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外交部長羅德裡格日前宣布,已經撤回了駐臺灣的工作人員。儘管官方理由是「預算有限」,但還是引起了臺灣媒體的猜測,這會不會是又一個「邦交國」亮紅燈的信號?
7月29日,臺媒引述海地《自由海地》(HaitiLibre)報導,海地政府稱「由於嚴重的預算問題」,有意大幅刪減分布在全球的使領館人力,已召回了部分大使和使領館官員,包括駐臺灣等地的工作人員。
根據該媒體7月25日的報導,海地外交部長羅德裡格(AntonioRodrigue)證實,政府有意刪減分布在全球的49個使領館人力,幅度達66%。駐外使館的當地僱員會先被解僱;並且,「不排除」撤除缺乏經濟效益的駐外使館;若對方未在海地設置代表單位,那麼依據對等原則,也不排除撤離在這些國家的使領館。羅德裡格還表示,政府另一方面也希望在有大量海地僑民的地方設置領事單位,甚至領事館。
據報導,海地政府為了執行這項改革和人事異動,已召回了一些大使和使領館官員,其中就包括駐臺灣的「外交人員」。此外還有駐德國、阿根廷、巴哈馬、比利時、加拿大、智利、法國、義大利、日本、多明尼加與梵蒂岡等地人員。
不過臺灣外事部門發言人王珮玲受訪時表示,海地駐臺北「大使」目前還在任,沒接到海地「大使」要返國的消息。即便海地給出的官方理由是「預算有限」,這一舉措還是引起了臺灣媒體的眾多猜測,這會不會是又一個「邦交國」亮紅燈的信號?此前,臺當局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友邦」就頻傳「斷交」危機。今年3月6日,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李大維承認加勒比海地區「友邦」亮紅燈。據悉,目前,臺灣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友邦」有5個,分別是海地、多米尼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4日報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是臺灣地區「邦交」最多的地區,自不久前與臺灣有百年「邦誼」的巴拿馬宣布與臺灣「斷交」後,臺灣在此區剩11個「邦交」,佔目前20個「邦交」的一半以上。但據民國黨臺北市議員徐世勳透露,在最近一次餐會上,中美洲某「邦交」官員告訴他,大陸力推的「一帶一路」會延伸到中南美,中美洲各國都覺得「誘惑很大」,臺灣在拉美國家的「邦交」很可能「在短期內出現一連串外交轉向」。
自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與臺灣相繼「斷交」之後,臺媒就非常憂慮「斷交潮」的到來,除了對海地的擔憂外,臺媒還曾預測下一個與臺灣「斷交」的「邦交國」很可能是帛琉。帛琉總統日前對英國路透社表示,他不排除與北京就氣候議題改善關係。當地臺商都擔憂,帛琉恐怕很快會與臺灣「斷交」,改與中國大陸建交。觀光是帛琉的支柱產業,蔡英文執政後,原本佔帛琉外來遊客六成的陸客銳減,現在只有原先的兩成左右,導致當地飯店業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這引起了帛琉總統的不滿。
據此前報導,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6月13日表示,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只有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兩岸關係才能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臺灣當局應認清客觀大勢,做出明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