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區特約撰稿人 華 章
據美國媒體報導,9月12日由於電力系統故障,「杜魯門」號航母自今年8月起,就「缺席」了航母打擊群的日常訓練,並由船廠技術人員接手進行維修。當時,美國海軍發布聲明稱,「杜魯門」號的維修工作正在進行中,正努力「儘快」部署這艘航母。但是據美媒報導,截至目前,「杜魯門」號似乎仍未修好。在這種情況下,本應以該艦為核心的航母打擊群「丟下」了航母及其搭載的艦載機聯隊,獨自開始了作戰部署。針對這起事件,美海軍第二艦隊司令劉易斯依然「死鴨子嘴硬」般地辯解稱,雖然航母打擊群在沒有航母的情況下進行海外部署,是一個「不尋常且不幸」的事件,但是該打擊群內的其他水面艦艇完全能夠提供美軍所需的海軍戰力。
「杜魯門」號航母
沒有超級核動力航母的打擊群還能叫「打擊群」嗎?這次「杜魯門」號航母的「缺席」正常嗎?這位「主角」的缺席將會產生哪些影響?核心作戰平臺出現「非戰鬥減員」的美國海軍究竟面臨著什麼樣的尷尬窘境?
長期以來,航空母艦一直都被視作美國戰略力量投射的象徵,也是美國全球軍事力量存在的集中體現。不管是掌控海上主導權、維護日益拓展的海洋利益,還是牽引海軍裝備的全面發展、施加政治影響,航母在美國全球軍事格局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別喻為「大國政治的筆尖」。
自從「福萊斯特」、「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退役後,美海軍進入了「全核動力」航母時代。核動力航母以其接近於無限的續航力和強大的打擊威力,使「政治筆尖」的書寫變得更加「流暢」。「企業」級航母退役後,雖然總量略有減少,但10艘同型「尼米茲」級航母使後勤裝備保障更加趨於標準化、通用化,而隨後2艘新銳「福特」級航母的加入(目前正在試驗試航),更使其呈現出力量倍增之勢。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
然而,再犀利的「利器」也需要喘息,即使是超級航母也不例外。目前,美海軍航母打擊群的作戰部署,採用的是「2+3」模式:即2個航母打擊群投入部署,3個航母打擊群隨時準備在接到命令後一個月時間內出動。而根據該計劃,一個航母打擊群的部署周期通常是36個月,其中包括14個月的訓練和維護期、8個月的海外部署期,在另剩餘的14個月中,航母打擊群保持高等級戰備,以應對突發情況。「2+3」這一模式是在21世紀初「艦隊反應計劃」(由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海軍作戰部長克拉克共同提出)的基礎上,於2014年提出的「艦隊反應優化計劃」(OFRP)的產物,其最大優點在於一切都可以預先計劃,包括何時開始新一輪訓練、何時航母需要進行長達數年的反應堆大修,使航母有能力隨投入作戰,並在完成部署任務之後保持一段時間的維護和戰備狀態。
在2018年,美海軍實施了名為「動態部署作業」的試驗,其核心變化,就是在OFRP周期中,調整了8個月部署期和14個月維持狀態期的時間分布。例如:8個月的海外部署不是在一個區域活動,而是中間臨時增加1個月回母港的狀態維持期;同時14個月的維持狀態期將呈非連續分布。很有意思的是,這次「動態部署作業」試驗的「明星」就是今天趴窩的「主角」——「杜魯門」號!美海軍領導層在總結「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動態部署作業」經驗時,認為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可以更好的保持航母編隊能戰的狀態水平」,甚至豪言:「我們已為高端戰爭做好準備!」現在看起來,頗有些啪啪打臉的感覺。
在全球各危機頻的發熱點地區,每當地區矛盾激化,山姆大叔的利益受到挑戰之時,作為「馬前卒」的航空母艦總會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塑造-反應」一體,「恐嚇-維穩」結合,在必要時「拉幫結夥」、「赤膊上陣」,「不達目的誓不收兵」,從波斯灣到南聯盟,再到阿富汗、敘利亞,莫不如此。正由於這種常態化使用模式的屢試不爽,才致使諸如「當出現突發性危機時,某國總統深夜被叫醒,向身邊幕僚問起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裡?」此類段子一時間喧囂塵上。
參加伊拉克任務的杜魯門號
近年來,雖然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航母打擊群,但卻由於「工修矛盾」等種種原因,部署水平呈現逐年下降之勢。根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站分析,美海軍自2013年以來只部署了大約佔其總數22%-25%的作戰航母,遠低於「冷戰」結束初期40%的平均水平,而2018年則創下了新低,航母部署比例僅僅達到作戰航母總數的15%,處於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前所未有的低谷,甚至使美國全球力量部署一度出現了真空。例如,在2016年12月,「艾森豪號」航母打擊群在中東海域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打擊完畢後,並沒有繼續在戰區遊弋,而是直接返回美國本土,從而出現了自「二戰」結束以來,美海軍首次約一周時間在全球海域中沒有任何完整航母打擊群的情況。同這次的「打擊群無航母」一樣,都是美國海外用兵頻繁「點火」「滅火」的副作用,從實踐結果看,即使有再多的航母打擊群,也玩不起美國高頻次出動的地獄模式。
此外,航母是主戰兵器而不是萬能神器,作戰對手充分吸取歷次局部戰爭的經驗,使防禦設施呈現出地下化、堅固化之勢,這也迫使空-地進攻型武器載荷越來越大,對武器搭載平臺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例如:海基「戰斧」Block IV巡航飛彈重1587.6kg,發射平臺為水面艦艇、核潛艇;「踹門利器」的AGM-86C/D型巡航飛彈戰鬥部為450千克,主要載機為B-52H戰略轟炸機;「時敏目標殺手」 AGM-158B巡航飛彈略輕一些,但主要載機依為B-52H、B-1B、B-2、F-22等作戰飛機。受艦載機性能尤其是載荷方面的限制,航母及艦載機的由海向陸攻擊能力受到了很大制約,往往淪落為奪取並保持制空權、電子支援、偵察預警等「次要角色」。同時,隨著某些國家諸如S-300等高性能防空武器的大規模裝備和某些大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提升,航空母艦這一武器平臺的自身安全第一次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威脅,戰區生存能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反艦彈道飛彈、遠程巡航飛彈和高性能隱身作戰平臺都使「超級航母」面臨著「望而卻步」、「退避三舍」或是「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困境。
為了提高航母部署及使用效率,重現「冷戰」結束初期強大的戰區控制能力,近年來美海軍一直在探索新的航母部署模式,力求通過主動求變來改善航母部署水平日漸低迷的頹勢,逐步走出航母戰力「入不敷出」、「工修矛盾突出」的困境,並通過縮短航母的部署時間和增加不規則性,使得美海軍的作戰行動更加迅速靈活和出其不意。
從根源上來看,當前美國航母部署水平下降主要是由於航母執行任務過多卻維修欠帳過高的結果。儘管川普政府上臺後軍費有所增加,但由於積重難返,目前排隊等待維修的「積壓」軍艦仍然給船廠形成巨大壓力,很多航母不得不將多數時間都花在母港維修而不是戰鬥部署上。例如,「艾森豪號」號的維修原本預計2018年2月完成,但如今卻要拖到2019年才能準備好部署,維修時間比原來預計的長了3倍。此外,在當前的航母維修計劃上,「布希」號航母的維修期也將無限期推遲。船廠維修積壓量的失控,使進度愈來愈落後,已明顯影響美海軍的作戰部署,使其在備戰上付出沉重的代價。
馬蒂斯
2018年5月,時任國防部長的馬蒂斯宣布「為更好地與中俄進行大國競爭」,將改變美航母部署模式,代號為「神出鬼沒」。擔負「試點任務」的「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在試驗「動態部署作業」(由時任海軍作戰部部長理察森提出)時,於4月至7月間,先後航經地中海、比斯開灣,返回母港諾福克;在經歷一個月短暫修整後,航母在8月至12月間,先後航經北海、挪威海、直布羅陀海峽和地中海等海域,後返回諾福克。說白了,「神出鬼沒」就是將美國航母目前一次持續8個月的海外部署任務一分為二,改成兩次分別持續3個月的部署行動,期間以一個月的在港部署時間來進行銜接。在港部署過程中,停泊狀態的航母,艦員不下船,艦載機聯隊留艦不轉場,以確保航母艦員和戰機始終處於較高的戰備狀態,從而縮短其再次出海後恢復到實戰水平的時間。
在「杜魯門」號返航後,海軍作戰部長理察森迫不及待地宣布:「海軍艦隊動態部署試驗,在『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取得成功!」但是,「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出航前卻在人員和組織的恢復性訓練以及準備工作中耗費了9個月的時間,比海上實際部署的時間還長1/3。雖然在「動態部署試驗」中,以超過20節的航速,在7天時間內從挪威海到地中海機動7000海裡,實現了航母打擊群跨戰區快速戰役機動,對俄羅斯構成了多方向威脅,但是一旦改換至西太海域,這種「神出鬼沒」就將在一二島鏈之間東亞某國「反介入-區域拒止」偵察打擊體系的威懾下無所遁形。
經過對比我們會發現,這種所謂的「神出鬼沒」事實上造成了航母實際可用於海外部署時間的明顯縮短(由8個月減少至6個月)。雖然這種短期部署能夠增強航母行動的突然性和不可預測性,但這種不可預測是以前沿部署時間的縮短為代價來實現的。無論是戰略方向的轉換、編隊的高速機動,還是從本土母港前往大西洋次數的增加都需要時間,這種「神出鬼沒」與美海軍希望航母執行更多任務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只會讓航母深陷「疲於奔命」的泥潭。去年5月,美國海軍已經在西太平洋遭遇過一次持續時間超過一周的「航母真空」了,如果美海軍還要來更多「神出鬼沒」的話,那麼未來「航母去哪兒了?」的尷尬時刻,可能會只多不少。事實證明,再精準協調的部署模式,也支撐不起美國充當「國際警察」的膨脹野心,過度迷信武力,最終結果只能是力量的枯竭。恰如《超限戰》所言:「非要承擔無限責任的有限責任公司,其結果當然只能是破產。」
(文中圖片來源:東方IC、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