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常情,人人都有;人情之常,誰都顧念。但作為軍人,當人之常情遇上「國之大事」,有時就不一定能顧得上、顧得了。
眼下的這一輪改革,正是軍隊的大事、國家的大事。大事面前,戰友們有的因部隊撤編,失去了曾經放飛夢想、寄託理想的舞臺,正焦急地等待分流;有的因部隊移防,不得不舍下積累多年的生活基礎、人際關係,「扛著家庭」前往陌生環境;有的因部隊精簡,還要脫下這身鍾愛的軍裝,依依不捨地向軍旅告別……
誰不思前途?誰不念舊情?誰不顧家庭?這些都是人之常情。然而令人感動的是,這些共和國的軍人,別離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放棄城市的生活、團圓的幸福,把這情那情藏在心底,把這難那難拋諸腦後,毅然轉身踏上新的徵程。只因,人之常情遇上了「國之大事」。
改革大事,非一身一家可比。但人之常情的讓步,自古以來就是痛苦的抉擇、棘手的難題。
兩千多年前,公子成很難接受侄子趙武靈王倡導的胡服騎射。在公子成看來,原有的禮教包括服飾,都理應是「遠方之所觀赴」「蠻夷之所效」。他甚至斥責,胡服騎射是「變古之道,逆人之心」。從感情上講,公子成對正統乃至名教的維護,完全說得通。然而實際上,他卻成為趙武靈王推行改革的最大阻力。
雖然固執了點,公子成依然辨大局、識大體。當趙武靈王告訴他,變服騎射,是為了「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切不可「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時,公子成放棄情感上的難捨,第二天帶頭穿胡服入朝。
「百萬大裁軍」時,某師要交出去43個連隊。怎麼交?交出一支什麼樣的部隊?該師領導頗為躊躇。把好部隊交出去,情感上捨不得;把落後連隊當包袱甩掉,情理上說不通。期間,又有不少老首長、熟人和上級機關的同志打電話、遞條子,要求對某些幹部給予照顧。最後,師黨委統一認識:整編不單是減人數,而是要提高戰鬥力。他們堅持原則、忍痛割愛,交出去四十三個頂呱呱的連隊,每一個連隊都配備了頂呱呱的幹部。
顯而易見,公子成對正統服飾的捨棄,某師把最好的部隊交出去,看清的是大勢、維護的是大局。宋朝名將文天祥對這番道理說得極透徹:「國家罹難,理當誓死盡忠,正如父母久病,明知無效之治而治,乃人之常情,忠孝之極也。」
處在改革大潮下的官兵亦如此。某部幹部在石家莊服役,妻子在太原工作,長期兩地分居。一年前,妻子狠下心辭去工作,費盡周折在石家莊謀了一份職業。然而不久前,上級一紙命令,這名幹部又隨部隊移防太原。照常理來說,這樣的事讓人鬧心、讓人鬱悶。然而,軍人家庭也姓「軍」,雖然再次分居兩地,家人沒有對他說半個「不」字,沒有表現出一絲怨情。
軍人有兒女情長,但更有家國情懷。大事當前,他們掂得出輕與重、分得清大與小:利益面前,克己奉公為大,顧盼私利為小;重擔面前,敢於擔當為大,退避三舍為小;抉擇面前,強軍為大,個人為小。這就是為什麼面臨改革陣痛,他們能毅然決然,「把悲傷留給自己」。
你們的轉身,軍隊的轉型。在改革中作出犧牲的戰友無疑是光榮的、令人敬佩的。他們的退與失,換來的是人民軍隊的進與得。當年,他們穿上軍裝,是為衛國效力;今天,他們脫下軍裝,是為強軍出力。昔日,他們燃燒青春、放飛夢想,是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今日,他們帶痛轉身、艱難轉向,同樣是人生價值的升華。
「心若在,夢就在」。只要心繫國防,進退走留都可為強軍鋪路;只要心在軍旅,軍裝就永遠不會褪色。
當人之常情遇上「國之大事」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鄧佑標,原標題《當人之常情遇上「國之大事」》;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