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六):英荷戰爭

2021-02-13 全局觀點

目錄

英荷戰爭:歐洲貿易樞紐之爭 

1  戰爭的背景:大西洋海權歸屬

2  戰爭直接起因:貿易和談失敗

3  戰爭的過程:英國是最大的贏家

4  戰爭失敗的原因:兩個海上貿易國的經濟韌性

5  戰爭的影響:英國崛起&股票融資興起

新航路開闢後,歐洲主要的商業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處於樞紐中心的英國對外的貿易不斷擴張,與歐洲其它強國的殖民爭鬥貫穿於整個17世紀。17世紀中後期,隨著西班牙葡萄牙的衰落,荷蘭成為英國的海上最強大的競爭對手,英荷關於海上貿易霸權矛盾的爭奪也導致了三次英荷戰爭。

無敵艦隊之役後,西班牙開始衰落,曾經西班牙屬國荷蘭正式獨立,短短幾十年發展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海上貿易帝國。馬克思曾引用居希利的話說荷蘭「幾乎獨佔了東印度的貿易及歐洲西南部和東北部之間的商業往來。它的漁業、海運業和工場手工業都勝過任何國家。這個共和國也許比歐洲所有其它國家的資本總和還要多」 。

荷蘭快速發展原因有三個:(1)歐洲海運河運中樞的地理位置。荷蘭位於歐洲大西洋沿岸的中段,歐洲的中心,是地理意義上的西歐、中歐與北歐的分界點,是歐洲各大區貨物往來的必經之路。此外,荷蘭位於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的入海口,從萊茵河到威尼斯的商路連接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兩大貿易圈,這條商路通過眾多支線商路輻射了歐洲大部分人口,而荷蘭恰好位於該商路在大西洋一側的起點。

(2)開放自由的政治環境。荷蘭獨立初期,由七個省組成的聯邦,各省相互獨立,都有自己的議會制度。此外,歐洲大多數城市的慣例是農奴在城市住上1年零1天就可以成為市民,而在荷蘭的城市,農奴只要住上40天就可以成為市民。這樣一來,荷蘭比別的地方更有吸引力,成為人口的匯集地。到15世紀末,將近一半的荷蘭人生活在自治城市中,這裡成為歐洲城市化最高的地區之一。著名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數學家惠更斯、顯微鏡發明者列文虎克、畫家倫勃朗等都居住在黃金時代的荷蘭。

(3)股份制公司、國債等金融創新和資本市場的建立。荷蘭獨立後,為了拓展遠洋貿易,荷蘭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股票募集形式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這種制度創新一方面解決了東印度公司融資問題,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另一方面持有股票的股東僅承擔自己投資額的有限責任。同時,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港,創設世界上最早的證券交易所和第一家現代銀行,股東可以隨時通過交易所將股票變現。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一出現,就受到熱捧,首期募集650萬荷蘭盾,遠遠超過當時所有的遠洋公司。

在荷蘭崛起的過程中,英國人感到了嚴重的落差。這種落差來源於英國的地理位置同樣適合作為大西洋貿易的中轉站,但卻沒有取得荷蘭的商業地位,原因在於荷蘭造船成本比英國低1/3-2/3。1650年英國剛結束內戰,便開始著手準備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165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針對荷蘭商船的《航海法案》。該法案規定,只有英國本土和殖民地擁有的船隻可運載英國殖民地的貨物,英國殖民地的貨物只允許販賣至英國本土和殖民地,運往英國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本土發出。

荷蘭拒絕接受航海法案,啟動貿易和談,但多輪和談後,英方和談條件越來越苛刻,例如完全出讓香料群島的貿易權。最終和談大門關閉,兩國走向戰爭。

3.1 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海上貿易制裁決定戰爭勝負

戰爭開始後,英荷雙方在兩國海域、地中海、松德海峽和印度洋同時進行。英國深知,荷蘭人的生存之本,在於海上貿易和漁業生產。於是英國海軍大肆洗劫荷蘭商船,甚至遠離軍港到北海襲擊荷蘭的捕魚船隊,去蘇格蘭北方攔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運寶船,入波羅的海破壞荷蘭與北歐的海上貿易。英國的戰術十分奏效,使成千上萬隻滿載貨物的荷蘭商船在港內而不敢擅自出港。

戰爭進行了近2年的時間,荷蘭的經濟便已經瀕臨崩潰,阿姆斯特丹街道上雜草叢生,乞丐遍地。1653年8月的斯赫維寧根海戰中馬頓·特羅普的戰死更令荷蘭海軍痛失支柱,荷蘭政府迫切希望與英國求和。

與荷蘭相比,英國的財政狀況也並不太好。維持龐大的海軍令英國政府一年需要支出100萬英鎊,其中還不包括建造新型艦艇的30萬英鎊。巨大的財政赤字令英國國會不得不重新推行「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1654年4月15日荷蘭被迫籤訂《威斯敏斯特和約》,根據和約,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支付27萬英鎊的戰爭賠款,並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倫那島。另外在英國水域,所有荷蘭水手都需要向英國船隻致敬。

1660年後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將英國對外擴張的重心由克倫威爾時代的歐洲大陸轉向了遼闊的海外殖民地,英國與荷蘭之間的關係更趨惡化。

英國約克公爵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正式爆發之前,首先拿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開刀。1664年8月,4艘英國海軍戰艦駛入赫德森河入海口,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殖民地無力抵抗,英國人隨即將這座據點改名為「新約克」,國人則以其音譯稱為「紐約」並沿用至今。英國人在北美的不宣而戰以及頻繁騷擾荷蘭西非殖民地的舉動,令荷蘭政府忍無可忍。1665年2月22日,阿姆斯特丹正式向倫敦宣戰。

英荷之間的第二次交手在開始階段幾乎是第一次戰爭的翻版,英國海軍扼守英吉利海峽和北海,迫使對手展開毫無勝算的決戰。在1665年6月13日爆發的洛斯託夫特海戰,英國海軍成功地重創對手,但是查理二世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先是解除了不肯追殺殘敵的弟弟詹姆斯的指揮權,隨後又命令英國艦隊衝入中立國的港口攻擊荷蘭商船,此舉隨即引發了丹麥與法國的敵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趁勢向英國發難。

至1666年1月,英荷戰爭已經演變成了荷蘭、法國、丹麥三大西歐強國對英國的圍攻,儘管英國海軍在戰場上仍保持著進攻姿態,但國內蔓延的倫敦大瘟疫和1666年9月的倫敦大火卻令查理二世不得不與荷蘭展開和談。

1667年7月,英荷兩國籤訂了《布雷達和約》。根據和約,英國將新的《航海條例》中的一些苛刻的條款取消,歸還了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佔領南美洲的荷蘭殖民地,並放棄了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方面的利益。荷蘭將自己的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等地,割讓給了英國,並承認西印度群島為英國的勢力範圍。但總體來看,英國《航海條例》的核心條款中,對荷蘭在英屬殖民地的貿易限制並未解除。

3.3  第三次英荷戰爭:荷蘭法國鷸蚌相爭,英國漁翁得利

第三次英荷戰爭起因是法國的路易十四試圖稱霸歐陸,意圖奪取荷蘭作為北部屏障。當時,第二次英荷戰爭剛剛結束,英國以共同防禦法國為名組建了英國、荷蘭和瑞典三方同盟。為阻止三國聯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目光投向了剛剛被荷蘭打敗的英國,不僅開出了200萬利佛爾的軍費以補助英國海軍,同時還每年向英國王室提供16.6萬英鎊的贊助,將英國拉到自己的戰壕。

可惜英法兩國同床異夢,加上戰爭初期英國海軍在戰場上接連失利,英國國內的對參與荷法戰爭分歧不斷,甚至出現英國商賈們不滿頻繁徵戰導致的進出口衰退,攻擊英國王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走狗。無奈之下,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只得於1674年與荷蘭單獨媾和,承諾雙方1674年籤署的《威斯敏斯特和約》繼續有效,荷蘭以80萬克倫的戰爭賠款買來了英國的中立。英國成為法國和荷蘭之間最大贏家。

前後三次的英荷戰爭持續23年,但真正的英國荷蘭交戰僅6年(第一次荷蘭戰爭1652年至1654年、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年至1667年、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年至1674年),兩大海上貿易國一經開戰,雙方海上貿易停滯,戰爭巨大開支便無以為繼,尤其是荷蘭。

三次荷蘭戰爭,最終英國笑到最後,核心原因是英國經濟的韌性強於荷蘭。戰爭前,荷蘭憑藉地理優勢和東印度公司股份制的創新,乘海上貿易的東風,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荷蘭的海洋戰略非常的單一,就是海上轉口貿易為核心的海洋商貿戰略。而在十七世紀,海上貿易競爭日益的加劇的國際形勢下,單一性也就不可避免的決定了其具有脆弱性。例如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先發制人擾亂荷蘭貿易和漁業,荷蘭立即潰敗求和。

反觀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借鑑荷蘭東印度公司股份制模式的同時,以政府入股的形式,捆綁國家和商業公司。國家武裝保護英國東印度公司與殖民地區貿易,貿易收入反哺國家殖民擴張,形成良性循環,相比荷蘭的單一轉口貿易更有韌性。

儘管荷蘭在軍事上沒有完全輸給英國,但經濟上,荷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英國航海條例的限制和束縛,從而削弱了「海上馬車夫」的作用,這對靠轉口貿易的荷蘭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

英國也未討到好處,其金融體制不堪重負,政府處於破產邊緣,逐漸拖垮了查理二世的復闢王朝,引發新貴族與商人資產階級政治集團的不滿,埋下1688年的光榮革命的導火線。但英國通過《航海法案》將荷蘭商船排除出英國市場,所有發往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要經過英國中轉,保住了英國岌岌可危的航海業和造船業。該法案還使得英國本土成為殖民地商品的唯一市場,而英國殖民地恰好大量出產羊毛和棉花。在本土獲得大量原材料供給後,英國商人紛紛轉向投資紡織業,英國工業開始蓬勃發展,最終孕育出工業革命。

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家籌集到大量股權資本且成功運營近200年的股份制公司,常常被認為是股份制的起源。遠洋貿易無疑是一種高成本高風險同時也是高回報的活動,股份制則很好地解決了兩方面的難題:1.籌集大量社會閒散資金 2.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分散的社會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在荷蘭國會的授權下,東印度公司甚至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與其他國家訂立條約的股份有限公司,並額外擁有對殖民地實行殖民統治的權力,荷蘭人踴躍購買東印度公司的股票,甚至連市長都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股東。

據統計,荷蘭東印度公司1637年的股價一度達到565荷蘭盾,相當於1602年IPO發行價的300%,總市值約為7800萬荷蘭盾,折合7.9萬億美元,更形象一點,約為全球前20大科技公司的市值總和。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功吸引大量的效仿者,其中英國模仿最為徹底,光榮革命之後,甚至請來荷蘭親王威廉三世出任英國國王,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參照荷蘭改為股份制,並在倫敦建立股票交易所,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之一。

●  了解更多藝術及收藏諮詢

(聯繫方式:左景冉 18660138582)

附:大量讀者還沒有養成點讚的習慣,原創不易,如文章引起了您的共鳴,希望您在閱讀後順便點下「在看」,謝謝。

相關焦點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一):伯羅奔尼撒戰爭
    崛起國與守成國之間的霸權之爭一直是國際戰爭的重要主題。理察·內德·勒博 (Richard Ned Lebow)在《國家為何而戰?》一書中統計了1648-2003年的94場戰爭,在107個戰爭動機中,「為地位而戰」佔58%;戰爭發動者中,由崛起國挑起的戰爭佔27%,其次主導國發起的守成之戰佔25%。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七):克裡米亞戰爭
    目錄1  戰爭的背景:垂暮之年的奧斯曼帝國2  戰爭的起因:基督教聖地保護權之爭3  戰爭的經過:英法奧斯曼聯合抗擊俄國4  戰爭失敗的原因:工業國和農業國的國力和技術差距5  戰爭的影響:現代化戰爭的開端與亞歐秩序重構克裡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是俄羅斯與英國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二):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Bella punica)是古羅馬共和國和北非國家迦太基之間的爭奪地中海霸權的戰爭。「布匿」名字來自當時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us(布匿庫斯)。 布匿戰爭:迦太基必須毀滅!布匿戰爭(Bella punica)是古羅馬共和國和迦太基之間的爭奪地中海霸權的戰爭。「布匿」名字來自當時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us(布匿庫斯)。布匿戰爭共發生3次,時間分別為前264年-前241年、前218年-前202年、前149年-前146年。羅馬共和國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也就是布匿戰爭前夕,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三):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兩國的統治階級由共享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語言而緊密地聯合在一起,相互聯姻長達三百年之久,然而,十四世紀中葉,此般親密蕩然無存,一場歷時逾百年的戰爭就此打響。百年戰爭發生在1337年至1453年之間,起因是法國王權之爭,蔓延到整個法國領土的爭奪,歷經五代統治者,最後由法國勝出。這場漫長的領土保衛戰給兩國埋下民族獨立意識的種子,是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五):無敵艦隊之役
    目錄無敵艦隊之役:「日不落帝國」之戰 1  戰爭的背景:封建主義對抗新興資本主義2  戰爭的起因:英國挑戰西班牙海上霸權3  海戰過程:歐洲版「火燒赤壁」4  格蘭勝利的原因:天時地利戰術得當5  戰爭的影響:荷蘭和英國的崛起新航路的開通使得西班牙
  • 十七世紀英荷戰爭——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爭奪之戰
    通過三次戰爭,英國進一步建立了海上優勢,維護了海上利益,而荷蘭的經濟和海軍實力卻都受到了削弱。在戰爭中,海軍開始出現艦隊、分艦隊和總隊三級體制;海戰則由單艦格鬥(炮擊和接舷戰)發展為以炮戰為主的縱隊攻擊,奪取制海權已成為海軍的主要戰略任務。荷蘭取得獨立後經濟發展迅速,利用西班牙衰落英國忙於內戰之機壟斷了世界貿易。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三):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新、舊教爭執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三十年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帶來的系列宗教戰爭中的最後一場,也是最具破壞性的一場。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二):法國宗教戰爭
    法國宗教戰爭(1562年—1598年),又名胡格諾戰爭,是發生在十六世紀法國連續八次的宗教戰爭,各種社會勢力在戰爭中進行了錯綜複雜的鬥爭。最終它對十六世紀的法國造成了破壞,大約有三百萬人在此期間因暴力或者饑荒喪生,是歐洲歷史上傷亡僅次於三十年戰爭的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導致超過八百萬人喪命)。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一):十字軍東徵
    宗教戰爭是戰爭中的一個類別,也是一種宗教鬥爭的形式,常見於宗教社會,泛指以宗教名義進行的戰爭,即由於宗教原因或宗教目的所引發的宗教武裝勢力之間發生的戰爭,發生於不同宗教之間,亦或是同一宗教的不同派別之間。按照戰爭雙方武裝勢力的宗教類別,可以分為宗教對外戰爭、宗教內部戰爭。
  • 百年英荷戰爭: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霸權的更替,是如何完成的?
    修昔底德雕像歷史上,像英國聯合普魯士,與法國爭奪北美和歐陸霸權的七年戰爭,德國立國之戰的普法戰爭,日本發動甲午戰爭,英法與沙俄的克裡米亞戰爭,乃至兩次世界大戰,似乎都可以用這一理論來溯源。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史料顯示,挑起戰端的居然是弱小的英國一方,不過歷史也證明,英國人賭對了。荷蘭一上來就犯了戰略錯誤,因為要維持全球霸權,它不能集中全力應敵,即使在歐洲戰場,也分兵在多佛海峽和地中海兩線作戰。英國喪失了地中海地區的全部貿易,但集中力量圍剿多佛海峽航路上的荷蘭商船,重創荷蘭經濟。
  • 日不落的光輝歲月‖第二次英荷戰爭
    至1666年1月,英荷戰爭已經演變成了三大西歐強國對英國的圍攻,儘管英國海軍在戰場上仍保持著進攻姿態,但國內蔓延的「黑死病」和1666年9月的倫敦大火卻令查理二世不得不與荷蘭展開和談。應該說,英國和荷蘭此時都已經意識到,這場戰爭再繼續下去只能是令法國這個「漁翁」從中得利。但是在和平條約商洽期間,荷蘭海軍卻於1667年6月19日夜晚漲潮之時闖入了泰晤士河。
  • 英荷戰爭與紡織品貿易:東印度公司系列(一)
    也就是說,兩大海洋國家圍繞當時東印度胡椒貿易的競爭,正是戰爭的原因所在。C.希爾(John Edward Christopher Hill,1912—2003)曾這樣闡述道:第一次英荷戰爭為英格蘭商人打開了通往印度和遠東地區的貿易大門,第二次英荷戰爭又為其開放了西非奴隸貿易的通道。
  • 海上爭霸:西班牙無敵艦隊五次遠徵、英荷四次海上爭霸
    (英國艦隊出海抵抗西班牙無敵艦隊)但英西海上戰爭直到戰爭結束,英格蘭都未能確保對西班牙的海上優勢,西班牙的海上霸權一直持續到與荷蘭海軍的1639年唐斯之戰。此戰迫使西班牙放棄徵服荷蘭的企圖,荷蘭崛起並於1648年再次打敗西班牙,建立聯省共和國,成為海上霸權國家。徹底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西班牙衰落,英荷爭霸開始。
  • 從英西海戰到英荷戰爭,梳理大英帝國海軍崛起的發展脈絡
    關於英國海上霸權以及海軍的崛起,人們有許多流行的看法。大家都知道海上霸權對大英帝國全面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沒有海上霸權就沒有大英帝國。第一次英荷戰爭中,英國艦隊曾攔截住一支荷蘭艦隊,卻遭到了挫敗。事後英國總結原因,發現英國海軍紀律存在缺陷,有些軍艦一旦發現敵人勇猛、難以抵禦,就消極避戰了。從此時起,英國開始從其他層面挖掘海軍的戰鬥潛能了。海軍紀律制度:走向強軍的蛻變在英西海戰前夕,也就是1580年,英國就造出了一種新式大帆船,雖然噸位並不大,卻擁有更快的速度、更多的載炮數量和更遠的炮彈射程。
  • 世界七大國立國之戰
    在《戰爭與大國崛起》這本書中,作者提到「大國崛起總是與戰爭相伴」的觀點,事實上在世界近現代數百年歷史中,大國的崛起往往伴隨著關鍵戰爭的勝利,而促成大國崛起的關鍵戰爭就是「立國之戰」,是一個國家國運的轉折點。世界近現代數百年間,工業化大國俱樂部的擴充相當緩慢,目前也只有美英法德俄日中七國而已。而這七國,無一例外,均獲得了自身「立國之戰」的關鍵勝利,從而為大國崛起鋪平了道路。
  • 敘利亞之戰:最後的石油戰爭?
    看看這場危機或者戰爭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今天的這篇文章仍然有陰謀論的色彩,某些觀點和喬良有類似之處。坦率地說,有些看法我也不太認同。但畢竟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看問題的視角,大家可以帶著批判的眼光去讀。文章很長,希望你有耐心讀完。
  • 末日之戰,決勝核彈,誰有勝算?
    傳統上,全球各國處理國家關係,不存在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國與國的關係主要看利益,結合傳統和姻親因素。西班牙大航海時代確立了霸權,之後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美國發動對西班牙戰爭,搶佔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大部、菲律賓全部。西班牙從此衰落。荷蘭一度獲得了海上貿易霸權。後來英荷競爭,英國聯合法國擊敗荷蘭。荷蘭幾乎亡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為資本主義的德國和英國是傳統姻親,甥舅關係,十分親密。但是,因為德國威脅到英國的工業霸主地位,英國幫助法國打敗德國。
  • 六周年之戰
    6 周年周末之戰完成警報來解鎖周末Warframe 的 6 周年紀念快到了!
  • 十問新型戰爭之九:「混合戰爭」的「列國之爭」什麼樣?
    有評論認為:無人裝備露崢嶸,「混合戰爭」受矚目,納卡衝突規模雖小,但掀開了未來戰爭面紗的一角。戰場也是新軍事理論、軍事戰略戰術和新式武器的試驗場,近年來綿延不斷的中東戰事、反恐戰爭等,早已引發人們對現代戰爭及未來戰爭的探討。隨著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新型戰爭的疑問和擔憂越來越多。
  • 《戰爭說》:涿鹿之戰,中華歷史上的第一戰
    戰爭以黃、炎部族的勝利和蚩尤部族的失敗而告結束。 「千古文明開涿鹿」,涿鹿之戰,確立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開啟了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進程。所以涿鹿之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據古本《竹書紀年》載,「黃帝至禹,為三十世」,如果這是真的話。再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 「三十年為一世。」所以,黃帝到禹,應當為 9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