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報:盤點2012年十大宗教新聞、宗教學觀點

2021-02-08 佛教在線

2012年世界十大宗教熱點問題


花開花落又一年。回顧2012年的世界宗教熱點問題,可以感知這個世界是多麼不平靜,可以感知眾生所選擇的價值信仰是多麼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只有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社會才能和諧,世界才能安寧。

觀察2012年世界宗教熱點問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阿拉伯伊斯蘭國家與西方的關係仍然是過去一年出現宗教熱點的關鍵。從中東劇變開始,美國等西方國家看到已經無法繼續扶持在該地區的盟友政權就乾脆拋棄,轉而大力扶持反對派,從而避免阿拉伯民眾選擇自己的方式解決地區重大問題,求得掌控局勢演變的主導權,為中東、北非地區的未來戰略發展謀取戰略優勢。但這些國家不會照搬西方民主,而是走具有各自國情和特色的發展道路。同時,伊斯蘭教作為文化基礎和社會傳統是這些國家最大的共同國情,伊斯蘭主義享受中東革命的勝利成果是必然趨勢。西方社會要正視這一現實,自己塑的菩薩還得自己拜。換言之,要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合作代替衝突。這是解決宗教熱點問題的唯一正途。但話又說回來,坐享革命勝利成果的伊斯蘭主義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嗎?顯然不行。因為無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還是七八十年代的伊斯蘭復興主義,都未能實現阿拉伯民族復興的渴望。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穩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切實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國內與國際間的宗教矛盾,進而在汲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採取相應對策,為構建和諧世界盡責盡力。

一部影片引爆反美浪潮

印度東部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的數百名抗議反伊斯蘭的《穆斯林的無知》電影的示威者,企圖突破通往美國文化中心的警察阻攔。

9月以來,一位猶太裔美國籍的地產商兼製作人薩姆·巴奇萊為電影《穆斯林的無知》編導的時長13分鐘的預告短片,因嚴重醜化、污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激起世界各地穆斯林的強烈抗議。此事件適逢「9·11」事件11周年之際。在利比亞,憤怒的民眾用火箭彈襲擊美國駐班加西總領事館,致使包括美國駐利大使克裡斯·史蒂文森在內的多名美國外交官死亡。在隨後不到一周的時間裡,世界範圍內掀起反美浪潮,包括埃及、葉門、孟加拉國、印尼、阿富汗、突尼西亞、黎巴嫩、印控克什米爾、巴基斯坦、約旦、蘇丹等國家和地區,紛紛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

求同存異,互諒互讓,宗教社會才會和諧,天下方能太平。尤其在已經有過千餘年宗教衝突的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信眾之間,應該為了達至和平而謹言慎行,在面對對方的宗教禁忌時應該如履薄冰,而不是故意往傷口上撒鹽,在火上澆油。

 

水中撈月——「中東民主樣板」伊拉克在教派衝突中黯然失色

6月13日,伊拉克發生連串爆炸襲擊,圖為安全部隊與民眾在一處汽車炸彈爆炸後的現場。

西方以及伊斯蘭世界的社會精英和政治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一種新的、能夠在伊斯蘭世界推行的「民主化範式」。為了把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打造成伊斯蘭世界民主化的樣板,美國小布希政府在伊拉克建立了一套自由選舉和憲政分權體系。美國撥打的如意算盤能否實現?事實上,伊拉克的教派衝突已令美國收之桑榆,卻失之東隅。6月1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及中東部等省份的多個城鎮發生多起炸彈襲擊和槍擊事件。僅首都巴格達就發生了10次爆炸,多數爆炸發生在什葉派朝聖者的聚會場所。9月8日,伊拉克境內多個城市又發生系列爆炸襲擊事件,至少造成92人死亡,超過360人受傷,這是今年伊拉克境內發生的第九起爆炸襲擊事件。不斷的襲擊再度引發人們對伊拉克安全局勢的擔憂。

總之,伊拉克這個所謂的「民主化典範」,不過是一個由西方人強加的民主化,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內部傾軋和紛爭,事實證明它缺乏內生性、真實性和後勁。

魂斷美國——錫克教教徒喋血廟宇再次下調美國「宗教自由」信用等級

8月5日上午,美國威斯康星州一座錫克教寺廟內,發生槍擊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多人受傷,包括與警方交火中喪生的一名犯罪嫌疑人。這是繼丹佛影院槍擊案發生僅半月之久,美國又爆出一次傷亡嚴重的槍擊事件。圖為錫克教寺廟一名受到驚嚇的婦女。

16年前,蘭吉特·辛格同妻子和3個年幼的孩子揮淚作別,離開印度的新德裡前往美國,並希望家人有朝一日能在異國團聚,共圓美國夢。可誰都沒有想到,美國時間8月5日,他與同為錫克教牧師的弟弟西塔·辛格飲恨身亡在供職的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南部的一座錫克教廟宇內,喋血受傷的還有桑託克·辛格和蓬賈布·辛格等人。製造這起駭人聽聞槍擊案的主犯裴基,是一名年齡40歲出頭的白人,曾在美國陸軍服役,身上畫滿紋身,持白人至上主義的觀點。此案造成包括槍手在內至少7人死亡,此外還有多人重傷。

慘案令世人愕然,暴露出了美國社會深層的宗教偏見。事實上,自「9·11」事件發生以來,美國至少發生了700起攻擊錫克教徒和向廟宇縱火的事件。上述行為充分表明,以基督教價值觀為主流的美國社會,對包括錫克教在內的非主流宗教的偏見和歧視廣泛存在。這次槍擊案雖然是個體行為,但卻反映了美國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的基督教主導地位與白人至上主義的「陰魂不散」。

春去冬來——開羅在宗教勢力與世俗派的角鬥中漸漸變成尼羅河上的德黑蘭

11月的一個周末,埃及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舉行了大約有10萬人參加的大遊行,要求實施「伊斯蘭法」。

埃及總統大選於6月24日塵埃落定,穆斯林兄弟會候選人穆罕默德·穆爾西贏得了選舉,埃及這個阿拉伯最主要的國家重新出現伊斯蘭主義者掌權的情景。

宗教勢力與世俗派的角鬥是全方位的。2012年11月的一個周末,埃及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舉行了大約有10萬人參加的大遊行,其主題訴求是實施「伊斯蘭法」。遊行由28個伊斯蘭政黨和組織策劃落實,遊行者與反對實施伊斯蘭法的民眾發生衝突,雙方大打出手,互相投擲石塊。遊行組織者強調說,還將繼續進行「百萬人大遊行」,以進一步明確他們呼籲實施伊斯蘭法的意願,尤其是要求把「伊斯蘭法為國法」寫進議會正在起草的《埃及憲法》第二款內。

未來,在埃及是否會轉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的疑慮中,歐美西方國家將會親眼見證埃及對中東地區其他伊斯蘭運動的支持。開羅在宗教勢力與世俗派的角鬥中正扎紮實實地變成尼羅河上的德黑蘭。

患得患失——土耳其非宗教主義者與保守宗教勢力之間的分歧持續升級

 

10月29日,成千上萬名非宗教主義者聚集安卡拉遊行示威,抗議政府的獨裁傾向。這一事件導致土耳其非宗教主義者與保守的宗教勢力間的分歧進一步加深。

土耳其當地時間10月29日,成千上萬名非宗教主義者聚集安卡拉遊行示威。身披土耳其國旗的遊行示威者手持印有土耳其國父莫斯塔發·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條幅,抗議政府的獨裁傾向,當地警察發射催淚彈和高壓水炮驅散示威人群。這一事件導致當地非宗教主義者與土耳其保守的宗教勢力間的分歧進一步加深。

凱末爾在其有生之年曾為土耳其定立「一邊倒,倒向西方」的立國原則。土耳其由此贏來了自己的輝煌繁榮時期,並被西方其他國家領導人看好,讚譽當時的土耳其為困境地區的民主典範。儘管土耳其總理塔伊普·埃爾多安去年以過半的支持率贏得第三輪任期,但難免在對內對外政策上出現忽左忽右、患得患失的傾向。這致使不少非宗教主義者擔心其所領導的執政的正義與發展黨有伊斯蘭傾向,進而威脅凱末爾一手建立的世俗共和國。「他們試圖將土耳其發展成另一個伊朗,或是『新奧斯曼』帝國。我們無法忍受這些。」目前的土耳其出現了自凱末爾時代推行西方化改革以來,世俗化進程遭遇伊斯蘭復興主義的最嚴重困擾。

 

雪上加霜——若開邦宗教衝突滯緩緬甸改革進程

民族、宗教矛盾上升為武裝鬥爭,是緬甸最為嚴重的國內問題之一。5月28日,一名佛教徒女子遭3名洛興雅族穆斯林男子姦殺;6月3日,約300名若開族佛教徒報復打死10名穆斯林乘客,這一還一報揭開了若開族與洛興雅族新一輪的民族、宗教衝突。原本自總統吳登盛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若開邦得以暫時恢復安全和穩定,但到了10月21日深夜,平靜了不足5個月的若開邦「硝煙」再起,一些若開人和洛興雅人展開械鬥,部分暴徒還放火燒毀房屋和宗教建築。兩輪衝突下來,據統計,共造成170多人死亡,140多人受傷,7000多間房屋被燒,22座宗教建築被毀,7.5萬多名當地居民無家可歸。

對上述雪上加霜的人道主義災難,不同宗教背景的陣營態度不一。《華爾街日報》報導,包括印尼、埃及、沙特、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國都對緬甸若開邦局勢表示關注,並對緬甸政府提出批評。此外,包括巴基斯坦塔利班等恐怖組織也已經向緬甸發出恐怖威脅,誓言將報復緬甸對洛興雅人所犯下的罪行。正在監獄服刑的印尼極端伊斯蘭組織領袖還寫信給緬甸總統,威脅其如不妥善對待洛興雅人,就要把戰爭引入緬甸。對於這些批評,緬甸政府表示,該國對於洛興雅人是公正的,並堅稱「發生在若開邦的暴力事件和騷亂既不是由於宗教壓迫,更不是由於歧視所造成的」。同時,「緬甸完全反對一些人將這一事件政治化、國際化和宗教化的企圖」。

人們在追問事情真相的同時,是否也應捫心自問,自己在「文明的衝突」面前,究竟怎樣做才能恪守人道主義的底線?

自食其果——「戰爭先生」美國在阿富汗到了該惡補民主、人權之課的時候了
 

2012年,作為「戰爭先生」的美國繼續在阿富汗製造著一系列令世人震驚的新聞。這些帶有侮辱性質的事件包括:1月曝出美軍士兵向阿富汗人屍體撒尿的虐屍醜聞;2月發生美軍焚燒《古蘭經》事件;3月美國大兵貝爾斯夜襲村莊,打死17名平民;4月又曝出新的虐屍醜聞。其中「焚經事件」使美國在世人面前蒙羞。2月20日晚,美軍駐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士兵把《古蘭經》等伊斯蘭宗教書籍運往垃圾填埋場焚燒。這一事件曝光後,立即引起阿富汗民眾的強烈不滿,並掀起全國範圍內的抗議浪潮。持續進行的抗議活動至少造成包括4名美國人在內的4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25日,阿富汗內政部證實,兩名美國人在首都喀布爾的阿內政部辦公樓內遭槍擊身亡,槍手身份和作案動機仍在調查。塔利班在其網站上宣稱製造了這起襲擊事件。27日,阿富汗東部一座機場遭汽車炸彈襲擊,傷亡20多人。塔利班稱發動這起襲擊的目的就是報復駐阿富汗美軍焚燒《古蘭經》。而且巴基斯坦、利比亞等國也掀起了新一輪的反美浪潮。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屢屢以輕蔑的口吻挑剔伊斯蘭世界不夠寬容的同時,人們只要稍稍運用一下理智便不難發現,自由縱然已是一個極重要的現代理念,但也不可能神聖到可以對伊斯蘭教隨便嘲笑、侮辱的程度。西方諸多民族在20世紀同樣不能完全容忍對耶穌基督的不敬,那麼又有何理由在對待其他宗教時,故意採取雙重標準呢?事實上,在美國國內和美軍中,已經不止一次地發生過損毀《古蘭經》的事件。美國一方面鼓吹所謂的人權、民主以及對其他國家利益的尊重,另一方面美軍的此類行為卻完全違背原則和法制,漠視傳統和習俗。此次洶湧的反美浪潮顯示,阿富汗民眾對駐阿美軍種種劣行的忍耐已近極限,「戰爭先生」美國到了應該惡補民主、人權之課的時候了。

枕戈待旦——敘利亞激進派揚言建立伊斯蘭國家

有分析家認為,美國人一直在把瓦哈比派培養成敘利亞的反政府力量。

雖然敘利亞強人巴沙爾·阿薩德依然在四面楚歌聲中苦撐危局,但與利益交織在一起的國內外相關各方已經虎視鷹瞵,操起刀叉準備赴饕餮盛宴了。遜尼派的極端分支瓦哈比派積極鼓吹聖戰以及在全球建立大穆斯林社會。他們認為,在這個大社會中不應存在單個的國家、部族,所有人都應被正統的伊斯蘭主義團結在一起。顯然,這樣的理念無法被建立在血統及部族價值觀基礎之上的大多數穆斯林國家所接受。

在敘利亞,瓦哈比派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反對出身阿拉維派的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不僅襲擊基督徒,也進攻穆斯林,炸毀其他教派的清真寺,而這似乎已成為他們的名片。看來,宗教主義在利比亞、埃及已獲得了第一輪勝利,下一輪的敘利亞勝利屬於誰,既要「奉天」,又要「承運」了。

投石問路——巴以雙方在歷史和現實的錯位中繼續扣問錯誤路徑

11月19日,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發動的「防務之柱」軍事行動愈演愈烈,圖為地面部隊正在加薩走廊邊境集結。

加沙當地時間11月14日至21日,以色列用8天時間對加沙採取了代號為「防務之柱」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此次以色列選取行動的時機耐人尋味:美國總統大選塵埃甫定和以色列宣布2013年大選提前至1月22日之際,體現了既不攪局鐵桿盟友的選戰,又為右翼的利庫德集團的票箱增加足夠籌碼的戰略考量,同時對巴方向聯合國大會遞交申請要求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的行為進行試水。

從中長期來看,這場以宗教為背景的衝突與其說是為了解決問題,不如說是在試探地區和國際反應。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中東外交格局與政治力量組合大洗牌過程中,巴以各自的投石問路之舉。但是此舉只不過是扣問錯誤路徑的歷史性延續,而遭受滅頂之災的卻大多是居家過日子的小人物。截至11月21日,在新一輪巴以衝突中有近16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1300多人受傷,超過半數為平民;而加沙武裝人員則向以色列境內發射1400多枚火箭彈,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暴力衝突中,巴以雙方都沒有贏家。衝突只會加深彼此的仇恨,引發地區動蕩,阻礙和平進程。


2102年十大宗教新聞

     

2012年十大宗教學觀點

 

2012年國內十大宗教熱點事件

相關焦點

  • 【獨家】以色列:一個被宗教撕裂的國家
    耶路撒冷(資料圖)以色列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猶太教徒佔總人口的81%,穆斯林佔14%,德魯茲教派人員佔2%,基督徒佔2%,其他宗教和無宗教人士佔1%。其中猶太教又分為4派,分別為哈西德派(Haredi,即所謂「極端正統派」),達狄派(Dati,意為「宗教的」),摩挲迪派(Masorti,意為「傳統的」)以及哈洛尼派(Hiloni,意為「世俗的」)。
  • 【觀點】為什麼說墮胎不是宗教議題?
    無法用科學的觀點去與對方辯論,往往形成雞同鴨講。這份文件的要旨是「說明現代科學(胚胎學、胎兒學、遺傳學、產期學,與所有的生物學),都清楚而肯定地證實:未誕生的嬰兒確已是個人。  墮胎革命二十五年後,雖然科學的意見不免蒙上政治色彩,醫學教科書通常仍假定或確定生命是開始於受孕之時。
  • 什麼是宗教?宗教又起源於何處?
    要論述宗教的起源,必先知道宗教的定義。那麼,宗教的定義是什麼?不同文化背景,對宗教的理解皆有殊異。
  • 湯一介:為什麼中國沒有宗教戰爭?
    我國歷史上雖有因政治和經濟原因滅佛的「三武一宗之禍」「三武一宗之禍」,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曾因政治、經濟等原因而排佛。但幾乎沒有過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發生過戰爭。儒、釋、道之間雖有矛盾、衝突,但能共存共榮,而不發生宗教戰爭,並提出「三教歸一」、「萬善同歸」等思想以協調三教關係。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二):法國宗教戰爭
    法國宗教戰爭(1562年—1598年),又名胡格諾戰爭,是發生在十六世紀法國連續八次的宗教戰爭,各種社會勢力在戰爭中進行了錯綜複雜的鬥爭。最終它對十六世紀的法國造成了破壞,大約有三百萬人在此期間因暴力或者饑荒喪生,是歐洲歷史上傷亡僅次於三十年戰爭的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導致超過八百萬人喪命)。
  • 宗教的錯誤
    如果有誰敢於反抗宗教,他和他的著作就會一起被扔進烈火燒掉,布魯諾和瓦尼尼的遭遇就是這樣。有一種觀點認為,沒有宗教及其學說的支持,國家、正義和法律就無法存在下去;法律的施行、正義和公共秩序都需要宗教作為一種補充。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古代人,特別是古希臘人的情況為我們的看法提供了有力證據。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三):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新、舊教爭執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三十年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帶來的系列宗教戰爭中的最後一場,也是最具破壞性的一場。
  • 美國最本土的宗教,都已經200年了
    「五月花號」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初定居美國的,不是看重經濟、政治利益的人,而是一批受宗教迫害者,想要在新大陸堅守自己的信仰。最初的北美十三殖民地,有好幾個是不同宗派的信徒建立的。比如被迫害出走的清教徒建立了麻薩諸塞灣殖民地,貴格會教徒建立賓夕法尼亞,天主教徒建立馬裡蘭州,英國聖公會教徒建立維吉尼亞。美國建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帶來了不同的宗教。
  • 李維建丨當代非洲宗教生態
    一種宗教,如果想到非洲發展,總會在那裡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除了非洲本土傳統宗教,目前世界上許多宗教都現身於非洲大陸。亞伯拉罕宗教系統中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巴哈伊教、猶太教,印度宗教系統中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都在非洲有數量眾多的信徒。甚至中國的道教和儒教,日本的神道教思想,也已在非洲特定人口中較受歡迎。當前的非洲的宗教生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多宗教生態格局。
  • 撒馬利亞的混合的宗教
    所以結果顯而易見,那些外邦人根本學不會敬畏耶和華,他們只將對耶和華的敬拜納入他們的信仰中,成為他們信仰內容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外邦人的宗教背景本來就是「多神」的觀念,在他們的觀念中,各地有各地的神,有各自的規條與敬拜方式,耶和華只是「那地的神」,是很多神中的一位。
  • 國際日報 | 印尼宗教部長:陸續開放宗教聚會場所
    >圖:宗教部長法魯爾於3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本報綜合訊:印尼宗教部長法魯爾·拉吉(Fachrul Razi)籤發了關於新冠肺炎期間宗教活動場所舉行宗教活動指南的通知。在這份2020年第15號通知上說明了宗教活動場所恢復聚會的條件,其中包括宗教活動場所應獲得無新冠肺炎疫情的證明。法魯爾·拉吉於5月30日在國家減災機構(BNPB)辦公室表示:「宗教部已經與各地冠病疫情防控工作組和宗教協會及相關部門進行協調,確定宗教活動場所恢復聚會應出示鄉鎮、縣市和省級冠病疫情防控工作組籤發的無冠病疫情證明。」
  • 200萬人被印度驅逐,印度洶湧的宗教民族主義
    阿薩姆邦的相當多的人沒有上過學,也沒有財產,也沒有銀行帳戶,也沒有投票卡,這些窮人必須出示紙制證明文件來表明自己的公民身份,尤其是在1971年的阿薩姆邦,三分之二的阿薩姆人是文盲,沒有任何文件。印度人民黨已經提出了公民身份證法,該法案將授予印度教徒,基督徒和錫克教徒公民身份,但是不包括穆斯林。
  • 《世界宗教源流史》古希臘宗教之一:米諾斯宗教
    古希臘宗教之一:米諾斯宗教米諾斯文明的宗教指約公元前 2000 年至前 1500
  • 土耳其的宗教變遷之路
    土耳其,這個宗教色彩較為濃厚的國家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和宗教衝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認為這就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但如果大家真的有去土耳其旅遊的經歷,這個千年古國或許會改變你對它固有的看法。誠然,歷史上的土耳其可以說是宗教爭鬥的重要節點,但如今它在入歐路程上必須要捨棄一些宗教特性,而土耳其民眾對於宗教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 國家與宗教——國家的倫理使命與宗教需求
    但是,國家的這種積極性努力不是也無須通過控制教育、文化與新聞出版等領域的自由來進行——任何這種控制的努力倒必定導致倫理道德的墮落,因為對這些領域的控制必定直接壓制乃至取消思想、言論之自由與人類發展的多元化,而根本上則必定否定作為人之本質的自由本身,而一切倫理法則本身與倫理道德生活的改善都取決於人的自由本身。
  • 【揭秘】世界上十大最離奇的宗教儀式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與國家由於各種的原因,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儀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世界上最離奇的宗教儀式吧。
  • 【常識積累】三大宗教
    主要成就:現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實踐部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遵行的善功和五項宗教功課(簡稱「五功」)。所謂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簡稱「念、禮、齋、課、朝」。主要成就:通過宗教將鬆散的部落文化聯合起來,並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徵戰、商業、政治、移民等)使各個地區的文化得以傳播、交流。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度的阿拉伯數字,西方世界的哲學都由穆斯林的足跡所傳播,並由阿拉伯人進行完善、總結、歸納的。
  • 卓新平:中國不曾發生大規模宗教衝突 社會科學報
    根據美國皮尤中心關於2010年世界信教人數的報告統計,全球232個國家和地區(也有統計認為世界政區單位約有290個,一般統計224個國家,其中主權國家193個,地區31個)約68.9億人口中,各種宗教信徒約有57.7億,佔世界總人口的約84%,無宗教隸屬人數約11.26億。
  • 從俄羅斯的東正教看宗教國家化,我們能學到什麼?
    中國的家庭教會問題,也廣泛存在於其他有新教教徒的國家,由於新教「以信稱義」的教義,導致新教缺乏神學基礎和管理方法,人人都可以解釋《聖經》,從而冒出一堆邪教。天主教由於受梵蒂岡教廷的管轄,神學理論有官方指導,宗教規範性較強,但這也造成了教廷大於國家的權力體系,也就是歷史上歐洲的中世紀。直到今天,教廷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力依然強大,教皇在調停國際衝突上很有一手。
  • 美國的宗教信仰!
    1776年美國獨立前,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派別均已傳入美國,其後迅速發展成為最有影響的宗教。在美國宗教中,基督教(新教)教徒最多,約有1.56億人,佔美國總人口的57%。主要有浸禮宗、衛斯理宗、信義宗、加爾文宗、聖公會、聖潔教會等,此外還有數十個較小的教派組織和跨教派的國際性的組織。各宗派創辦有400多所大專院校。基督教已深入社會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