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毛別的江湖」
2020年的這場曠世瘟疫也許還會繼續,也許還會持續至少一到兩年。在這場瘟疫的至暗時刻,也就是武漢封城的艱難時刻,作家方方女士留下了六十篇《封城日記》,支持方方的不少,批評、攻擊甚至詆毀方方的更多。
批評、攻擊甚至詆毀方方的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條:方方不愛國,給國家抹黑,給敵對勢力遞刀。但事實上日記遠沒有真實的慘烈的十分之一,方方僅僅也只是在部分內容裡記錄了讓某些人看著不舒服、覺得不是正能量的東西,而日記也不乏歌頌、讚美。
即使這樣,很多人依然不依不饒。比如某院士、中醫大學的院長就公開指責方方沒有家國情懷,當然,他肯定是不敢去指責武漢中心醫院某書記的。
由於引入了「家國情懷」,使得對方方的文攻武衛提升了一個檔次。何謂家國情懷?百度詞條的解釋是: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並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繫,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
這個解釋並沒有說明何謂家?何謂國?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是一個很深奧的哲學問題,但家和國誰先有並沒這麼深奧,卻也有很大爭議,今天不討論這個問題。
家可以理解為以血緣為紐帶由一個個人組成的小的單位,對於每一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喜歡到老祖宗那裡尋找智慧的人士可能已經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裡說的: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中國人歷來敬天,把最高統治者皇帝都稱為天的兒子,即天子。中國人對待吃飯的問題上可不含糊,把吃飯當成天,也就是吃飯問題是皇帝的父親。
額滴咯娘嘞,吃飯就是皇帝的爹了,這大不敬滴,拖出去滴、滿門抄斬滴!但是中國人很善於自恰,按照易卦解民以食為天意思,兩根筷子,二數先天卦為兌。兌,為口,為吃。筷形直長,為巽卦。巽,為木、為入。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東西。入口的是什麼?是筷頭。筷頭圓,為乾卦,乾為天。這樣吃的豈不是「天」?因此認為「民以食為天」是由這兒來的。
好了,不管怎麼說,吃飯的問題確實重要。那中國人自古以來吃什麼呢?在煌煌的康乾盛世裡,根據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的描述,普通老百姓以粗糧為主,包括大米、糠糠(把野菜與少量的面和在一起蒸熟吃的一種食物)。在重大節日,比如過年的時候才偶爾有點葷菜即肉食,吃飽仍是大多數老百姓最大的夢想。而少數而上層人士的生活普遍奢侈。
清朝這樣,那以前的朝代怎樣?其實一樣,普通中國人基本沒什麼肉食,何以見得?請看《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何謂肉食者?「肉食者」就是指諸侯、大夫一類有地位的人,他們有肉吃。老百姓,不好意思,吃糠糠吧。這也是因為生產力低下,地裡就打那麼多糧食,不可能把太多人的口糧拿來作飼料,肉的產量自然很少。
其實即使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吃的和幾千年來沒什麼區別,有最高指示為證:
閒時吃稀,忙時吃幹,平時半稀半乾雜以番薯青菜之類
這意思就是幹活的時候可以吃乾飯,不幹活的時候吃稀飯。
稀飯就是粥。前段時間,張文宏醫生建議早餐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雞蛋、牛奶、三明治等,不要喝粥。此言一出,又被圍攻,被批為崇洋媚外,放著傳統早餐粥不吃,去吃洋鬼子的三明治。張文宏滴,良心滴大大滴壞!漢奸大大滴!
問題是我們吃的大多數食物都是引進的,本土食物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就被淘汰了。比如最高指示中的「番薯」就是明朝中後期引進的,反正原來就是洋鬼子的東西,吃這個,算不算漢奸大大滴?
至於說到粥,中國人吃粥吃了幾千年沒錯,但最大的功效就是災荒年間的社會穩定器,在從張文宏醫生的「粥論」說起 一文裡有談到,這裡就不多就不多贅述了。
由於吃的問題,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普遍不高,當然,小日本比我們更矮。因為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之前也沒什麼肉吃,而且還喜歡盤腿坐。日本人矮小,明朝的時候叫倭寇,意思是矮小的強盜。小日本的矮小我們可能無法想像,豐臣秀吉身高140CM,手下大將德川綱吉124CM,山縣昌景130CM,我們長沙人稱之為「地趴子」。日本不僅人矮,戰馬也矮,當年八國聯軍侵華,「大日本帝國皇軍」邁開兩條小短腿,騎著小矮馬,估計就比金毛高一點,被歐美國家軍人笑話為「日本人騎狗打仗「。
但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開始吃肉,而且二戰後又開始喝牛奶,至少上個世紀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就高於中國人了。
聽說又開始倡導節約糧食了,我心裡一打緊,想起了小時候,那時都很少吃肉,但因為父親有手藝,除了工資之外還能賺點外快,所以我們家那時每周大約能吃四、五次肉,算是多的了。
即使這樣,在我記憶中,小時候是欠肉的,我的記憶其實也可以說是這個民族的記憶,自古以來,我們就缺肉吃,缺乏消化肉食的基因,被稱為「貧窮基因」
因為有飢餓的基因和記憶,所以我們才會把吃當成天,才會有「民以食為天」。
「家國情懷」中的家(小民)最重要的事說完了,那說說國吧,國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呢?《左傳· 成公十三年》裡說: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如字面意思所言,一個國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與戰爭。春秋以前,打仗主要是貴族,然後領著一群打醬油的平民。到了秦漢以後,軍隊的主要構成就是農民了。這也太倒黴了,沒肉吃,飯吃不飽,還得為國打仗。沒撤,老百姓就兩個任務:耕、戰。耕包括給國交租稅、服徭役,戰就是服兵役。
其實「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就是要老百姓做好這兩件事,耕、戰,給國交租稅、服徭役和服兵役。
「戎」就是打仗,理解為要老百姓服兵役說得通,但是「祀」不就是祭祀嗎?怎麼和耕戰也就是給國交租稅、服徭役扯上了?
祭祀誰都可以做,也都應該做。老百姓去自家祠堂祭祖,去自家祖墳拜祭,都是祭祀,這也會消耗人力物力財力,但是豐簡由人。而國家祭祀就不一樣,國家祭祀中的皇帝老兒有種祭祀就更不一樣,這就是封禪。
封禪的地點一般是在泰山,古人認為泰山是五嶽至尊,去泰山封禪就是向天神稟告自己的卓越功勳同時向天下宣告自己作為天子的合法性,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封禪二字中,封指的是祭天,禪指的是祭地。皇帝首先在泰山下進行「禪」的儀式,然後登上泰山進行「封」的儀式。
這個封禪可謂勞民傷財,成本自然最後必須由向國交租稅、服徭役的老百姓承擔,中國幾百個皇帝及君主,去泰山封禪只有十二位(皇帝只有六位),最後一位是鬧笑話的宋真宗。這也說明中國大部分皇帝還是要臉的。
雖然不去泰山封禪,但皇帝要去宗廟祭祀,朝廷和各級官吏每年的祭祀也是少不了的,籠統地說就是國家祭祀吧。這和普通老百姓豐簡由人的祭祖所花的成本可不一樣了。當然所花的成本依然還是由必須向國交租稅、服徭役的老百姓承擔。
不管是祭天祭地祭祖宗,都得用祭品。商朝的祭品是人,殺活人祭祀是商的一個特點。中國其他的朝代祭祀是重大活動但不是日常活動,而商朝的祭祀是日常活動,且祭品就是活人。周的很大進步在於基本捨棄用活人祭祀了,當然包括周在內的歷朝歷代都有用活人祭祀的,但不是普遍的。
不用活人了,用什麼呢?用肉,君不見屈原和諸葛亮吃了幾千年的冷豬肉。你沒肉吃沒關係,但天要吃、地要吃、祖宗要吃、各路神要吃。而且獻給他們的肉食動物的飼料是必須從你的口糧裡摳出來,所以你吃不飽也沒關係。
祭天祭地祭祖宗祭土神各路神用的肉食動物叫穀神「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豬)畜,後世稱「六畜」。魚兔野味也用於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
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太牢是牛、羊、豕,就是豬,三牲全備。而少牢只有羊和豬,沒有牛。一般來說,帝王祭祀社稷時,才用太牢。少牢在祭品的規格中低於太牢,是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所用。不管太牢還是少勞,都是畜牧業從農業分離出來後飼養的動物,人們吃到的肉就比打獵來的穩定得多了,不過你沒吃。
民以食為天,可是這民不僅沒肉吃,還總是吃不飽,這「民以食為天」只能是聊以自慰。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祀與戎的成本也必須由這沒肉吃還吃不飽的民來承擔。
往期回顧:
花木蘭的前世今生
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居然敢不喝酒?老子抽你
從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到定點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