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虎式坦克以其強大的火力、厚重的裝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為軍迷們津津樂道。
只是有個問題很奇怪,1942年3月,虎式坦克閃亮登場時,裝備傾斜裝甲的蘇聯T-34/76坦克早已漫山遍野了。傾斜裝甲比垂直裝甲防護力好,技術也不複雜,為什麼虎式仍然用落後的」垂直裝甲「呢?
有些人說這是因為希特勒狂妄自大,胡亂指揮。他強調高大威猛的」德意志外形「,工程師們不敢違逆,再加上也不知道傾斜裝甲的優點,所以才用了垂直裝甲。
其實這事吧,並不能把鍋扣工程師和希特勒身上。虎式選擇垂直裝甲,是有諸多原因的:
一、「老虎」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虎式雖然1942年中才出場,但其立項年代很早。1937年,陸軍武器局便立項研製「VI號坦克」,命名為「突破戰車」I型。
自1932年起,德國先後研製了1~4號坦克,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受制於《凡爾賽條約》,再加上1929開始的全球大蕭條,德國經濟很差,顧不上重型坦克研發。
二戰爆發後,德軍橫掃西歐,3號、4號坦克一路疾馳,所向披靡。直到入侵法國,遇到皮糙肉厚的「瑪蒂爾達」、「查理B1」坦克,才發現3號、4號火力不足,只能用88高炮平射摧毀。
蘇德開戰後,KV-2坦克同樣讓德軍惱火。一輛KV-2就能在橋頭阻攔一個德國步兵師兩天兩夜。再加上T34/76坦克的刺激,德軍對重型坦克的需求空前高漲起來。
亨舍爾公司循序漸進,在前期車型的基礎上,從VK3001(H)——VK3601(H)——VK4501(H)一路放大加強。直到1941年VK4501(H)競標重坦成功,成為虎式坦克的原型。
虎式坦克是從30年代開始的「重型坦克計劃」的產物,與3號、4號結構上一脈相承,看起來像4號坦克的放大版。早期設計時,坦克裝甲的主流就是垂直的,虎式也自然延續下來。只是拖拖拉拉的,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二、變速箱前置結構。
1、虎式坦克採用發動機後置,變速箱前置結構。
前置的變速箱使虎式坦克很難改裝傾斜裝甲。因為傾角太小了沒用。想改大傾角,就要重新調整懸掛、變速箱的位置,其難度不亞於重新設計一輛坦克。
2、虎式坦克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有一根傳動軸,抬高了坦克高度。它的火線高度比T-34高了近1米,需要防護的面積更大。
3、垂直裝甲和傾斜式裝甲各有優缺點。傾斜裝甲雖然提高了防護力,但也縮小了防護面積。如果裝甲厚度不變,防護面積不變,必然要覆蓋更多的傾斜裝甲,重量也隨之增加。
虎式原本就重達57噸,機動性不算太好,再增加裝甲,這機動性就沒法看了。再看傾斜裝甲的「虎王」坦克,重量高達68噸,「豹」式也不輕,一款中坦就45噸。
過高的重量導致故障率增加,很多坦克趴窩後只能被迫炸毀。如果不想增重,就要用薄一些的鋼板。只是德國工藝精湛,能生產厚鋼板沒必要特意減薄吧。
三、傾斜裝甲不是新玩意,垂直裝甲已經滿足虎式的防護需求。
傾斜裝甲在海軍戰艦上早已廣泛應用,許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都有傾斜裝甲。對於傾斜裝甲提高防護,德國工程師是知道的。
只是虎式面世後,正面裝甲102毫米,側面82毫米,炮盾135毫米。鎳鉻錳鉬軋制鋼裝甲性能優異,能抵禦同期大部分坦克炮的襲擊,已經足夠使用,對傾斜裝甲沒有需求。
四、虎式坦克作戰理念的需要。
德國坦克數量少,走的是精兵路線,它沒有蘇聯、美國製造「坦克海」的天量資源,也無力保障補給。虎式坦克經常以一對多,還要保持優勢,這需要很多裝備的支持。
1、88炮體積已經不小,為了射擊穩定性、精確性,還要安裝各種觀瞄設備。
2、為了應對坦克海,虎式坦克攜帶87枚炮彈,4500-5700發機槍子彈,比其他坦克多不少。
3、德軍身形大,空間太小坐不下5名坦克兵。蘇軍坦克空間小,只能選擇身材矮小的士兵,駕駛員甚至要躺著開坦克。
4、德軍坦克要連續進攻,作戰時間很長,空間太小士兵很容易疲勞。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大空間支持。可傾斜裝甲恰恰浪費空間驚人,所以在垂直裝甲夠用的情況下,德國並不急於更換傾斜裝甲。
五、」傾斜虎「方案。
直到1944年,面對IS-2M、T-34/85坦克的強大火力,垂直裝甲已不堪重任。德國後期被盟軍狂轟濫炸,缺少稀有金屬,再也生產不出高品質的裝甲板,只能表面滲碳硬化。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開始選擇使用傾斜裝甲。
亨舍爾公司重新設計了,使用傾斜裝甲的VK4502(H)「傾斜虎」方案,但軍方沒有被接受。德軍最終選擇了更優秀的VK4503(H)方案,也就是後來的「虎王」坦克。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虎式坦克才選擇了垂直裝甲,並一直用到結束。總之,一件武器的配置與它所處的時代和戰場需求是密切相關的,與設計師的無知、希特勒的自大並無絕對關聯。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