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軍事論壇裡,總少不了「雄風飛彈天下第一」的聲音,但自從雄風飛彈在軍事演習中誤擊漁船後似乎就失寵了,而至今仍未揭開神秘面紗的「雲峰飛彈」則變成為新寵。事實上,臺灣一直以來都有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研發計劃。
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大陸核武器研發及與飛彈武器結合的成功,以及美軍逐步從臺撤出核武器,臺灣出於安全考慮,一方面致力於核武器研發,一方面進行彈道飛彈研發,這當然都是背著美國進行的。1988年,臺灣中山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美國並告密,美國一手終結了臺灣的核武器發展計劃。臺灣彈道飛彈研究計劃雖也曾遭美國阻擾,但終究還是堅持了下來。
1964年,臺灣在中山科學研究院下設立核能研究所、飛彈研究所、電子研究所,專責核武器、彈道飛彈及電子戰研究。1976年又在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立「青峰計劃管制室」,規劃發展射程達300公裡的青峰地對地飛彈,這是臺灣嘗試研發彈道飛彈之始。在以色列的幫助下,以美國1970年代廣泛外銷的MGM-52長矛飛彈為原型,臺灣終於在1980年研發出了青峰飛彈。
長矛飛彈系美國陸軍第二代地地戰術飛彈系統,1960年開始研製,1972年進入美軍服役,從批量生產到1980年停產共生產了2,200枚。不僅在美軍服役,還出口到西德、英國、義大利、比利時、希臘、荷蘭、以色列等國。長矛飛彈雖具有精度高、成本低、抗幹擾性好等特點,但其最大射程僅120公裡,青峰飛彈遺傳了長矛飛彈射程不足的缺點,最大射程僅100公裡,只有部署在金門、馬祖。
此外,與長矛飛彈不同的是,青峰飛彈只能配備單一的高爆彈頭,殺傷地面無防護目標和工事;臺軍也沒有長矛飛彈配備的具備複雜路況能力的M113履帶式運輸車,只能在固定值陣地部署,戰時生存能力堪憂。1981年閱兵,臺軍首次公開展示了青峰飛彈,這是臺灣第一次公開展示地對地飛彈。
青峰飛彈研製成功後,臺灣又啟動了「天馬飛彈計劃」,試圖研發射程超過1,000公裡的中程彈道飛彈。由於美蘇當時已經在進行限制中程彈道飛彈的談判,並於1987年籤署了《中導條約》,嚴格限制中程彈道飛彈技術的擴散,臺灣研製中程彈道飛彈外部技術來源斷絕困難重重,加之美國的幹預,「天馬飛彈計劃」最終下馬,中山科學研究院官方則稱「因政策調整計劃叫停」。
此後,臺灣又在天弓防空飛彈、雄風反艦飛彈的基礎上謀求發展對地攻擊飛彈。當然,將防空飛彈改為地地飛彈、反艦飛彈改為對地攻擊巡航飛彈,在世界各國屬於常規操作。中國的紅旗-2防空飛彈就曾改為M-7戰術彈道飛彈出口。1996年臺軍曾將天弓二型防空飛彈改造為短程彈道飛彈,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稱其為「天戟飛彈」。
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天戟飛彈彈頭僅100千克至200千克,射程120公裡,採用兩級固體火箭推進,部署情況為「未經證實的報導表明,臺灣已在金門、澎湖部署15至50枚」。不過,120公裡射程的地地飛彈卻採用兩級結構,儼然就是將天弓防空飛彈全盤照搬的急就章。
臺灣另一款對地攻擊飛彈雄風2E巡航飛彈,雖然從名字上看與雄風反艦飛彈有親緣關係,但事實上設計思路完全不同。而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引述消息人士稱,使用雄風2E的名字是有意為之,目的是為了從轉移外界的注意力,隱藏雄風-2E對地攻擊巡航飛彈的身份。
據稱雄風-2E射程達600公裡,改進型將達到1,200公裡,目前已在臺軍服役。從性能上看,雄風2E是臺軍目前最可靠的反擊手段,但作為一款亞音速巡航飛彈,雄風2E要突破嚴密的防空網絡實現反擊難度極高。
雲峰飛彈則是臺灣謀求彈道飛彈能力的最新嘗試,據稱其射程將高達1,200公裡至2,000公裡。與此同時,雲峰飛彈也是臺灣最神秘的武器,臺軍雖在2012年承認項目存在,但至今仍未揭開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