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獨立?英國鎮壓為什麼不成功?

2021-02-13 看北朝

論信仰,英國已經使天主教與新教平權了;論語言,已經基本說英語了都。這愛爾蘭人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莫非是大饑荒的時候結仇了放不下麼?
就算有人要反,聲勢也不甚大,復活節起義是小規模的。當時英國正在一戰,戰完以後有好多可戰之兵。傾個三五萬到愛爾蘭島去,豎多些絞刑架,殺他個三五萬人,再驅逐個三五十萬人,何愁不能保數十年太平?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快認輸。

要說英國人怕流血,亦不然。阿姆利則屠殺是在1919年,幹翻了2000多印人。印度人殺得,愛爾蘭人就殺不得?何況印度是殖民地,不同文不同種。愛爾蘭人和不列顛人長得也沒區別,差不多都同文了。不努力一把徹底一元化,反而同意獨立,令人不解。

 ttian在線:在殖民地屠殺和在本土屠殺是一回事麼?至少在當時,印度人不算人,愛爾蘭人可不是。而且到了那個時候,大英帝國也就死撐著了,不要懷疑大英帝國的外交手腕和眼光,既然放了,那肯定是有不得不放的理由。

深潛者:努力到北愛沒獨立就已經是極限了。

張二小:必須得反啊,世代血仇,土地都是英國地主的。
英國對愛爾蘭全面掠奪的殖民政策導致的貧困是造成這場危機的深層原因。大英帝國的繁榮是靠對殖民地的擴張和掠奪發展起來的。愛爾蘭作為其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由於地緣政治關係,首先成為其掠奪目標。從17世紀中期以來,愛爾蘭的土地幾乎完全為英國地主所霸佔,而且多數大地主居住於英格蘭,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因此愛爾蘭大多數農業收入因此輸出國外。由於愛爾蘭土地兼併嚴重,愛爾蘭農民大多數成了英國土地貴族的佃農。而他們所獲得的土地面積由於非常小,因此只有種植馬鈴薯才能養活家人。再加上自從合併以後,愛爾蘭繁榮的工商業受到了可以自由輸入的在更優越的經濟條件下製造出來的英國工業品的打擊。因此愛爾蘭人民幾乎完全依靠土地生活,在工業方面毫無出路,殘酷的殖民掠奪造成了農民極端貧困,也使得愛爾蘭半數以上的人靠馬鈴薯維持生活。這種對單一農作物的過度依賴以及都是不為社會所關注的窮人成為愛爾蘭的大饑荒全面爆發埋下的社會隱患。

極其不滿:大饑荒的時候,英國還是沒拿愛爾蘭當本土看。

聞葛格:愛爾蘭和英國當時的矛盾,既有民族矛盾,又有階級矛盾。

朔月房心龍靜顏:愛爾蘭獨立以後,英國地主豈不也沒有土地了?

張二小:不是啊,英國的土地大部分也是地主的。

乾為天:澳新加南沒有人鎮壓不也西敏寺法案了,大勢所趨。

穿越農夫:你這是老黃曆了,1900年前後英國花了一億多英鎊收購地主土地發給愛爾蘭農民。這也是一戰時期愛爾蘭比較溫順的原因之一。

不一樣吧,加拿大經濟完全融入美元圈,澳新安全指望不上英國。和愛爾蘭的情況還是有區別的。

張二小:那也是愛爾蘭不斷鬥爭取得的成果,且死了上百萬人的仇恨是不會這麼容易淡忘的。
在19世紀的後半期,英國300多個地主霸佔了愛爾蘭600萬英畝土地,使500萬愛爾蘭人處於無土地的困境。因此,愛爾蘭人民反英鬥爭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和自治問題。
芬尼黨運動失敗後,愛爾蘭人民仍然堅持鬥爭。1879年,前芬尼黨成員麥可·戴維德成立了「土地同盟」,有25萬人參加,要求廢除英國在愛爾蘭的土地佔有權,使佃農成為小土地所有者。在同盟的號召和領導下,各地農民進行「杯葛」運動,就是聯合起來斷絕和英國人的一切關係。農民還焚燒莊園、殺死地主,與英國人進行不懈的鬥爭。
與農民運動發展的同時,愛爾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也展開溫和的自治運動,其領袖為1875年被選為國會議員的巴涅爾。土地鬥爭和自治運動客觀上聯繫在一起,給英國統治者極大的威脅,1881年英國政府逮捕了戴維德和「土地同盟」成員1000多人。結果激起愛爾蘭人的更大規模的反抗,迫使英國政府釋放被捕者,延期徵收欠租,停止驅逐農民。

de9000:想起球場慘案了,為了報復十九個特工被殺,直接衝進正在比賽的球場隨機挑選十九名觀眾槍斃——這是對本土的態度?

zzevil:愛爾蘭人長期都不被看成白人,就像現在也不把拉丁裔看成白人一樣,論歧視鏈也就比猶太人好點,不如義大利裔,或者還不如猶太人,畢竟和黑奴差不多的地位也算是獨一份了,千年的階級仇民族恨哪是那麼容易消解的?

穿越農夫:普魯士人死了那麼多,語言都被消滅了。法蘭西周邊那麼多小民族基本都被同化了。愛爾蘭這點仇恨…………真不算什麼。

李從嘉2017:切不斷大西洋那邊的援助,美帝19世紀末已經有不少城市被愛爾蘭大佬掌控了,比如波士頓就是被老甘迺迪的嶽父掌管的,紐約的坦慕尼協會就是愛爾蘭人威廉.穆尼創辦的,舊金山也一樣,這些大佬改善了愛爾蘭人的處境,也組織愛爾蘭人捐助老家反抗事業。愛爾蘭人的各種協會都對老家捐款捐軍火,大西洋帝國裡就有體現。

張二小:你都說了,都被同化了,還有啥仇報?
愛爾蘭能一樣嗎?英國人一直把他們當奴隸,而且海外愛爾蘭有龐大的群體,美國又在背後支持,英國是解決不了的。

jkkkjkski1:因為愛爾蘭人屬於白皮,在殖民地裡屬於布爾人類型的上等人啊。這些上等人的「被壓迫者」換一個角度其在種族欺凌中所扮演角色就會迅速轉變了。
我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布爾人在南非的種族隔離,加利福尼亞等地愛爾蘭人的排華法案。

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沒到同情心富裕到同情愛爾蘭人的地步,要是同情心和人道主義感先富起來了,可以先拿點給同種族海外華人,這些雖然裡面有些是牆頭草,有時是新附軍,可是至少同情聲援其獲得回報的可能性更高。

de9000:「克羅克公園體育場大屠殺",查了一下,數字記錯了,是14人。

jkkkjkski1: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1,英國人鎮壓德瓦士蘭布爾人付出慘重代價但是「成功」了。
因為德瓦士蘭曾經有個大敵叫祖魯人——還記不記得祖魯戰爭中配合紅衣英軍的德瓦士蘭人身著黑衣的志願兵。
英國人打敗祖魯人後德瓦士蘭人失去了最大敵人,於是就和13洲一樣感恩戴德的——造反了。
布爾戰爭發生前布爾人接受英國人統治成為其保護國,在德瓦士蘭的周邊一票黑人部落中當上等人。布爾戰爭後布爾人繼續受到英國人統治成為其自治領,在德瓦士蘭的周邊一票黑人部落中當上等人。
那麼愛爾蘭人是否具備布爾人的這種先決條件呢?
本來不具備的。因為160W北愛人種只有70W天主教徒或曰「愛爾蘭人」,種族金字塔怎麼排列調整他們也無法像德瓦士蘭人一樣變成上等人。但是如果北愛自治領的百萬印度大遷移計劃就難說了。
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大英遷移350萬印度人到北愛爾蘭。那麼這70W愛爾蘭極有可能躍居其上成為二等人,心態好點也可以吧自己歸入白皮一等人列。

punishment:奧妙就在於大戰之後。一戰英國沒錢了,鎮壓需要量入為出,而且愛爾蘭人又不是二德子這種滅頂之災級別的強敵,英國沒有打到底的決心。你說的退伍老兵來鎮壓確實有(搜black & tan),也正是因為這個決策造成了英國在愛爾蘭的失敗:這夥人只會殺人,不會搞情報,加劇了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之間情報能力之間的差距,結果就是愛爾蘭共和軍成天定點清除英國官員,黑棕兵就只會濫殺平民洩憤,給愛爾蘭普通平民造成了一個「等死死國可乎」的形勢。但凡是成功的革命,一定是因為統治階級徹底激怒了社會主要階層,鎮壓正好把沉默的大多數推向革命組織一方。
屠殺平民這個事,實際上是一個屠殺方決心與被屠殺方反抗能力的比拼。被屠殺的一方反抗的意願肯定100%,但是如果完全無力反抗,那麼還是會失敗的,例如死亡營中的猶太人。反之,如果被屠殺一方能不斷取得勝利,則即便距離最終勝利仍然遙遙無期,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熬下去,寄希望於把屠殺者熬贏,典型的例子如華北敵後抗戰。英愛戰爭屬於最壞的一種:被屠殺的一方不但不斷在取得勝利,而且清楚知道屠殺一方並沒有打到底的決心,那麼屠殺就屬於火上澆油,只會給反抗者帶來更多的資助和兵員,促成鎮壓早日失敗。

長樂夜未央:民族仇(想想大波波和俄國人之間),階級恨(無地農民對地主),加上歷史記憶(大饑荒才幾年啊)。這才叫血海深仇,加上外國利用(法國18世紀一直到拿破崙戰爭一直在搞,然後是美國,聲勢浩大的愛爾蘭移民正好配合美國一戰後反大英帝國霸權需要)。據說美國大力支持愛爾蘭反英。這確實打不贏。真要鬧到集中營大屠殺的地步,世界霸主的軟實力蕩然無存不說,列強幹預是必然的。別忘記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英國論資本雄厚遠不如美國的。

真要鎮壓到底,首先巨大財政負擔是肯定的,想想當時一戰結束後英國多窘迫?然後必然是世界輿論譁然,想想布爾戰爭搞集中營鎮壓白人的結果(至於更政治不正確的用黃種人鎮壓白人,更是火上澆油)。
歷史布爾戰爭的時候,歐洲各國雖然矛盾重重,但是沒一個支持英國,真要在愛爾蘭搞大屠殺,信不信德(各種幸災樂禍是一定的)法(幸災樂禍,要法國支持,支持法國榨取德國吧)蘇聯(反蘇盟主家裡出事,估計要樂壞了)手給英國拆臺?再加上一個正拼命想收拾英國霸權的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大英帝國就別搞啥經濟恢復了。
總有人說二戰後英國不鎮壓印度獨立是愚蠢,法國倒是鎮壓了,阿爾及尼亞打了那麼多年保住了?獨立戰爭(列強幹涉,英國撲街)和布爾戰爭(列強矛盾重重沒認真幹涉,就是一般的壓力和巨大成本都迫使英國實際是通過妥協來獲得勝利)的事實充分證明,不是大英帝國不想鎮壓,而是根本沒能力鎮壓。
歸根到底,英國人基本盤太小,而且由於經濟利益嚴重排斥擴大基本盤搞同化。大英帝國佔據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幾個億,然而連家門口的蘇格蘭和愛爾蘭人都沒能同化成功建立歸屬感,自己實際基本盤就那麼點人,又不想搞大陸軍,那靠什麼保住大片地盤?守地盤和鎮壓說到底必須要靠大陸軍和足夠的移民人口,而英國恰恰沒有這個。
要鎮壓無非是威德兩方面,論威力英國人無力在列強幹涉下持之以恆的投入鎮壓。論德英國人不肯真的把愛爾蘭人當自己人,威德都拿不出來,英國人不完誰完。別說愛爾蘭人了,英國人連同族的北美英國人都攏不住,加拿大自治還得靠美國人的反面案例出來(但是在英國本土真的給加拿大人進入決策層有嗎?),而愛爾蘭給自治,唯一結果就是獨立啊,畢竟加拿大英國人好歹對英國是當母國,而愛爾蘭人是血海深仇。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

相關焦點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美國獨立後,英國將殖民地的重點改為印度,同時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香港等地。近代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和地區達到58個,鼎盛時期本土、殖民地、託管地等總陸地面積約3300多萬平方公裡。英國因此接替西班牙成為新的「日不落帝國」,那麼英國國力這麼強勁,為什麼不直接把殖民地變成領土呢?
  • 當初連美國人都支持愛爾蘭人鬧獨立!為何北愛沒能獨立?
    比如16年復活節起義或者後來的愛爾蘭獨立戰爭,美國完全可以站出來調停,作為英國的債權國按理說美國完全有底氣,有實力要求支持整個愛爾蘭從英國獨立,從而削弱英國的實力啊。aszxdcgok:到北愛,國教人數佔優啦。奧地利的哈勒:主要是政治支持。就是搗亂。
  • 為什麼英國政府不願意將北愛爾蘭歸還給愛爾蘭?
    1541年英國國王兼任愛爾蘭國王,1801年愛爾蘭被併入英國。1921年12月6日,面對愛爾蘭國內高漲的獨立呼聲,英國不得不與愛爾蘭人籤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宣布獨立。但是,愛爾蘭的獨立卻也間接的導致了愛爾蘭的分裂。以英國裔為主和基督新教為主的北部六郡拒絕融入愛爾蘭獨立,而是選擇繼續留在英國,以地區的形式加入英國。這是北愛爾蘭正式成為英國一部分的開始。
  • 《講點兒英國歷史》系列 第五十一篇:愛爾蘭獨立
    這場起義只堅持了七天便被鎮壓,起義領袖都被送交軍事法庭獲刑處死。然而對愛爾蘭人來說,這次起義是愛爾蘭獲得最終獨立之路上的重要裡程碑。(1916年復活節起義後的都柏林)正式的獨立戰爭開始於一戰後的1919年1月21日,愛爾蘭共和軍志願者們殺死兩名皇家愛爾蘭保安團成員--保安團這裡有軍火啊!
  • 拉丁美洲為什麼要獨立?以及獨立戰爭的全過程|文史宴
    那麼它們為何能從列強的「魔爪」中取得獨立的呢?它們又怎樣做到只用30年左右的時間就取得勝利呢?要討論歐洲國家對美洲的殖民過程,必然繞不開地理大發現的先驅——哥倫布。這位探險家第一次出發去尋找「印度」的航行就是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最後跨越大西洋成功登上了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
  • 為什麼英軍鎮壓馬共成功,美軍剿滅越共失敗?
    1948年,馬來亞共產黨和英國殖民當局公開決裂,英國殖民當局隨即宣布馬來西亞進入緊急狀態,不承認馬共的合法地位。
  • 1947年印度獨立時想帶上緬甸,為什麼最終沒能成功
    正如印度獨立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公開說過:「我在精神上與其說是一個印度人,不如說更像一個英國人」。獨立後的印度領導層在思想幾乎都有明顯的英國色彩,所以印度自獨立以來就始終以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殖民遺產繼承者自居。1947年剛獨立的印度就迫不及待與錫金籤訂了《維持現狀協定》,從而繼承了英國向錫金派駐專員的權利。
  • 同是英屬印度殖民地,為什麼緬甸能夠獨立而沒有被印度吞併
    印度和緬甸的位置 我們知道,緬甸在近代淪為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並被併入了英屬印度進行管轄,可以說印度和緬甸具有特殊的紐帶關係,然而,在二戰之後,印度趁著英國全球殖民地體系的崩潰而獨立,並趁機四處出擊,吞併了一系列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和王國,卻唯獨放任緬甸這個重要的戰略支點獨立,到底是為什麼呢?
  • 英國,其實不是一個「國家」!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經常看到蘇格蘭要獨立公投,但是沒有人聽到過威爾斯要獨立公投吧,也沒有怎麼聽到北愛爾蘭要獨立公投吧,更沒有聽到過英格蘭要獨立公投吧?為什麼?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公投?比如,1977年,蘇格蘭舉行了第一次獨立公投,但多數蘇格蘭人投下了否決票,沒有獨立成功。但是,在2014年9月19日,蘇格蘭又進行了一次獨立公投,結果55.8%的蘇格蘭又選擇了留在了英國。現在,蘇格蘭又在鬧著要獨立公投了……當然了,上面說的這些只是理論上的,事實上,很多事情要遠比這個複雜。
  • 如果北愛爾蘭,威爾斯,蘇格蘭都獨立了,整個英國會怎麼樣?
    這也是為什麼2014年蘇格蘭公投蘇格蘭不肯離開英國的原因——失去了英格蘭的財政補貼,又要花錢供養一套中央政府官員和軍隊,何必呢!由於有大英國協這個大市場,和美英特殊關係的存在,英國不會太擔心沒有市場——日不落帝國就說明了英國本土土地的大小,和英國的發展野心關係不大。現在的英國面積24萬平方公裡,人口6636萬,但卻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和軍費開支第五高國家。
  • 不被聯合國承認的索馬利蘭,為什麼一直想獨立建國?
    他們不僅創建自己的貨幣,還建立起行政機構和軍事力量,是區別於主權國家之外的事實主權國家一、同本同源的「索馬利亞」民族按理來說,民族同一性強的族群基本不會發生什麼大矛盾,但為什麼索馬利蘭還是會從索馬利亞中獨立出來,建立新的國家呢?
  • 地緣政治:庫德為什麼「必須」要鬧獨立?
    首先要分析的,就是庫德為什麼要孜孜不倦的鬧獨立?表面上看,庫德獨立的理由很簡單:在民族國家成為主流的現代世界,擁有3000萬人口,又聚居在同一地區(土、敘、兩伊交界的庫德斯坦)的庫德民族,完全有理由要求獨立成國。這個邏輯,如果放在民族自決的大框架下倒也不是說不過去。但擺在中東這塊特殊的土地上,尤其是放在庫德民族身上,還是多少有些反常的。
  • 為什麼英國陸軍沒有皇家頭銜?
    英國陸軍難道是後娘養大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像空軍、海軍兄弟那樣,戴上金光燦燦的「皇家」帽子呢?英國陸軍非儀式用軍旗,雖然旗子的圖案裡有兩頂皇冠,但英國陸軍還是沒有皇家稱號關於這個問題,坊間產生了不甚靠譜的許多傳言,有兩種流傳甚廣的說法,都是基於英國革命時國王查理一世的腦袋被砍的事實,認為英國陸軍沒有皇家稱號與此有關。
  • 北愛爾蘭和蘇格蘭鬧獨立,威爾斯為何不見動靜?
    英國的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而大不列顛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在各組成部分中英格蘭的實力最強,且英國的主體文化以及代表英國的形象窗口也以英格蘭為主,因此其餘板塊常有被邊緣化的感覺,這也是蘇格蘭屢屢獨立公投,北愛爾蘭民權運動高漲的原因之一。
  • 為什麼我們見到的英國人幾乎都是英格蘭人,很少見到蘇格蘭人和威爾斯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我們遇到的英國客戶、英國同事、英國老師以及你們的英國朋友,絕大多數都是英格蘭人。你問他們來自英國哪裡,他們都會告訴你來自英格蘭的某個城市,極少聽到來自蘇格蘭或者威爾斯的。似乎蘇格蘭人都喜歡待在家裡,存在感很低,你說奇不奇怪?
  •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印度或日本?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這個蕞爾小島,而不是中國、印度或者日本?它又為什麼開始於1800 年前後?為什麼生產力的極大解放沒有促成全世界普遍富裕?經濟史學家格裡高利·克拉克試圖在新作《告別施捨》中,用近年來流行的「大歷史」敘述方式,解答這三個彼此相關的命題。
  • 為什麼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保守革命?
    因此,這新大陸的13塊殖民地,它們都大同小異地移植了英國體制。這種體制,正行走在「英王的權力越來越小、議會的權力越來越大,司法越來越獨立」的一個民主進程的半道兒上。而它之所以能夠輕鬆移植成功,就是因為北美當時上上下下,主體是來自英國。他們只是搬了個家而已。    它們都有一個總督,雖然並非個個都是英王親自委派,可是,總督不論怎樣產生,都象徵著英王在統治殖民地。
  • 重提往事,英國強租香港為什麼是99年?
    清政府被迫籤訂了中國近代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主要內容包括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為通商口岸;賠償英國軍費2100萬。條約中的香港島即如今的香港本島,因為當時英國看上了香港擁有著天然深水港的獨特優勢,可做為武力入侵的跳板。之後在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英天津條約》又將九龍司割讓給英國,即如今的九龍半島。注意,以上兩份條約中,香港與九龍司都是割讓給英國的,也就是說它們將永遠歸屬於英國統治。
  • 同英國戰鬥80年的可怕敵人:1996年1月10日愛爾蘭共和軍同意繳械
    在徵服愛爾蘭的同時,英國人也在這裡做了不少實事。他們將歐洲最不發達地區,也就是愛爾蘭地區的經濟,逐步發展了起來。於是,愛爾蘭議會選擇屈服,通過了與英國統一的法律,愛爾蘭王國和大不列顛王國統一。愛爾蘭由倫敦的英國議會統治。不過,愛爾蘭人普遍對英國沒有好感,畢竟雙方打了幾百年,互相都屠殺了無數次,積累了很深的民族仇恨。沒有多久,一場更深的民族仇恨就出現了。
  • 為什麼美國要對俄羅斯趕盡殺絕
    很多人現在只記得鄧小平主持改革開放,卻不記得:1982年9月,鄧小平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就香港主權問題進行交鋒,柴契爾威脅說,英國要以非和平方式保留對香港的治權。我已經寫過了「普京的反擊」,問題是:美國為什麼要逼死俄羅斯?蘇聯已經投降了啊?俄羅斯有共產黨嗎?到現在為止,俄羅斯會出兵歐洲打德國,打法國嗎?這個機會渺茫到不可計算,為什麼美國一定要逼死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