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後留下的諸多領土糾紛之一,日本所稱的北方四島問題至今沒有解決的跡象。從蘇聯時期到俄羅斯時期的七十多年,日本人的「索島之路」可謂坎坷曲折,其執著的勁頭與遭遇相似的德國形成鮮明對比。
其實,與前蘇聯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多了,別說戰敗國日本了,就是戰勝國也難討回個說法。一次次失望代替了一次次期望,而日本人似乎打算將「維權」之路走到底。
歷史上,日俄都曾是極力融入西方的國家,兩國也曾就領土問題籤訂了一系列條約。既然推崇西方價值觀,日俄都應該遵循所謂的契約精神,那麼,究竟誰在領土問題上違背了契約精神?
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日俄對這四個島嶼的地理界定存在明顯分歧。日本人認為,這四個島屬於北海道附屬島嶼,是日本固有的北方領土,從其北部的得撫島開始才是千島群島;而俄羅斯則堅持把這四個島嶼「劃」給千島群島,所以稱為南千島群島。
之所以在稱謂上做文章,這源於19世紀中葉日俄就領土問題籤訂的一個重要條約。1855年,日本與沙俄籤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其中明確規定「今後日本國和俄羅斯國的疆界在得撫島,其以北的千島群島歸俄羅斯,以南的擇捉、國後、齒舞、色丹四島歸日本。
雖然這個下田條約當時被日本視為不平等條約,但總算明確了日本對「北方四島」主權,這也成為後來日本對這四個島嶼的「法理依據」。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認為加快開發北海道才是當務之急,不應該在庫頁島(樺太島)上與俄羅斯糾纏。
於是,日俄在1875年籤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日俄兩國共同確認薩哈林島(庫頁島)主權屬俄羅斯,而日本獲得整個千島群島的主權。至此,日本版圖向北擴展至距堪察加半島僅11 公裡的佔守島。
到這一時期,整個千島群島都歸日本,自然不存在北方四島問題。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人再接再厲,以北緯50度為界再將南庫頁島納入囊中。向遠東擴張接連遭到大清和日本遏制,沙俄哪裡咽的下這口氣,俄國人在等待機會一雪前恥。
二戰後期的雅爾達會議上,作為當時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三巨頭承諾「千島群島在戰後需交付蘇聯」。1945年8月9日,蘇聯單方廢除1941年籤訂的「蘇日中立條約」,向日本人發起兇猛的「八月風暴」。
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蘇軍所向披靡,戰事進展順利。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隨後,蘇聯紅軍向千島群島發起「守門之戰」。當月19日,得知天皇已下令「終戰」的日軍向蘇方提出停戰請求,英勇的蘇聯紅軍一概不予理睬,繼續向縱深推進。23日,佔守島日本守軍投降,蘇軍攻下北千島群島。此後,蘇軍一路南下,於28日在擇捉島登陸,1萬多日本守軍不戰而降,色丹和國後島隨後也相繼被拿下。9月2日,日本在密蘇裡號正式籤訂投降書,而直到三天後的9月5日,蘇軍才匆匆結束佔領齒舞諸島行動。
由此可見,當時蘇聯對日作戰顯得多麼迫不及待,爭分奪秒。而日本人還在傻乎乎寄希望蘇聯出面調停,蘇聯的八月風暴伴隨著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日本人徹底被打懵了,條約果真是用來撕毀的,早知道蘇聯不僅不調停還背後捅刀子,日本真該儘早向美英投降,至少不用挨原子彈了。
在外界看來,日本對蘇聯的「指責」有理有據,蘇聯撕毀條約進攻日本本身就站不住腳,更是在日本 宣布投降的情況下佔領南千島群島。然而,史達林不這麼認為,「收復日本背信棄義佔領的蘇聯領土」,蘇聯這一做法天經地義,至於日本投降與否就不重要了。
1951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多國與日本籤訂了「舊金山和約」。日本承諾放棄1905年《樸茨茅斯和約》後所取得的領土,包括千島群島和南庫頁島。
當然,日本人仍堅稱北方四島不在千島群島之列,故不屬於放棄的領土。然而,千島群島的界定當時並沒有明確,而蘇聯也沒有籤署這個「對日媾和」的合約,從此,日俄各執一詞,在這四個島嶼上糾纏不休。
不管是蘇聯還是俄羅斯,在南千島群島問題上只認雅爾達條約,至於其他條約則一概不認。按照西方的契約精神,從二戰後到今天,日本人一直沒有放棄索要北方四島。對此,強勢的史達林霸氣定義:「千島群島是蘇聯軍人用鮮血換來的戰利品,誰也無權奪走。」
也就是說,在史達林時代,日本人就別想了。不過,從赫魯雪夫時代到今天的普京時代,日本解決「北方四島」問題確實遇到了幾次機會。
蘇聯時期,赫魯雪夫和後來的戈巴契夫都曾就南千島群島問題與日本磋商,也曾提出「讓渡」兩個小島,然而,日本人最終否決了這個看似不錯的「兩步走」方案。俄羅斯時代,日本人試圖用「金元外交」降服葉爾欽和普京,事實證明,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北方四島」在俄羅斯眼中似乎是無價之寶。
尤其是普京一句「俄羅斯不做領土交易」,日本人的幻想再度破滅。在這個憑實力說話的世界,對俄國人有著深入了解的日本人應該醒醒了,從俄羅斯手中拿回「北方四島」無異於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