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後期宋國大夫華元、向戌倡導了兩次「弭兵」運動

2021-02-08 網易

2021-01-03 09:13:39 來源: 國學新知堂

舉報

  在晉楚爭霸的戰爭中,以鄭、宋為代表的小國紛紛被捲入其中,兵禍不斷,人民生活悲慘。晉勝稱霸,則以前依附楚的諸小國轉而附晉,可是楚國並不肯善罷甘休,所以就要找這些小國的麻煩。而這些小國哪裡是楚國對手,只好背晉附楚。晉國知道了,同樣不會善罷甘休,也要找這些小國的麻煩。所以,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最厭惡戰爭的便是這些小國家。

  

  據學者們統治,在七八十年的晉楚爭霸過程中,鄭國遭受的戰爭最多,達七十多次,宋國其次,也達四十幾次。在爭霸戰爭中,小國對於霸主國主要負有兩項義務:一,出兵車從霸主國徵伐。二、以納貢的形式給予霸主國經濟資助。這兩項義務,極大地消耗了諸小國的國力,以至於「易子而食」、「折骨而炊」。所以,這些小國家對於彌兵運動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春秋歷史上兩次「弭兵」運動都是由宋國大夫發起的。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宋大夫華元向晉、楚兩國國君提出了「彌兵」的倡議。此時,晉、楚兩國勢均力敵,誰也不佔據絕對的優勢,面對這樣的倡議,心中雖有不甘,但總不能直接拒絕,只好違心答應。兩國各派出代表到宋都會盟,訂立了「互不侵犯」的盟約。但這盟約只維持了三年,就被楚國撕毀。晉楚兩重新交兵,爆發了鄢陵大戰。

  

  首先,晉出兵伐鄭,楚王則發兵救鄭。晉兵渡過黃河,與楚兵遇於鄢陵,雙兵激戰一天一夜,楚王被射傷眼睛後敗逃,楚軍大敗。其後,晉又多次率諸侯伐鄭,楚軍不得不數次救鄭。晉楚兩強,長期被戰爭消耗,國力大大衰減。同時,國家內部的大夫勢力上升,與君主的矛盾越來越嚴重,不得不陷入內爭之中。在這種情形下,晉楚兩國內部也都希望能獲得和平安定的外部環境。於是便促成了第二次「弭兵」運動。

  在鄢陵之戰十四年之後,宋國大夫向戌重提弭兵之議。向戌與晉國執政趙武、楚國執政屈建都有交情,便乘機說服兩國息兵停戰。其時,晉國國內六家世卿忙於內鬥,無暇外顧;楚國則受新崛起的吳國牽制,不敢輕舉妄動,也都有息兵停戰的意願。公元前546年,晉、楚、魯、宋等十四國大夫在宋都商丘會盟,約定晉楚兩同做霸主,雙方的僕從國向兩國同時進貢,晉楚兩國共享霸主利益。

  

  弭兵大會之後,戰爭減少,中原地區維持了約五十多年的平靜。但晉國的內部問題日趨嚴重,國家主權逐漸由公室移到幾個氏室,進入一個蛻變時期,直至分裂為三個國家。所以弭兵之會後不久,晉國便退出了爭霸戰場。在對於楚國來說自然是極好的機會,卻不曉得在他的東鄰有一個強國悄然崛起,那便是吳國。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春秋爭霸的主旋律——晉楚百年爭霸
    在隨後召開的踐土之盟中,晉文公被周襄王冊命為「伯」,初步實現了自己的霸業。此後晉設五軍,實力進一步增強,楚國因晉勢力漸盛,與晉講和。晉文公去世後,即位的晉襄公為了維護既定的霸業,接連挫敗了秦、狄的侵擾,聲勢大震。晉國還聯合陳、鄭二國討伐歸附楚的許國,楚國出兵救許,與晉國夾泜而軍,雖未戰而歸,晉國仍佔有上風。晉襄公晚年,楚國不斷向中原用兵,相繼滅掉江、六等國,又生起北上的念頭。
  • 【春秋蔡國史】蔡國戰事
    遂國因沒參加這次會盟,導致了當年的齊滅遂之戰,可見當時齊桓公在諸侯之間的地位。北杏會盟的參加者雖然都是一些小國,但它掀起了齊桓公稱霸的序幕,對其稱霸有一定意義。 召陵之盟  春秋初年,楚國發展起來,向中原挺進,它先後滅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鄧等國,並伐黃服蔡,多次向鄭國進攻。鄭國支持不住,已準備背齊向楚。
  • 春秋戰國時期的均勢——一種國際關係理論的解讀
    公元前546年五月至七月,晉、鄭、魯、齊、陳、衛、邾、楚、滕、蔡、曹、許、宋等13國在宋國舉行了弭兵(停戰之意)大會,秦國僻處西方,同意弭兵,但沒有出席會議。此次弭兵大會與近代國際關係史上幾次戰後的和會有類似之處,目的同樣是為了停止持久的戰爭,會議的進程也是同樣由大國主導。
  • 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
    《韓非子》中是這樣記載這個故事的,說是宋國與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列好了陣,楚國軍隊渡過泓水來交戰。宋國的軍官對宋襄公說:「楚軍比我軍人數多,我們應該趁他們正在渡河馬上發起進攻,那樣楚軍必敗。」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爭規則。君子說:『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鬚髮已經斑白的敵人;敵人處於險地,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突施偷襲。』
  • 百名特種戰士789次激烈交火:春秋戰國是史上第一款射擊遊戲
    在遊戲開始的前295年,是遊戲的前半程,被後人稱之為春秋。這個時間段內,華夏大地裡的170多位玩家還沒意識到要怎麼玩這個遊戲。其中有七位精英玩家脫穎而出!他們憑藉手中的武器,打敗了其他的眾多玩家。他們分別叫齊、晉、宋、秦、楚、越、吳。
  • 春秋到秦漢長鈹鑑賞
    春秋到漢代的這段時間裡,中國軍隊大量使用一種被稱為「鈹」的長柄刺擊兵器。典型的鈹刃部狹長而扁平,與短劍類似,後部有細長的扁鋌。
  • 春秋五霸的興起與衰亡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到了紀元前7世紀,也就是春秋時期開始幾十年後,封國間的戰爭升高,戰敗者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向戰勝國乞和,當戰勝國的尾巴國,即所謂接受「城下之盟」;一是想當尾巴國而不可得,被戰勝國併吞。
  • 宋夏百年戰爭
    可當時的党項人與如日中天的宋朝相比,無異於蚍蜉撼樹,起初,李繼遷屢敗屢戰,只能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為了扭轉局勢,李繼遷與遼結盟,娶契丹宗室之女,借遼朝的軍事力量壓制宋朝。宋朝拿他沒轍,只好默認了党項人的割據地位,授予李繼遷銀州觀察使的職位,並賜予國姓「趙」。
  • 穿越指南:回到春秋做將軍
    蓍草莖,春秋時代的佔卜工具最後,如果是遠徵陌生的外邦,還要向戰場附近的山川神,比如(黃)河神,洛水神等神祇獻祭。楚國在北戰中原時,就多次祭祀河神,楚國將領還夢見過河神來託夢,預言戰事的進展。所以在春秋時代,軍禮是宗教傳統和科學經驗,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有機結合,你會發現,有些軍禮不是過時的迷信表演,而實戰軍禮的實踐者中,不乏武德充沛之士。三.軍事訓練
  • 自不量力的國君 ▏《左傳》中的成語故事
    當時鄭莊公數年間屢敗宋國和衛國等大國,軍勢如日中天。這場戰役的戰場就在鄭國境內,結局是息國的軍隊大敗而歸。君子知道這件事後,認為息國快要滅亡了,評價息國自不量力,還去討伐別人,失敗理所當然。成語出處鄭、息有違言中,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
  • 從「初稅畝」到「用田賦」——春秋時期「軍賦制度」的演變
    各個諸侯國在自己管轄的區域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使周王朝勢力不斷地衰弱,根本無法控制各諸侯國之間的穩定,使各諸侯國相互爭奪霸主,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春秋五霸,從而引發了一場長達一百多年"大魚吃小魚,
  • 元成宗與八百媳婦國的較量,一場淨賠不賺的荒唐戰爭
    大德二年(1298年),阿散哥也兄弟等人攻陷蒲甘,殺害緬王及世子宗室等百餘人,並惡人先告狀,奉貢入元朝,向成宗報告說緬王有不奉元朝聖旨,擅自攻伐其他部落的罪行,自己為大皇帝廢黜緬王,是為了維護大元的權威。但倖存的緬王另一王子窟麻剌哥撒八逃到雲南,向行省訴冤,指出阿散哥也兄弟向來藐視大元,在叛亂中,不但緬王父子、妻妾、臣僕遇害,連元朝派駐蒲甘的國信使隨員、商人百餘人也被殺害。
  • 春秋戰國歷史時期的十大名將
    春秋戰國歷史時期的十大名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大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現了許多的思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