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恐怖組織,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橫行阿富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蓋達組織」,以及2014年以來攻城略地甚至建立「國家」的「伊斯蘭國」。他們都以殘暴血腥的手段、恐怖襲擊的方式被世人所熟知。而在非洲西部的奈及利亞,一支名叫「博科聖地」的恐怖組織也是家喻戶曉,其殘忍程度更是不亞於其他恐怖組織。2011年到2017年,因該組織發動恐怖襲擊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多達1.7萬人,甚至有人稱其為「奈及利亞的塔利班」。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
提起恐怖組織,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橫行阿富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蓋達組織」,以及2014年以來攻城略地甚至建立「國家」的「伊斯蘭國」。
他們都以殘暴血腥的手段、恐怖襲擊的方式被世人所熟知。
而在非洲西部的奈及利亞,一支名叫「博科聖地」的恐怖組織也是家喻戶曉,其殘忍程度更是不亞於其他恐怖組織。2011年到2017年,因該組織發動恐怖襲擊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多達1.7萬人,甚至有人稱其為「奈及利亞的塔利班」。
奈及利亞的博科聖地
可能是在中文世界出鏡最多的非洲恐怖組織了▼
博科聖地作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成立於2002年,誕生地是奈及利亞博爾諾州的首府邁杜古裡。其名稱來源於當地居民以豪薩語對其的稱呼Boko Haram,意思是禁止西方的教育。奈及利亞雖然是沿海國家
但沿海、沿河、內陸草原的差異很大
博科聖地則誕生在最為內陸的區域▼
要了解這一組織的誕生,就必須清楚奈及利亞的特殊國情。1960年,奈及利亞從西方殖民主義的控制中獨立出來,其國民宗教則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伊斯蘭信徒佔到人口比的47%,基督徒大約33%,其他土著宗教20%。此外,該國擁有兩百多個部族,其中豪薩—富拉尼人、約魯巴人和伊格博人,是其國內的三大主體族群。其實從民族語言來看,奈及利亞的族群版圖相當複雜
在這麼多民族裡,三大族群佔了人口的70%+
拉各斯一城的人口就達到1000W+▼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族群在尼日和查德也廣泛分布,具有十分突出的跨界背景。可想而知,一方動亂,很容易產生連鎖反應。而很不巧的是,三大主體族群之間長期相互爭奪國家權力,各自都通過拉攏自身區域內的其他族群來壯大自己。在種族政治的泥潭中,奈及利亞國家政府缺乏起碼的權威,國內邊遠地區社會也因此動蕩不斷。語言不通、信仰不同、族群之間還常有過節
那肯定是選自己族群的,就要比誰人數多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Gregade)▼
這場戰爭又被稱為比夫拉戰爭
相當於奈及利亞的南北戰爭
物質上的損失是巨大的,心理上的裂痕則更為持久▼
在社會的高度混亂無序中,軍隊武器大量流出,各地準軍事化的民兵組織相繼出現。這就為博科聖地的產生提供了分裂的社會溫床和武裝基礎。而在博科聖地興起的奈及利亞北部,因為缺少石油(都在南部地區),發展十分落後,飽受貧困和高失業率的困擾。在博爾諾州,青年文盲率達到83%,甚至一半的孩子都沒有上過學,腐敗問題也極其嚴重。幾內亞灣沿岸國家,第一桶金還是要靠石油
奈及利亞國內前五大城市,四個是在南方
(拉各斯人口比後面加起來都多,首都阿布賈在中部)
無論是財富的源頭還是分配財富的大城市
北方都毫無優勢▼
阿布賈國家清真寺(又稱奈及利亞國家清真寺)
附近就有一座國家基督教中心
便是南北宗教差別在首都建築上的表現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tfie Sahid)▼
首都阿布賈的國家清真寺與國家基督教中心
(圖像來自:google map)▼
也是一個生產沙漠穆斯林騎士的族群
(關於奈及利亞東北部騎兵戰士的郵票)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rendan Howard)▼
雖然卡努裡人人數較少
但是佔據了奈及利亞東北部相當一塊地盤▼
1995年,一個名叫阿布巴卡爾·拉萬的宗教學者創立了博科聖地的前身——穆斯林青年組織。因其意識形態較為溫和保守,故而並未受到政府的足夠重視,發展逐漸壯大,並且招募到了後來該組織的創建者——穆罕穆德·優素福。到2002年,趁著大頭領拉萬前往沙特學習伊斯蘭教,優素福憑藉長期積累的影響力,以及極具才華和煽動性的演講,奪得了對穆斯林青年組織的領導權,並以清除腐敗的理由將一大批不忠於自己的高層幹部驅逐出去,實現了對內部事務的完全控制,並宣布建立博科聖地。穆罕穆德·優素福,這應該是最終被捕後的樣子
(圖片來自:wikipedia)▼
09的動亂,涉及區域已經不只是博爾諾州的邁杜古裡了
周邊幾個州和大城市都有發生
(博爾諾州-邁杜古裡仍是最嚴重的的)▼
到2009年7月,優素福發表「致奈及利亞聯邦政府的公開信」,表明要在當地建立伊斯蘭政權的抱負,開始與政府進行全面對抗。到8月,這場起義造成了超過1100人死亡,甚至優素福也被政府安全部隊打死。可能是他最後的畫面
(圖片來自:youtube@SaharaTV)▼
靈魂人物被打死,博科聖地豈能善罷甘休?於是,激進的該組織新領導人阿布巴卡爾·謝考就開始進行了血腥復仇。2009年,時年35歲的謝考頗具學識,而且十分成熟冷靜,不僅是組織內的資深會員,更因為其卡努裡人的身份,在博科聖地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優素福也十分忠心。阿布巴卡·謝考(Abubakar Shekau)
(圖片來自:wikipedia@Abubakar Shekau)▼
2014年博科聖地襲擊中的受害者
(圖片來自:wikipedia@VOA)▼
博科聖地所在的區域也臨近喀麥隆和查德邊疆地區
(卡努裡人的分布其實也地跨三國)
以查德湖為中心的查德湖區往往就成為三不管地帶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Anton Shahrai)▼
邁杜古裡衝突中的難民
(圖片來自:wikipedia@VOA)▼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msze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