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非洲的「博科聖地」究竟是什麼? | 深眸

2021-02-19 風雲之聲

      

提起恐怖組織,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橫行阿富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蓋達組織」,以及2014年以來攻城略地甚至建立「國家」的「伊斯蘭國」。他們都以殘暴血腥的手段、恐怖襲擊的方式被世人所熟知。而在非洲西部的奈及利亞,一支名叫「博科聖地」的恐怖組織也是家喻戶曉,其殘忍程度更是不亞於其他恐怖組織。2011年到2017年,因該組織發動恐怖襲擊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多達1.7萬人,甚至有人稱其為「奈及利亞的塔利班」。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

     提起恐怖組織,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橫行阿富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蓋達組織」,以及2014年以來攻城略地甚至建立「國家」的「伊斯蘭國」。

     他們都以殘暴血腥的手段、恐怖襲擊的方式被世人所熟知。

     而在非洲西部的奈及利亞,一支名叫「博科聖地」的恐怖組織也是家喻戶曉,其殘忍程度更是不亞於其他恐怖組織。2011年到2017年,因該組織發動恐怖襲擊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多達1.7萬人,甚至有人稱其為「奈及利亞的塔利班」。

奈及利亞的博科聖地

可能是在中文世界出鏡最多的非洲恐怖組織了▼

博科聖地作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成立於2002年,誕生地是奈及利亞博爾諾州的首府邁杜古裡。其名稱來源於當地居民以豪薩語對其的稱呼Boko Haram,意思是禁止西方的教育。

奈及利亞雖然是沿海國家

但沿海、沿河、內陸草原的差異很大

博科聖地則誕生在最為內陸的區域▼

要了解這一組織的誕生,就必須清楚奈及利亞的特殊國情。1960年,奈及利亞從西方殖民主義的控制中獨立出來,其國民宗教則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伊斯蘭信徒佔到人口比的47%,基督徒大約33%,其他土著宗教20%。此外,該國擁有兩百多個部族,其中豪薩—富拉尼人、約魯巴人和伊格博人,是其國內的三大主體族群。

其實從民族語言來看,奈及利亞的族群版圖相當複雜

在這麼多民族裡,三大族群佔了人口的70%+

拉各斯一城的人口就達到1000W+▼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族群在尼日和查德也廣泛分布,具有十分突出的跨界背景。可想而知,一方動亂,很容易產生連鎖反應。而很不巧的是,三大主體族群之間長期相互爭奪國家權力,各自都通過拉攏自身區域內的其他族群來壯大自己。在種族政治的泥潭中,奈及利亞國家政府缺乏起碼的權威,國內邊遠地區社會也因此動蕩不斷。

語言不通、信仰不同、族群之間還常有過節

那肯定是選自己族群的,就要比誰人數多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Gregade)▼

1966年,伊格博人掌控的軍方勢力為打擊其他兩大主體族群控制的文官勢力,通過周密、血腥的武力手段,掌握了國家政權。但不到半年,這個軍政府就被豪薩—富拉尼人推翻,國內就此陷入長達三年的內戰,死傷上百萬人,39年間發生了10多次政治動蕩。

這場戰爭又被稱為比夫拉戰爭

相當於奈及利亞的南北戰爭

物質上的損失是巨大的,心理上的裂痕則更為持久▼

在社會的高度混亂無序中,軍隊武器大量流出,各地準軍事化的民兵組織相繼出現。這就為博科聖地的產生提供了分裂的社會溫床和武裝基礎。而在博科聖地興起的奈及利亞北部,因為缺少石油(都在南部地區),發展十分落後,飽受貧困和高失業率的困擾。在博爾諾州,青年文盲率達到83%,甚至一半的孩子都沒有上過學,腐敗問題也極其嚴重。

幾內亞灣沿岸國家,第一桶金還是要靠石油

奈及利亞國內前五大城市,四個是在南方

(拉各斯人口比後面加起來都多,首都阿布賈在中部)

無論是財富的源頭還是分配財富的大城市

北方都毫無優勢▼

此外,1979年憲法規定,可根據不同地區情況實行伊斯蘭教法、現代法律和傳統的習慣法。北方地區因為穆斯林人數的眾多和西方殖民主義利用宗教對該國的分裂,最終於1999年全面伊斯蘭化。

阿布賈國家清真寺(又稱奈及利亞國家清真寺)

附近就有一座國家基督教中心

便是南北宗教差別在首都建築上的表現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tfie Sahid)▼

首都阿布賈的國家清真寺與國家基督教中心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極為激進的社會環境,一些改變不了貧窮現狀的北部群眾,就開始依靠宗教勢力「合法」的採取暴力手段達到目的,這就為博科聖地的產生提供了民意基礎。更直接的是,在三大主體族群之外,各個少數族群間的暴力衝突更為頻繁。在北方人數較多且在奈及利亞歷史上建立過王朝的卡努裡人坐不住了,主體族群對其的壓迫和卡努裡人社會地位的低下,使該族群對歷史上的輝煌時刻十分嚮往,對現狀也產生極為強烈的不滿。

也是一個生產沙漠穆斯林騎士的族群

(關於奈及利亞東北部騎兵戰士的郵票)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rendan Howard)▼

於是,奈及利亞北部形成以卡努裡人為代表的東北勢力,和以豪薩—富拉尼人代表的西北勢力,博科聖地的大部分成員便是卡努裡人。

雖然卡努裡人人數較少

但是佔據了奈及利亞東北部相當一塊地盤▼

1995年,一個名叫阿布巴卡爾·拉萬的宗教學者創立了博科聖地的前身——穆斯林青年組織。因其意識形態較為溫和保守,故而並未受到政府的足夠重視,發展逐漸壯大,並且招募到了後來該組織的創建者——穆罕穆德·優素福。到2002年,趁著大頭領拉萬前往沙特學習伊斯蘭教,優素福憑藉長期積累的影響力,以及極具才華和煽動性的演講,奪得了對穆斯林青年組織的領導權,並以清除腐敗的理由將一大批不忠於自己的高層幹部驅逐出去,實現了對內部事務的完全控制,並宣布建立博科聖地。

穆罕穆德·優素福,這應該是最終被捕後的樣子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個組織以宗教為武器,大作反西方宣傳,迅速吸引了大批生活不如意的追隨者。隨後,優素福開始與當地的政治人物建立密切聯繫來尋求庇護,擁有較高名望的博爾諾州參議員謝裡夫、博爾諾州州長卡查拉成為兩個主要的代表。但和政府關係過於密切,使優素福的下屬認為其過於軟弱。於是,組織內以穆罕默德·阿里為首的激進人士在2003年成立了「先知追隨者」的組織,在得到蓋達組織的直接培訓和幫助之後,開始不斷攻擊當地政府機構。12月,該組織成員就多次突襲當地警察局,經過一個月的激烈交火,包括阿里在內的70餘名「先知追隨者」成員死亡,優素福也因此受累被政府通緝,逃亡沙特避難。由此博科聖地中的極端派開始掌權,準備進行大規模報復,僅2004年就發生5起針對警察的嚴重恐怖襲擊,造成上千人死傷,博科聖地也正式引起奈及利亞政府的高度重視。此時的優素福看到了機會,立刻回到國內,希望整肅一盤散沙的博科聖地,並在第一時間呼籲和平,贏得了政府的信任。但政府支持優素福的目的在於控制博科聖地,並利用該組織打擊異己,優素福也對政府對伊斯蘭教的三心二意表示憤怒。當2005年9月震驚伊斯蘭世界的穆罕穆德肖像漫畫事件爆發後,政府的親西方態度、對事件的重視不足,直接引發優素福與政府關係的惡化,雙方衝突不斷。

09的動亂,涉及區域已經不只是博爾諾州的邁杜古裡了

周邊幾個州和大城市都有發生

(博爾諾州-邁杜古裡仍是最嚴重的的)▼

到2009年7月,優素福發表「致奈及利亞聯邦政府的公開信」,表明要在當地建立伊斯蘭政權的抱負,開始與政府進行全面對抗。到8月,這場起義造成了超過1100人死亡,甚至優素福也被政府安全部隊打死。

可能是他最後的畫面

(圖片來自:youtube@SaharaTV)▼

靈魂人物被打死,博科聖地豈能善罷甘休?於是,激進的該組織新領導人阿布巴卡爾·謝考就開始進行了血腥復仇。2009年,時年35歲的謝考頗具學識,而且十分成熟冷靜,不僅是組織內的資深會員,更因為其卡努裡人的身份,在博科聖地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優素福也十分忠心。

阿布巴卡·謝考(Abubakar Shekau)

(圖片來自:wikipedia@Abubakar Shekau)▼

為了不斷壯大該組織,謝考不斷提高成員的待遇(比如在尼日招募下屬時,以現金形式一次性支付5萬奈拉),而且發布宣傳公告「炸死的人越多,薪酬就越高」。血腥與金錢合體,很快吸引了很多貧困失業且極端化的青年加入。在謝考的努力聯絡和拉攏下,該組織擁有眾多同情者和支持者,甚至涉及行政人員、軍方和商界。雖然他們並未加入其中,但卻長期為博科聖地提供保護或資助,因為他們對社會現狀也十分不滿,希望藉助該組織來亂中取利。

2014年博科聖地襲擊中的受害者

(圖片來自:wikipedia@VOA)▼

打好基礎之後,大換血後的博科聖地開始了頻繁的恐怖主義襲擊:2010年12月,首都阿布賈的一個市場發生炸彈襲擊,造成130人死亡;2012年1月20日,該國北部最大城市卡諾市發生連環爆炸與槍擊事件,至少80人死亡;2014年,博科聖地在「伊斯蘭國」的鼓舞下,共殺害1000多人;2015年3月7日,該組織領導人謝考在推特上宣布效忠「伊斯蘭國」,成為西非最具影響力的恐怖組織。

政府對博科聖地的態度是堅決打壓,並積極與查德和喀麥隆等周邊國家展開合作。最新的一次大規模作戰便是2019年9月,政府軍隊對位於查德湖地區的一處據點實施聯合打擊。

博科聖地所在的區域也臨近喀麥隆和查德邊疆地區

(卡努裡人的分布其實也地跨三國)

以查德湖為中心的查德湖區往往就成為三不管地帶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Anton Shahrai)▼


但作用並不顯著,其原因在於奈及利亞南北發展失衡問題十分嚴重,選舉腐敗、治理腐敗層出不窮,幾大族群間仍然互相爭奪,當地政府武裝遊而不擊,博科聖地得以在各個失控板塊間快速轉移、持續發展。該恐怖組織的反政府能力也通過實戰得到不斷增強,同時,近年來該組織與周邊的恐怖組織也實現了情報共享,並且相互支持,已經成為困擾奈及利亞政府的頭疼難題。

邁杜古裡衝突中的難民

(圖片來自:wikipedia@VOA)▼

總之,博科聖地的產生和發展基於奈及利亞混亂、分裂的社會環境,同「伊斯蘭國」的產生相似。而其與政府關係的對立,則源自權力分配不均,貧窮落後的該國北部地區又成為這一組織的立足之地。當前,該組織已從最初力量弱小的極端組織成長為一個政治主張明確、成熟規範、影響很大的恐怖組織。要通過正當方式終結這場恐怖噩夢,需要奈及利亞政府努力做好國內的民生工程,加強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並與國際社會合作起來,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勢力。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mszealand

相關焦點

  • 博科聖地 -- 這應該是非洲最囂張的恐怖組織...
    他們帶給周邊國家極大的痛苦  --- 博科聖地。  在去年,奈及利亞政府兩次宣布已經戰勝博科聖地但不幸的是,「戰敗」的博科聖地卻沒有銷聲匿跡,直至今日還給當地人民帶來各種苦難 今天,事兒君想跟大家說說非洲各國政府跟博科聖地鬥爭的故事...
  • 奈及利亞謎團「博科聖地」
    >  「博科聖地」是活躍於奈及利亞東北部地區的一個伊斯蘭恐怖組織。「伊扎拉社團」最初與州政府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因此「博科聖地」也能與政府和平相處。這一時期,「博科聖地」一直接受來自當地政府官員和富有的薩拉菲主義者的資助。  最初的7年中,「博科聖地」的活動基本都以和平方式進行。優素福希望建立一個「先知之王國」,開始逐漸隔離於社會,把活動重心放到偏遠的東北地帶,之後逐漸顯現出暴力跡象。
  • 「200名特別獵人」加入打擊博科聖地的軍事行動
    自2009年以來,奈及利亞軍隊和其他安全部隊一直在奈及利亞北部與博科聖地組織作戰。
  • 南非僱傭軍為何最近要猛批布哈裡應對博科聖地做法
    最近一段時間,奈及利亞頻頻發生的博科聖地襲擊事件,讓人們對這個所謂的「非洲最大經濟體」有了全新的認識。實際上,這些年來,奈及利亞的這種糾紛一直就沒有消停過。一名南非的僱傭軍,在奈及利亞參與了針對博科聖地的鬥爭。他表示,奈及利亞總統布哈裡應對博科聖地的做法,本身就大有問題。這名僱傭兵巴羅(他曾經是南非軍隊的指揮官之一)指出,布哈裡對外宣稱「從技術角度上講,博科聖地已經被打敗了」;但實際上博科聖地仍然連連出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破壞。
  • 2019年非洲恐怖指數排名!非洲正成為全球反恐最前線!
    總部位於奈及利亞的恐怖組織「博科聖地」和索馬利亞的青年黨被列為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四大組織之一。奈及利亞聯合多個非洲國家組成的部隊開展一系列打擊極端組織「博科聖地」的行動,在2019年前8個月裡,共擊斃615名恐怖分子。聯合部隊自今年11月初以來展開了新的軍事行動,在馬裡和布吉納法索交界地帶的軍事行動中,繳獲了一批武器、通信設備及車輛。
  • 2019年度十佳非洲特種部隊竟然是?
    三名倖存的恐怖分子也被逮捕,使得阿爾及利亞特別幹預小組躋身非洲十大最佳特種部隊之列。奈及利亞海軍特別舟艇部隊也被部署在內部安全任務中,特別是針對臭名昭著的博科聖地教派和尼日三角洲武裝分子。博科聖地的指揮官們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的固執和頑強,即使這樣的狠人也經常向武裝分子發出警告,要求他們避免與AFSF發生衝突。
  • 非洲第一大國喜提翼龍無人機,當地媒體難掩興奮之情
    即將交付尼空軍的141號翼龍2很多網友可能對奈及利亞在非洲的地位有疑問,但目前的奈及利亞的確是非洲第一大國。其經濟總量在2016年超過了南非,2019年的GDP更是排名世界第26位,它也是目前非洲唯一一個GDP超過4000億美元的國家,比非洲第二名的南非多了近1000億美元。另外,奈及利亞也是非洲的人口大國,其總人口超過2億,所以勞動力充足,再加上該國礦產豐富,又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只要政局穩定,發展起來就很容易。當然經濟發展起來了,軍備建設自然也就需要配套。
  • 【非洲戰爭】奈及利亞極端組織攻城掠地 過去1周2千多人亡
    1月12日,奈及利亞伊斯蘭極端武裝組織「博科聖地」繼續控制巴加。有消息稱,在過去的一周的交戰中,衝突至少已造成2000多人喪生。
  • 國產ST-1輪式突擊炮揚威,在非洲大草原所向披靡,美顧問目瞪口呆
    日前,一款國產ST-1輪式突擊炮獲取了非洲大國奈及利亞的青睞,並在後續實測中展現出了強大的性價比優勢。據悉,當地的美國軍事顧問對此大感意外,已被上述情形所震懾。比如為打擊盤踞境內的博科聖地武裝組織,該國對飛行員開展彩虹-3A無人機專業化操控培訓,並大批量採購部署了該款無人機。在軍事專家看來,尼方採購的武器非常具有實用性,能夠有效摧毀並消滅反叛勢力的陣地和裝備,滿足了在非洲大草原執行長距離奔襲作戰的現實需求。
  • 非洲往事丨為什麼非洲國家的版圖都跟在地圖上鬧著玩兒似的?
    奈及利亞北部伊斯蘭恐怖組織博科聖地的活動範圍。西方人的到來,生硬地打斷了非洲本土民族和國家的發展融合進程,為非洲人留下了無盡的衝突,動蕩和矛盾。當我們作為一個第三者,在嫌棄非洲人貧窮、落後,似乎只知道打打殺殺的時候,不知會不會想起,究竟誰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知會不會想起,許多人所仰慕甚至崇拜的歐洲國家,他們的文藝,浪漫,奢華,還有小清新,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非洲人和其他殖民地人民數百年的苦難和不幸之上。 非洲人也在嘗試著解決殖民者留下的問題。
  • 阿聯已向奈及利亞交付中型無人機 積極拓展非洲市場
    尼空軍參謀長奧拉達約·阿馬索2月8日視察了空軍第171中隊,該中隊部署在尼東北部的蒙古諾地區,近期該部隊參與了政府軍對博科聖地的反恐軍事行動。在照片的左側,顯示出有至少一架進口的Yabhon Flash-20無人機的垂尾(紅框),停放在機庫內。
  • 從埃塞前駐華大使之死看非洲安全問題
    這個不幸事件,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非洲一段時期以來的安全形勢。也許是個巧合,2020年年底,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發表了題為《2021年值得關注的10個衝突》的文章。在此文羅列的10個值得關注的衝突中,非洲國家和地區就佔了4個,其中就有埃塞,另外3個是索馬利亞、利比亞和薩赫勒地區。儘管非洲的總體安全形勢並非此文說的那般不堪,但非洲的安全問題,又為國際社會所廣泛關注。
  • 非洲運輸大隊長!坦克、皮卡和中國防雷車說丟就丟
    當然在戰火紛飛的非洲大陸上,自然也少不了運輸大隊長的出現,他就是奈及利亞軍隊。眾所周知的是,奈及利亞雖然依靠境內豐富的石油出口成為了在非洲經濟發展還算過得去的國家,不過其國內始終面臨各種反政府武裝與恐怖組織的侵襲,安全環境受到考驗。
  • 出生於非洲哪一個國家,你會更幸運一點兒?
    塞席爾、模里西斯,毫無疑問,這兩個蜜月度假勝地是非洲最好的兩個國家。但塞席爾和模里西斯雖然地處非洲,卻並不是黑人的國家。北非,無疑是明智的選擇。這裡屬於阿拉伯世界,你出生之後大約就是一個穆斯林了,終生會受到穆斯林文化的薰陶。這些國家除了利比亞因為內戰較為混亂外,其他四個國家都還相對穩定,人均GDP都位居非洲前列,原因無非是因為這裡有石油,而且與發達的歐洲隔海相望。但北非也不是黑人的國家。
  • N°004|法國在非洲薩赫勒地區反恐行動中的角色
    2021新年前後,在非洲薩赫勒地區馬裡反恐行動中,5名法國士兵相繼遇襲身亡,法國總統馬克龍再次重申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心。然而,法國自2013年在該地區開展反恐行動以來,增兵不斷,成效卻難言顯著,甚至有50名士兵罹難,人們不禁質疑反恐行動的有效性、質疑法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 劉中偉:美國川普政府非洲政策的特點、內容與走向
    2020年2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開啟了為期六天的非洲之行,先後訪問了塞內加爾、安哥拉和衣索比亞三國,推銷美國的非洲政策。二是以戰略「標新」掩飾其投入不足。川普政府為全面闡述對非政策主張,修正歐巴馬時期的美國非洲政策,同時追趕其他大國在非洲的步伐,於2018年12月推出了新非洲戰略。川普的新非洲戰略勾勒了美國非洲政策的總框架並具有三個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