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馬紹爾群島核輻射 超過車諾比10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在太平洋島國馬紹爾群島4個無人居住的島嶼上測試了土壤樣本,這些地方的核輻射濃度,竟然高於發生核洩漏事故的日本福島和烏克蘭車諾比。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6日報導,自從在日本廣島和長崎丟下原子彈結束「二戰」後,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至少65次核試驗。幾十年後,科學家從馬紹爾群島採集土壤樣本,對核輻射物質進行測定。他們發現有些島嶼的核輻射強度是福島的10到1000倍,是車諾比禁區的10倍。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表示,這次採集土壤樣本的比基尼環礁與埃內韋塔克環礁,在1946年至1958年之間都是核爆中心;另2座無人島朗格拉普環礁與烏蒂裡克環礁,則是受到最大值的放射性沉降物影響,後續還需要更大規模地採樣還原輻射物全貌。
馬紹爾群島在1885年成為德國屬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日軍佔領,由日本託管。1944年美軍打下馬紹爾群島,戰後當地成為美國託管地。1979年馬紹爾群島人民公投決定成立自治政府,1986年宣布獨立,成為馬紹爾群島共和國。
馬紹爾群島1944年被盟軍佔領,聯合國1947年將其交給美國託管。1946年至1958年間,美國在馬紹爾西北部比基尼和和埃內韋塔克環礁進行23次原子彈和氫彈試爆,隨後將核廢料放置在掩體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稱這種掩體為「某種棺材」。今年5月他與馬紹爾群島總統海尼會面時曾表示,太平洋地區在過去淪為受害者,無論是對當地人的健康與周遭水域的汙染,都相當嚴重。
戰後初期,美軍在當地試爆了60多枚核彈。當時強制撤離附近居民,但數千人還是受到輻射落塵感染,身體健康受到影響。
從1945年7月16日美國作出世界上首次於新墨西哥州三位一體核試驗到1989年底,各國共核試驗了2000多次。其中,美、蘇兩國核試驗次數約佔總數的80%。
美國當年為何會選擇在這裡進行大規模核試驗?美國如此不負責任的行為,為何逃脫了全世界的聲討?馬紹爾群島是否只能聽命於美國?各大擁核國家都有自己的核試驗場,各國在消除核風險對人類的威脅上是否有十足的把握?
歡迎到全新互動平臺
點擊「發表」發送您的看法!
今晚不見不散!
參與鳳凰衛視中文臺《全媒體大開講》節目互動及話題討論,您的評論觀點將會出現在節目直播滾動屏幕上!
互動方式:返回微信公號主界面、點擊右下角進入互動社區,或通過點擊「閱讀原文」均可,您也可以通過語音留言、拍攝視頻或拍攝圖片等方式參與互動。全媒體大開講,有話一起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