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宗教戰爭(1562年—1598年),又名胡格諾戰爭,是發生在十六世紀法國連續八次的宗教戰爭,各種社會勢力在戰爭中進行了錯綜複雜的鬥爭。最終它對十六世紀的法國造成了破壞,大約有三百萬人在此期間因暴力或者饑荒喪生,是歐洲歷史上傷亡僅次於三十年戰爭的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導致超過八百萬人喪命)。
法國宗教戰爭
1 背景:新舊教派勢力對抗,封建貴族與資本階級一起向王權挑戰
2 經過:反覆協商贏得短暫和平,王權羸弱,迫害與抗爭難平息
3 影響:造成全面的嚴重內耗,為今後法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奠定基礎
背景:新舊教派勢力對抗,封建貴族與資本階級一起向王權挑戰
1.1 宗教背景:新舊教派勢力分化,宗教迫害激化矛盾
十六世紀,主導人文主義的加爾文教派在法國傳播,新興資本主義貴族階層找到了理論出發點,加爾文教派宣揚的是否認羅馬教廷權威,於是他們便發展加爾文教徒,企圖用宗教來達到奪取教會地產財產,開始形成自己的割據勢力。國內出現了支持王權和反對王權兩個派別,相互角逐,窺探國家權力。一個集團是天主教派勢力,他們聚集在王室近親吉斯家族周圍,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紅衣主教查理為首形成了強大的天主教營壘,對國王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另一個集團是新教胡格諾派(基督教新教加爾文教派在法國的稱謂)勢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員L·孔代親王、納瓦拉國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軍上將為代表。雙方利害衝突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長期內戰。
法國宗教戰爭的直接原因是宗教迫害。16世紀40年代,亨利二世指定特別法庭懲辦異端,大批胡格諾派人士被處以火刑。1559年,年僅15歲的太子弗朗索瓦二世繼位,實權落在軍功顯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舊教派之間的衝突驟然加劇。
1.2 經濟背景:封建經濟的主導地位和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對抗
十六世紀,法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農業稅收,90%的人都在從事農業生產,優越的氣候環境使法國平原成為主要的糧食產地,這樣就保證了法國王權的統治地位。但是法國王權的統一是在地方勢力格局平衡下的局面,而這個局面被封建內部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打破,新型資本主義階級不斷地謀求話語權和對社會財產的掌控權。
1.3 社會背景:新興資產階級取代落魄貴族成為統治階級,封建貴族與資本階級一起向王權挑戰
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不斷產生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不斷的購買沒落貴族和爵位的產權,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替代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這時候一部分新型資本主義階級開始蠢蠢欲動,他們不再安分於既得權利。因為他們有著豐厚的資本,便開始逐步挑戰王權,他們絲毫不用擔心自己勢力的衰敗,開始擴大對國王的控制權。但同時,封建貴族不甘心自己權勢的衰落,竭力維護自己的特權和對國王的控制權,伺機向王權挑戰。
經過:反覆協商贏得短暫和平,王權羸弱,迫害與抗爭難平息
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過瓦西鎮附近時,發現新教徒違反國王的禁令在城內做新教儀式,他認為這是對他的權威的公然挑戰,立即下令對犯禁的新教徒進行攻擊,死傷近200人。「瓦西鎮屠殺」成為持續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的直接導火線。
雙方的兵力不多,在戰爭中都依靠外國列強,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爾文派依靠英國、德意志公爵和荷蘭教友。
(1)第一次(1562年—1563年)
瓦西鎮屠殺後,1562年12月德勒一戰天主教派的將領蒙莫朗西被俘,聖安德烈元帥戰死。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圍攻奧爾良時被暗殺。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納瓦拉國王安託萬死於魯昂之圍。1563年3月,太后凱薩琳·德·梅第奇發布安布瓦斯敕令,給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區舉行宗教儀式的自由。
(2)第二次(1567年—1568年)
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軍隊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圍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聖德尼一戰,雙方不分勝負。德意志新教選侯派兵馳援胡格諾派,天主教徒和宮廷屈服。1568年3月23日,雙方籤訂《隆朱莫條約》,重申安布瓦斯敕令。
(3)第三次(1569年—1570年)
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壓力下撤銷先前發布的宗教寬容敕令,禁止胡格諾教徒舉行任何宗教儀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須宣誓效忠天主教會,新教牧師必須在兩個星期之內離開法國,雙方的第三次戰爭由此爆發。
1568年8月逮捕新教徒首腦孔代親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海軍上將加斯帕爾·德·科利尼。1569年3月的雅爾納克戰役,天主教軍隊大敗新教軍隊,孔代陣亡。1569年10月3日的蒙孔圖爾戰役,新教的科利尼又被擊敗。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籤署聖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獲得禮拜自由和在幾個設防安全區自派總督的權力。
(4)第四次(1572年—1573年)
1572年8月23—24日夜間,胡格諾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慶祝其領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禮。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鐘聲為號,率軍隊發動突然襲擊(天主教襲擊新教),殺死胡格諾教徒(新教)2000多人。由於24日正值聖巴託羅繆節,因此這一血腥的夜晚在歷史上被稱為聖巴託洛繆大屠殺,由此對抗激化。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再次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胡格諾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組成聯邦共和國,對抗中央政權。
1573年6月,查理九世籤署《拉羅竭爾和約》,準許新教徒在拉羅竭爾、尼姆和蒙託邦舉行教儀,給予這些城市信仰自由;同年7月還籤署了布羅尼調解協定。
(5)第五次(1574年—1576年)
1574年新教領袖孔代親王亨利一世·德·波旁和納瓦拉的亨利從宮廷逃亡。同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總督丹維爾伯爵領導下正式分裂出去。1575年,新教派發動全面起義,胡格諾教徒全部動員起來,為聖巴託羅繆之夜的屠殺報仇雪恨。
1576年5月,亨利三世籤署了博利厄敕令,譴責聖巴託羅繆之夜的大屠殺,同意為死難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國城市都有權舉行新教儀式。敕令還給予胡格諾教徒擔任公職的權利,準許他們佔有在政治上、軍事上居於優勢的8個城市,在城市裡建立混合司法機構,高等法院也設立特別法庭,以保證進行公正的辯論。博利厄敕令實際上承認了胡格諾教徒佔領的地區為「國中之國」。
(6)第六次(1576年—1577年)
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強烈不滿。1576年,亨利·吉斯在北方組織「天主教神聖同盟」,自行徵稅、招募軍隊,要求恢復王國的宗教統一,拒絕執行敕令,兩派戰爭又起。戰爭中,胡格諾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裡戴和西部的布魯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
1577年9月,兩派締結《貝日拉克和約》,規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給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權利。新教徒只能在每個區的一個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區內舉行宗教儀式,他們對安全區只有6年的支配權。
(7)第七次(1579年—1580年)
第七次宗教戰爭以亨利三世解散天主教神聖同盟開始,1579年2月28日發布Nérac敕令,1580年11月26日籤訂Fleix和約,約定新教徒對設防安全區有6年支配權。
(8)第八次(1584年—1593年)
1585年開始,新教的盟友荷蘭人反抗西班牙的統治成為當時新教和天主教對抗的重要轉折點,法國國內開始了「三亨利之戰」。各方首領分別是國王亨利三世(代表王權)、吉斯公爵亨利(代表天主教)、波旁家族的亨利(代表新教)。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支持,在南特重組天主教同盟,巴黎、裡昂、波爾多、馬賽、第戎等城市紛紛歸附。同時,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銷了兩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諾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納瓦拉國王亨利的旗幟下應戰,並得到英國和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支持。
1587年10月20日,新教軍隊擊敗天主教同盟軍。吉斯兄弟(天主教)不久也重創胡格諾派軍隊。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天主教)入城,包圍王室住地羅浮宮,國王亨利逃出巴黎,並在魯昂籤署聯盟敕令,滿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國王的近衛軍暗殺了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天主教)和他的兄弟第二代吉斯樞機主教路易二世·德·吉斯。巴黎聞訊後發生暴亂,並成立以第四代吉斯公爵(天主教)為首的新政權。受到新舊教派夾攻的亨利三世(王權)同納瓦拉國王結盟。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暗殺者是個狂熱的教士,納瓦拉國王亨利成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認,內戰戰火繼續燃燒。亨利四世為了收回國土、得到人民擁護和拒絕承認新教國王的神聖同盟作戰,此後連續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無法攻入巴黎。鑑於法國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於1593年7月25日在聖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 6天之後,新舊教兩派勢力達成為期3個月的休戰協議。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凱旋進入巴黎,受到隆重歡迎。此後的四年中,各地紛紛歸附,亨利四世還趕走了混戰之中攻入法國的西班牙軍隊。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南特赦令,最終結束了這場持續了三十多年的戰爭。南特敕令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宗教寬容的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胡格諾戰爭自此結束。
影響:造成全面的嚴重內耗,為今後法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奠定基礎
法國的宗教戰爭是一場有列強幹預的全面內戰,給這個國家造成的巨大創傷不亞於一個多世紀前的英法百年戰爭。成千上萬的人死於衝突和戰亂,三十萬座房屋被毀,不少舊教堂被夷為平地,連羅浮宮和推伊勒裡宮都蒙受浩劫。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損害,在工商業繁榮的普羅萬,原有一千八百臺呢絨機,到1598年只剩下了四臺。僅亞眠一地,由於工廠倒閉就有四、五千人淪為乞丐。
九十年代初,利穆贊和佩裡戈爾等地發生史稱「克洛堪暴動」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農民懲治稅吏,抗拒政令,襲擾王軍,封建領主和專制王權都受到了打擊。王軍紀律鬆弛,交戰雙方僱傭軍隊的戰鬥力下降,標誌著法國軍事走向衰落。社會治安一片混亂,盜匪、遣散的士兵和外國僱傭軍經常攔路搶劫,甚至在村鎮殺人越貨,宗教的虔誠變成教派的狂熱,長年的流血衝突在不少天主教徒和胡格諾教徒中造成了深刻的相互憎惡和伺機復仇的心理,難以根除。
法國宗教戰爭的結果是宣布天主教為國教,但是胡格諾加爾文教派也獲得了自由傳播教義的權利,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了信仰新教派的自由,胡格諾教徒在法國的政治領域也可以佔有一席之位,在公職方面,享有和天主教徒一樣的權利,這就是變相的同意了兩教並存,天主教為主,胡格諾教為輔的局面,一五八九年,西班牙同法國籤訂的協議正式宣告法國宗教戰爭以不流血的方式結束。
新貴族老貴族之間的對抗局面被打破,在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無政府狀態後,亨利四世的南方宗教特赦令結束了法國內亂的局面。法國王權得到加強,王室得以振興,在戰爭期間,巴黎和外省的一些權力機構已經有漸漸脫離王權的傾向,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權利,能夠私募士兵和徵收賦稅。天主教派和加爾文教派各有所得,兩者都進一步鞏固了法國的王權統治。
民族統一有了政治基礎,外放的權力也慢慢收回,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復興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通過一系列改革,工商業發展起來,充盈了國庫,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亨利死後,路易十三為首相的紅衣主教通過一系列手段徹底剷除了地方貴族割據勢力並存的局面。
● 了解更多藝術及收藏諮詢
(聯繫方式:左景冉 18660138582)
附:大量讀者還沒有養成點讚的習慣,原創不易,如文章引起了您的共鳴,希望您在閱讀後順便點下「在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