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地球上存在著千千萬萬種植物,這些植物使得我們的地球充滿了生機,但是同時也充滿了危險,因為「武器」的對抗不僅僅只是表現在動物身上,也會表現在植物的身上。雖然說植物只是一種非常被動的生物,但是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植物也會有自己的防禦手段,一般來說,植物的防禦手段有毒素、針刺等,其中毒素是很多植物都擁有的一種防禦機制,並且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防禦機制,並且有的植物所擁有的毒素非常的強,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對手殺死,甚至是人。
1、死亡帽
死亡帽又名為毒鵝膏、有毒鵝膏、死帽蕈、鬼筆鵝膏、白毒傘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毒的蘑菇,僅僅食用30毫克或者半個菌蓋便足以致人於死地。這種毒菇會被誤認為數種可食用種類(尤其像草菇)而被人類食用,在人類因毒菇中毒而死亡的比例中,毒鵝膏超過了半數,並且有可能是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六世的死因。這種菇類症狀可能會在食用以後8到12小時才出現,初期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嘔吐、低血壓、黃疸、抽搐、昏迷、腎功能衰竭、心臟驟停,但可以於短時間內引起腎功能衰竭,致人死亡。在食用之後,一種名為α-鵝膏素的物質會進入肝臟和腎臟。這種化合物會抑制RNA聚合酶II的活性,這種酶是蛋白質合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蛋白質合成,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會停止,而且細胞會出現死亡。消化道會通過肝臟不斷的循環這些毒素,最終導致器官衰竭。
死亡帽大型的植物部分(子實體)在夏季和秋季出現;菌傘一般呈現綠色,並且有白色的菌柄和菌褶。毒鵝膏成為眾多研究的主題,而且其生物學上的活性物質也被分離出來。主要的毒性物質為α-鵝膏蕈鹼,通常主要會對肝臟和腎臟造成致命傷害。沒有任何已知的決定性解毒劑被發現。此外,在我國不少鵝膏菌尚未研究和命名。因此,有理由認為中國的鵝膏菌是十分多樣的。
中國的劇毒鵝膏有12種,它們分別是:a. 致命鵝膏(A. exitialis); b. 灰花紋鵝膏(A. fuliginea); c. 擬灰花紋鵝膏(A. fuligineoides); d. 灰蓋粉褶鵝膏(A. griseorosea); e. 軟託鵝膏(A. molliuscula); f. 淡紅鵝膏(A. pallidorosea); g. 小致命鵝膏(A. parviexitialis); h. 裂皮鵝膏(A. rimosa); i. 近灰花紋鵝膏(A. subfuliginea); j. 黃蓋鵝膏(A. subjunquillea); k. 假淡紅鵝膏(A. subpallidorosea); l.鱗柄白鵝膏(A. virosa)。
2006年,波蘭一個三口之家中毒後,一名逝世,兩名倖存者則需要肝臟移植。2011年末,澳洲坎培拉有四位亞洲人因誤食而導致死亡或者肝移植。有權威人士建議要避免接觸毒鵝膏。另外,毒鵝膏的毒性不能通過煮、冷凍或風乾方法來減低。
2015年7月2日晚上,家住永嘉縣橋下鎮昆陽社區吳山村的潘老伯一家吃了早上剛從山上摘來的野生蘑菇,燒了一大碗野生蘑菇,重約一公斤。3日凌晨,6人先後表現出腹痛、嘔吐等症狀。他們來到當地診所看病,但不見好轉,後輾轉永嘉縣人民醫院、解放軍118醫院,最後於7月5日晚上7點多,住進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據沒吃蘑菇的家屬黃女士介紹,這一家6人中,潘老伯和妻子都有70多歲了,另外還有潘老伯的大女兒(48歲)、小女兒(45歲)、兒子(54歲),以及外孫小潘(26歲)。令人痛心的是,79歲的潘老伯和他的妻子先後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此後,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程博士鑑定,潘老伯一家食用的蘑菇中,有一種顏色極白、表面還附有顆粒的蘑菇,確定就是有劇毒的白毒鵝膏菌。
高程博士說,白毒鵝膏菌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腳上穿靴子(蘑菇根部粗大),腰上系裙子(蘑菇中部有明顯不同),頭上戴帽子(有菌蓋)」。毒蘑菇的口訣:「同時帶帽系裙穿鞋。」 根據章書聲的轉述,白毒鵝膏菌在夏天比較常見,在林地和田地都有分布,毒素分為毒肽和毒傘肽,毒素在體內的潛伏期長達24小時。潘老伯一家人在食用十幾個小時後發病,應當與其食用量非常大有關係。而這種白毒鵝膏菌有個外號就是:「死亡帽!」
2、毒蠅傘
印度有一種菌蓋非常豔麗叫做毒蠅傘的蘑菇,它含有致幻成分為毒蠅鹼,人食後一刻鐘便進入幻覺狀態,渾身顫抖,如痴如醉,傻態可掬,往往做出一些令人捧腹的滑稽動作,並且所看到的東西都被放得很大,普通人在他的眼裡卻變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使之產生驚駭恐懼的心理,有的被激怒得發狂,直到極度疲倦,才昏然入睡。有趣的是,據有人試驗。讓貓吃了這種蘑菇,也會因懾於老鼠身軀的巨大,而不敢捕捉。因此,在醫學上將這種症狀稱之為「視物顯大症」。
有趣的是,華麗牛肝菌和我國雲南山區生長的小美牛肝菌卻具有與毒蠅傘相反的作用,人食用後可產生「視物顯小幻覺症」。當人們進入幻覺狀態後,便會看到四周有一些高度不足一尺的-小人,他們穿紅著綠,舉刀弄槍,上竄下跳,時而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向患者圍攻,時而又飄然而去,逃得無影無蹤。吃飯時,這些小人爭吃搶喝;走路時,有的小人抱住腿腳、有的小人爬到頭頂,使患者陷於極度恐懼之中。此種華麗牛肝菌一般可食,但在雲南地區有出現過中毒現象。
在我國,有一種在糞堆上生長的名叫狗屎苔的傘菌,狗尿苔學名毛頭鬼傘,又有毛鬼傘、雞腿蘑、半卵形斑褶菇之稱。又稱「致幻蘑菇」,因其子實體具有毒性、人類食用中毒後可引起幻覺反應而得名。分布於我國臺灣、陝西、新疆等地,青藏高原尤為多見。人們誤食後,會於舞足蹈,狂笑不止,故稱之為「舞菌」或「笑菌」。這種菌在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記載,《清異錄》中說:「菌有一種,食之人乾笑者,士人戲呼為『笑手矣』。」在日本的古書中,還記載著一個有關「舞菌」的故事:有幾個迷了路的樵夫,看到一群尼姑不停地跳舞,姿態十分好笑,忽然又見到路旁有些煮熟的蘑菇,因各個飢腸轆轆,便美美飽食了一頓,結果他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亂舞的行列,幾個小時後才清醒過來。
還有一種毒不致命的有趣蘑菇,那就是古巴光蓋傘。墨西哥印地安人傳統食用這種毒菌,並稱之"神之肉"。由於毒素的作用,一般食後不久變很快產生精神極度愉快,狂歡亂舞。同時出現稀奇古怪,形形色色的幻覺。不過有的情緒焦慮,有的如醉者或哭或笑,有的行動滑稽有趣,最後全身軟弱無力,疲乏思睡等狀態。經4-6小時毒性過後恢復正常且無後遺症。
3、鹿花菌
在炎炎夏季的歐洲及北美洲多個國家的莽莽密林中,生長著一種即是美味又叫人害怕的真菌植物——鹿花菌。鹿花菌又名"鹿花蕈"或"河豚菌",是鹿花菌屬下的假羊肚菌,若處理得當,它們就會有山珍的魅力,叫人食後不能忘懷;但如果處理不當,就可以致命,中毒後幾小時內即嘔吐腹瀉、頭昏、昏睡及頭痛,嚴重者甚至譫妄及昏迷,5~7日後死亡。
鹿花菌一般生長在針葉林的沙質土壤上,於春末初夏冒出一顆顆「怪腦袋」。它的菌蓋很像一顆沒有頭皮的"腦花",醬色,上面布滿一些鹿身一樣的花紋,顯得詭異、恐怖。菌株一般高10釐米,闊15釐米,顯得有些"矬"。初生長,菌蓋光滑的,逐漸就長出許多皺褶來。菌蓋光鮮亮麗,有紅、紫、棗或金褐等多種顏色。氣味聞起來芬芳,味道清淡,有"鮮"味。
一般只要除去鹿花菌體內的"鹿花菌素",它就是一種美味。處理方法很簡單,先風乾鹿花菌,再煮熟或直接燒烤,鹿花菌素就從植株體內消除了。可以將新鮮的鹿花菌先切片,用大量的水將它煮成半熟,除去水,再煮一次,每次清水衝洗5分鐘,體內的毒素也基本消失。因而,它雖然有毒,在歐洲及北美洲多個國家並未停止銷售。在西班牙及庇利牛斯山東部,都將鹿花菌視為美食,有很多人經常食用鹿花菌而從來都沒有發病。芬蘭菜中會將鹿花菌夾在西式蛋餅中、或是與牛油一同嫩煎。另外,也可將鹿花菌煮湯。一般的調味料包括香芹、蝦夷蔥、蒔蘿及黑胡椒。對於美國很多蘑菇採食者來說,鹿花菌是菌類中的魚子醬。
不過,德國禁止出售鹿花菌。瑞典也有警告食用鹿花菌的危險,並限制食店購買鹿花菌,西班牙售賣鹿花菌也受到禁止。
100年前,人們就已知道鹿花菌帶有毒性。那時,人們以為多數食用鹿花菌後中毒是由於人體的過敏反應,而未加注意。直到20紀70年代,人們才相信鹿花菌是可以致命的。在東歐及斯堪地那維亞,經常出現食用鹿花菌後死亡的事件,1971年,波蘭統計因食用鹿花菌的死亡案例達23%。但由於處理得當,死亡率自20世紀中葉就開始下降:在1952~2002年的瑞典,就沒有再出現鹿花菌的致命報告。
"鹿花菌素"的致死量幼兒為每公斤10~30毫克,成人每公斤20~50毫克,相當於約0.2~0.6公斤及0.4~1公斤的新鮮鹿花菌。不同地區的鹿花菌的毒性含量也不同,較高海拔的毒素含量較海撥低的少。
食用鹿花菌後的中毒症狀一般於食用後6~12小時內出現。初期先是反胃、嘔吐及含血的腹瀉,若嘔吐及腹瀉嚴重更會有脫水。再後來是眩暈、昏睡、手震、運動失調、眼球震顫,再後來開始頭痛、發熱。其他的真菌中毒很少會有這個徵狀。有的還表現在腎毒性、肝毒性及神經毒性。患者會出現黃疸、肝臟及脾臟漲大,血糖上升,接著下降,繼而出現肝毒性。有時還會引發變性血紅素血症,令患者呼吸困難及發紺。嚴重中毒的可能會引起神經系統問題,如精神錯亂、肌肉自發性收縮及眩暈、瞳孔放大演變至昏迷、循環性虛脫及呼吸停止。
4、赭鵝膏
赭鵝膏(學名Amanita ocreata)是一種有毒的擔子菌門真菌。這種蘑菇通常被稱為「死亡天使」,它們非常致命,通常出現在北美西北海岸附近的橡樹上。最開始你可能只注意到抽筋、腹瀉和嘔吐。這些症狀只會在幾天後消失,然而,通常吃它的人只會在第一次吃完這種美味的蘑菇後存活6到16天。
赭鵝膏的外觀像很多食用菇,因而增加了意外中毒的風險。成熟的子實體很易與A. velosa、A. lanei或粘蓋草菇混淆,未成熟的則與可食用的蘑菇屬相似。其毒性能及毒鵝膏、鱗柄白鵝膏及雙抱鵝膏,曾造成加利福尼亞州多種菌類中毒致命事件。主要的毒素為蠅蕈素,會對肝臟及腎臟造成破壞,引致死亡,現時未有解毒劑。初期徵狀都是在消化系統的,包括腹痛、腹瀉及嘔吐,會維持2-3日。6-16日後會出現黃疸、腹瀉、譫妄、癲癇、昏迷及最後死亡。
5、秋日小圓帽
世界各地氣候溫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秋日小圓帽(即紋緣盔孢傘Autumn Skullcap)的身影。它表面看似是光蓋傘屬的致幻真菌,事實上卻具有相當大的毒性。
該菌學名紋緣盔孢傘,與本屬中的深褐色或淡紫色袍子不同,紋緣盔孢傘的孢子是淡棕色。不過要分辨二者的區別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這些小蘑菇可能生長在同一區域。
在世界各地出沒,乍看起來像是另一種會引起幻覺的「神奇」蘑菇,但那些令人小high的蘑菇的孢子是深褐色或淡紫色的,而小圓帽的孢子是深褐色的。其實很難區分,所以靠小蘑菇high的童鞋要小心,因為秋日小圓帽是劇毒的!
6、毀滅天使
「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學名為Amanita virosa,主要在歐洲出沒,與北美有毒的雙抱鵝膏(A.bisPorigera)和赭鵝膏(A. ocreata)同源性極高,以一種難聞的氣味告誡人們不要靠近。這並不能阻止一些人品嘗其白色的肉。但是,這種蘑菇在幼年看上去像雞蛋,識別起來更加困難,因為人們常常會把它同另外兩種食用蘑菇混淆。
7、麥角菌
這種蘑菇一般生長於穀粒尤其是黑麥上,誤食被感染的穀粒會導致麥角中毒。這使得它非常致命,而且你可能永遠不知道它在那裡。攝入的症狀可能是嚴重的四肢燒傷,壞疽,嚴重的限制血液流向你的胳膊和腿,癲癇,噁心,抽搐甚至死亡。
被麥角蘑菇汙染的穀粒很容易辨認,一旦發現就將這些穀粒清除掉。但是在饑荒年代,人們可能會把它做成麵包。在公元945年至1600年,由於吃被感染的穀粒製成的麵包,在法國至少爆發了20次麥角中毒。儘管在1700年以前就知道患這種病的原因,但直到現在還只能對發生的症狀作一些處理而不能根治。這種病的症狀有兩種。一種是皮膚有麻刺的感覺並且肌肉痙攣,然後導致抽搐、失眠等各種意識和思維的混亂。另一種症狀是壞疽型的麥角中毒,肢體腫脹並有燒灼的感覺,有人用「猛烈的燃燒一般的劇痛」來形容他們的感受,而這種病發作很快,從最初的症狀出現到肢體潰爛只有不到24小時。肢體潰爛是由於麥角鹼導致血管收縮,截斷了流向肢體的血液。
在12世紀,人們將麥角中毒與沙漠教父的著名領袖聖安東尼聯繫在一起,不過具體原因至今不明。也許是由於他也受到了麥角中毒的侵擾,人們才將醫治麥角中毒的醫院射在了神安東尼深點的附近。也有人認為聖安東尼曾經與之戰鬥的惡魔其實就是這種病。另一些人認為,把這種病稱為聖安東尼之火是因為曾經去聖安東尼居住過的埃及朝聖的病人最終被治癒了。其實,那些去埃及朝聖並進過醫院的人病好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的飲食中不在含有麥角病感染過的黑麥了。
8、亞稀褶紅菇
我國蘑菇種類品種多,資源豐富,其中可食用種類300餘種,常引起中毒有20餘種。亞稀褶紅菇是引起致死型中毒的毒蕈之一。亞稀褶紅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是屬於擔子菌門、層菌綱、傘菌目、紅菇科、是截止目前發現的紅菇屬唯一的一種劇毒蘑菇,國內分布於湖南、江西、四川、山東、福建等地,這種蘑菇生長期在每年7月上旬至9月下旬,生長於馬尾松與栲樹等山毛櫸科植物的混交林中。
亞稀褶紅菇屬於東亞特有種,目前僅發現在我國和日本。日本曾於1955年報導3例,1983年在湖南某林場發生一起集體中毒事件。這種菌菇是各地毒菌中毒事件中較常見的一種毒蘑菇之一,誤食中毒發病率70%以上,半小時後發生嘔吐等,死亡率達70%。屬「呼吸循環害損型」。食者2-3天後表現急性血管內溶血,小便醬油色,急性溶血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死者多因中樞性呼吸衰竭或中毒性心肌炎所致。
日本亞稀褶紅菇
日本亞稀褶紅菇
亞稀褶紅菇和可食用的火炭菌幼期在外形和色澤上很相似,一般人幾乎無法區別。但是亞稀褶紅菇有一個特點,它的生長狀態是白色,一旦受傷就會變成紅色,有劇毒。亞稀褶紅菇中的致死毒素是環丙-2-烯羧酸,如果中了這種毒,輕者噁心、嘔吐、腹瀉,重者造成患者橫紋肌溶解症甚至死亡。
區別的方法只有一個:把菌子掰開,火炭菌會先變紅然後再變黑。二亞稀褶紅菇只會變紅不會變成煤黑。火炭菌成熟過老後整個子實體都會變成煤黑色。所以,很多人很容易將這兩種菌子搞混而誤食導致身中劇毒。
火炭菌
火炭菌學名密褶紅菇,菌蓋灰黑色,淺漏鬥型,邊緣常內卷;菌肉白色,柔和;菌褶延生、直生。「這種菌子受傷後先變成紅褐色,然後迅速變成煤黑色,所以也叫火炭菌。」
2016年8月30日,因誤食山上採來的毒蘑菇,43歲的郭早軍失去了妻子,自己也躺在急診科ICU接受治療。毒殺其妻的蘑菇正是假冒火炭菌的「亞稀褶紅菇。
值得注意的是,亞稀褶紅菌中毒事件近些年來在國內頻頻發生,死亡率高達51%!辨別蘑菇是否有毒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即便是專業人員也很難保證準確無誤,普通公眾就更不容易做到了。醫生建議大家儘量不要在野外採摘自己不認識的蘑菇,也不要把幾種蘑菇混雜在一起吃,否則一旦中毒,將很難鑑別和治療。
9、發光類臍菇
此菌通常成簇生長在橄欖樹及橡樹的基部,菌子實體可在夜晚發螢光。此菌含有胃腸道刺激物等毒素,不宜採食。這種發光類臍菇因奇特的綠光被稱為「鬼魂真菌」,有劇毒,人在食用30分鐘內便會出現不適,其發光原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是寄生其上的昆蟲所致,也有人認為是微生物副產物作用。
2017年6月2日報導,澳大利亞墨爾本攝影師Phillip Dubbin專程前往森林,拍攝了一組神奇的發光蘑菇——發光類臍菇,這種奇特的蘑菇在黑暗中能夠發出綠色的幽光,似LED燈光一般,在黑暗中猶如暗夜幽靈十分詭異。Phillip在「臉書」上看到朋友發的照片後前往拍攝,在友人的帶領下,他捕捉到了這種神奇蘑菇發光的瞬間,用長曝光拍攝記錄了綠光由亮漸弱的過程。
蘑菇體內的化學物質因物種不同而不同,這些化學物質有的對人體有毒,有的無毒,有的經特殊方法加工後可解毒。毒性分布並沒有科學規律可言,只是實踐檢驗而已,並能列出有毒的物種名。物種鑑別有時會有誤差,因此吃野生菌必須慎之又慎。蘑菇的毒素是通體含有的,並不是存在於某個腺體或組織裡,通過摘除有毒部位而去毒。有毒蘑菇有的引起的中毒具有假愈性,就是先有難受症狀,經過一段時間不治療而好轉,好轉一段時間後惡化,導致身體臟器衰竭,錯失治療機會。
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歡迎加入廚影美食高級吃貨群(加微信 xiaotudou2002 申請入群)。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