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歷史課之《阿富汗戰爭》

2022-01-04 上上模型

      繼前文《一戰》、《中東戰爭》之後,我們跳過《二戰》不寫的原因在於二戰書籍,電影,紀錄片資料非常多,大家很熟悉,不再贅述。趁熱打鐵,接觸現代戰爭中最為纏鬥的部分:《阿富汗戰爭》。也為之後的文章起到更好的鋪墊作用。

      首先,阿富汗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蘇聯入侵的阿富汗戰爭,第二階段為美國入侵的阿富汗戰爭。不管打著扶持政權(蘇)還是打著反恐的旗號(美),都是侵略戰爭。在別人的國土內扶持親於自己的勢力,培養傀儡政權,打著這樣那樣的旗號,幹著侵略者的勾當。不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塔利班,基地,極端組織,恐怖主義的崛起讓人不禁深思,入侵,強權的介入,到底給一個滿腹瘡痍的國家帶去了什麼?

       小編不帶任何傾向,一切資料來源於網絡、書籍,不接受相關方面的討論。僅僅是闡述資料,如有不確切之處敬請原諒。

阿富汗戰爭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這次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同中國有密切關係的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終。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臺。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70年代,蘇聯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略,加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為實現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從1973年起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1978年4月,蘇支持阿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奪取政權。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黨內部發生火拼,政府總理 H.阿明殺死黨的總書記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阿明上臺後試圖擺脫蘇聯控制,聲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蘇擔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制,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並進行戰爭準備。

      1979年8~10月,蘇聯派遣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進行實地勘察,並以援助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馬扎裡沙裡夫、巴格蘭、赫拉特等戰略要地;同時以檢查武器為名封存阿政府軍的輕武器,拆除重裝備,使其失去應付突變的能力。隨後,蘇軍在蘇阿邊境的鐵爾梅茲建立前方指揮部。1979年12月中旬,蘇軍進入集結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佔領阿北部地區。阿富汗人民在國際社會支持和援助下,與侵阿蘇軍和蘇聯扶植的政府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

蘇聯軍隊 80,000-104,000人 

傷亡情況 蘇聯 14490人死亡 

一共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蘇軍全面入侵(1979.12~1980.1)

      蘇軍憑藉優勢兵力和現代化武器,以突然襲擊方式大舉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27日晚7時30分,進駐喀布爾的蘇軍佔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臺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將B.卡爾邁勒扶上臺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軍系"應邀進入阿境"。28日起,蘇軍集結在邊境的6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鉗形攻勢。東路3個師沿鐵爾梅茲—馬扎裡沙裡夫公路南下;西路3個師沿庫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東西兩路在坎大哈會師。一周內,蘇軍基本完成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佔領,並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在此階段,蘇軍共出動7 個師8萬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軍(1個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對蘇軍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繳械投降並歸順了蘇聯扶植的卡爾邁勒政權。

2,第二階段,蘇軍發動全面「掃蕩」和重點「清剿」 (1980.2~1985.12)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佔領後,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先後於1980年2月、4月和6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以及庫納爾哈、楠格哈爾、帕克蒂亞等省的抵抗力量遊擊隊展開全面「掃蕩」。遊擊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遊擊戰,使蘇軍摩託化部隊無法發揮其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全面"掃蕩"。

3,第三階段,雙方戰略相持(1986.1~1989.2)

      1981年,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鬥爭。

       曠日持久、邊打邊談的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承受巨大壓力。戰場上的屢屢失利,阿富汗遊擊隊的不斷壯大,迫使蘇聯改變侵阿政策。1985年戈巴契夫任蘇共總書記後,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為實現這一目標,蘇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將戰爭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加緊武裝並將"清剿"任務移交給阿政府軍,蘇軍主要負責防守城市和交通線。阿遊擊隊為了把蘇軍趕出國土,推翻喀布爾政權,對城市和交通線頻繁發動攻勢,先後對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發起多次進攻。其中對喀布爾的進攻曾出動兵力5萬人,時間長達幾個月,對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造成嚴重威脅。但由於遊擊隊內部政見不一,缺乏統一指揮,加上武器裝備落後,進攻屢屢受挫。阿富汗戰場出現了蘇軍控制主要城市與交通線、遊擊隊控制廣大農村、雙方均不可能取勝的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下,蘇聯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達成的日內瓦協議,並於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全部軍隊11.5萬人。至此,蘇聯侵阿戰爭結束。

為了更好的了解這段歷史,小編推薦影片:

《第九連》

(描寫了殘酷,思索著人性)

真正的起因:

      1978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建立,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併兼任總理。塔拉基在執政期間,國內矛盾錯綜複雜,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但他不受蘇聯所歡迎。蘇聯企圖聯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卻捷足先登發動政變,處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總統。阿明政府執政時期,國內政局動蕩,而且人民黨內部也是互相傾軋。蘇聯認識到,阿明政權不能實現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決定實施南下戰略,除掉阿明。

       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戰火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趁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

到70年代末,蘇阿關係鬧到了要刀兵相見的地步。在70年代,美蘇爭霸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棋局。蘇聯繼承老沙皇南下戰略的衣缽,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的基地,進而打通陸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脅中東產油區和迂迴包圍歐洲,並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最終實現其世界稱霸的目的。可見,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決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動,而是它全球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1978年4月28日,一批親蘇的人民民主黨軍官在蘇聯的策動下發動了政變。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在克格勃的支持下,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由他擔任主席兼總理,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這就是阿富汗歷史上所謂的1978年「四月革命」。1978年12月,蘇阿又籤署了重要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雙方開始在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合作」。

      1979年3月在阿富汗西部重鎮赫拉特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兵變,政府軍一個師反戈一擊,成千上萬的市民也參加了戰鬥,6 月份,在哈扎拉地區還爆發了人民起義。執政的人民民主黨有兩個派系,一個叫「人民派」,另一個叫「旗幟派」,兩派之間的爭鬥一直很激烈。後來「旗幟派」被清洗,但人民派內部矛盾又隨之爆發,兩個最高領導人塔拉基和阿明為爭奪權力明爭暗鬥。蘇聯這次是雞飛蛋打,無奈木已成舟,只好硬著頭皮對阿明表示「祝賀」,還違心地稱阿明是「蘇聯的一個忠實朋友」。阿明知道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但不買蘇聯的帳,還堅持要蘇聯召回大使,因為蘇聯大使同塔拉基一道密謀策劃要搞掉他。

      阿明還不許蘇聯操縱阿富汗的情報機關和秘密警察,不讓蘇聯控制其軍隊。這對蘇聯的刺激實在是太大了。蘇聯和阿明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友好關係,實際上已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蘇聯幾次「邀請」阿明訪問莫斯科,阿明都不肯賞臉。凡此種種,蘇聯感到既惱怒又害怕,因為阿富汗是一塊重要的戰略要地,一旦駕馭不住阿明就悔之晚矣。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就這樣開始悄悄地準備起來。1979~1989年,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與阿抵抗力量之間展開的一場侵略與反侵略戰爭。亦稱阿富汗戰爭。

----《華麗的分割線》----

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 塔利班 '普什圖語和波斯語:طالبان‎,英語:Taliban,意即「伊斯蘭教的學生」,也意譯為神學士',是發源於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組織。 塔利班,在波斯語中是學生的意思,它的大部分成員是阿富汗難民營伊斯蘭學校的學生,故又稱伊斯蘭學生軍。其領導人穆爾維·奧馬爾被擊斃後,2011年5月初塔利班稱巴基斯坦將成為頭號報複目標。當時美國等西方國家認定其為恐怖組織。

      成立之初,塔利班總共只有800人,因此許多人對其並不重視。但是這支派別高舉剷除軍閥、重建國家的旗幟,且因為紀律嚴明而作戰勇敢,並提出反對腐敗、恢復商業的主張,因此深得阿富汗平民的支持,使得塔利班的實力急劇膨脹,發展成為一支擁有近3萬人、數百輛坦克和幾十架噴氣式戰鬥機的隊伍。

      1995年5月與6月間,塔利班發動了代號為「進軍喀布爾」的戰役,很快的控制了阿富汗近40%的地區。塔利班乘勝向喀布爾發起全面攻擊。同一年的9月26日,佔領了電臺、電視臺與總統府。此時,塔利班已經全面控制了首都,之後並控制了包括首都喀布爾在內的全國90%以上的領土,而反塔利班聯盟中唯一具有與塔利班正面對抗能力的,只剩下馬蘇德一派。

      掌權後的塔利班聲稱要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伊斯蘭國家,但執政以來對國家重建並無明顯建樹,主要在於經濟每況愈下,加上疾病流行,使它得到的支持度逐漸下降。

      自1996年至2001年,塔利班在阿富汗建立全國性政權,正式名稱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由於它在阿富汗實施獨裁專制和政教合一政策,因此僅被巴基斯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三個國家承認是代表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它曾經為奧薩瑪·賓·拉登提供庇護)

      2016年7月6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放緩美軍在阿富汗的撤軍計劃,將在明年1月其總統任期結束前在阿保留大約8400名美軍士兵。

      當美國總統布希向世界宣布美軍要在阿富汗打一場樣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戰爭,以徹底消滅製造9.11事件的幕後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裝之時,有眼光的戰略家們都認為美國無疑會贏得這場戰爭。但是自美軍開打以後,特別是反塔聯盟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使世人愈感到始料不及,戰爭一次又一次地出現戲劇性變化,許多分析家們的預測都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在戰爭爆發之前大約一周,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向塔利班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們:把蓋達組織高層成員交給美國,釋放所有被監禁的外國人,保護在阿富汗的外國記者、外交人員、支援人員讓美國人員檢查所有訓練營,證實它們全部被關閉。

      塔利班政府則拒絕與美國對話,並指與非穆斯林領袖對話是對他們的侮辱。但他們也透過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館要求美國提供證據讓他們自行在伊斯蘭法庭起訴拉登。後來他們提出把拉登移送到中立國。但喬治·布希拒絕這些條款。聯合國安理會在2000年12月19日要求塔利班移送拉登到美國或第三國就1998年的爆炸案接受起訴,以及關閉所有武裝訓練營,否則將會制裁阿富汗。

     美國指攻擊塔利班是要報復塔利班沒有答應美國要求交出賓拉登,而當天塔利班隨即抨擊美國舉動是向伊斯蘭世界宣戰。期間一段賓·拉登的錄音片段在阿拉伯的衛星頻道半島電視臺公開,在錄音帶中,賓拉登指責美國這次襲擊。宣稱美國將會在阿富汗之戰失利,並且像蘇聯一樣崩解。同時,賓拉登號召伊斯蘭世界發起反抗非伊斯蘭世界之戰。

小編推薦影片:

《孤獨地倖存者》

《獵殺賓拉登》

註:小編學識有限,如有不詳盡的地方請多原諒。沒有任何傾向,所有資料來源於網絡書籍。

相關焦點

  • 關於韓戰,彭斯要補補歷史課
    我的父親也參與了那場自由之戰。」這是嚴重違背歷史事實的。美國副總統真應該好好補補歷史課。首先,1950年韓戰爆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中國共產黨要完成的任務是祖國的統一。當時蔣介石政權敗退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東南沿海地區準備解放臺灣,何來擴張。
  • 美軍為首的北約聯軍借「反恐」之機在阿富汗境內的戰爭罪行(上)
    以及川普2020年11月宣布在明年1月前從阿富汗撤出殘留4500名美軍的半數,美國主導的阿富汗戰爭進入尾聲。儘管阿富汗國內的談判前景依然充滿變數,但是不妨礙小編為大家梳理近20年來北約入侵者在阿富汗犯下的累累戰爭罪行,根據聯合國、國際刑事法院、人權觀察組織、英國軍方、澳大利亞軍方、塔利班等各方披露的信息,充分揭示出標榜所謂「人權」、「反恐」的北約聯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最陰暗的一面。
  • GROM特種部隊在阿富汗集錦(上)
    相關資訊連結波蘭特種部隊之GROM感謝關注麵條的公眾號!
  • 英國首相Boris被罵上熱搜?不禁想起了小學歷史課上這位名人....
    一片混亂中,英國首相也被罵上了Twitter熱搜:#Boris The Liar(詹森騙子)#Boris Has Failed The Nation(詹森辜負了英國)不管結局如何,Boris都將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被銘刻在史冊上。
  • 阿富汗往事:潘傑希爾的雄獅(上)
    同時,10萬蘇聯紅軍在1800輛坦克、2000輛裝甲車的配合下從阿富汗北方越過邊境,迅速佔領了主要城市。莫斯科將阿富汗前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扶上了一把手的位置。美國立刻將以色列在歷次中東戰爭時繳獲的蘇制武器,以打包價全部收購,通過巴基斯坦情報機構ISI運給阿富汗反蘇組織。土耳其、埃及則直接把二戰時的存貨與淘汰下的舊裝備連賣帶送丟了過去。(戰爭後期,美國甚至從阿富汗的蘇軍那購買武器甩給遊擊隊... ...)天朝對於入侵的反映相當強烈。
  • 歷史上的今天丨蘇聯是怎麼被阿富汗拖垮的?
    位於亞洲的「十字路口」的阿富汗,正是撞到了蘇聯的槍口上。奪取阿富汗,進可以此為跳板覬覦印度洋的出海口,威脅中東原油運輸航道,退可為蘇聯提供緩衝區,防止敵對勢力威脅中亞穩定。與其讓它失控,還不如直接兵臨城下。這裡是著名的亞洲十字路口也是著名的帝國墳場
  • 阿富汗戰場上的女準尉及軍銜科普
    安德裡伊夫準尉同志是冒著炮火搶通通訊,按照衛國戰爭時期的標準,獲得一枚二級衛國戰爭勳章問題不大,不過守備通訊中心都被炮擊了,這明顯是對面已經打上門來襲擾了。     自從1968年「多瑙河行動」 扼殺「布拉格之春」,斬首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首腦後,蘇聯似乎就認為這招很靈,然後就複製在了阿明身上,阿富汗這種面積廣大、落後且政府控制力不強、傳統部落宗族和宗教勢力龐大、盤根錯節的國家,把名義上的最高政府一斬首,扶持一個壓不住底下的傀儡,那下面可不就撒歡了,加上貿然的土改和集體化政策,引爆了各方面矛盾,帶來了長達十年的戰爭。
  • 美國為什麼打阿富汗?阿富汗戰爭原因是什麼?
    2001年10月7日,美國以阿富汗支持賓拉登為藉口發動阿富汗戰爭,我們來看看美國當初自己是怎麼說的: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的支援——現在看來,這理由完全就是錯誤的,因為2013年賓拉登就被歐巴馬暗殺了,但是美軍並沒有撤離,一直呆到今天,所以我們有必要探尋美軍發動阿富汗戰爭的真正的真相。
  • 二十年阿富汗戰爭的始末
    【阿富汗戰爭開始】在「911事件」的一個月後,美國與英國、加拿大等盟友組成聯軍進攻阿富汗,希望能一舉剷除塔利班政權,消滅蓋達組織。在戰爭的初期,北約聯軍憑藉著軍力上的絕對優勢,勢如破竹,直搗塔利班的據點,戰況呈現一面倒的局勢。
  • 阿富汗的毒品戰爭
    農民|「種植罌粟可以養活我的十口之家」我們從喀布爾向南行駛到這一切悲劇的源頭,坎大哈。2014年這裡的農民培育了創紀錄的22.4萬公頃罌粟。他把這歸咎於數年的戰爭和不穩定局勢。他說只有罌粟可以帶來收入:「說實話,我更希望種點別的東西,但是政府官員並沒有協助我們找到替代品,我還有什麼選擇呢?」
  • 霹靂紅星——阿富汗戰場上的雌鹿直升機駕駛員
    蘇聯阿富汗戰爭背景:20世紀70年代,蘇聯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略,加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為實現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從1973年起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1978年4月,蘇支持阿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 《鬣狗之路》:楓葉國的阿富汗戰爭
    此片情節方面雖略顯節奏不強,但卻以寫實風格成功刻畫了加拿大在阿富汗戰場的風貌,可與描寫美軍特種部隊的《孤獨的倖存者》、描寫英軍作戰的《卡賈基水庫》並列,成為阿富汗戰爭經典之作。十年戰爭影片描寫的加拿大軍隊,是阿富汗戰爭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重要角色。
  • 911,阿富汗戰爭的起因
    911首先在心理上使美國內省,比如在安全上高度警覺(不自信會導致嚴苛和教條),進而不再開放,這種警覺刺激它種族矛盾,以及將東亞,拉美,穆斯林區別對待(即從歡迎你們來到自由世界的開放,到你們都欠我,都不懷好意的排外心理)。       在自身矛盾重重情況下,「別人都欠我們的」川普主義有了市場。
  • 為什麼阿富汗經常發生戰爭?
    阿富汗之旅——我在阿富汗的風雨二十年(七六九)      首先認清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是他遭受連年戰火的根本原因,其原因是因為阿富汗與中國接壤
  • 維基精選:【蘇聯-阿富汗戰爭】
    蘇聯-阿富汗戰爭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長達九年的戰爭。蘇聯原預計在3個月內結束。
  • 時政要聞 | 阿富汗戰爭始末(二)——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權的原因及必然性
    塔利班在奪取城市之後,奉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也減少了國內各族對塔利班的恐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抵抗力量的戰鬥意志。在美國的倉促撤軍後,塔利班的軍隊士氣受到了極大地鼓舞,迅速佔領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並提高了進軍喀布爾的速度,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 圖三 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在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舉行的閱兵遊行活動第三,阿富汗政府軍奉行不抵抗政策。
  • 國際風雲|如何評價阿富汗戰爭
    第一個進程,美國為報「9·11事件」之仇,致力於在阿富汗反恐,目的是為了掃除以賓·拉登為首的「基地」組織。在賓·拉登2011年5月2日被美軍擊斃以後,美國的這一目標基本完成。但第二個進程卻是完全失敗的。根據國會的這份權威報告,美國要在阿富汗扶植一個現代的、民主的、穩定的政權。
  • 阿富汗戰爭之烏茲別克族軍閥杜斯塔姆
    同年9月,杜斯塔姆返回阿富汗斯坦,重掌伊斯蘭民族運動的領導權。1998年9月,塔利班佔領馬扎裡沙裡夫,杜斯塔姆流亡土耳其。        21世紀,杜斯塔姆獲得了卡爾扎伊總統和加尼總統的庇護,目前是阿富汗民族團結政府的重要成員。2008年一度出走土耳其。2017年至2018年,杜斯塔姆前往土耳其,於2018年7月返回阿富汗。
  • 在阿富汗這盤棋局上,塔利班正越雷池
    自美軍從阿富汗「閃退」以來,阿富汗局勢日益惡化,國內衝突愈演愈烈,周邊關係謎團重重。塔利班不僅在軍事上大兵壓境首都喀布爾,而且在外交上四處出擊多方勾連,擺出隨時接管政權的咄咄逼人之勢。(圖片說明:8月6日,阿富汗北部朱茲詹省首府希比爾甘上空升起濃煙。
  • 英國6歲孩子的歷史課: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
    (電影:不列顛之戰 Battle of Britain)英國當時的處境極其險惡,陸軍在剛剛結束的法蘭西戰役中損失慘重,英國本土僅剩下780門火炮、160門反坦克炮和200輛坦克。空軍也在戰役中受到重創,損失了約1000架飛機,犧牲了435名富有經驗的飛行員。英國皇家空軍上將道丁已經察覺到一場大戰迫在眉睫,他需要更多的飛機和飛行員。不久之後,邱吉爾首相宣布大不列顛之戰正式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