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世界十大宗教熱點問題
花開花落又一年。回顧2012年的世界宗教熱點問題,可以感知這個世界是多麼不平靜,可以感知眾生所選擇的價值信仰是多麼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只有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社會才能和諧,世界才能安寧。
觀察2012年世界宗教熱點問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阿拉伯伊斯蘭國家與西方的關係仍然是過去一年出現宗教熱點的關鍵。從中東劇變開始,美國等西方國家看到已經無法繼續扶持在該地區的盟友政權就乾脆拋棄,轉而大力扶持反對派,從而避免阿拉伯民眾選擇自己的方式解決地區重大問題,求得掌控局勢演變的主導權,為中東、北非地區的未來戰略發展謀取戰略優勢。但這些國家不會照搬西方民主,而是走具有各自國情和特色的發展道路。同時,伊斯蘭教作為文化基礎和社會傳統是這些國家最大的共同國情,伊斯蘭主義享受中東革命的勝利成果是必然趨勢。西方社會要正視這一現實,自己塑的菩薩還得自己拜。換言之,要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合作代替衝突。這是解決宗教熱點問題的唯一正途。但話又說回來,坐享革命勝利成果的伊斯蘭主義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嗎?顯然不行。因為無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還是七八十年代的伊斯蘭復興主義,都未能實現阿拉伯民族復興的渴望。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穩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切實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國內與國際間的宗教矛盾,進而在汲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採取相應對策,為構建和諧世界盡責盡力。
一部影片引爆反美浪潮
印度東部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的數百名抗議反伊斯蘭的《穆斯林的無知》電影的示威者,企圖突破通往美國文化中心的警察阻攔。
9月以來,一位猶太裔美國籍的地產商兼製作人薩姆·巴奇萊為電影《穆斯林的無知》編導的時長13分鐘的預告短片,因嚴重醜化、污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激起世界各地穆斯林的強烈抗議。此事件適逢「9·11」事件11周年之際。在利比亞,憤怒的民眾用火箭彈襲擊美國駐班加西總領事館,致使包括美國駐利大使克裡斯·史蒂文森在內的多名美國外交官死亡。在隨後不到一周的時間裡,世界範圍內掀起反美浪潮,包括埃及、葉門、孟加拉國、印尼、阿富汗、突尼西亞、黎巴嫩、印控克什米爾、巴基斯坦、約旦、蘇丹等國家和地區,紛紛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
求同存異,互諒互讓,宗教社會才會和諧,天下方能太平。尤其在已經有過千餘年宗教衝突的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信眾之間,應該為了達至和平而謹言慎行,在面對對方的宗教禁忌時應該如履薄冰,而不是故意往傷口上撒鹽,在火上澆油。
水中撈月——「中東民主樣板」伊拉克在教派衝突中黯然失色
6月13日,伊拉克發生連串爆炸襲擊,圖為安全部隊與民眾在一處汽車炸彈爆炸後的現場。
西方以及伊斯蘭世界的社會精英和政治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一種新的、能夠在伊斯蘭世界推行的「民主化範式」。為了把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打造成伊斯蘭世界民主化的樣板,美國小布希政府在伊拉克建立了一套自由選舉和憲政分權體系。美國撥打的如意算盤能否實現?事實上,伊拉克的教派衝突已令美國收之桑榆,卻失之東隅。6月1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及中東部等省份的多個城鎮發生多起炸彈襲擊和槍擊事件。僅首都巴格達就發生了10次爆炸,多數爆炸發生在什葉派朝聖者的聚會場所。9月8日,伊拉克境內多個城市又發生系列爆炸襲擊事件,至少造成92人死亡,超過360人受傷,這是今年伊拉克境內發生的第九起爆炸襲擊事件。不斷的襲擊再度引發人們對伊拉克安全局勢的擔憂。
總之,伊拉克這個所謂的「民主化典範」,不過是一個由西方人強加的民主化,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內部傾軋和紛爭,事實證明它缺乏內生性、真實性和後勁。
魂斷美國——錫克教教徒喋血廟宇再次下調美國「宗教自由」信用等級
8月5日上午,美國威斯康星州一座錫克教寺廟內,發生槍擊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多人受傷,包括與警方交火中喪生的一名犯罪嫌疑人。這是繼丹佛影院槍擊案發生僅半月之久,美國又爆出一次傷亡嚴重的槍擊事件。圖為錫克教寺廟一名受到驚嚇的婦女。
16年前,蘭吉特·辛格同妻子和3個年幼的孩子揮淚作別,離開印度的新德裡前往美國,並希望家人有朝一日能在異國團聚,共圓美國夢。可誰都沒有想到,美國時間8月5日,他與同為錫克教牧師的弟弟西塔·辛格飲恨身亡在供職的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南部的一座錫克教廟宇內,喋血受傷的還有桑託克·辛格和蓬賈布·辛格等人。製造這起駭人聽聞槍擊案的主犯裴基,是一名年齡40歲出頭的白人,曾在美國陸軍服役,身上畫滿紋身,持白人至上主義的觀點。此案造成包括槍手在內至少7人死亡,此外還有多人重傷。
慘案令世人愕然,暴露出了美國社會深層的宗教偏見。事實上,自「9·11」事件發生以來,美國至少發生了700起攻擊錫克教徒和向廟宇縱火的事件。上述行為充分表明,以基督教價值觀為主流的美國社會,對包括錫克教在內的非主流宗教的偏見和歧視廣泛存在。這次槍擊案雖然是個體行為,但卻反映了美國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的基督教主導地位與白人至上主義的「陰魂不散」。
春去冬來——開羅在宗教勢力與世俗派的角鬥中漸漸變成尼羅河上的德黑蘭
11月的一個周末,埃及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舉行了大約有10萬人參加的大遊行,要求實施「伊斯蘭法」。
埃及總統大選於6月24日塵埃落定,穆斯林兄弟會候選人穆罕默德·穆爾西贏得了選舉,埃及這個阿拉伯最主要的國家重新出現伊斯蘭主義者掌權的情景。
宗教勢力與世俗派的角鬥是全方位的。2012年11月的一個周末,埃及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舉行了大約有10萬人參加的大遊行,其主題訴求是實施「伊斯蘭法」。遊行由28個伊斯蘭政黨和組織策劃落實,遊行者與反對實施伊斯蘭法的民眾發生衝突,雙方大打出手,互相投擲石塊。遊行組織者強調說,還將繼續進行「百萬人大遊行」,以進一步明確他們呼籲實施伊斯蘭法的意願,尤其是要求把「伊斯蘭法為國法」寫進議會正在起草的《埃及憲法》第二款內。
未來,在埃及是否會轉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的疑慮中,歐美西方國家將會親眼見證埃及對中東地區其他伊斯蘭運動的支持。開羅在宗教勢力與世俗派的角鬥中正扎紮實實地變成尼羅河上的德黑蘭。
患得患失——土耳其非宗教主義者與保守宗教勢力之間的分歧持續升級
10月29日,成千上萬名非宗教主義者聚集安卡拉遊行示威,抗議政府的獨裁傾向。這一事件導致土耳其非宗教主義者與保守的宗教勢力間的分歧進一步加深。
土耳其當地時間10月29日,成千上萬名非宗教主義者聚集安卡拉遊行示威。身披土耳其國旗的遊行示威者手持印有土耳其國父莫斯塔發·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條幅,抗議政府的獨裁傾向,當地警察發射催淚彈和高壓水炮驅散示威人群。這一事件導致當地非宗教主義者與土耳其保守的宗教勢力間的分歧進一步加深。
凱末爾在其有生之年曾為土耳其定立「一邊倒,倒向西方」的立國原則。土耳其由此贏來了自己的輝煌繁榮時期,並被西方其他國家領導人看好,讚譽當時的土耳其為困境地區的民主典範。儘管土耳其總理塔伊普·埃爾多安去年以過半的支持率贏得第三輪任期,但難免在對內對外政策上出現忽左忽右、患得患失的傾向。這致使不少非宗教主義者擔心其所領導的執政的正義與發展黨有伊斯蘭傾向,進而威脅凱末爾一手建立的世俗共和國。「他們試圖將土耳其發展成另一個伊朗,或是『新奧斯曼』帝國。我們無法忍受這些。」目前的土耳其出現了自凱末爾時代推行西方化改革以來,世俗化進程遭遇伊斯蘭復興主義的最嚴重困擾。
雪上加霜——若開邦宗教衝突滯緩緬甸改革進程
民族、宗教矛盾上升為武裝鬥爭,是緬甸最為嚴重的國內問題之一。5月28日,一名佛教徒女子遭3名洛興雅族穆斯林男子姦殺;6月3日,約300名若開族佛教徒報復打死10名穆斯林乘客,這一還一報揭開了若開族與洛興雅族新一輪的民族、宗教衝突。原本自總統吳登盛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若開邦得以暫時恢復安全和穩定,但到了10月21日深夜,平靜了不足5個月的若開邦「硝煙」再起,一些若開人和洛興雅人展開械鬥,部分暴徒還放火燒毀房屋和宗教建築。兩輪衝突下來,據統計,共造成170多人死亡,140多人受傷,7000多間房屋被燒,22座宗教建築被毀,7.5萬多名當地居民無家可歸。
對上述雪上加霜的人道主義災難,不同宗教背景的陣營態度不一。《華爾街日報》報導,包括印尼、埃及、沙特、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國都對緬甸若開邦局勢表示關注,並對緬甸政府提出批評。此外,包括巴基斯坦塔利班等恐怖組織也已經向緬甸發出恐怖威脅,誓言將報復緬甸對洛興雅人所犯下的罪行。正在監獄服刑的印尼極端伊斯蘭組織領袖還寫信給緬甸總統,威脅其如不妥善對待洛興雅人,就要把戰爭引入緬甸。對於這些批評,緬甸政府表示,該國對於洛興雅人是公正的,並堅稱「發生在若開邦的暴力事件和騷亂既不是由於宗教壓迫,更不是由於歧視所造成的」。同時,「緬甸完全反對一些人將這一事件政治化、國際化和宗教化的企圖」。
人們在追問事情真相的同時,是否也應捫心自問,自己在「文明的衝突」面前,究竟怎樣做才能恪守人道主義的底線?
自食其果——「戰爭先生」美國在阿富汗到了該惡補民主、人權之課的時候了
2012年,作為「戰爭先生」的美國繼續在阿富汗製造著一系列令世人震驚的新聞。這些帶有侮辱性質的事件包括:1月曝出美軍士兵向阿富汗人屍體撒尿的虐屍醜聞;2月發生美軍焚燒《古蘭經》事件;3月美國大兵貝爾斯夜襲村莊,打死17名平民;4月又曝出新的虐屍醜聞。其中「焚經事件」使美國在世人面前蒙羞。2月20日晚,美軍駐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士兵把《古蘭經》等伊斯蘭宗教書籍運往垃圾填埋場焚燒。這一事件曝光後,立即引起阿富汗民眾的強烈不滿,並掀起全國範圍內的抗議浪潮。持續進行的抗議活動至少造成包括4名美國人在內的4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25日,阿富汗內政部證實,兩名美國人在首都喀布爾的阿內政部辦公樓內遭槍擊身亡,槍手身份和作案動機仍在調查。塔利班在其網站上宣稱製造了這起襲擊事件。27日,阿富汗東部一座機場遭汽車炸彈襲擊,傷亡20多人。塔利班稱發動這起襲擊的目的就是報復駐阿富汗美軍焚燒《古蘭經》。而且巴基斯坦、利比亞等國也掀起了新一輪的反美浪潮。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屢屢以輕蔑的口吻挑剔伊斯蘭世界不夠寬容的同時,人們只要稍稍運用一下理智便不難發現,自由縱然已是一個極重要的現代理念,但也不可能神聖到可以對伊斯蘭教隨便嘲笑、侮辱的程度。西方諸多民族在20世紀同樣不能完全容忍對耶穌基督的不敬,那麼又有何理由在對待其他宗教時,故意採取雙重標準呢?事實上,在美國國內和美軍中,已經不止一次地發生過損毀《古蘭經》的事件。美國一方面鼓吹所謂的人權、民主以及對其他國家利益的尊重,另一方面美軍的此類行為卻完全違背原則和法制,漠視傳統和習俗。此次洶湧的反美浪潮顯示,阿富汗民眾對駐阿美軍種種劣行的忍耐已近極限,「戰爭先生」美國到了應該惡補民主、人權之課的時候了。
枕戈待旦——敘利亞激進派揚言建立伊斯蘭國家
有分析家認為,美國人一直在把瓦哈比派培養成敘利亞的反政府力量。
雖然敘利亞強人巴沙爾·阿薩德依然在四面楚歌聲中苦撐危局,但與利益交織在一起的國內外相關各方已經虎視鷹瞵,操起刀叉準備赴饕餮盛宴了。遜尼派的極端分支瓦哈比派積極鼓吹聖戰以及在全球建立大穆斯林社會。他們認為,在這個大社會中不應存在單個的國家、部族,所有人都應被正統的伊斯蘭主義團結在一起。顯然,這樣的理念無法被建立在血統及部族價值觀基礎之上的大多數穆斯林國家所接受。
在敘利亞,瓦哈比派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反對出身阿拉維派的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不僅襲擊基督徒,也進攻穆斯林,炸毀其他教派的清真寺,而這似乎已成為他們的名片。看來,宗教主義在利比亞、埃及已獲得了第一輪勝利,下一輪的敘利亞勝利屬於誰,既要「奉天」,又要「承運」了。
投石問路——巴以雙方在歷史和現實的錯位中繼續扣問錯誤路徑
11月19日,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發動的「防務之柱」軍事行動愈演愈烈,圖為地面部隊正在加薩走廊邊境集結。
加沙當地時間11月14日至21日,以色列用8天時間對加沙採取了代號為「防務之柱」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此次以色列選取行動的時機耐人尋味:美國總統大選塵埃甫定和以色列宣布2013年大選提前至1月22日之際,體現了既不攪局鐵桿盟友的選戰,又為右翼的利庫德集團的票箱增加足夠籌碼的戰略考量,同時對巴方向聯合國大會遞交申請要求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的行為進行試水。
從中長期來看,這場以宗教為背景的衝突與其說是為了解決問題,不如說是在試探地區和國際反應。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中東外交格局與政治力量組合大洗牌過程中,巴以各自的投石問路之舉。但是此舉只不過是扣問錯誤路徑的歷史性延續,而遭受滅頂之災的卻大多是居家過日子的小人物。截至11月21日,在新一輪巴以衝突中有近16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1300多人受傷,超過半數為平民;而加沙武裝人員則向以色列境內發射1400多枚火箭彈,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暴力衝突中,巴以雙方都沒有贏家。衝突只會加深彼此的仇恨,引發地區動蕩,阻礙和平進程。
2102年十大宗教新聞
2012年十大宗教學觀點
2012年國內十大宗教熱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