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商會境外安全管理服務平臺,微信號oicover,聯繫電話:010-59765284 / 400-920-8876
iCover視界 | 中東最大的基督徒群體——科普特人的困境
2017年5月26日,據埃及安全部門消息,埃及兩輛公交車在南部明亞省遭不明身份武裝分子槍擊。埃及國家電視臺稱,襲擊已造成至少26人死亡、25人受傷。
明亞省一名安全官員稱,事發時,兩輛公交車滿載前往教堂進行宗教活動的科普特基督徒。約10名武裝分子駕駛兩輛汽車在路上攔截了這兩輛公交車,並向車上乘客掃射。
2017年4月9日,埃及亞歷山大港和北部城市坦塔市接連發生針對科普特教堂的自殺式爆炸襲擊,造成至少47人遇難、100多人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製造了這兩起襲擊事件,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埃及總統塞西隨即宣布埃及進入為期三個月的緊急狀態,並成立國家最高反恐委員會,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安全形勢。
據統計,自2011年以來,埃及發生了約87起針對科普特教堂的襲擊。其中,2011年初亞歷山大一座教堂遭炸彈襲擊,2016年12月開羅聖馬可大教堂遭爆炸襲擊(「伊斯蘭國」宣布製造了這起襲擊),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埃及科普特人為何頻繁遭受恐怖襲擊?
科普特人是埃及的土著居民。一般認為,科普特(Copt)一詞源於古希臘人對埃及的稱呼。據歷史記載,亞述人稱古埃及為Ki-Ku-Phon,意為「神祗之地」或「靈魂之地」。古埃及人藉此作為自己都城孟菲斯的別名。希臘人佔領埃及後,按照古希臘語的詞法,將Ki-Ku-Phon寫成Aigyptos/Aigyptioi,由此衍生出拉丁文和其他歐洲文字中的埃及(Egypt)一詞。阿拉伯人誤以為Egypt的詞首E是冠詞,可從略,為便於發音,將gypt讀成Qipt。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徵服埃及後,使用Qipt指稱埃及境內不以阿拉伯語為母語的非穆斯林居民,即埃及的土著居民。現在歐洲文字中的Copt一詞即由此演變而來。
科普特人在公元一世紀信仰基督教後,創造了融合古埃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科普特文明。科普特東正教會,又稱埃及亞歷山大教會,是由耶穌使徒聖馬可於公元一世紀中期創立,亞歷山大和安塔基亞、耶路撒冷、羅馬並列為早期基督教的主要教會。科普特東正教會的首腦被稱為「亞歷山大大牧首」,尊奉聖馬可為第一任大牧首,後任的大牧首都是他的傳人。阿拉伯人徵服埃及後,經過幾個世紀的社會同化,大部分埃及人都改信了伊斯蘭教,阿拉伯語取代了科普特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如今的埃及是以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穆斯林人口佔總人口的84%。科普特人佔埃及總人口的10%左右,其中科普特東正教信徒約佔科普特人口的90%,科普特東正教會是埃及最大的非伊斯蘭宗教機構,埃及科普特人也是中東最大的基督徒群體。
目前除了在埃及,有大量埃及科普特人生活在利比亞。2015年初,「伊斯蘭國」利比亞分支處死了21名埃及科普特人。
作為埃及的少數族裔,科普特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教派矛盾由來已久。在伊斯蘭王朝初期,科普特人多次爆發起義,反抗穆斯林的統治,抗議政府對非穆斯林的歧視性政策和橫徵暴斂。在法蒂瑪王朝時期,統治者的官方教派為什葉派,而埃及主體人口為遜尼派,非遜尼派的科普特人成為統治者的籠絡對象,大量科普特人作為辦事員、書記員和會計效力於政府部門。後來,科普特人在財會和稅收方面的專長演變成基督徒家族的世襲行業。而科普特人協助政府對穆斯林老百姓搜刮稅款的行為,則使穆斯林對其產生「精明刻薄」的印象。在法蒂瑪王朝末期,歐洲十字軍東徵喚醒了地中海東部地區蟄伏已久的聖戰熱情,科普特人的社會地位進一步下降。
近代以來,由於宗教關係,科普特人成為埃及最早接觸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的群體之一,他們常常擔任國家高級行政職務、政黨領袖、議會議員,其中不乏前首相布特魯斯·加利帕夏這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此外,自穆罕默德·阿里統治埃及後,掌握傳統土地統計和測量技術的科普特人就一直擔任埃及政府的稅務監督官員,他們利用職務之便收購兼併了大量私有土地。從1880年到1953年,埃及100個最大的地主家族中,有40多個都是科普特家族。科普特人還擁有埃及最重要的製造設備、大型零售企業、船運公司,勢力遍及銀行業、保險業等關鍵行業,被普通埃及人冠以「假洋鬼子」之類的貶稱。
在納賽爾執政時期,科普特人和穆斯林深受納賽爾反殖民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意識形態影響,在面對外來威脅時同仇敵愾,因此較少發生教派衝突。但阿拉伯國家在1967年中東戰爭慘敗以及1970年納賽爾去世後,埃及民眾對阿拉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逐漸感到失望,強調復興純粹宗教的伊斯蘭主義則對普通埃及穆斯林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科普特人被一些伊斯蘭主義者貶斥為「異教徒」和西方勢力的代理人,極端分子開始採取暴力手段大肆攻擊科普特人及其宗教活動場所。穆斯林與科普特人之間的關係逐漸變得緊張,衝突事件時有發生。1972年,在開羅附近一個名叫罕卡的村莊爆發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教派衝突。導火索是當地穆斯林抗議修建一個未經合法許可的科普特禮拜堂,雙方隨即爆發衝突,導致禮拜堂被燒毀,當地一些基督徒的房屋和商店也被付之一炬。1981年,在開羅市紅角區,穆斯林試圖在一塊原本被法庭指定修建教堂的土地上修建清真寺,引發暴力衝突,造成18人死亡、112人受傷、171家商鋪被摧毀。2000年,在埃及南部的開舍哈村,因一名穆斯林和一名基督徒布商在買賣中發生糾紛,導致一系列惡性暴力事件,造成20人喪生、33人受傷……
穆斯林兄弟會出身的穆爾西執政時期,伊斯蘭極端分子受到縱容,針對科普特人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有學者認為,僅在2013年8月14日這一天,埃及就有80座科普特教堂和機構遭到毀壞。正是基於對伊斯蘭主義的恐懼,科普特人堅定支持埃及軍方推翻穆爾西,並成為現任總統塞西的重要政治盟友。塞西也給予科普特人特別政治禮遇。塞西是第一位參加科普特基督徒聖誕夜彌撒活動的埃及領導人。他還呼籲發起一場「宗教革命」,號召穆斯林領袖們一起協助打擊極端主義。但這也更加激起了極端分子對科普特人的仇恨。
科普特人認為自己作為埃及的少數族裔,在宗教、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受到限制和歧視,因此一直要求政府的平等對待,並保證自己的信仰自由不受侵犯。比如,穆斯林的重大節日幾乎都是埃及的公共節假日,但科普特人的節日不是全國的節假日,這也就意味著科普特人在其傳統節日期間不得不照常上班。
直到2002年,埃及政府將每年的1月7日(即科普特基督徒的聖誕節)確定為埃及法定節假日,這種情況才得到一些改變。
頻繁的暴力襲擊事件不僅嚴重損傷科普特人對政府提供安全保護的信心,更凸顯了埃及政府當前的安全疏忽和漏洞。
首先,埃及安全部門對潛在的恐怖分子監控不嚴。據科威特《火炬報》報導,亞歷山大教堂襲擊案的實施者曾因加入「伊斯蘭國」被科威特政府移交給埃及政府,但他在埃及關押不久後便被釋放。
其次,埃及安全部門的防範措施出現漏洞。由於2011年初亞歷山大教堂遭受的是汽車炸彈襲擊,因此長期以來埃及內政部安全人員針對教堂的安保措施都是重點防禦外部威脅,而忽略了對進入教堂的人員的安檢。
最後,埃及安全部門和科普特教會協調失靈。出於宗教禮俗和對安全部門的懷疑,教會長期拒絕內政部人員進入教堂內部,而只信任教會自己培訓的非專業安保人員。
一直以來,遠離本土的西奈半島是埃及政府反恐的主戰場,尼羅河沿岸地區較少被波及。但近些年來,由於面臨國際反恐力量的強大軍事壓力,長期盤踞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日漸收縮,其內部「聖戰」分子被迫向非國際反恐熱點地區轉移,埃及便是其中之一。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極端分子正在埃及複製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煽動教派矛盾的策略,重點攻擊非遜尼派族群,以製造社會混亂趁機獲得活動空間。在埃及,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歧並非社會主流矛盾,因此作為「異教徒」的科普特人成為極端分子的重點「聖戰」對象。
目前埃及當局正積極應對嚴峻的安全形勢,但是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面臨沉重的反恐任務,其中如何修正安保疏漏和彌合社會矛盾是重中之重。
(篇幅所限,有所刪減)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可據頁面提示, 體驗"iCover安全警報", 每周一、三、五推送至您指定郵箱。《iCover平臺年度安全信息產品》包括但不限於《iCover安全警報》、《未來7天安全警示》、《安全信息動態月報》、《突發 / 重大涉我安全事件專報》、《國別地區風險分析 / 研究簡報》等,欲洽詳情可致電承包商會戰略與諮詢部010-59765284,或 iCover平臺熱線 400-920-8876,或發諮詢郵件至郵箱: icover@icover-chinca.com
來源 | 《世界知識》2017年第10期
作者 | 段九州,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生
聲明 | 除註明「iCover專家點評」的部分之外, 其他來源的信息僅為原作者圖文摘錄, 並不代表iCover平臺的觀點與立場。
當前全球呈現多極化格局。為助力於中資企業「走出去」戰略,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作為行業組織,整合國內外專業資源,通過iCover平臺提供安全評估、培訓、通訊、醫療、救援、保險、法律等一站式境外服務。需要相關服務的企業可與我們取得聯繫。
承包商會:http://www.chinca.org安全平臺:http://www.icover.org.cn
安全在線:http://m.icover.org.cn
投稿郵箱:icover@icover-chinca.com
編輯郵箱:yaojie@icover-chinca.com
微信公號:oicover
諮詢熱線:010-59765284 / 400-920-8876
掃一掃,即刻加入中資企業境外安全生態圈,一起參與價值分享!
(長按上圖有驚喜, 輕鬆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