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槍打坦克!中國「神槍」曾直接把日軍坦克打開了瓢

2021-02-07 軍武次位面

抗日時期中國軍隊也有專打日本坦克的「大槍」



說到大口徑步槍,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現在各國裝備的反器材步槍(也稱為大口徑狙擊步槍),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反器材步槍的祖宗反坦克步槍(也稱為戰防槍)就已經出現世界上第一支反坦克專用步槍、第一種反坦克專用武器,是時德軍裝備的M1918型13mm口徑。

▲毛瑟M1918個頭真心的不小


隨著裝甲武器的發展,這場"矛"和"盾"之間的較量日趨激烈,但相比較於裝甲的技術進步,反裝甲的技術進步則比較緩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期,反坦克步槍一直是各國步兵反坦克的主要手段之一。



現在人們最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反坦克步槍是蘇聯的捷格加廖夫PTRD-41型,在蘇聯、俄羅斯反映衛國戰爭的影視作品力這種口徑14.5mm、手動、單發裝填的反坦克步槍上鏡率極高,幾乎成了反坦克步槍的代言人。



衛國戰爭中期以前,蘇軍步兵師、團、營三級編制中的反坦克連主要武器就是反坦克步槍,後期隨著工業生產的逐步恢復、小口徑反坦克炮的大量生產和裝備,以及敵人裝甲車輛的技術進步裝甲越來越厚,反坦克步槍的主力地位才被取代。面對德軍的裝甲力量,蘇軍甚至組建了反坦克旅的建制,其主要武器也是反坦克步槍。


▲《潘菲洛夫28勇士》劇照,

圖中的步兵反坦克小組使用的就是

捷格加廖夫PTRD-41型反坦克步槍


其實除了蘇聯的捷格加廖夫PTRD-41型反坦克步槍和西蒙諾夫PTRS-41型反坦克步槍(不是蘇聯僅有的兩種反坦克步槍)以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和軸心國雙方還裝備了其他型號的反坦克步槍,比如德國的PzB-39反坦克步槍、日本的九七式反坦克步槍(從口徑來說是炮)、英國的博伊斯反坦克步槍。



英國作為坦克研製、裝備、使用的第一個國家,對反坦克技術的研究也很重視。1934年,基於當時坦克裝甲厚度和步兵反坦克的需求,英國提出了重量要夠輕、威力要夠大、攜行要夠方便的新型反坦克步槍的研製計劃,很快李恩菲爾德公司於1935年研製出了原型槍,這就是後來的博伊斯反坦克步槍。




該槍以設計者博伊斯的名字命名,要不是完成設計之後這位設計者去世,也許這支槍會使用研製計劃的代號"支柱"或者其他什麼名字命名。博伊斯反坦克步槍以其說是一支新槍,不是說是一個集合而成的新產品,博伊斯反坦克槍以李·恩菲爾德步槍為藍本進行放大,借鑑了白朗寧M2重機槍結構方面的設計,整體外觀看上去更像一挺放大了的輕機槍。




與捷格加廖夫PTRD-41型這種槍管+發射機構+腳架的"粗糙"至極的設計相比,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則要顯得複雜和精緻許多,但複雜和精緻也帶來了使用和維護的不便,特別是對於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的使用者。


博伊斯反坦克步槍最初在蘇芬戰爭中小試牛刀,曾經給蘇軍裝甲車輛造成不小損失,這些損失也推進了蘇聯對反坦克步槍的研製。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定型時口徑為.55英寸(公制為13.9mm),發射大威力穿甲彈時、在合適的距離上幾乎可以擊穿上世紀30年代的所有坦克和裝甲車的裝甲。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對付德軍的Ⅰ號和Ⅱ號坦克、半履帶裝甲車和輪式裝甲偵察車還顯得遊刃有餘,但隨著德軍Ⅲ號與Ⅳ號坦克的出現、裝甲厚度的不斷增加,儘管英軍在戰術方面進行了改進,但作戰效果已經大不如前。隨著PIAT反坦克拋射器的服役,1943年博伊斯反坦克步槍逐步退出了英軍的裝備序列。



雖然退出了英軍的裝備序列,但是博伊斯反坦克步槍並沒有就此消失,在地球的另一邊、遙遠的東方,博伊斯反坦克步槍開始裝備中國軍隊,時間也是1943年……裝備博伊斯反坦克步槍的第一批中國軍隊是駐印軍(兵員素質能夠保證有效使用這種武器),至於其他的國軍部隊則是幾年以後的事了,然後很多的博伊斯反坦克步槍最終成為了人民軍隊的戰利品。



從技術數據對比來看,對於日本的94式豆坦克、89式中型坦克,博伊斯反坦克步槍有較好的毀傷效果,對於97式中型坦克的效果則不明顯。從記錄來看,駐印軍在反攻階段主要將博伊斯反坦克步槍用於攻擊日軍的碉堡,至於反坦克任務,"富裕"的駐印軍已經直接用坦克對轟、用巴祖卡和戰防炮給日軍坦克開瓢了,甚至是上大口徑火炮覆蓋了和請求空中支援了……有紅燒肉誰還吃小炒肉啊?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使用反坦克步槍射擊訓練的中國士兵


▲從槍口方形的制退器可以看出

這是支博伊斯Mark I後期型


打坦克,對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軍隊,一直是一個頗為棘手的事,原因並不是日軍的坦克有多麼的先進,而是中國軍隊的兵員素質較低、絕大多數部隊缺少反坦克武器、僅有的少量反坦克武器或缺少後續補給或使用不當(最突出的就是分散使用,而不是集中配置使用)。



那個時候的中國軍隊的裝備是"萬國造"這句評價真的不假,到底那時都候裝備些什麼武器,只有你想不到的……


-作者簡介-

憤怒的葡萄,微信公眾號:利刃(ID:lirenjunshi)利刃軍事揭秘熱門武器,配以豐富圖片讓網友立體直觀認知。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觀看軍武精選視頻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軍武優選商品

明日軍武日曆: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821120490

相關焦點

  • 漸漸消逝的武器——反坦克槍:日軍垃圾得不能看,而蘇軍的現在還活躍於戰場
    而這兩款可以說原始的反坦克武器直接影響了日後的「反器材步槍」的發展牆內開花牆外香,中國遠徵軍也接收過部分反坦克槍,普遍差評的博伊斯反坦克槍在車輛不便於行動的東南亞雨林中用來對付薄皮的日軍坦克還算差強人意。第二次中國遠徵軍的組成,我們開始裝備了英美的武器。
  • 日軍反坦克槍造價昂貴,需10人伺候,丟槍者只能切腹謝罪
    隨著坦克成為舉足輕重的一款武器,反坦克槍也成為了當時各國爭相研究的軍事裝備。1935年,日本已經佔領了我國的東北地區,與遠東的蘇軍直接對峙。由於日軍認為蘇聯的裝甲部隊威脅很大,再加上日本高層得知蘇聯已經開始研製反坦克槍,抱著他有我也得有的心態,日本軍部決定也公開招標一款反坦克槍。日本的名古屋兵工廠和小倉兵工廠參與了這次招標,雙方都是信心滿滿。
  • 日軍「最強坦克伏擊戰」——結局卻是全軍覆沒
    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與日軍展開的坦克戰可以用「一邊倒」來形容。面對火力、防護與機動佔絕對優勢的美軍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讓一眾日軍坦克一籌莫展。當然,這裡的「中型坦克」只是日軍標準的定位。該型號15.8噸的戰鬥全重在同時期的歐美國家只能算是輕型坦克。日軍入侵東南亞時,曾飽受美軍和英軍裝備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之苦。與之相比,97改也只是憑藉1式47毫米坦克炮在火力上佔有優勢,裝甲防護力和機動能力反而不及M3「斯圖亞特」。
  • 坦克也穿越,子彈能巡航?原來我們之前開的都是假坦克!
    「一戰時期,德國最著名的坦克叫什麼?」「報告,謝爾曼。」「謝爾曼M1,坐。射速每分鐘350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 但是不適合中國,因為它自重56噸……」這幾句臺詞也是讓人啼笑皆非了,吃瓜群眾們坐不住了,紛紛來吐槽神劇順便科普武器知識~
  • 日軍眼裡土八路的地雷戰
    炸坦克,可不是一般地雷可以勝任的,難道土八路還能造反坦克地雷?要說八路軍打日軍坦克,倒也不是新鮮的戰例,《春兵團在華北的戰鬥》一文中,就描述了配合日軍獨立混成第八旅團作戰的坦克分隊在冀東曹各莊被八路軍部隊殲滅的過程。
  • 一炮消滅70名日軍自殺士兵——美軍坦克部隊的瘋狂登陸戰
    一旁的突擊隊號迅速轉過頭來,用穿甲彈擊毀了這輛豆丁坦克。失去主炮的塞西莉亞號退出戰鬥,撤往灘頭方向以評估主炮的受損情況。與此同時,突擊隊號則獨自向日軍的縱深地帶挺進。不久之後,衝入日軍陣地的突擊隊號被埋伏在一旁的日軍37毫米反坦克炮擊毀,使得紅一號灘上倖存的謝爾曼坦克數量降至2輛。
  • 隊長,鬼子坦克上來了!
    在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只能近乎絕望地用步機槍向日寇坦克射擊,期望僥倖能夠射穿薄弱位置。從彈痕之密來看,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極其堅決,但效果幾乎為零。這輛日軍坦克雖彈痕累累,仍舊開回去了。當時面對衝入陣地的日軍坦克,國軍先以敢死隊員用集束手榴彈炸毀了坦克的左側履帶,然後勇敢上前圍攻,日本坦克兵則在車內負隅頑抗。最終經過數小時浴血鏖戰,中國軍隊終於撬開日本坦克的艙蓋並投入手榴彈,將兩名乘員炸死,而國軍反坦克敢死隊竟全數為國捐軀。事後當日軍終於佔領此地時,坦克殘骸周圍尚圍繞著十二具勇士的遺體。
  • 每周一戰 | 真正的地獄血戰,70%坦克手陣亡,一炮轟掉近百名日軍
    在貝爾中尉的指揮下,中國女郎號掩護著大批海軍陸戰隊員掃蕩了綠灘上的日軍陣地。「我們從側翼和後方攻擊了日軍的防線,這樣做的話坦克很少會被日軍重火力關照。」作為進攻部隊的支撐點,中國女郎號伴隨著步兵緩緩向前推進,並且用主炮清理日軍陣地上的機槍火力點。貝爾中尉回憶說:「一種新的戰術很快就被發明出來。如果步兵發現火力點的開口,並且開槍射擊為我們指明方向的話,我們就可以用主炮將它轟上天!」
  • 每周一戰 | 用榴彈炮平射,猛轟小日本的坦克是怎樣的感覺?——倍兒爽!
    未能直接擊中目標的榴彈,以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掀飛了日軍坦克的偽裝網,但其真正擊毀的坦克卻很少。在大多數情況下,美軍步兵是使用各種單兵反坦克武器消滅日軍坦克的。 美軍第20步兵團中,反坦克武器包括M3式37毫米反坦克炮、大量的「巴祖卡」式反坦克火箭筒,以及能夠通過M1「加蘭德」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與M1式7.62毫米卡賓槍發射的M9A1式反坦克槍榴彈。
  • 武士的拐杖——日本97式反坦克槍
    在反坦克步槍的研發浪潮中,日本也曾加入其中,不過其實際定型並裝備使用的型號,主要是97式反坦克槍
  • 日軍坦克集群被蘇聯輕步兵吊打,裝甲軍校校長騎在坦克炮管上被衝鋒鎗打死——不為人知的蘇日佔守島之戰
    被蘇軍繳獲的日軍97式改陳列於博物館的戰場還原布景區附:日軍第11戰車聯隊,裝備有20輛97改中型坦克、19輛97式中型坦克和25輛95式輕型坦克,這些日本坦克雖然不能對抗美制謝爾曼或蘇聯的T-34,但他們還是在中國關內戰場和
  • 二戰日軍炮兵的反坦克戰術
    對於日軍來說,這些反而都是有利條件。 在戰術實踐中,日軍將坦克分散開來支援步兵。相同的是,日軍對反坦克炮的戰術運用態度也是如此。後來,由於形勢所迫,日軍才開始集中使用反坦克炮。在進行反坦克戰時,日軍強調要利用坦克固有的弱點,在揚長避短的基礎之上進行。
  • 為什麼中國總是用棍子打印度?正是因為我們有坦克飛機大炮
    我們在很多報導中都看到過雙方背槍對峙或者「打群架」,更有印度兵被鋼管打得頭破血流的場面。但無論打死打傷,不開槍這一條還是遵守了。 放眼世界,在全球曾經或現有的衝突和爭端中,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現象。要知道人類發明了熱兵器,就是為了更有殺傷力和威懾力。中印都不缺槍炮坦克飛機,卻又都備而不用,打了幾十年的群架,實在有悖常識。
  • 美軍炮兵上刺刀——榴彈炮平射,爽快轟殺日本坦克
    儘管如此,美軍步兵也沒有濫用反坦克炮的火力優勢,經常將日軍坦克放到近距離再開火。在穆尼奧斯之戰中,美軍1門反坦克炮,甚至等到1輛日軍坦克距離炮口只有9米時才開火,簡直是用反坦克炮拼刺刀! 相比之下,美軍步兵對單兵反坦克武器則充滿疑慮。美軍第20步兵團曾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訓練「巴祖卡」式反坦克火箭筒與M9A1式反坦克槍榴彈的操作使用。
  • 中國99A坦克研發過程:能打也不怕被打
    中國軍報日前在一篇介紹99A總設計師毛明的文章中披露了解放軍99A主戰坦克研發內幕。
  • 抗戰中中國軍隊的德制一號坦克小傳
    曾用筆名:元首衛隊在歐生活8年,精通德語,愛好二戰史及現代戰爭史,從2000
  • 我軍步兵發展90年:曾憑鐵腳板追得坦克部隊無路可逃
    圖片:從中國工農紅軍開始,步兵就是中國革命武裝的基石。所謂「水連珠」,就是俄國著名步槍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由於中國第一次接觸這種步槍是從俄羅斯水兵那裡,所以得名「水連珠」,意思是水兵用的連珠槍。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雖然等到了國民政府的一些武器裝備支援,但是一直在敵後堅持抗戰的戰士們實施的是一種以戰養戰的鬥爭策略,就像歌中所唱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當時通過繳獲獲得武器裝備是更加靠譜的一種途徑。因此對於中國廣大老百姓來說,什麼漢陽造、中正式,都沒有日軍使用的「三八大蓋」有名。
  • 燃燒瓶對付坦克很實用,八路軍為何不拿來對付日軍?答案令人心酸
    當時八路軍面對日軍坦克就很苦惱,每次都得用士兵攜帶炸藥包,以付出生命為代價實施打擊,且還不一定能夠成功。但在歐洲戰爭上,坦克似乎沒有那麼恐怖,同盟國軍隊都有反坦克武器,直接將履帶炸掉,立即可以限制坦克的行動,即便沒有反坦克武器,利用燃燒瓶也一樣有效果,那麼既然燃燒瓶這麼實用,為何八路軍不拿來對付日軍呢?答案讓人心酸不已。
  • T-26輕型坦克,曾大敗德意兩國坦克,堪稱日軍剋星
    CV-33超輕型坦克根本威脅不到BT快速坦克和T-26輕型坦克,而蘇聯坦克裝備的45毫米坦克炮卻能夠輕易擊毀這兩款德意坦克,雖然後來共和軍的蘇制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輕型坦克在缺少步兵配合的情況下,遭受了弗朗哥國民軍德制Pak35/36戰防炮的沉痛打擊,但是T-26和BT系列坦克在此戰中佔據了技術上的優勢卻是無可爭議的,以至於弗朗哥政權不惜重金懸賞繳獲這兩款蘇制坦克的國民軍士兵。
  • 手撕坦克的步兵大炮——巴祖卡火箭筒
    自從殘酷的一戰催生了坦克這種能突破塹壕+鋼絲網+機槍防禦的進攻神器之後,如何反坦克就成為了戰爭中的新問題。由於當時的坦克裝甲很薄,大約只有6-12mm左右,口徑大一點的槍械完全可以打穿,於是拿「大槍」打坦克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這就是最早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