝備大口徑的野戰炮,作為支援火力使用。要知道,英國的火炮技術還是相當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