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楚爭霸的戰爭中,以鄭、宋為代表的小國紛紛被捲入其中,兵禍不斷,人民生活悲慘。晉勝稱霸,則以前依附楚的諸小國轉而附晉,可是楚國並不肯善罷甘休,所以就要找這些小國的麻煩。而這些小國哪裡是楚國對手,只好背晉附楚。晉國知道了,同樣不會善罷甘休,也要找這些小國的麻煩。所以,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最厭惡戰爭的便是這些小國家。
據學者們統治,在七八十年的晉楚爭霸過程中,鄭國遭受的戰爭最多,達七十多次,宋國其次,也達四十幾次。在爭霸戰爭中,小國對於霸主國主要負有兩項義務:一,出兵車從霸主國徵伐。二、以納貢的形式給予霸主國經濟資助。這兩項義務,極大地消耗了諸小國的國力,以至於「易子而食」、「折骨而炊」。所以,這些小國家對於彌兵運動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春秋歷史上兩次「弭兵」運動都是由宋國大夫發起的。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宋大夫華元向晉、楚兩國國君提出了「彌兵」的倡議。此時,晉、楚兩國勢均力敵,誰也不佔據絕對的優勢,面對這樣的倡議,心中雖有不甘,但總不能直接拒絕,只好違心答應。兩國各派出代表到宋都會盟,訂立了「互不侵犯」的盟約。但這盟約只維持了三年,就被楚國撕毀。晉楚兩重新交兵,爆發了鄢陵大戰。
首先,晉出兵伐鄭,楚王則發兵救鄭。晉兵渡過黃河,與楚兵遇於鄢陵,雙兵激戰一天一夜,楚王被射傷眼睛後敗逃,楚軍大敗。其後,晉又多次率諸侯伐鄭,楚軍不得不數次救鄭。晉楚兩強,長期被戰爭消耗,國力大大衰減。同時,國家內部的大夫勢力上升,與君主的矛盾越來越嚴重,不得不陷入內爭之中。在這種情形下,晉楚兩國內部也都希望能獲得和平安定的外部環境。於是便促成了第二次「弭兵」運動。
在鄢陵之戰十四年之後,宋國大夫向戌重提弭兵之議。向戌與晉國執政趙武、楚國執政屈建都有交情,便乘機說服兩國息兵停戰。其時,晉國國內六家世卿忙於內鬥,無暇外顧;楚國則受新崛起的吳國牽制,不敢輕舉妄動,也都有息兵停戰的意願。公元前546年,晉、楚、魯、宋等十四國大夫在宋都商丘會盟,約定晉楚兩同做霸主,雙方的僕從國向兩國同時進貢,晉楚兩國共享霸主利益。
弭兵大會之後,戰爭減少,中原地區維持了約五十多年的平靜。但晉國的內部問題日趨嚴重,國家主權逐漸由公室移到幾個氏室,進入一個蛻變時期,直至分裂為三個國家。所以弭兵之會後不久,晉國便退出了爭霸戰場。在對於楚國來說自然是極好的機會,卻不曉得在他的東鄰有一個強國悄然崛起,那便是吳國。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