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進M26「潘興」坦克內部 因「虎」而生 美國第一種成熟坦克型號

2021-12-10 hawk26講武堂

在烏拉爾礦業和冶金公司(UGMK)軍事裝備博物館內,M26「潘興」坦克絕對算得上重量級展品。


博物館內的M26「潘興」坦克。

M26「潘興」重型(中型)坦克是美國第一輛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成熟的坦克型號,儘管一些專家稱「謝爾曼」是最好的坦克,但是它距離技術成熟的現代坦克還有相當的距離。美國儘管有很多天才的設計師和工程師,但他們對坦克本質的理解都太晚了,不得不說,二戰時期美軍裝備的,包括「謝爾曼」在內的絕大多數坦克技術都不成熟,作戰性能非常普通。


M26「潘興」與以往的美國坦克有著很大的差異。

M26「潘興」以前的美國坦克,發動機和變速箱都是分別設置的,中間通過傳動軸進行連接,這就造成了坦克外形非常高大。在設計M4「謝爾曼」之前,美國設計師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由於設計思想的局限,依舊沿用了M2、M3的動力設計,以及平衡式懸掛系統。


「潘興」的首要目標就是擊毀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

很快,美軍發現現役坦克根本無法擊穿德軍裝備的「虎」式重型坦克,於是啟動了M26「潘興」重型坦克的研製計劃。正是在「潘興」坦克上,美國首次採用發動機、變速箱後置布局,扭杆懸掛系統,並配備90mm長身管主炮。此時的「潘興」重型坦克成為了一輛真正成熟的現代坦克。


沒想到,「潘興」卻在朝鮮戰場上,迎來了真正的對手。

問題是,當M26「潘興」抵達歐洲戰場時,戰爭已經接近尾聲。那麼問題出現了,德國戰敗後,誰會成為M26「潘興」的敵人?鑑於當時美國對蘇聯的敵視態度,這個敵人很快就決定了,那就是蘇聯當時最出色的中型坦克T-34/85。



可以看到這座博物館收藏了不少歐美武器裝備。

根據美軍的數據,在韓戰期間,M26與T-34/85的戰鬥中,自身損失6輛,擊毀29輛朝鮮坦克。而根據朝鮮方面的數據,有11輛M26被擊毀,自身損失17輛。需要提醒的是,根據當時的劃分方法,M26是重型坦克,T-34/85是中型坦克,因此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鬥。


M26高度2.78米,比「謝爾曼」的2.97米要低。


這輛坦克是以當時美軍唯一的陸軍特級上將約翰·約瑟夫·潘興命名的,他曾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遠徵軍的司令。1942年5月25日,M26「潘興」的研製工作正式開始,設計需求中特別指出,新型坦克高度應該更低矮,戰鬥全重與「謝爾曼」相當,並配備更好的裝甲。


「潘興」的車體外形比「謝爾曼」更簡單。

為此,將傳動裝置布置在尾部,戰鬥艙不再有貫穿前後的傳動軸。此外,美軍提出將全部車體布置在履帶之間,這樣取消了履帶上方的車體,因此顯著降低了車體部分的重量,在保持重量不變的前提下,有助於加強前部的裝甲厚度。


駕駛員艙蓋上的潛望鏡。

1942年5月,通用汽車公司接到了製造新型坦克(T20)原型車的訂單,成為第一家研製新型坦克的企業。1942年9月,克萊斯勒(T22)、通用電氣(T23)參與了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所有參與競標的企業,必須向美軍提供兩輛原型車進行測試。


M26採用新型雙銷履帶。

通用電氣是第一個提交新型坦克原型車的企業,1943年1月,第一輛T23駛入測試場,兩個月之後,第二輛T23交付美軍測試。這種坦克保留了垂直螺旋彈簧懸掛(VVSS),這為整個研製工作贏得了時間。T23採用機械變速箱,發動機的動力經過變速箱傳送給主動輪。

1943年5月,第一輛T20原型車交付測試,通用汽車在這種新型坦克上採用了Tork Matic 30-30V液壓機械自動變速箱。

1943年6月,T22原型車的測試開始。克萊斯勒並沒有改進傳動系統,只是簡單地將其移動到車尾。簡單地說,克萊斯勒變速箱就是M4A3「謝爾曼」變速箱的改進型。



M26的隨動輪與負重輪相同,這成為後來的美國坦克一大特點。

三種原型車都採用帶垂直穩定器的M1型76mm 52倍徑主炮,具有良好的穿甲性能。同時保留了12.7mm高射機槍,車組成員5人。T23重32.9噸,T22重31.4噸,T20重29.8噸。在測試中,最終的T23表現出良好的機動性,最高速度達到56千米/小時,T20最高速度48千米/小時,T22隻有40千米/小時。


除了扭杆懸掛之外,部分負重輪的平衡肘上方還有彈簧限位器。

一切似乎都非常順利,美軍訂購了250輛新型坦克,通用電氣準備開始批量生產。此時,美軍在突尼西亞遭遇了德國「虎」式重型坦克。美軍新型坦克配備的主炮根本無法擊穿「虎」式重型坦克的正面裝甲,於是美軍放棄了新型坦克的生產計劃。


M26車體右側有一挺7.62mm前列機槍,這挺機槍由機電員控制。

於是,美軍命令在新型坦克上配備90mm主炮,後來確定為M3型。此外,還增加了正面裝甲厚度,兩輛原型車被命名為T25和T26。與T20相比,正面裝甲從76mm增加到102mm,這樣就導致了T25重量達到36.7噸,T26重量超過了40噸。如果在以前,美軍會表示自己不需要這種重型坦克,他們無法使用這樣重的坦克取代「謝爾曼」。但是,「虎」式重型坦克的出現,讓這些反對的聲音都消失了,前線的美軍需要可以擊毀德國坦克的重型裝備。



機電員位於車體右前方,這是機電員艙蓋上的潛望鏡蓋板。

經過考慮,決定使用Tork Matic液壓機械自動變速箱取代傳統的機械變速箱,這就是T25E1和T26E2。這兩輛原型車由密西根州格蘭德布蘭卡的通用汽車工廠生產,Т25Е1重31.8噸,Т26Е1重36.9噸。測試結果讓美軍對懸掛系統的表現不滿意,對於重型坦克而言,彈簧懸掛顯然已經不合適。最終決定,採用扭杆懸掛,這不僅簡化了懸掛的生產和維護,還保證了重型坦克的可靠性。


M26戰鬥全重41.9噸。

「謝爾曼」履帶寬483mm,在採用扭杆懸掛之後,負重輪可以更寬,履帶寬度自然可以不受限制。T25E1依舊沿用483mm寬的履帶,T26E1則採用610mm寬的履帶。在接下來的測試中,T26E1的懸掛系統比更輕的T25E1的可靠性更好,加上諾曼第登陸戰役的實戰經驗,美國軍方對T25E1已經沒有了興趣。



M26「潘興」的整體布局與當時的蘇聯坦克相比,互有優勢。


兩輛坦克的炮塔其實都是T23炮塔的改進型,只不過增加了一個尾艙。很多資料將T25E1和T26E1的尾艙稱為放置炮彈的部分,其實這並非其主要原因。事實上,這個部分就是為了平衡前部較重的火炮。兩個炮塔只有在炮盾上有細微的區別,兩個炮盾型號都是T99,但T26E1上的是T99E1,厚度達到114mm,比T25E1安裝的T99更厚一些。


M26車尾,可以看到炮管固定架和炮塔尾艙。


閱讀當時美軍將領的回憶錄,就會發現當時軍方並不想裝備這種坦克,他們在儘可能拖延裝備速度。儘管他們的想法很牽強,卻是可以理解的。儘管「謝爾曼」已經落後,無法對抗德軍坦克,但它們可以作為一款成功的步兵坦克。由於M36「傑克遜」這樣的坦克殲擊車裝備了與「潘興」完全相同的主炮,而且可以利用「謝爾曼」生產線製造大批的坦克殲擊車,M26則要建設全新的生產線。1944年6月29日,這種坦克坦克被劃為重型坦克,這極大限制了它的戰鬥任務。



鑽進這輛M26「潘興」的炮塔,可以看到很多內部設備被拆除,並有明顯的戰鬥損傷。

事實上,T26E1的所有測試工作在1944年春就已經完成,但美軍並沒有宣布列裝。當德國「虎」式重型坦克將「謝爾曼」打成滿地零件、坦克殲擊車因為裝甲薄弱無法應戰時,美軍高層終於意識到前線需要T26E1。於是,這種坦克便不再受到任何阻攔,立刻被賦予M26「潘興」的編號,準備派往歐洲戰場。1945年初,當第一輛M26「潘興」抵達歐洲時,為了方便指揮,它被劃為中型坦克。



炮尾中彈受損嚴重,通過炮膛可以看到天空。

車體布局非常傳統,從前至後分別是駕駛艙、戰鬥艙、動力艙。車體本身是焊接的,但部分採用鑄造或軋制,比如車體前部和炮塔就是鑄造的。在駕駛艙,左側為駕駛員,右側為機電員,兩人中間是散熱風扇。兩人都有獨立的艙蓋,艙蓋上安裝M5周視潛望鏡。機電員操縱7.62mm前列機槍,不過這挺機槍並沒有安裝瞄準裝置,因此需要通過潛望鏡根據曳光彈的彈道進行修正。


主炮左側安裝並列機槍。

需要說明的是,機電員同樣有全套駕駛裝置,而且坦克的儀錶盤安裝在兩人中間,方便兩個人使用,因此機電員完全可以叫做「副駕駛」。兩人的座椅經過特殊設計,可以調節高度,以便開艙駕駛時將身體探出車外。


戰鬥艙左側為裝填手,可以看到炮彈固定架,從他的位置可以看到前面的駕駛艙。

戰鬥艙是其他車組成員的位置,主炮右側是車長。他有一個指揮塔,四周安裝了六個潛望鏡。另外,車長艙蓋上還有一個M6周視潛望鏡。車長前方就是炮手,他使用M71C瞄準鏡進行射擊。炮手可以通過一個M8A1潛望鏡觀察外界情況。炮塔左側是裝填手,他同樣可以通過潛望鏡觀察車外的動靜。


駕駛員座位,前方的車體被切割處理,蘇聯方面通過這樣的方式測量裝甲厚度。

主要武器是一門M3型90mm 50倍徑主炮,一挺M1919A4型7.62mm機槍,一挺M2HB型12.7mm高射機槍。車長和裝填手都可以操縱高射機槍,不過部分型號並沒有安裝高射機槍。


機電員前方就是前列機槍,同時他有全套駕駛裝置。


M26「潘興」攜帶70發炮彈,7.62mm彈藥5000發,12.7mm彈藥550發。另有裝填手操縱的位於炮塔頂部的51mm煙霧彈發射器,備彈12發。



駕駛員和機電員之間安裝儀錶盤的固定架。

由於生產批次的不同,M26「潘興」的電臺有很多配置方案。大多數配備SCR-528電臺(VS 603接收機和VS 604發射機),安裝在炮塔後部,不僅可以與指揮部聯絡,還能夠提供車組內部通話。連長車則配備SCR-508電臺,增加了一臺VS 603接收機。營長車配備SCR-506電臺,安裝在裝填手前面的固定架上。


拆除了炮長的瞄準鏡,只能看到部分控制手柄。

採用福特GAN V形八缸發動機,是福特GAA發動機的改進型,發動機高度有所降低,使用80辛烷值汽油,2600轉時功率為500馬力。配備Tork Matic液壓自動變速箱,三個前進檔,一個倒車檔。



俯仰機構直接在炮身下方,右側則是轉動炮塔的手柄。

「潘興」兩側各有六個負重輪,尺寸660×152mm,13齒主動輪位於車體尾部,隨動輪位於車體前部。負重輪通過平衡軸與扭杆相連。此外第1、第2、第5、第6負重輪的平衡肘上配置了額外的減震器。



主炮左側的炮彈架,裝填手可以隨時取用。

二戰中,只有20輛M26「潘興」參戰。1945年2月28日,「潘興」終於在埃爾斯多夫鎮附近碰到「虎」式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率先開火,擊毀了一輛美軍坦克,隨後「潘興」擊毀了「虎」式重型坦克和幾輛IV號中型坦克。



炮塔內側的傷痕。

M26「潘興」性能參數:

車體長:6208mm

炮向前長:8090mm

車體寬:3505mm

全高:2769mm

離地間隙:440mm



被拆空的發動機艙。

車體前部裝甲:102mm / 46°

車體側面裝甲:51~76mm / 0°

炮塔側面裝甲:51mm / 0~30°

底部裝甲:13~25mm

炮塔前部:102mm / 0°

炮盾:114mm



M26炮塔尾艙內部。

爬坡:30°
越矮牆:0.9米
越壕溝:2.45米
涉水深:1.2米
最高速度:48千米/小時
續航裡程:120千米

鑽進「祖國母親在召喚」巨型雕像 沿著檢修通道 竟然攀爬到頭頂

鑽進「颶風」機場消防車 MAZ-7310魔改版 紅色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

鑽進美國M3A1裝甲偵察車 曾是二戰蘇軍重要裝備 贏得士兵喜愛

相關焦點

  • 全方位對比「M26潘興」和「虎式」坦克,誰才是二戰的坦克之王?
    但是這兩款坦克正式步入戰場的時間卻很晚。T26E3型在1945年1月才投入了20輛到戰場,而T26E4則是在1945年3月才少量投入到戰場。在二戰的戰場上這款坦克卻沒有出色的戰績,甚至可能都沒有摧毀過幾輛敵軍坦克。而這樣的性質就和「鼠式」坦克差不多了,在二戰的戰場總共才投入了幾十輛,並且沒有任何戰績可言。不把M26排在二戰坦克中的第一,難道有錯?
  • 二戰兵器全集|美國M26「潘興」重型坦克
    收錄於話題 #簡明二戰兵器全集-美蘇坦克 美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重型坦克的重要性,但一時只能將重點放在中型坦克以滿足戰場急需,尤其是M3和M4型坦克是重中之重。
  • 遊戲車輛揭秘第二十六期——M26「潘興」坦克
    美國從1943年4月開始研發能搭載90毫米坦克炮的新型坦克,而此時美國軍方高層對於是否需要90毫米炮的坦克存在爭議,畢竟M4坦克的升級潛力尚可且生產線十分成熟。研製計劃一直延遲到1944年,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發現M4坦克應對德三重型坦克部隊時處於極大劣勢,於是加快了研發進度。而在此期間歷經T20系列坦克的發展,T26重型坦克脫穎而出。
  • 小魯班-M26E1潘興坦克
    今天評測的是小魯班二戰系列新品,M26E1潘興坦克  潘興M26重型坦克是美軍專門為應付德軍虎式和豹式坦克設計的,它
  • 「巨人碰撞」的神話:「潘興」大戰「虎」式坦克的傳說與現實
    (遙控)裝甲營初期以三號坦克或三號突擊炮作為母體操縱遙控載具,1944年2月因實戰經驗而改配以虎式坦克,以強化防禦並藉較高車體擴大遙控視野。重建的第301(遙控)裝甲營預計滿編營部兩輛、3個連各10輛虎式坦克,但因虎式坦克已停產,最終配發戰場回修重整車及黨衛軍各重裝甲營換裝虎王式而淘汰下來的31輛虎式坦克。
  • 重甲前衛——美國M26坦克發展史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494篇原創文章,作者:Moskit。
  • 美軍的潘興坦克對虎式黑豹坦克:遲來的重坦仍有爭議
    3.謝爾曼坦克夠用論。M4謝爾曼坦克系列是當時美軍的主力坦克。有些軍官包括一些高級將領認為它足以抗衡德軍坦克。他們認為謝爾曼優於三號和四號坦克的早期型號,更何況在盟軍登陸諾曼第之後,遇到的許多德軍坦克甚至是德國在二戰初期繳獲的老式坦克,這更加支持了他們的看法。
  • 【講堂583期】美軍二戰高光時刻,野戰改裝的高性能武器,T26E4超級潘興坦克
    文|老白583 潘興坦克的發展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的M26
  • 二戰坦克系列盤點:美國篇
    第一種,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斯圖亞特坦克是盟國在二戰中使用最廣泛的輕型坦克M5「斯圖亞特」(Stuart tank)輕型坦克是二戰中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型坦克。在歐洲戰場使用它的英軍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名將斯圖亞特為M5坦克命名。同時在英國它還擁有「甜心」(Honey)這個很可愛的非官方名稱。而美國陸軍則僅用「M5輕型坦克」作為官方名稱。
  • 屠虎驅豹——(螢火蟲巡洋坦克)
    在他們春風得意之時,卻忽略了遠處揮舞著套馬索的美國牛仔。通用性極佳的美制M4中型坦克什麼都往上裝,往上改。就如同解放軍的59式中型坦克一般,魔改型號眾多。因為英軍的要求和限制條件,但實際上只有5種型號的「謝爾曼」裝備過17磅炮:M4、混裝車體M4、M4A3、M4A4和「灰熊」I型巡洋坦克。(辨別螢火蟲與謝爾曼的簡單方法:螢火蟲的炮口制退器、沒有航向機槍)。
  • 削薪鈍斧——M26潘興的朝鮮徵戰史
    美國陸軍特別技術小組「斑馬」帶著T26E3前往歐洲戰區進行了測試,具體可以見我的文章:虎豹殺手——T26E3坦克的歐洲徵戰史 在1945年時T26E3獲得了M26的標準編號以及「潘興」這個為人所熟知的名字。但這遠遠不是潘興身上惱人問題的終結:歐洲戰區的潘興表現出非常糟糕的可靠性,因自身動力系統故障的車輛遠遠多於被敵方炮火癱瘓的車輛。
  • 虎落平陽,虎式坦克真的低效不堪?(2.1)虎式坦克的首戰吃癟與否?為何不能輕以首戰吃癟叱虎?其他同類坦克首戰/初期就那麼好嗎?
    >首戰近衛坦克第34團在11月20日首戰損失了8/9輛kv85 重型坦克,44年春天1452 自行火炮團(為啥在自火團裡有這末多我也奇怪)在克裡米亞半島上更是有過單日損失8輛的悲劇(這會兒不算很早)初期也有kv85被653營繳了當牽引車的案例()Is1表示自己是能正面剛虎1的,所以我is1首戰比你虎多損失一輛
  • 虎王重型坦克
    第一種方案是將炮塔安裝在車體中央;另一種方案則是炮塔置後,發動機置中(就和現在的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差不多)。兩個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盤和車體以及其他部件,發動機都採用VK4501(P)樣車的汽油發動機(電傳動)。兩種方案極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機械部件的區別。不過由於最終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設計方案,波爾舍這兩種設計都只製造了木製模型。
  • 「潘興元帥」對「虎王」:德美重型坦克最後的對決
    4月7日,這個師的韋爾伯恩特遣隊非常幸運地接受了一輛新式坦克——T26E4「超級潘興」。這種重型坦克的名字源自美國唯一一個元帥(也譯作特級元帥)約翰·約瑟夫·潘興。潘興坦克是美軍為了對付虎式坦克研製的,而超級潘興是為了克制虎王坦克而生,它的主炮換成了T15E1長身管90毫米坦克炮,炮彈速度高達1173.48米/秒,能在1000米的距離擊穿30度傾角的215毫米裝甲。
  • 【矛和盾之爭】海量珍貴圖片告訴你二戰中最結實耐打的五種坦克
    其戰鬥室正面的裝甲厚度達250毫米,不僅超過了虎II坦克炮塔的最厚部位,同時也一舉超過了傳說中的巨無霸鼠式超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可以說是二戰期間最厚的裝甲了在當時即便是把距離放近到500米,盟軍中也沒有任何反坦克炮和坦克能夠正面打穿獵虎的裝甲。
  • 中美聯合研製美洲虎坦克始末(四):「美洲虎」主戰坦克的誕生
    3、「魟」式輕型坦克的炮塔,可以方便地安裝在多種型號的輕型坦克裝甲車輛上,其外形特徵也被用於「美洲虎」主戰坦克的炮塔設計。1988年5月,中方任命了洛陽的第一拖拉機廠副總工程師張思恰為總設計師,洛陽礦山機械廠副總工程師呂勇為副總設計師,一拖廠邊仁國為「美洲虎」坦克的底盤主任設計師,洛礦廠褚德寶為炮武主任設計師。這樣中方設計團隊在一機部軍工局副總工程師楊鶴群帶領下於1988年6月抵達美國密執安州(現譯為密西根州)沃倫市,同卡迪拉克·蓋奇公司的美方設計團隊一起開始了聯合設計。
  • 屠虎驅豹,「螢火蟲」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爭中後期的西方盟軍坦克令人產生了「火力貧弱」的印象。英軍皇家裝甲兵裝備的「螢火蟲」中型坦克卻是個反例。
  • 鑽進M24「霞飛」輕型坦克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測試樣車
    我們將跟隨這裡的工作人員尼基塔·克魯蒂科夫,鑽進這輛美國M24「霞飛」輕型坦克內部一探究竟。M24以「美國裝甲兵之父」阿德納·霞飛將軍命名,而其性能在當時同類型號中非常出色,被譽為「二戰中性能最出色的輕型坦克」。
  • 黑豹和虎王的 "剋星" 美國 M26 潘興坦克 | 科普知識
    M26潘興坦克(M26 Pershing),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時期的中型坦克,它延續了M3李和M4雪曼用美國名將命名的傳統
  • T-34與「虎」式坦克:蘇聯老兵講述被88mm炮彈擊中之後的遭遇
    對照上面「虎」式重型坦克裝甲示意圖,可以看出T-34/76必須衝到100米的距離上,才能有希望擊穿其正面裝甲。鑽進T-34內部 探訪二戰最強坦克還有哪些秘密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軍坦克車組逐漸成熟起來,他們的技戰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德軍坦克部隊開始感受到真正的壓力。蘇聯坦克兵對T-34/57又愛又恨?諸多因素讓「57神針」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