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八陣圖與諸葛連弩中,竟隱藏著華夏興衰存亡的秘密

2021-02-13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55)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他軍事生涯的巔峰。經過前三次北伐後,不僅諸葛亮的戰略戰術水平大幅提高,而且在總結經驗教訓並努力科研之後,他開始正式將三項最新軍事高科技發明運用於戰爭之中,那就是木牛、八陣圖與諸葛連弩。

在古代,糧草運輸多藉助水路,而從荊襄到漢中再到涼州,有一條最重要的水道漢水,特別是在漢水上遊略陽一帶,有巨大的山間水道型湖泊,被稱為「天池大澤」。而正是由於天池大澤儲水抬高水位的原因,漢水上遊的各個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極其便利;當初韓信能夠率領漢軍西取隴西、北取關中,還定三秦,打下大漢基業,靠得就是這條黃金水道!然而,也不知為何,自打漢朝建立以後,漢中到隴西這一帶就開始頻發地震(注1),導致周圍山體常常發生巨大滑坡;這些山體滑坡日積月累,竟然使得天池大澤逐漸消失,而古漢水也從略陽處被漸漸截斷為西漢水和漢水。也就是說,從漢水源頭的寧強到略陽這一百多裡,蜀漢北伐軍的糧草只能走陸路,運輸效率大減,基於此,諸葛亮發明了木牛。

注1:《漢書》與《後漢書》中都記錄有當地多次地震,特別是呂后時期一場大地震,陸陸續續震了半年多,真有夠誇張。

所謂木牛為何物,眾說紛紜,因為在《諸葛亮集》中,對其製造之法只有簡要文字描述,沒有使用說明,也沒有設計圖紙,而且這些文字描述也未免太抽象了: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裡,群行者二十裡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鞦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裡,而人不大勞。

我想大部分人看了這段話,仍然不知所云,專家們也只能通過「載一歲糧,日行二十裡,而人不大勞」的結果推測「木牛」可能是一種經過大幅改良的獨輪車。而所謂「一腳四足」,就是有一個輪子和四根支撐木。運輸的時候用一個輪子為支點分擔巨大重量,停駐的時候則通過四根支撐木立穩而不致傾覆,如此便可輕鬆通過崎嶇山路。而據其所稱「載一歲糧(約三百公斤糧食)日行二十裡而人不大勞」,可見此種獨輪車應配有齒輪機械部件,可以大大節省人力。另據《南史 祖衝之傳》:「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可見在南北朝時期木牛流馬尚未失傳,還得到了南齊科學家祖衝之的改進,只可惜祖衝之也未能留下圖紙,甚至連細節都未描述,只能令人憑空想像。中國古代輕視數術,扼殺科學,以至於此,實在令人扼腕。

總之,有了木牛,漢軍的後勤運輸效率大幅提升。前幾次北伐,蜀漢大軍都沒有超過一個月的,但發明木牛以後,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從二月堅持到了六月,長達四個月;而第五次北伐發明了水陸兩棲的流馬之後(詳情等到第五次北伐時再細講),蜀漢大軍更是堅持了超過半年,若不是諸葛亮突然病逝,這次北伐恐怕還要持續下去。可見木牛流馬之重大作用。

而所謂「諸葛連弩」,則是諸葛亮發明的高科技連發弩箭。其實在諸葛亮以前,中國的歷史上已經有連弩了,1986年在湖北江陵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雙矢並射連發弩,考古學家發現,這弩機已可以算是自動武器了,它每次擊發之後,就會自動鉤弦杆,將「虎形矢匣」(相當於機關槍的彈夾)內的箭矢落槽並進入發射管孔(即上膛),同時「牙」(弓弦掛鈎)與「懸刀」(扳機)恢復原位。不僅像現代機關槍一般可連續發射,其兩個並列的發射孔還可以同時發射,可以說是相當高科技了!不過,這種弩雖然設計先進,但構造複雜,難以大規模製作和裝備軍隊,且形體較小,矢長僅14.3釐米,實戰價值不大,恐怕更多只是一種稀罕的貴族隨身玩物。

總之,連弩最早恐怕只是貴族的玩具,戰場上用的很少。直到數百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漢軍才開始裝備一種狙擊連弩,但這種連弩用材珍貴,威力強大,製作成本很高,一般只有將軍才配備。比如,漢朝名將飛將軍李廣就有一把強大的連弩,叫做「大黃參連弩」,「參連」意思就是一弩可連發三箭,而「大黃」的意思則指的是弓弩的強度。

弓弩的強度是怎麼計算的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一把弓或弩固定在牆上,然後往弦上掛重物,等弦完全被拉開時,弦上所懸掛的重物的重量,就是這把弓弩的強度。在漢代,重量是用「石」來計算的,根據北京大學所藏的陝西富平出土銅權,漢代一石約合現在30.2公斤,而根據居延漢簡及未央宮刻字骨籤顯示,漢弩共有十八個等級,從一石到十五石,還有二十石、三十石、最高能達到四十石,其中超過二十石的弩因為必須用強度極高的「黃連木」製成,所以被稱為黃肩弩或者大黃弩。據史書記載,李廣便是憑藉了一把超過十石的大黃叄連弩,接連射殺了好幾個匈奴大將,射的匈奴人膽戰心驚,每次入侵都繞著李廣的防區走。

而超過二十石的強弩,就不是個人之力可以拉動了,必須使用多人合力,甚至獸力,用絞車來裝弦,這就不能叫弩機,應該叫弩炮了,據專家測算,其射程最大可達六百米以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精確、射程最遠的遠距離殺傷性狙擊武器,其威懾力無異於如今的戰略飛彈。

不過大家又要奇怪了,既然李廣能拉開十石也就是約三百公斤的大黃叄連弩,而《三國演義》中黃忠只能拉二石弓卻被世人稱道呢?

原來,弩與弓不一樣,弓只能用雙臂拉開,而弩可以彎腰,利用腰部力量上弦,稱「腰引弩」,甚至可以半躺地上,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上弦,稱為「蹶張弩」,總之是比拉弓要容易的多。一般來講,一石和二石的弩才是臂張弩,一般用於騎射,而三石以上的步兵弩則必然是腰引弩或蹶張弩;而且經過測試,能引弓1石的人,挽弩能挽到9石,看來黃忠可不比李廣的力氣小。

那麼諸葛連弩與漢朝連弩有何區別呢?據《魏氏春秋》記載:「諸葛氏長於巧思,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由此可見,漢朝連弩只能一發三連,諸葛連弩卻能一發十連,一口氣將發射效率提升了三倍以上。別小看這個進步,這在技術上太難了,因為自動上弦非常考驗「牙」的精度,否則很容易發生類似手槍走火的事件,射到自己人那可就糟糕了。另外,諸葛連弩發射的箭矢能夠長達八寸,也就是19.3釐米,比戰國連弩提高了五釐米,殺傷力大增。最重要的是,諸葛連弩再也不是貴族與將領的玩物了,而是大量裝備到了蜀漢軍隊之中,用於實戰。當然,曹魏軍中也有連弩,但一則未大量裝備,二則連發效率不夠,六七年前魏文帝曹丕曾寫過一首詩吹噓自己的部隊:「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其中「百石弩」明顯是吹牛,而「一發連四五」的強大攻速則已被諸葛連弩碾壓,總之此次軍事技術的提升是跨時代的。

這裡咱們再詳細解釋一下,諸葛亮為何要極力改進連弩發射效率呢?

在火藥武器被發明以前,用步兵對抗騎兵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而曹魏的北方騎兵,乃吸收虎豹騎、幽州突騎、並涼鐵騎與烏桓名騎之集大成者,一旦在平原上衝鋒起來,那基本上是無敵的。我們前面的篇章也已經強調過了,在當時曹魏已經擁有了具裝騎兵,也就是鞍鐙齊全,且連人帶馬都覆蓋鐵甲的重騎兵,《魏書》記載,曹操打馬超時,曾「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顯然都是全副武裝的鐵甲騎兵,所以精光耀日,有如神兵下凡。強悍如馬超,也不得不跪了。

所以,面對兵種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諸葛亮想到了利用自己的天才機關術來解決問題,將連弩的發射效率提高,形成可怕攻速,這樣就可以從山上居高臨下,或者從超遠距離「放風箏」,對騎兵威脅很大。

說到這裡,我必須再給大家普及一下古代的遠射兵器知識哈,在古代戰爭中,弓箭兵確實比弩箭兵更常見,但弓箭兵只適合對付步兵,不適合對付騎兵。因為事實在戰場上,射箭並不是像咱們印象中的那樣瞄準平行射箭的。而是要把角度調高到向天45度。

為啥要調高呢?

1、要是不調高角度後面隊友的箭就射前面同志的屁股上了。

2、調高后的打擊面更廣,能射到很多後排的敵軍,平行射箭只能射到第一排。

戰場上弓兵追求的是密度和頻率上的殺傷,而不是靠準度,使勁往天上一放,愛射哪射哪,趕緊就下一箭了。

所以,對於準度不足的弓箭來說,只適合對付密集陣型的步兵,而對付陣型疏散、速度快、機動性極強的騎兵就不行了。因此古人才發明了弩箭。

弩兵對比弓兵,本來有兩個巨大劣勢:

1、速率慢,弩箭上弦是很麻煩的。一般來講發一弩的時間可以射四箭左右。

2、弩兵不能組成弓兵那種方陣,因為它是向前射的,只能一排散開。故可上陣的數量有限。

綜上,弩兵對比弓兵有著密度、頻率雙低的巨大劣勢。

但是,它也有三大好處:

1、勁兒大。

我們前面說了,弓的強度有兩石就很牛了,陸遊亦有詩云:「百斤長刀兩石弓,飽將兩耳聽秋風。」而單兵弩一般都在兩石以上,最多則可以達到十石以上,故其射程能達到弓箭的二到五倍。一般來說,弓的有效射程不超過70米,而漢朝的單兵主力弩(三石到六石)的射程在167到278米左右,十石以上的弩則能超過400米,而騎兵的短距離衝刺速度最快能達到每分鐘1000米,你等近了才射,那就是找死。

2、可以無時限的瞄準。

弓箭往往拉開就要射,你一直拉著胳膊受不了,但是弩卻可以像手槍一樣端著一直瞄準,保證準確地命中目標,另一方面也有更利於多人齊射,給敵方以突然而猛烈的打擊。而諸葛亮的元戎弩,還改進了漢朝連弩的瞄準器(注2),使其精準度大大提高。

注2:當時稱「望山」,即北宋沈括所言「其側為小矩,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鏃端,以望山之度擬之,準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這種標有刻度的望山,正是起著現代步槍瞄準裝置中表尺的作用。

這也就意味著,殺傷力大的弩兵在瞄準一個目標後一旦對方走進射程,極有可能一擊斃命。

這樣一來,提高了準度、攻速與射程的連弩兵,簡直就是騎兵的剋星。西漢名將李陵曾帶領五千名精銳漢弩兵,對抗匈奴八萬騎兵,且戰且退,雖然幾乎全軍覆沒,但也殺敵數萬。而諸葛亮的連弩兵比李陵的弩兵更強!

當然,弩兵的第二個劣勢是無法克服的,那就是他們只能平著向前射,無法像弓箭兵那樣形成方陣,只能一字排開,最多像拿破崙時期那樣搞三排火槍輪射。也就是軍迷中笑稱的「排隊自殺」。

再要麼就是居高臨下,從山上往下射擊,那就無需排成一列了。蜀漢北伐的蜀地與隴西之地多為山地,正是諸葛亮連弩大發神威的好地方。

當然,連弩的工藝複雜與作戰方式註定了連弩軍無法形成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戰鬥集群,仍然還是以特種部隊的形式為主,一般三五千就差不多了。據《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在涪陵郡招募連弩士三千。涪陵郡轄今重慶市彭水、武隆、黔江、酉陽、秀山和貴州省務川、沿河一帶。此地山險、水灘。人多戇勇,身強力大,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正適合這種需要耐心、勇氣與力氣的戰法。

另據考古與文獻記載,蜀漢還有少量超級秘密大殺器,可對敵方首腦進行遠距離斬首行動。這,就是超十石重型連發毒強弩,它不僅射程遠,而且勁兒大,足以射穿重甲,甚至在箭矢上塗有毒藥,老虎中招都活不了,人馬更是見血立斃(見《武備志》)。後來張郃應該就是慘死在這種超級大殺器之下。否則只是被射中右膝,何以就死了?

正如王應麟《玉海》所云:

「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連弩,十矢,謂之群雅,矢謂之飛槍,呼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又有八牛弩、威邊弩、定戎弩、靜塞弩。」

以上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證實,1964年在成都郫縣就出土了蜀漢時期的一張銅弩機,上面清晰的刻著「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典業劉紀業,吏陳深,工楊安作十石機,重三斤十二兩」等30餘字銘文。所謂「中作部」,大概就是蜀漢中央專門負責手工業製作的官署。從銘文上看,蜀漢「中作部」實行了三級負責制度,追查便宜,責任明確。看來諸葛亮對蜀漢的法家式管理與大秦帝國也是一脈相承的。在《太平御覽》引《諸葛亮教》中,也記載了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攻打武都戰役後發布的一篇教令,說武都一戰,先鋒部隊用刀斧破壞敵人的防禦工事時,所用一千多把刀斧因質量問題,不僅沒破壞掉敵人的鹿角,反使自損不能用,諸葛亮因而嚴厲懲治了主造者。

另外,諸葛亮還發明了一種筒袖鎧,形制為胸背甲片聯綴為一體,圓領較高,肩部和大臀部有長短不一的鐵筒袖,腰束皮帶。它是用小塊的魚鱗紋鐵甲片或者龜背紋鐵甲片穿綴成圓筒形的甲身,前後連接。肩部配有護肩的鐵筒袖甲,故名「筒袖鎧」。比起普通的鐵札甲,其防護身體的面積有所加強,而且鎧甲各部位的聯綴更為合理、方便。據史書記載,南朝劉宋明帝就將「諸葛亮筒袖鎧」作為寶物賜給大將王玄謨,據說是「二十五石弩射之不入」,可見其堅硬。更別說陳倉之戰蜀漢軍隊出動的大量高科技攻城武器,這都是諸葛亮智慧的結晶;畢竟益州地小人少,打死一個少一個,不用高科技以體恤漢軍士兵生命,諸葛亮這仗就沒法打了。

總之,蜀漢軍隊雖人數不及魏軍四分之一,卻擁有當時全球最高軍事科技,每次出徵就像一場世界級高精尖作戰武器大會展,讓土老帽的曹魏士兵目瞪口呆,嘆為觀止。

至於八陣圖,也是諸葛亮為了對抗曹魏強大騎兵而「推演兵法」所作之陣,即《晉書 志第十四 職官》所言「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所謂「倚伏」,就是依託某種東西掩護和掩蔽部隊。詳細情況可見《晉書 馬隆傳》:「(馬)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所謂「偏箱車」,如圖所示,就是一側加裝了箱板裝甲的輜重車,平常可以運輸糧草物資,遭遇敵騎時便可相連(注3),化為移動的戰鬥堡壘與臨時掩體,與鹿角(注4)、扎馬釘(注5)等配合使用,進行複雜而靈活的排列組合後(注6),便可形成機動靈活、攻防兼備的裝甲部隊,對高速進攻的敵騎構成障礙,並形成曲折而狹窄的通道,既可遲滯、阻礙敵騎的衝擊,又打亂了衝入陣內的敵騎的戰鬥隊形,從而使強大的騎兵方陣,變成了參差不齊且失去了速度的騎兵單體,戰鬥力大打折扣;而隱藏在車後的諸葛連弩就可以發揮其連發優勢,對敵騎構成縱深的殺傷威力;同時,使用矛戟刀杖等兵器的士卒也在陣內掩護弩士,造成殺傷(注7)。另外在步車陣後及側翼,還布置有少量遊騎兵以備應援,並可以在關鍵時刻兩翼包抄,完成最後擊殺(注8)。所以諸葛亮發明此陣後,曾不無得意的說道:「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

注3:見《諸葛亮集 軍令》:「敵已來進,持鹿角兵悉卻在連衝後。」所謂連衝,就是連起來的衝車。

注4:即帶有尖銳端頭的樹丫木樁,結成鹿角狀,用於阻擋敵騎。

注5:傳說扎馬釘也是諸葛亮發明。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大概諸葛亮北伐期間使用了大量扎馬釘,專毀曹魏馬蹄鐵,所以有此傳言。在今陝西勉縣以及定軍山一帶(諸葛亮漢中大本營)出土了相當多這種釘子,當地「土人(百姓)多藏之」(見清李復新《忠武侯祠墓誌》)。

注6:據隋唐時期兵書《握奇經》記載,八陣其實「陣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簡單來說就是井字狀,八面布車,鹿角與扎馬釘填充車輛間的間隙,弩兵與指揮官則藏在中間。另外,大陣再套小陣,如俄羅斯套娃,這就是「陣間容陣,隊間容隊」的意思。如此,主帥在中軍陣中,如章魚大腦掌控全局;而周圍八陣,包括前後左右四個主陣,及前左、前後、後左、後右四個機動陣,則如章魚的八個腕足,首尾相救,配合默契。當然,具體的陣法變化早已失傳,隋唐以後各朝的研究都是不得要領,皮毛而已。

注7:見《諸葛亮集 軍令》:「敵已附鹿角,裡兵但得進踞,以矛戟刺之,不得起住,起住妨弩。」諸葛亮真是「丁寧周至」之人,還特意寫說步兵不得站立起來,否則會妨礙弓弩手射殺敵人。

注8:見《諸葛亮集 軍令》「:連衝之陣,似狹而厚,為利陣,令騎不得與相離,護側騎與相遠。」意思說諸葛亮的這種連衝之陣,需要收縮正面,加強縱深,以抵禦騎兵的衝擊,另外要在陣型的側後方留一部分騎兵作為預備隊,以掩護陣型的薄弱環節。

圖:偏箱車

圖:鹿角

圖:扎馬釘

圖:騎兵衝鋒

諸葛亮並沒有說大話,自從有了八陣圖,蜀漢在與曹魏正面野戰時就再沒輸過。後來晉武帝司馬炎手下的名將馬隆,也只是學了諸葛亮八陣圖的一點皮毛,就能在近五十年後的公元280年,只用步卒三千,轉戰千裡,大破鮮卑數萬騎兵,斬殺禿髮鮮卑族首領禿髮樹機能,平定了涼州。事實上,司馬氏起初對老對手諸葛亮的兵法還是相當重視的,畢竟司馬懿曾御口親贊其」天下奇才也「,所以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刻派將軍陳勰去學習諸葛亮「圍陣用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後來晉武帝司馬炎還讓陳勰執掌禁軍,每當御駕出入,陳勰便」持白獸幡在乘輿左右,滷簿陳列齊肅。」

然而很可惜,晉武帝死後,西晉的朝政開始混亂,諸葛亮的八陣圖也漸漸失傳了,到了公元347年東晉名將桓溫平蜀,路遇諸葛亮在魚復(即白帝城)江灘上以大石布列的八陣圖遺蹟(應為諸葛亮訓練陣法時用的定位點),滿朝文武竟已無一人能識得此陣了。

為什麼八卦陣這麼容易就失傳了呢?因為在實戰中運用陣法,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在操場上操演一下就可以了。真那麼簡單,張藝謀都能做到,還需要什麼兵法大家?事實上,在實戰中布置陣法,有四大難點。

第一,面對敵人迅猛的騎兵衝擊,我方如何才能做到先於敵方展開陣型,迅速從行軍縱隊變陣為作戰隊形?

第二,如何根據敵我雙方的兵種與戰鬥力進行分析,合理配置戰陣的正面寬度與縱深配比?如果寬度不夠,我方弓弩手就無法實現攻擊範圍的最大化;但如果縱深不夠,我方步兵又無法抵禦敵方騎兵的衝擊。統帥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變陣,畢竟我方兵力有限,如何才能做到最優?

第三,戰場地形複雜多變。統帥在指揮列陣之時,必須綜合考慮戰場所在地的開闊程度與地勢起伏,以確定戰陣的間距與密度,以及我軍預備隊的位置等。特別是預備隊的布置,在攻防兩側都非常重要,要如何才能最快支援我陣與打擊敵陣的薄弱處,這可是大學問。

第四,陣在動而不在靜。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統帥必須精密計算,我軍展開陣型要多久,兩翼部隊支援要多久,在這段時間,敵方推進到了什麼位置,我方要在什麼位置進行阻擊,當防禦出現薄弱環節,各陣應如何補充進去,而當阻擊成功後,又要如何準確抓住時機,從防禦轉為進攻?總之,陣法的運用是一個統帥軍事戰術水平的集中體現,它千頭萬緒,變化多端,沒有精密而冷靜的頭腦,絕對無法勝任。在中國軍事史上,幾乎所有精通陣法的軍事指揮官都是名將,而且是名將中的名將,其含金量之足,幾乎可以稱作軍事藝術家。比如孫臏、韓信、衛青、諸葛亮、劉裕、李世民、李靖、嶽飛、戚繼光等。而那些所謂名將卻未記載其陣法水平的,往往軍事能力都有水分,要麼是吹出來的,要麼就是混出來的,要麼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總之,晉王朝重文輕武,不重視培養軍事人才,且對傳統戰車日益忽視,結果就這樣輕易丟掉了自己對抗騎兵的最大武器,最終竟讓五胡亂華、中原陸沉!直到百年後的軍事天才劉裕自創車陣,一次以四千戰車大破南燕數萬鐵騎,一次以戰車百乘大破魏軍3萬多騎兵,一舉將南燕與後秦滅亡,可以說是中國車陣的最後輝煌。再之後的南朝,劉裕後繼無人,又忽視車陣發展,結果就只有被北方騎兵碾壓的份兒了。

杜甫有詩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其實武侯遺恨,何止吞吳?相信若丞相晚生數十年,斷然容不得胡虜囂張!後世不孝子孫屈辱至此,真是恥對先賢。後來隋朝名將韓擒虎及其外甥唐初名將李靖又不知從哪裡搞來了諸葛亮八陣圖的一些皮毛,竟得以橫掃天下,可惜就這點皮毛,後來也失傳了。北宋時期面對日益嚴重的西夏與北遼外患,宋神宗倒是組織了一幫專家想要恢復此陣,可惜仍以失敗告終。

看來,對於一個民族甚至文明而言,千萬不能點錯了科技樹;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核心觀點。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潛行的獵人,因為森林中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著技術爆炸。比如兩漢的草原騎兵還只是輕裝騎射兵,衛青霍去病還可以吊打之;而到魏晉以後就逐漸發展成了具裝騎兵,中原文明不去發展對抗騎兵的技術,反而去發展什麼玄學佛學理學,那可真是捨本逐末自毀江山了。

相關焦點

  • 連弩?床弩?不是所有弩都叫「諸葛弩」
    ▲現存最早的戰國連弩的復原圖一般人傳統意義上說的「諸葛弩」是連射弩,簡稱連弩。現存最早的連弩被發現於湖北省江陵縣一座楚國墓穴中,這把連弩長27.8釐米、寬5.4釐米、通高17.2釐米,可以同時發射兩支箭矢,靠後面的推拉弩臂,發射弩箭。
  • 古代的衝鋒鎗——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 在冷兵器時代,可以遠距離殺傷敵人的弩無疑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
  •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八陣圖分為水八陣和旱八陣,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關於陸遜困於八陣圖的精彩描述: 劉備兵敗白帝城,陸遜率軍去追,忽然發現臨山傍江的地方,一陣殺氣,於是就對眾將領說前面必有埋伏。經過打探的軍士回報:江邊有亂石八、九十堆,根本沒有人馬,這不過是諸葛亮布的陣而已。陸遜立馬觀陣,但見四面八方,皆有門戶,笑曰,此惑人之術!忽然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陸遜大驚,左衝右突,竟無路可逃出。
  • 中國古代殺傷力最強的兵器,諸葛連弩的威力有多大?
    ▲諸葛亮形象眾所周知,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有關諸葛連弩的早期記載主要集中在《三國志》及其注釋之中。《諸葛亮傳》中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也就是說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發射多支弩箭的連弩的基礎上,增減了一些部件,設計出了一種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長八寸的鐵弩箭。
  • 元氣騎士:「新武器」諸葛連弩出場,萬箭齊發唯快不破
    而前者確實為設計缺陷無法彌補只能想辦法縮短距離,至於後者就需拓展思維發掘其隱藏實力。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就跟隨老宅一起走進「新武器」開發:諸葛連弩的玩法解析。在所有高射速武器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被稱為「遠程手刀」的地下水。雖然弩air射速較高,但是憑藉基礎設定還是無法和地下水相媲美的,除非滿足諸葛連弩的全部條件。
  • 【Warframe武器】諸葛連弩P(Zhuge Prime)基本解說+遺物哪裡刷+MOD配卡推薦
    諸葛連弩Prime(英文:Zhuge Prime)是諸葛連弩的Prime版本
  •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江水東流推不轉你布陣石頭,千古遺恨你滅吳失策功未就。⑴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製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
  • 【春節新手福利】註冊就送進化達克拉雙劍 首充拿諸葛連弩
    【首充大回饋 諸葛連弩送到軟】活動時間:2月4日~2月15日期間凡是通過PSN商店購買任意禮包的首次充值的玩家,只要購買的白金超過75白金,均可獲得國風武器【諸葛連弩】1份!【提升段位 更多獨有獎勵】活動時間:長期存在段位是遊戲中的玩家等級,體現的是玩家對整個遊戲的熟悉程度
  • 兵器譜|中國連弩竟有三種!到底哪一種是諸葛亮發明的?
    墓中同時還出土了18支連弩使用的弩箭,銅鏃鐵鋌,箭杆為竹子製成,有尾羽,長14.3cm。雖然威力較弱,但可以連發畢竟屬於一種優勢,因此這種連弩在明代仍然有人使用。《武備志》中收錄的諸葛弩也是這種木匣連杆弩。書中說,連弩的弩箭需要塗射虎毒藥,這應該也是為了彌補殺傷力的不足所採取的措施。
  • 兵器譜|連弩到底什麼樣?一次可以射十多發!還能射鯨魚!
    通常的認識裡,諸葛連弩是一種可以連續放箭的弩,而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也出土過這種連弩的實物。但實際上,這種連發弩並不是史料中記載的諸葛連弩。三國志中說,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被稱為元戎弩,一次可以發射十隻弩箭,弩箭用鐵製造,長八寸。
  • 一天一首古詩詞——八陣圖
    八陣圖【唐】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十字弩,諸葛連發弩結構圖
    說起十字弩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的諸葛連弩,三國時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並且與當時的強弩相比這種連弩射程較短,殺傷力較低作戰時一般與蹶張弩配合使用
  • 在虛幻的遊戲中尋找真實
    四一、諸葛連弩原型:諸葛連弩顯然星際戰甲戰甲中的諸葛連弩並非復刻歷史版諸葛連弩,而是與歐洲弩略有形似,或者說是結合了諸葛連弩與歐洲弩的外形細節形成的。歷史上的諸葛連弩又稱元戎弩,誕生年代極早,結構還不完善,箭囊位於弩臂上方而無法裝備望山,導致無法精確瞄準。但諸葛連弩依舊成了弩的一種分支流傳至今,不過由於復刻不完善部分工藝失傳,導致其缺陷較多,因此至今為止正規途徑的軍用弩都是以狙擊形式的單發弩為主。
  •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八陣圖
    八陣圖唐/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全靠這支姜維親率的蜀漢精銳虎步軍
    ▲虎步監、輔漢將軍孟琰諸葛亮練兵之術,天下聞名,八陣圖自不必說。就連司馬昭都認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強於自己的父親司馬懿。司馬昭滅蜀之後,令陳勰用「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 甲乙校標幟之制」訓練司馬氏掌控的中軍。
  • 冷知識諸葛弩到底長什麼樣,跟諸葛亮有關係嗎?
    裴松之(公元372年~公元451年)曾引《魏氏春秋》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說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奈何,按目前的考古出土與研究,遠不能對諸葛亮改進的連弩是否是連發弩(抑或是同時發射十支箭矢的「連弩」)下斷言。但這種「諸葛弩」的淵源,倒是已在考古發現中得到了證明。
  • 知道暗黑2中的「Cho Ko Nu」是什麼嗎?歷史上的諸葛弩啊!丨觸樂
    如此,不妨讓我們看看,這款武器在歷史和遊戲中,都有怎樣的故事。鏡子側影諸葛弩,一種機械武器,由單兵攜帶使用,並能短時間發射大量箭矢,該武器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弩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至於雙發、三發等發展變遷中的過渡版本,在此就不一一討論了。實際上,歷史中有兩款諸葛弩,一款出現於蜀漢時期,另一種出現在明朝初年。
  • 老外自製「司馬連弩」,30連發可換彈匣,20米開外打穿木板!
    賈格大叔知道《三國演義》中有一樣神兵:諸葛村婦連弩(王司徒語),一次裝填,可以連射數箭,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威力。 諸葛村婦連弩這連弩雖然進可做坦克,退可當碉堡。但是賈格大叔覺得,這玩意說到底還是一個手動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