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根】在波茨坦觸摸中國命運

2021-02-07 六根

【六根按】

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1945年7月28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史達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三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國宣言形式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並重申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必須實施。後來蘇聯出兵對日作戰時,也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成為四國的對日共同宣言。

六根成員李輝走進波茨坦,帶我們觸摸這個與中國命運相關的地方。



在波茨坦觸摸中國命運


文、圖 | 李輝


一、史達林傲視群雄


我走進波茨坦,是在十年前的2004年10月,德國柏林遠郊,已是秋風冷雨時節。


我在追尋波茨坦會議的蹤影——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決定戰後世界格局的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在此舉行。同時,作為會議的一個副產品,會議期間的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籤署發表《《中美英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宣言》,向法西斯日本發出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繼納粹德國1945年5月戰敗之後,人們在這裡看到了法西斯日本也正在走向終結。中國雖然沒有與會,但中國的命運與波茨坦密切相關。毋庸置疑,《波茨坦宣言》發出的最後通牒,正是飽受戰爭痛苦的中國民眾期盼已久的聲音。



早就熟悉波茨坦了——在史著中,在紛繁的回憶錄中。湖泊、樹林、草地、宮殿……感覺中,似乎看到過它的美麗風景,呼吸過曾經瀰漫於此的歷史雲煙,聽見過一個個歷史人物在此發出的笑聲與嘆息。


關于波茨坦的書太多了。我愛讀回憶錄,邱吉爾、杜魯門等人的回憶錄中,波茨坦會議期間的鬥智、交鋒乃至生活細節一一呈現出來。榮獲過諾貝爾文學獎的邱吉爾,敘述之生動自不待言,即便下筆十分平實、主要側重於事件過程敘述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談到波茨坦會議時,居然也少有地來了一番外景描寫:「塞西林宮曾是前皇太子威廉的行宮。這是一座二層樓四邊帶耳房的褐色石房子,當中有一個院子——現在鋪滿了蘇聯人種植的二十四英尺寬的紅星花壇,由天竺葵、粉紅玫瑰花和紫陽花組成。三個同盟國的國旗在宮殿的正門前飄揚。」


在柏林我買了一本旅遊書,其中說,當年之所以選擇在波茨坦的塞西林宮舉行三國首腦會談,乃是因為歐戰剛結束時柏林已成一片廢墟,只有這座建築因地處遠郊才僥倖地留下了屋頂。波茨坦屬於蘇聯佔領區,故由蘇聯負責安排這次會議。杜魯門說,連房間裡的家具都是從蘇聯運來的。由此可見蘇聯在戰後地位的崛起。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德國波茨坦舉行會議。圖為會議會場蘇聯在巨大的戰爭災難中挺立而未倒,終於由防禦轉為進攻,最終勝利地解放了整個東歐和德國東部,其國際影響力和地位,較之戰前有了空前提高。在納粹德國戰敗、歐洲進入勢力範圍重新劃分之時,希望儘快結束對日戰爭、把人員傷亡儘量降少的美國,也不得不尋求蘇聯在遠東出兵對日作戰。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一書的作者寫到,杜魯門在乘軍艦啟程前往歐洲之前,主持了一次重要會議:


杜魯門在6月18日於白宮舉行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上,批准了入侵九州的作戰計劃,儘管為了支撐到1946年春天入侵本州為止,要有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後勤及人力方面的投入。當時,剛剛過去的衝繩戰役還縈繞在每個人的腦海,杜魯門評論說可以「讓日本從頭到尾都成為衝繩」。到杜魯門抵達波茨坦時為止,美國對計劃於1945年11月1日開始的九州入侵的傷亡預計是,剛開始的三十天裡將有二萬二千五百七十六人死亡、受傷或失蹤。隨後的三十天裡將進一步增加約一萬一千人。(《真相》,第382—383頁)


杜魯門自己回憶時坦率地說,他到波茨坦是對史達林有求而來的:


我去波茨坦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我的思想裡,最迫切的是要得到史達林個人重申俄國參加對日作戰的決心,這是我們的軍事領袖最急於要得到的一件事。我在會議的最初幾天就從史達林那裡得到這種保證。在戰時我們的一切軍事部署都得保守秘密,為了這個原因,在會議結束時所發表的官方公告中把它略去。這是我們在波茨坦所達成的唯一的秘密協議。(《杜魯門回憶錄》,第312頁)


美國《時代》雜誌後來在報導日本投降前後的局勢演變時也這樣寫道:


車輪最近的轉變實際上是在波茨坦開始的。總統在前去出席他的第一次三巨頭會談的途中,已經明確地向隨從表示,他的首要目的是讓俄國在最恰當時機參加太平洋戰爭,以儘快結束戰爭。結果是,總統得到了他所想要的東西:史達林明確保證在一個確定的日子參戰(據最可靠消息來源稱,這一天是8月15日)。現在,不管今後亞洲將面對什麼樣的政治反應,美國軍隊再也不會幫助中國解決日本在滿洲的正規軍了,日本也不再可能延長戰爭了。(《時代》,1945年8月20日)


處在極為有利地位的史達林,在波茨坦有充分理由感到躊躇滿志,傲視群雄。


就個人而言,二戰爆發後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只有史達林一個人是在領袖位置上親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羅斯福在1945年4月因病去世,沒有親眼看到納粹德國的滅亡,接替他出席波茨坦會議的是新任總統杜魯門。邱吉爾雖然出席了波茨坦會議,但會議期間正逢英國舉行大選,他領導英國取得了戰爭勝利,但他的戰後國內政策和「冷戰」態度受到批評而導致落選。會議中途休會,邱吉爾離開波茨坦回國等待大選結果,這一走他就再也沒有回來。幾天後,接替他來到波茨坦出席會議的,是英國新首相艾德禮。



這是歷史的有趣之處。美、英政壇領袖相繼更迭,蘇聯的史達林則牢牢地掌握著領導權。遙想當年,在杜魯門和艾德禮兩位新手面前,史達林這位政治強人坐在波茨坦的會談桌前,想必會鎮定自若。富有政治經驗和外交謀略的他,運籌帷幄,靜看歐戰硝煙消散,凝望遠東風雲變幻,尋找著最佳的機會以獲取蘇聯的最大利益。波茨坦——既是盟國間合作的最後舞臺,也是各方博弈的新陣地。得與失,利與弊,是與非,哪怕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也未必能梳理清楚,說個明白。


二、籤署宣言,蔣介石要求排名英國之前


走進波茨坦,秋雨中的塞西林宮竟已有些悽冷。朋友說,這已經不是旅遊的好時節了。其實,對於我,能夠站在雨中看看當年的老房子,想像曾經有過的場景,就很知足了。


「這個窗戶是史達林的房間——這個是邱吉爾的,後來是艾德禮用——這個可能是杜魯門的……」我們瀏覽杜魯門在回憶錄中所說的耳房,窗戶一個接一個,像畫框把歷史定格。窗下是草地,一直延伸到遠處的樹林。撐著傘,佇立草地中央,雨敲打在傘上,像時鐘的滴答聲。在庭院出口處有一個石球,上面隱約可見刻著一個五星。五星旁是一個俄文單詞——我在波茨坦找到的唯一可以觸摸到的、真正屬於五十年前的遺蹟……波茨坦會議舊址前刻有五星的石球有哪一座建築比眼前的塞西林宮對戰後世界更顯得重要?對於來自中國的訪問者,感受尤為強烈。


自1945年年初雅爾達會議以來,圍繞著敦請蘇聯出兵與日作戰,勒令日本無條件投降而進行的大國間的討價還價,是世界外交風雲的焦點之一。抗戰中的中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雖因成為美國的盟友而一度被視為「大國」,但卻先後缺席了雅爾達會議、波茨坦會議。正是在中國缺席和不知情的情況下,由三個大國決定了與中國主權相關的事宜。這就難怪,中國外交家顧維鈞雖然沒有親臨波茨坦會議現場,但他在倫敦等地焦急地關注著波茨坦,從不同途徑了解著這裡的進展。讀他的回憶錄,讓人感慨萬分。


不過,波茨坦畢竟是決定通牒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地方。中國雖然沒有與會,但仍被邀請聯合籤署了以中、美、英三國名義發表的《波茨坦宣言》(全稱為《中美英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宣言》)。有意思的是,波茨坦會議的一個主角——蘇聯,由於此時尚未對日宣戰,故未列入該宣言的籤署國。蘇聯的參加,要到十二天後的8月8日,這一天蘇聯正式對日宣戰。安排波茨坦會議的蘇聯不是籤署國,沒有與會的中國卻是籤署國。當年歷史的複雜與微妙,至今仍耐人尋味。



在日本投降過程中,《波茨坦宣言》的籤署和發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是,在一些相關歷史著作中,除了幾句概括性的敘述外,很難讀到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更為具體的細節敘述。譬如,公告是如何起草的?沒有與會的中方是如何參與籤署的?其實,對於有著歷史興趣的讀者來說,了解它們或許更有必要。好在《杜魯門回憶錄》提供了一些歷史細節。


杜魯門回憶說,《波茨坦宣言》的草案,是他從美國帶到波茨坦的:


我來到波茨坦的時候曾攜帶一份號召日本投降的最後通牒的草案,這個草案我想同邱吉爾討論一下。這將成為美國、英國和中國的政府首腦們的聯合公告。在我於7月24日送給他看一份草案的副本之前,我曾等待參謀長聯席會議在我們的軍事戰略方面達成協議。邱吉爾和我一樣渴望俄國參加對日作戰。他和我們的軍事領袖們一樣都認為俄國的參戰將加速日本的潰敗。同時,邱吉爾很快地同意了那個公告的原則,並說他將把那份副本拿去進一步研究它的具體內容。


史達林當然不能參加發布這項公告,因為他同日本仍保持著和平,可是我考慮到最好是讓他知道我們即將採取的行動。因而在會議開會的期間,我曾私下同他談到過這件事情。


邱吉爾和我都認為蔣介石應被邀參與發布這項文件,而且中國應被列為發起的政府之一。於是我就把這項文件的內容電致在重慶的赫爾利大使,並指示他從速取得蔣委員長的贊同。電報是通過海軍方面發出的,同時也經由陸軍的電訊系統發出。可是經過了二十四小時以上仍未獲得答覆或回音。邱吉爾即將回倫敦了解大選的結果去了,不過他在離去前傳話給我,對公告的措詞表示贊同,並同意由我自行處理髮布這項文件。(《杜魯門回憶錄》,第286頁)


邱吉爾返回倫敦等待大選結果,重慶方面的答覆卻遲遲未到。隨後赫爾利在電文中呈報其中的原委。杜魯門寫道:


當邱吉爾動身返回倫敦時,我們仍未得到蔣介石的答覆。送致給他的電報碰到了意外的困難。首先是在檀香山的通訊站傳送時耽擱了。其次是檀香山和關島之間的通訊繁忙也推遲了它的發送時間。但這份電報終於在重慶時間晚上八時三十五分送達赫爾利。


赫爾利大使拍回的無線電報說,給日本的公告已經送給宋院長了,但是蔣委員長卻不在重慶而在長江對岸的山上。他說那份電報將於當晚譯出送給委員長。隨後赫爾利就敘述了要見到蔣氏的困難:


「電報的譯文到半夜以後才譯畢。那時我們想找到一條渡船過長江也有困難。院長不願意在深夜出來,同我一起赴黃山。今天早晨,外交部次長吳國楨陪著我到了黃山蔣委員長的官邸。蔣委員長仔細閱讀了譯文,然後吳國楨把我所說的需要立刻同意的理由,翻譯給他聽。委員長自始至終謙恭有禮。在他對我說他同意這項公告之後,宣傳部長王世傑博士來到了。於是又有必要把整個事情再向王世傑解釋一遍。順便提一下,王氏將繼宋院長任外交部長。當蔣介石對這份電報表示了贊同後,我們發覺電話壞了。因此我只有回到重慶才能應用各項設備向你轉達……」(《杜魯門回憶錄》,第 289—290頁)


蔣介石基本同意公告草案,但他提出一個修改意見,希望將自己放在英國首相之前:


蔣介石的同意附有一項保留條件:他要我們把列在上面的三個發起國的政府首腦的名字次序更換一下,他要把他放在英國首相之前,因為這樣做會在國內對他有利。為了迎合蔣介石的心意,公告就作了這項改動。(《杜魯門回憶錄》,第290頁)



於是,經過此番磋商改動後,公告第一款的表述最後確定如下:「餘等,美國總統、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餘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此次戰事。」(轉引自《杜魯門回憶錄》,第290頁)


三、歷史之爭:蘇聯有必要出兵東北嗎?


《中美英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宣言》於1945年7月26日籤署並發表,三國向仍在頑強抵抗的日本發出了最後通牒:


(甲)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徵服世界者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

……

(辛)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對此種行動誠意實行予以適當各種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轉引自《日本問題文件彙編》,第6—7頁)


然而,日本當即拒絕了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很快日本會發現,這將是使它付出最慘痛代價的頑固與怠慢。他們不會想到,幾天後,人類歷史上最有殺傷力的原子彈,就會相繼轟炸長崎、廣島;與此同時,蘇聯對日宣戰,蘇軍挺進中國東北,日本百萬關東軍一夜之間潰不成軍……


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卻有必要跳過戰爭事實本身,從波茨坦會議過程中的美、蘇較量,從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冷戰」初現端倪的雙方試探、鬥智乃至孤注一擲的冒險,再來解讀當年。也許這樣,方有可能更逼近事實真相,看清複雜原因,從而,也就有可能對當時中國的處境,對中國後來的歷史演變有一個較為清晰、較為立體的認識。




杜魯門的回憶錄出版於1956年,從中得知,在波茨坦會議結束後返回美國的途中,因受到史達林的刺激,他已經決定「不容俄國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他這樣寫道:


和史達林以及其他俄國人的直接會談對我說來還有更大的意義,因為這使我能直接看出我們和西方國家將來必須面臨什麼樣的局勢。


在波茨坦會議上,俄國人已在保證歐洲合作與和平發展的文件上簽了字。我已經看到俄國人是冷酷的交易者,他們永遠為自己的每一點利益在打主意。舉行三國首腦會議的地點,離被戰爭粉碎的納粹政權所在地僅僅幾英裡遠,任何政府的首腦不集中全力去尋求真正的和平似乎是不可能的。儘管我發覺俄國人對和平並沒有熱誠的願望,但是我並不感到完全絕望。很顯然,俄國的外交政策是建築在我們正要面臨一次嚴重的經濟恐慌的結論上的。他們企圖抓住我們的弱點,從中取利。


儘管我們迫切地需要俄國參加對日作戰,但波茨坦的經驗卻使我決定,不容俄國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我們和俄國人在德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的經驗使我決定決不在和俄國人設立的聯合機構中冒風險。當我在回國途中回顧國際形勢時,我決定在戰勝日本後由麥克阿瑟全權管轄和管制日本。在太平洋,我們決不再受俄國策略的愚弄。(《杜魯門回憶錄》,第312頁)


由此可見,基於防範蘇聯的這種考慮,杜魯門才決定使用原子彈來儘快結束戰爭,使美國在佔領日本問題上佔據絕對有利的位置。


但史達林顯然從一開始就提防著美國,並且早有隨時改變其戰略戰術的準備。事實正是,美國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的舉動,促使他做出了提前一個星期出兵中國東北的決定。有史料說原定是8月15日出兵,而此時改在了8月8日,與第二顆原子彈轟炸長崎是同一天。《真相》作者寫到了史達林的這一反應:


8月7日,東鄉向佐藤發出最後的訓電,仍然指示他探明蘇聯方面的態度。但此時史達林已經得知了廣島的原子彈轟炸。8月8日晚,當美國大使埃夫裡爾·哈裡曼在克裡姆林宮與他見面的時候,史達林說:「我認為日本人現在正在尋找以接受投降的政府取代現政府的口實。原子彈也許會成為他們的口實。」美國摧毀了整座日本城市的消息使史達林解除了提防,他決定第二天正式參戰,比先前的計劃提前了一個星期,也比杜魯門總統所預期的早了一個星期。向廣島投放原子彈,杜魯門不經意間加深了蘇聯獨裁者對美國的疑慮,成為冷戰開始的一個要因。(《真相》,第372頁)


後來,不少專家傾向於認為,實際上是原子彈的威力迫使日本投降,改變了結束太平洋戰爭的方式。既然如此,中國外交家顧維鈞也就有理由質疑美國是否有必要在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以犧牲中國主權等作為讓步而爭取蘇聯對日宣戰(參見「封面中國」:《在峭壁之上》,載《收穫》2006年第五期)。顧維鈞甚至認為,蘇聯當時根本就沒有必要出兵中國東北:


現在回憶起來,當時日本人是急切想結束這場戰爭的,俄國參戰實在並無必要。甚至在蘇俄對日宣戰書中,莫洛託夫還提到遠在1945年8月以前日本就曾要求和蘇俄進行會談。8月間,莫洛託夫宣讀對日宣戰書時,他同時第一次透露日本人在6月中旬曾通過天皇個人信函尋求俄國的調停。原子彈投下了之後,俄國人由於已知道日本人要求調停,便迫不急待地參戰。儘管史達林害怕已錯過了時機,美國和英國卻還急於要俄國加入戰爭。我常常想,如果沒有人促使蘇聯參加這場戰爭,那會出現怎樣的局面。(《顧維鈞回憶錄》,第234頁)



歷史無法假設。中國沒有實力獨立地打敗日本,在歐洲戰場硝煙散盡之後,日本依然在中國駐紮百萬大軍,佔領著中國大片領土,其頹勢並不明顯。這些日本軍隊,在接下來進行的戰鬥中無疑是極大的威脅。那麼,要結束戰爭,除了投擲原子彈和蘇聯出兵之外,還有別的更快捷的方式嗎?而且,在這種情形下,國力衰弱且又陷入潛在的國、共衝突危機的中國,又怎能在大國間的博弈中搶佔一個有利位置?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相當無情:作為堅持八年抗戰的中國,在日本被打敗、太平洋戰爭結束之時,儘管是無可爭議的戰勝國,但在美、蘇兩個大國的巨大身影下又顯得瘦弱乏力,沒有什麼的主動權和發言權。


於是,在原子彈升騰而起的蘑菇雲籠罩下,在蘇聯百萬紅軍突進東北,世界「冷戰」寒氣席捲而來的歷史場景中,中國外交家顧維鈞的質疑,聽起來只能是一聲嘆息:蒼白,細弱,無奈。1945年8月的中國,迎接勝利的同時,也迎來了歷史的苦澀與嚴峻。



~~~~~~~~~~~~~~~~~~~~~~~

歡迎關注六根。

方法1:點擊標題下方的「六根」直接關注。

方法2:在訂閱號裡點右上角+,輸入:六根或liugenren搜索。

方法3:點擊右上角三個點點,選「查看官方帳號」,然後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沒有參加波茨坦會議,為何在《波茨坦公告》中排第二?
    史達林因為蘇聯還與日本籤訂有和平條約,當時就沒參加《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影印本因為對日本戰後的處置,在兩年前的《開羅宣言》中就有了大概的一個方向,而《開羅宣言》有中國參加,中國又繞不過去,於是,杜魯門這才想蔣介石來,趕緊讓人與蔣介石聯繫,讓他同意發表。
  • 時評 《波茨坦公告》必須嚴格遵守
    新華社發(圖片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提供)  今年是《波茨坦公告》發布70周年。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聲明三國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履行《開羅宣言》,以及對戰後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同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在終戰詔書中接受《波茨坦公告》。
  • 《波茨坦公告》 中國關鍵詞
    ,史稱《波茨坦公告》。公告由美國起草,經中國同意後發表。公告宣稱: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等。
  • 以和平的名義銘記《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步步走向最終勝利之際,日本上空密集出現同盟國的飛機。
  • 《波茨坦公告》69周年 誰背棄歷史?
    規定日本須永久剔除軍國主義勢力69年前的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在重溫公告,感知歷史。波茨坦會議的舉辦地——西席林霍夫宮,坐落在德國柏林西南哈韋爾河畔,每年大約有來自全球的17萬參觀者來到這裡。西席林霍夫宮的走廊和大廳裡陳列著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茨坦會議的資料和照片。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在歐洲戰場熄滅,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後通牒的公告。
  • 《波茨坦公告》全文(中英對照)
    >與會者: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後期為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註:中國政府當時並未參加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3國宣言形式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宣布了盟國佔領日本後將實施的基本原則,並重申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必須實施。1945年8月2日,《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籤字。
  • 《波茨坦公告》誕生地:時光倒流70年
    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律文件,構成了戰後國際秩序的國際法基礎。採西林霍夫宮,這座孕育出這些歷史性文件的古老宮殿如今是何模樣?那裡有哪些關於那段歷史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新華國際客戶端帶您「穿越」回70年前的那個夏天……
  • 銘記 70年後重讀《波茨坦公告》 歷史絕不允許篡改
    1943年12月1日發表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竊取於中國的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要歸還中國。1972年的中日籤署的《中日聯合聲明》第三條明確規定,日本政府要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但前幾年,日本「野田內閣」時期進行了釣魚島非法「國有化」,侵害了中國領土主權,有悖於《波茨坦公告》的相關規定。
  • 2018柏林及波茨坦公派學聯換屆會議成功召開
    柏林及波茨坦地區國家公派學生學者聯合會(簡稱「公派學聯」)於2013年6月啟用,原名稱為「柏林(及波茨坦)地區國家公派留學人員聯誼會」,德語名稱(CSC-Stipendiaten-Vereinigung
  • 德國波茨坦衝鋒鎗:我真的是德國槍!
    德國波茨坦衝鋒鎗:我真的是德國槍!
  • 觸摸延時開關
    (1)電路工作原理觸摸延時開關電路原理圖如圖4-16所示。>安裝觸摸金屬片時,先將圖釘插入面板中間孔位,然後在背面將圖釘折彎,使圖釘固定,用電烙鐵在折彎的引腳處上錫,電路板全部焊接完成後,將線路板上觸摸輸入端引線與圖釘連接即可,如圖4-17所示。
  • 《波茨坦公告》74周年,按《公告》來,你將得到怎樣的日本?
    1945年7月26號,中美英三國聯合發布了《波茨坦公告》。彼時衝繩戰役已經結束,美軍正在籌劃登陸日本本土作戰,《波茨坦公告》的發布,是盟國督促日本投降的最後通牒,也是在日本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對將來佔領日本的一個總體構想。但不幸的是,冷戰發生後,美國的對日佔領政策逐漸背離了盟國的初衷。
  • 波茨坦,中、美、英曾在二戰期間從這裡發出對日本的「最後通牒」,它的文化和歷史同樣令人驚嘆!
    ,並籤訂了《波茨坦協定》。中、美、英三國還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但日本政府予以拒絕,並先後三次擴軍動員,準備進行本土決戰。美機2000餘架空襲日本東京。高品ID:1342064520611945年8月15日,經過中國人民
  • 《兩個中國之命運》
    我們這個大會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 人類的手具有17000個觸摸傳感器,但並沒有自愈能力….一項來自未來的超炫科技
    它可用於處理觸摸傳感器數據的電路中。鮑哲楠的研究小組採用了類似於人體皮膚的彈性橡膠材料。有時,她的團隊將電子材料混合到橡膠中;有時,他們也將電子材料放置到橡膠表面上。為了製備觸摸傳感器,研究人員將橡膠與導電的碳混合。 當施加的壓力發生改變時,該導電橡膠片上的電壓將會隨之發生變化。
  • VIA optronics與SigmaSense建立戰略合作,開發新觸摸解決方案
    作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一部分,VIA對SigmaSense進行了財務投資,並擴大了合作範圍,為汽車應用、工業顯示器和消費電子產品開發新的觸摸解決方案。「我們很高興宣布我們在SigmaSense擴大合作和投資。將SigmaSense技術與我們的金屬網格觸摸功能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觸摸解析度和質量,還可以提供全新令人興奮的觸摸功能。」
  • 微歷史㉓ ▎決定日本命運的時刻:終戰詔書是怎麼誕生的
    對蘇求和外交的失敗使得終結戰爭的方式只剩下了接受《波茨坦公告》這條途徑。在7月28日的記者招待會中,鈴木內閣宣布對《波茨坦公告》採取「默殺」的態度,「默殺」一詞被英美報紙翻譯成「拒絕」,為廣島和長崎的「原爆」提供了正當理由。    雖然兩次「原爆」對廣島和長崎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但這種後果也為終戰帶來了一絲契機。
  • 「遠見改變命運」——戴高樂領導力學對中國企業家的啟示
    戴高樂從小立志報國,其命運與整個法蘭西民族在20世紀上中葉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兩者相輔相成、跌宕起伏。在1940年納粹德國入侵法國和1958年阿爾及利亞內戰之際,戴高樂兩次憑藉其偉人的遠見、膽魄、激情和謀略拯救了法蘭西,從而在世界領導力學浩瀚的思想和行動的海洋中凸顯了戴高樂領導力學的豐富內涵和強大的生命力。
  • 又一項壯舉引爆全球,人類探測器首次觸摸太陽,又被美國搶先一步
    前不久,已經發射3年的帕克號探測器,成為了第一個觸摸太陽的人類太空飛行器,看來美國又一項壯舉引爆全球,要知道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其本身是一個炙熱的火球
  • 命運高達
    殘像衝刺和特殊格鬥連段使得命運在偽11的過程中並不容易處於下風,如果能夠持續的阻礙對手兩機的連攜,神和命運就可以充分發揮COST優勢蹂躪對手。但為了順利實施這一戰術必須保證神拿到先落,所以在偽11過程中命運要盡一切可能保存體力,這對命運的負擔極重。如果對能力有自信或是願意放手一搏的話本組合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