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保溫方艙到底怎麼樣?記者赴西北邊陲親身感受

2021-02-17 解放軍報

日前,解放軍報刊發陸軍工程大學研製的新型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亮相高原邊防的消息後,引發廣泛關注。新型保溫方艙到底怎麼樣?解放軍報記者赴西北邊陲親身感受——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中國軍網記者 李慶桐 通訊員 陳飛瓊

「暖和!」

11月2日晚上,室外飄著小雪刮著寒風,可一走進新疆軍區某邊防連新型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記者的第一感受就像走進了暖房。

外面冰天雪地,室內暖意融融。記者看到,很多官兵在方艙裡穿著襯衣活動,不少戰士甚至身著短袖體能訓練服在洗漱。見記者驚訝,隨行的邊防連連長程麟淇開心地說:「咱這方艙一不靠空調二不用暖風,僅靠太陽光蓄能集熱就能實現室內供暖。」

「這就是我們的熱源。」 程連長指著方艙一側的一排太陽房說,白天這排太陽房被動式蓄能,屋頂的太陽能主動式集熱,只要把緊臨太陽房的窗戶打開就能為室內供暖了,實現了能源自足、循環使用,而且不用柴油不用電,減少了對後方長途配送燃料的依賴。之前,研發單位陸軍工程大學反覆試驗,在室外-40℃的寒冷天氣下,可保障室內溫度高於15℃。

此時,室內外溫度計顯示,室外溫度-15℃,室內溫度19℃。陣陣暖意,讓記者忘記了方艙外那呼嘯的寒風。脫下大衣,記者在室內參觀發現,方艙功能齊全,宿舍、食堂、集成盥洗室、乾式自潔廁所、庫房等一應俱全。

「方艙可以隨意組合。」 程連長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他們前幾天組裝這個方艙營地的視頻——全程沒有出動一臺大型機械,都是官兵用手拼裝的,像變魔術一樣。

「由於新型材料重量輕,全部採用集成鋼榫結構進行模塊化組裝,大家拿著說明書,就像搭積木一樣,別提多簡便了。」曾多次拆裝方艙的四級軍士長張興震告訴記者,方艙結構可拆裝、空間可變化!從一個班到一個營,可以依據需要,想建多大就建多大!方艙超過90%的部件都能重複利用,官兵們這個點位執勤任務一結束,拆掉方艙就可以往下一個執勤點位去。

「科技改變邊防官兵生活!」聽了張班長介紹,記者禁不住感嘆。張興震把記者帶到衛生間說:「更大的『黑科技』在這呢!」

原來,高原高寒地區邊防執勤和野外駐訓,官兵上廁所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新型保溫方艙排汙採用生物降解乾式自潔廁所,用生物菌群分解取代傳統水衝的方式,不僅不會凍堵,不用日常維護,而且沒有一點異味,別提有多方便了!

新型保溫方艙究竟好不好?記者決定當晚和連隊官兵一起,住一住保溫方艙。

為取得最真實的數據,記者特意選取了靠邊的一張床。看到只有一床軍用棉被,記者怕凍著,棉衣棉褲都沒敢脫,還想把軍大衣蓋在上面。一旁的戰士張世傑笑著說,室內溫度完全夠用。

果然,一夜溫暖如春,記者和官兵們酣然入夢。翌日早上,起床號響起,看著連隊官兵精神抖擻的樣子,記者不禁感嘆:隨著新型保溫方艙投入使用,過去官兵住帳篷經常被凍醒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

九上高原,兩齣車禍,他們為何如此情系高原——

「你的心離基層有多近,確定的科研項目官兵就有多需要」

這些天,陸軍工程大學國防工程學院教授韓旭始終沉浸在興奮中——

他帶領團隊潛心研發的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在雪域高原試用成功,一舉解決了官兵高寒野戰宿營難題,使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無依託條件下野戰宿營能力實現新突破。

初冬時節,韓旭帶領團隊冒著風雪再上高原。看著邊防官兵在溫暖如春的保溫方艙裡宿營,韓教授樂得合不攏嘴。此刻,他不禁想起了20年來多次踏上高原看到的一幕幕情景——

哨樓溫度太低,戰士夜裡執勤凍得在裡面直蹦,個別戰士臉上、手上、腳上都被凍出凍瘡。

前哨班執勤只能住帳篷,儘管燒爐子,可冰天雪地裡仍不暖和,官兵睡覺得穿棉衣棉褲、戴棉帽子,被子上還得蓋上厚厚的大衣,捂得嚴嚴實實。就這樣,晚上還會被凍醒。早上起床,很多人臉上都結了冰霜……

從那時候起,這一幕幕便深深地刻在了韓旭的腦海裡。他萌發出一個念頭:要是能研發出一種可攜式的保溫方艙,讓邊防官兵走到哪兒住到哪兒該多好啊!

現在回想起來,韓旭仍特別有感觸:要不是那幾次高原之行,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把保溫方艙作為攻關的項目。

剛開始,聽說搞國防工程防護的韓旭把保溫方艙作為攻關方向,不少人都勸他,這不是你的老本行,跨專業研發項目難度太大,一旦搞砸了就得不償失了。再說,有那麼多項目你不搞,為啥非要搞這個?

別人不理解,可韓旭下定了決心。他腦海裡總浮現出邊防官兵在冰天雪地裡裹得像個粽子一樣睡覺的情景。韓旭告訴團隊成員:作為部隊科研工作者,部隊需要、戰場需要、官兵需要就是自己的攻關方向。

研發過程中,團隊骨幹李永有些想不通,覺得研發保溫方艙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再加上一開始既沒立項又沒經費,他覺得幹這活出力不討好。面對李永的思想疙瘩,韓旭沒有給他講道理,而是鼓勵他到雪域高原去走一走、看一看。

當時,恰逢教員代職鍛鍊,李永主動報名前往西北高原代職教導員。3個月的朝夕相處,李永一次次被邊防條件的艱苦和官兵的付出震撼著。

離基層越近,越知道官兵所需;離戰場越近,越了解打贏所需。從那以後,李永成了保溫方艙攻關工作最積極的年輕骨幹。

如今,他們團隊養成了一個習慣:一有機會就往雪域高原跑,一有時間就往邊防連隊跑。很多人因為高原反應嚴重,上吐下瀉、頭痛欲裂、睡不著覺,每次去一個來月都要「減肥」幾斤。

這些年,團隊成員九上高原,兩次出車禍。教授韓旭斷了兩根肋骨,副教授張華臉上留下了大疤,講師王瑞海長期耳鳴眩暈。每次下高原時,他們嘴上都說再也不上來了,可一聽要上高原又都搶著報名。

這些天,韓教授帶領團隊深入一線對保溫方艙進行升級改造。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一路上,聽說是他們研發的保溫方艙,官兵都自發地向他們敬禮。

面對這一禮遇,團隊幾名成員又想起了韓教授說的那句話:「不走出實驗室,不深入到基層一線,就找不準攻關的方向。你的心離基層有多近,確定的科研項目官兵就有多需要!」

陸軍工程大學科研學術處胡均權處長(右一)帶領研發團隊深入雪域高原對保溫方艙進行升級改造。胡浩秋 攝

跨專業研發,他們是怎麼成功的——

「搞科研不可能萬事俱備,既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又要有逢山開路的勁頭」

談起當初的艱難攻關歷程,很多人納悶:跨專業研發,既沒「戶口」又沒經費,他們是怎麼成功的?

這些事,團隊負責人韓旭和張華記得很清楚:最開始不懂核心技術,他們就從邊緣項目入手。看到高原上官兵嘴唇容易裂,他們專門給戰士研發了一款唇膏;官兵巡邏缺氧,他們特意研發了「固體氧氣發生器」……就這樣,他們每年解決一小部分難題,一點點向核心技術進軍。

事非經過不知難。在現實面前,很多看似很小的難題,都曾讓他們絞盡腦汁:原本12個人的研發團隊,後來只剩下4人,他們只能「身兼數職」攻關。更難的是,每個人還要完成正常教學任務。他們經常是白天授課忙得團團轉,晚上還得加班熬夜搞研發。

這期間,他們還要完成多項國防防護工程的研究工作,忙忙碌碌。去北京申請立項,申報材料都是韓旭在火車上加班加點撰寫的。

至今,韓教授還記得那個情景:為了研發新型板材,他們利用業餘時間免費給多家企業進行板材測試,趁著這個機會摸透產品性能,積累研發思路。

好不容易積累出適合高原高寒的新型板材理論數據,可因為沒立項,他們一時無法進行實地生產試驗。怎麼辦?是暫時擱置,等立了項有了「戶口」有了經費再說?韓旭沒有猶豫,他知道:搞科研不可能萬事俱備,既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又要有逢山開路的勁頭!

韓旭找到地方幾家企業,給他們講這個項目的廣闊前景,增強他們對研發團隊和研發項目的信心,請他們投入資金一起進行合作。

十年磨一劍。他們終於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題,成為新型保溫方艙的技術專家團隊。

憑著逢山開路的勁頭,2019年保溫方艙正式立項後,他們不到半年就拿出試驗房,緊接著又升級了5個版本,做出第五代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

「搞科研就是向未知領域挑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團隊負責人韓旭和張華特別強調說,大學黨委和機關的關心幫助是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重要動力。

大學黨委機關出臺一系列制度機制,鼓勵科研成果全面向戰鬥力轉化。了解到團隊缺少資金無法做出試驗房的情況後,機關科研學術處專門從「為部隊服務工程」中撥出資金,支持他們創新研究。

數十次改進,上百次完善,他們為何停不下研發的腳步——

「官兵滿意是我們的最高獎勵,保障打贏是我們的最終標準」

發電機功率較大,下一步必須小型化、模塊化,實現隨意組裝使用;

前後牆的尺寸可再擴大,這樣夜間緊急集合時,官兵下床時才不會碰到……

這些天,韓教授帶領團隊成員馬不停蹄奔赴多個保溫方艙試用連隊,了解官兵使用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這樣的改進完善,對他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看起來簡單的方艙,每一個結構和零部件,他們都經過了上百次的深思熟慮和反覆修改。就拿保溫來說,為了確保太陽房蓄集的熱量不消散,他們除了在方艙板材上下功夫之外,還發現作結構支撐的鐵架子是散熱的重點。

怎麼辦?一次,他們在機場打包行李時受到啟發:箱子外面打包,一下子就把箱子固定了,那方艙能不能也把鐵架子放到外面來呢?思路一變,艙內冷橋散熱的問題迎刃而解。

緊接著他們又發現,方艙直接放在凍土層上,熱量會順著接觸面向下流失,既無法保溫,還會導致凍土層解凍後下陷。針對這一情況,他們把「面承重」改為「點承重」,既解決了傳導散熱的問題,還解決了不平坦地面的方艙架設難題。

高原冬季大雪封山,官兵只能喝冰雪化出來的水。他們了解這一情況後,在方艙的太陽能熱水器上加設蒸發箱,在給冷水加熱的同時蒸發成純淨水,有效解決了官兵的喝水難題。

經過數十次改進、上百次完善,眼看著新型保溫方艙的功能越來越先進,基層官兵越來越喜歡,不少人替他們著急:試用成功,好評如潮,也已定型,你們咋就不著急評獎呢?

要知道,評獎對科研人員立功、受獎、評職稱都有好處。可韓旭和團隊成員對此態度鮮明:「官兵滿意是我們的最高獎勵,保障打贏是我們的最終標準。」

採訪中,記者發現一個他們改進方艙性能的新思路——始終以官兵好不好操作為標準,將許多官兵使用不便的高科技由繁化簡,使之更加符合部隊使用需要。

為確保方艙保溫,他們採用性能先進的某真空板材。試驗發現,雖然保溫性能確實很好,可這種板材非常嬌氣,一旦戰士攜帶的槍械與之磕碰,很容易損壞,官兵維護起來比較麻煩。針對這一情況,他們將其換成了某夾心複合板材,既輕便又耐用,使用起來格外方便。

為了最大限度給室內集熱,一開始他們採用太陽能主動搜索定位的方式,科技含量很高,用上了自動定位、太陽能集熱、高效換熱器等科技。可在試用中發現,雖然亮點很多,卻要求全天候有電,且換熱器需要定期清洗,對官兵維護要求很高。

考慮到操作使用不能給官兵造成負擔,他們幾次改進,最終確定採用陽光走廊的方式蓄能,不使用任何動力裝置,只需官兵開關窗戶就能調整室內溫度。

看到很多高科技被「減配」,不少人問他們:把科技含量降低了,你們不怕以後評獎時受影響嗎?韓旭告訴他們:軍隊科研不能搞簡單的「科技秀」!只有最適合打仗需要的,才是最好的科研成果。保障戰場打贏,才是給我們軍隊科研工作者的最高獎勵!

■劉建偉

在雪域高原邂逅陸軍工程大學新型保溫方艙研發團隊,邊吸氧邊聆聽他們研發中一個又一個感人故事,看著一撥又一撥邊防官兵自發向他們敬禮,記者在感動的同時,也陷入了思索:為什麼是他們研發出新型保溫方艙?

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卻是必然!

因為他們把足跡深深地紮根到了雪域高原,把目光緊緊地投向了一線官兵。誠如韓旭教授所說,你離基層有多近,你確定的科研項目官兵就有多需要。正是因為他們九上高原,和邊防官兵零距離接觸,才讓他們摸清了邊防官兵的真正需求,才讓他們找準了研發方向;正是因為他們對高原邊防官兵有感情,把官兵的需要裝在心裡,才有了二十年如一日跨專業鑽研攻關的不竭動力。

因為他們把「為戰而研」作為軍隊科研工作者的第一要務,找準了高原高寒部隊的作戰需求。備戰打仗是軍隊的根本職能和價值所系,是全軍的主責主業和第一要務。同樣,這也是軍隊科研工作者的第一要務。這幾年,陸軍工程大學黨委機關把聚焦備戰打仗作為首要職責,自覺扛起研為戰的使命擔當,為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科研創造良好條件。保溫方艙研發團隊之所以能精準確定這一攻關方向,就是因為他們始終把打贏所需、戰鬥力建設所需作為攻關的唯一方向,始終盯著明天戰場的要求、今天官兵的需求去思考和研發,把打仗需要作為科研需求,把備戰難題作為科研課題。摸清並找準了高原高寒部隊的作戰需求,「研」與「戰」無縫契合,他們研發攻關的成果自然深受官兵喜歡。

因為他們把助力打贏作為對軍隊科研人員的最高獎勵,跳出了「研為獎」「研為己」的怪圈。曾幾何時,個別科研單位重視鑑定報獎而輕視轉化應用,甚至搞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櫥窗成果」;還有的在科研方向和課題選擇上,對戰場建設缺項、作戰體系弱項關注不夠。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科研人員是否樹立了正確的政績觀,是否像保溫方艙研發團隊一樣,跳出了「研為獎」「研為己」的淺層次思維,真正把保障打贏作為畢生追求的最高目標,當成自己科研事業的最高獎勵。

軍隊科研工作只有「為戰而研」,方能「向戰而行」。這,既是保溫方艙研發團隊帶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時代對每一名軍隊科研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只要各級科研人員走向戰場,堅持戰鬥力標準,進一步強化科研為戰意識,緊盯對手之變、戰場之變、科技之變,堅持向備戰打仗聚焦、與備戰打仗對表,我們就一定能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一定能以科研創新牽引和支撐強軍實踐。

編輯:林飛 霍雨佳

編審:任旭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陸工大研製的新型保溫方艙到底怎麼樣?記者赴西北邊陲親身感受!
    這些天,陸軍工程大學國防工程學院教授韓旭始終沉浸在興奮中——他帶領團隊潛心研發的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在雪域高原試用成功,一舉解決了官兵高寒野戰宿營難題,使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無依託條件下野戰宿營能力實現新突破。初冬時節,韓旭帶領團隊冒著風雪再上高原,看著邊防官兵在溫暖如春的保溫方艙裡宿營,韓教授樂得合不攏嘴。
  • 新型營房亮相海拔5千米高原!室外-40℃,室內15℃
    文圖 | 王俊康、周久棟、張華、王瑜、施國星近日我軍新型可拆裝式自供能保溫營房亮相駐守在新疆、西藏等地
  • 2018新春走軍營,和軍報軍網記者一起走上精神高地
    △中國軍網記者李小琳在採訪途中也許我們都很難相信,在物資充裕、交通發達的今天,在祖國邊陲的深山裡,戍邊軍人還要用雙肩背運30公斤左右的物資爬上海拔4520米的哨所。大漠邊關,林海雪原,碧海礁盤……新春走軍營,就是走上了一片片心靈高地,通過軍報軍網記者的鏡頭和文字,你能看到我們英雄的人民軍隊到底為了什麼而堅守?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處海域,無論富庶,還是貧瘠,無論車水馬龍的大城市,還是荒無人煙的戈壁灘,無論什麼,軍人都守護在這裡,一寸都不能丟!
  • 班公湖驚現大批保溫菜窖,印指揮官眼紅大罵莫迪:落後至少20年!
    近期,班公湖驚現大批保溫菜窖,中國再次將科技用到實處。 印度軍方一直處於劣勢截至目前,中國駐守在高原地區邊防部隊已經開始使用保溫方艙,此外已使用常溫菜窖。印度狀況與中國截然相反,該國在物資方面處於劣勢,在軍事實力方面其武器裝備由於來自不同的國家實力也大打折扣,在士兵日常生活方面與中國更是沒有可比性。
  • 邊防官兵用上了新型多功能保溫水壺,「飲冰止渴」成為歷史
    邊防官兵用上新型保溫水壺「飲冰止渴」成為歷史曾經,一幅邊防軍人「飲冰止渴」的照片,牽動了無數網友的心。畫面中,一名邊防戰士在巡邏間隙,拿出一袋已凍成冰坨的牛奶,放在嘴唇上暖化飲用。嚴寒天氣下的飲用水保溫問題,是我軍科研人員展開創新攻關的重點和難點。近日,新疆軍區可可託海邊防連官兵用上了新型多功能保溫水壺,水壺採用雙層真空保溫結構,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可在-30℃環境下,實現24小時保溫。
  • 俄羅斯軍事記者有多野?這回,中國也玩了一把!
    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俄羅斯軍事記者給大家的印象這麼深,為什麼網友要和俄羅斯女記者比。那麼,俄羅斯軍事記者到底有多野呢?▲體驗俄軍新型聯盟自行火炮甚至為了看看地雷的威力,還開車去壓地雷,最後一刻才逃生!親身體驗了一把地雷爆炸!
  • 親身感受真實的伊朗
    旅行的故事會怎麼樣開始和結束?只知道我和朋友們一樣,對伊朗的概念就是恐怖襲擊啊,苛刻的宗教啊,石油啊,什麼核武器啊……可那裡是波斯古國,我更覺得伊朗是神秘的,特別的,是充滿故事的……駝鈴古道,沙漠綠洲,大眼美女,優美的舞蹈,魅力十足的男人,怦然心動的樂器響起合著撩人的歌聲……不管旅行會怎樣?我的好奇都讓給我邁出腳步,走進伊朗,走進波斯,走進一個天方夜譚的國家。
  • iPhone6s升級iOS14到底怎麼樣?一起來試試!
    iOS14測試版發布也有一段時間了,選擇升級的人應該不在少數,至於體驗怎麼樣,各有各的說法,但普遍認為BUG比iOS13一開始要少的多,一個系統到底好不好用
  • 揭秘 | 五下江南 六進西北 中國反導部隊如何做到「神出鬼沒」?罕見視頻曝光
    近期,在央視播出的一檔軍事節目中,記者走進紅旗-9指揮方艙,報導了空軍地空飛彈部隊的跨區機動訓練。△視頻:紅旗-9指揮方艙罕見曝光記者走進紅旗-9指揮方艙:地空飛彈兵跨大氣候區域實戰化演練據了解,參加此次訓練的官兵都是從北部雪域千裡機動到南部海島的,這也是他們首次通過陸海運輸,跨大氣候區域進行的實戰化應急行動。
  • TAD Insulated Kanteen保溫水壺測評
    在退役後他研修設計,並結合其在作訓任務中的實際感受,開創了TAD GEAR品牌。其設計生產的服裝以優異的性能,貼身的剪裁,豐富的擴展性,獲得了執法部門、特勤、以及特種部隊的青睞。其產品線涵蓋了中間層,抓絨,軟殼,衝鋒衣等。TAD GEAR充分利用一流的材質,為士兵帶來了一流的戶外戰鬥服裝,並且由於其立體的剪裁,不光使得服裝舒適輕便,更帶來良好視覺感受.
  • 品單兵野戰口糧,零距離接觸新裝備…千餘市民近距離感受硬核空降兵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倩 攝影李輝 通訊員蔣龍 張哲 周曉輝 軍事課目匯報、裝備靜態展示、野戰生活體驗、光榮傳統教育……在空降兵即將迎來成立70周年之際,空降兵某旅昨日舉辦「共抒家國情、共築藍天夢」軍營開放日活動。
  • 網絡媒體國防行 | 走進「西北第一哨」白哈巴邊防連,看邊關哨所新變化
    這裡是中國版圖的邊緣一角,雄雞尾端,西北之北,連綿的群山和廣袤的草原使地圖上能標識的地名屈指可數。「西北第一哨」白哈巴邊防連如座落在雲端的哨所,守衛著一座座天邊的界碑。走進駐守在此的白哈巴邊防連,指導員畢自昌告訴記者,這樣的景色持續不了多久,就將迎來漫長的冬季。
  • 李傑|《邊陲日記49》 發小兒
    要說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都到了雲南邊陲了,還能遇見小學的同學,這可真是「有緣千裡來相會」呀。 範建軍是二炮子弟,他家過去就住在人大院內,小學畢業後,隨父母搬到二炮禮士路大院。 範建軍說:「我是從豐盛中學當的兵,這次本應該是去你們二團,可後來在火車上聽說二團太苦,我就和我們學校的史奇一起去了八團。
  • Future西北狼
    2018年12月8日,10點30分,騎享家官宣:南京未來戰隊,合肥極速蝸牛戰隊,陝西西北狼戰隊,徐州321戰隊合併為Future戰隊!詳情請點擊騎享家官方文章—官宣!FUTURE 戰隊成立從此以後,我們九個孩子,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Future西北狼!
  • 人民新聞:最美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集體 「沙漠鐵軍」堅守邊陲為生命護航
    克拉瑪依市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區域——泛中亞地區的中心區,西北傍加依爾山,南依天山北麓,東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克拉瑪依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是國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新疆重點建設的新型工業化城市,也是世界石油石化產業的聚集區,油氣資源儲量佔全世界的近80%。
  • 西北大學國防生赴部隊實踐鍛鍊動員大會
    在基層當兵鍛鍊,我們會深刻感受學習部隊優良傳統;從基層部隊管理組訓學起,進一步將軍政素質基礎打牢,有效提高第一任職能力。同學們在接下來的連隊生活中應該多看、多想、多學。在新的環境中要快速適應,善於觀察和學習。從基層學起,從基礎做起,學習連隊管理、指揮、組訓、教育等活動的制度流程,要放低身段虛心向身邊的戰士學習,班排長學習,向連隊主官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