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仰,英國已經使天主教與新教平權了;論語言,已經基本說英語了都。這愛爾蘭人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莫非是大饑荒的時候結仇了放不下麼?
就算有人要反,聲勢也不甚大,復活節起義是小規模的。當時英國正在一戰,戰完以後有好多可戰之兵。傾個三五萬到愛爾蘭島去,豎多些絞刑架,殺他個三五萬人,再驅逐個三五十萬人,何愁不能保數十年太平?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快認輸。
要說英國人怕流血,亦不然。阿姆利則屠殺是在1919年,幹翻了2000多印人。印度人殺得,愛爾蘭人就殺不得?何況印度是殖民地,不同文不同種。愛爾蘭人和不列顛人長得也沒區別,差不多都同文了。不努力一把徹底一元化,反而同意獨立,令人不解。
ttian在線:在殖民地屠殺和在本土屠殺是一回事麼?至少在當時,印度人不算人,愛爾蘭人可不是。而且到了那個時候,大英帝國也就死撐著了,不要懷疑大英帝國的外交手腕和眼光,既然放了,那肯定是有不得不放的理由。
深潛者:努力到北愛沒獨立就已經是極限了。
張二小:必須得反啊,世代血仇,土地都是英國地主的。
英國對愛爾蘭全面掠奪的殖民政策導致的貧困是造成這場危機的深層原因。大英帝國的繁榮是靠對殖民地的擴張和掠奪發展起來的。愛爾蘭作為其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由於地緣政治關係,首先成為其掠奪目標。從17世紀中期以來,愛爾蘭的土地幾乎完全為英國地主所霸佔,而且多數大地主居住於英格蘭,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因此愛爾蘭大多數農業收入因此輸出國外。由於愛爾蘭土地兼併嚴重,愛爾蘭農民大多數成了英國土地貴族的佃農。而他們所獲得的土地面積由於非常小,因此只有種植馬鈴薯才能養活家人。再加上自從合併以後,愛爾蘭繁榮的工商業受到了可以自由輸入的在更優越的經濟條件下製造出來的英國工業品的打擊。因此愛爾蘭人民幾乎完全依靠土地生活,在工業方面毫無出路,殘酷的殖民掠奪造成了農民極端貧困,也使得愛爾蘭半數以上的人靠馬鈴薯維持生活。這種對單一農作物的過度依賴以及都是不為社會所關注的窮人成為愛爾蘭的大饑荒全面爆發埋下的社會隱患。
極其不滿:大饑荒的時候,英國還是沒拿愛爾蘭當本土看。
聞葛格:愛爾蘭和英國當時的矛盾,既有民族矛盾,又有階級矛盾。
朔月房心龍靜顏:愛爾蘭獨立以後,英國地主豈不也沒有土地了?
張二小:不是啊,英國的土地大部分也是地主的。
乾為天:澳新加南沒有人鎮壓不也西敏寺法案了,大勢所趨。
穿越農夫:你這是老黃曆了,1900年前後英國花了一億多英鎊收購地主土地發給愛爾蘭農民。這也是一戰時期愛爾蘭比較溫順的原因之一。
不一樣吧,加拿大經濟完全融入美元圈,澳新安全指望不上英國。和愛爾蘭的情況還是有區別的。
張二小:那也是愛爾蘭不斷鬥爭取得的成果,且死了上百萬人的仇恨是不會這麼容易淡忘的。
在19世紀的後半期,英國300多個地主霸佔了愛爾蘭600萬英畝土地,使500萬愛爾蘭人處於無土地的困境。因此,愛爾蘭人民反英鬥爭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和自治問題。
芬尼黨運動失敗後,愛爾蘭人民仍然堅持鬥爭。1879年,前芬尼黨成員麥可·戴維德成立了「土地同盟」,有25萬人參加,要求廢除英國在愛爾蘭的土地佔有權,使佃農成為小土地所有者。在同盟的號召和領導下,各地農民進行「杯葛」運動,就是聯合起來斷絕和英國人的一切關係。農民還焚燒莊園、殺死地主,與英國人進行不懈的鬥爭。
與農民運動發展的同時,愛爾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也展開溫和的自治運動,其領袖為1875年被選為國會議員的巴涅爾。土地鬥爭和自治運動客觀上聯繫在一起,給英國統治者極大的威脅,1881年英國政府逮捕了戴維德和「土地同盟」成員1000多人。結果激起愛爾蘭人的更大規模的反抗,迫使英國政府釋放被捕者,延期徵收欠租,停止驅逐農民。
de9000:想起球場慘案了,為了報復十九個特工被殺,直接衝進正在比賽的球場隨機挑選十九名觀眾槍斃——這是對本土的態度?
zzevil:愛爾蘭人長期都不被看成白人,就像現在也不把拉丁裔看成白人一樣,論歧視鏈也就比猶太人好點,不如義大利裔,或者還不如猶太人,畢竟和黑奴差不多的地位也算是獨一份了,千年的階級仇民族恨哪是那麼容易消解的?
穿越農夫:普魯士人死了那麼多,語言都被消滅了。法蘭西周邊那麼多小民族基本都被同化了。愛爾蘭這點仇恨…………真不算什麼。
李從嘉2017:切不斷大西洋那邊的援助,美帝19世紀末已經有不少城市被愛爾蘭大佬掌控了,比如波士頓就是被老甘迺迪的嶽父掌管的,紐約的坦慕尼協會就是愛爾蘭人威廉.穆尼創辦的,舊金山也一樣,這些大佬改善了愛爾蘭人的處境,也組織愛爾蘭人捐助老家反抗事業。愛爾蘭人的各種協會都對老家捐款捐軍火,大西洋帝國裡就有體現。
張二小:你都說了,都被同化了,還有啥仇報?
愛爾蘭能一樣嗎?英國人一直把他們當奴隸,而且海外愛爾蘭有龐大的群體,美國又在背後支持,英國是解決不了的。
jkkkjkski1:因為愛爾蘭人屬於白皮,在殖民地裡屬於布爾人類型的上等人啊。這些上等人的「被壓迫者」換一個角度其在種族欺凌中所扮演角色就會迅速轉變了。
我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布爾人在南非的種族隔離,加利福尼亞等地愛爾蘭人的排華法案。
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沒到同情心富裕到同情愛爾蘭人的地步,要是同情心和人道主義感先富起來了,可以先拿點給同種族海外華人,這些雖然裡面有些是牆頭草,有時是新附軍,可是至少同情聲援其獲得回報的可能性更高。
de9000:「克羅克公園體育場大屠殺",查了一下,數字記錯了,是14人。
jkkkjkski1: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1,英國人鎮壓德瓦士蘭布爾人付出慘重代價但是「成功」了。
因為德瓦士蘭曾經有個大敵叫祖魯人——還記不記得祖魯戰爭中配合紅衣英軍的德瓦士蘭人身著黑衣的志願兵。
英國人打敗祖魯人後德瓦士蘭人失去了最大敵人,於是就和13洲一樣感恩戴德的——造反了。
布爾戰爭發生前布爾人接受英國人統治成為其保護國,在德瓦士蘭的周邊一票黑人部落中當上等人。布爾戰爭後布爾人繼續受到英國人統治成為其自治領,在德瓦士蘭的周邊一票黑人部落中當上等人。
那麼愛爾蘭人是否具備布爾人的這種先決條件呢?
本來不具備的。因為160W北愛人種只有70W天主教徒或曰「愛爾蘭人」,種族金字塔怎麼排列調整他們也無法像德瓦士蘭人一樣變成上等人。但是如果北愛自治領的百萬印度大遷移計劃就難說了。
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大英遷移350萬印度人到北愛爾蘭。那麼這70W愛爾蘭極有可能躍居其上成為二等人,心態好點也可以吧自己歸入白皮一等人列。
punishment:奧妙就在於大戰之後。一戰英國沒錢了,鎮壓需要量入為出,而且愛爾蘭人又不是二德子這種滅頂之災級別的強敵,英國沒有打到底的決心。你說的退伍老兵來鎮壓確實有(搜black & tan),也正是因為這個決策造成了英國在愛爾蘭的失敗:這夥人只會殺人,不會搞情報,加劇了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之間情報能力之間的差距,結果就是愛爾蘭共和軍成天定點清除英國官員,黑棕兵就只會濫殺平民洩憤,給愛爾蘭普通平民造成了一個「等死死國可乎」的形勢。但凡是成功的革命,一定是因為統治階級徹底激怒了社會主要階層,鎮壓正好把沉默的大多數推向革命組織一方。
屠殺平民這個事,實際上是一個屠殺方決心與被屠殺方反抗能力的比拼。被屠殺的一方反抗的意願肯定100%,但是如果完全無力反抗,那麼還是會失敗的,例如死亡營中的猶太人。反之,如果被屠殺一方能不斷取得勝利,則即便距離最終勝利仍然遙遙無期,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熬下去,寄希望於把屠殺者熬贏,典型的例子如華北敵後抗戰。英愛戰爭屬於最壞的一種:被屠殺的一方不但不斷在取得勝利,而且清楚知道屠殺一方並沒有打到底的決心,那麼屠殺就屬於火上澆油,只會給反抗者帶來更多的資助和兵員,促成鎮壓早日失敗。
長樂夜未央:民族仇(想想大波波和俄國人之間),階級恨(無地農民對地主),加上歷史記憶(大饑荒才幾年啊)。這才叫血海深仇,加上外國利用(法國18世紀一直到拿破崙戰爭一直在搞,然後是美國,聲勢浩大的愛爾蘭移民正好配合美國一戰後反大英帝國霸權需要)。據說美國大力支持愛爾蘭反英。這確實打不贏。真要鬧到集中營大屠殺的地步,世界霸主的軟實力蕩然無存不說,列強幹預是必然的。別忘記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英國論資本雄厚遠不如美國的。
真要鎮壓到底,首先巨大財政負擔是肯定的,想想當時一戰結束後英國多窘迫?然後必然是世界輿論譁然,想想布爾戰爭搞集中營鎮壓白人的結果(至於更政治不正確的用黃種人鎮壓白人,更是火上澆油)。
歷史布爾戰爭的時候,歐洲各國雖然矛盾重重,但是沒一個支持英國,真要在愛爾蘭搞大屠殺,信不信德(各種幸災樂禍是一定的)法(幸災樂禍,要法國支持,支持法國榨取德國吧)蘇聯(反蘇盟主家裡出事,估計要樂壞了)手給英國拆臺?再加上一個正拼命想收拾英國霸權的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大英帝國就別搞啥經濟恢復了。
總有人說二戰後英國不鎮壓印度獨立是愚蠢,法國倒是鎮壓了,阿爾及尼亞打了那麼多年保住了?獨立戰爭(列強幹涉,英國撲街)和布爾戰爭(列強矛盾重重沒認真幹涉,就是一般的壓力和巨大成本都迫使英國實際是通過妥協來獲得勝利)的事實充分證明,不是大英帝國不想鎮壓,而是根本沒能力鎮壓。
歸根到底,英國人基本盤太小,而且由於經濟利益嚴重排斥擴大基本盤搞同化。大英帝國佔據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幾個億,然而連家門口的蘇格蘭和愛爾蘭人都沒能同化成功建立歸屬感,自己實際基本盤就那麼點人,又不想搞大陸軍,那靠什麼保住大片地盤?守地盤和鎮壓說到底必須要靠大陸軍和足夠的移民人口,而英國恰恰沒有這個。
要鎮壓無非是威德兩方面,論威力英國人無力在列強幹涉下持之以恆的投入鎮壓。論德英國人不肯真的把愛爾蘭人當自己人,威德都拿不出來,英國人不完誰完。別說愛爾蘭人了,英國人連同族的北美英國人都攏不住,加拿大自治還得靠美國人的反面案例出來(但是在英國本土真的給加拿大人進入決策層有嗎?),而愛爾蘭給自治,唯一結果就是獨立啊,畢竟加拿大英國人好歹對英國是當母國,而愛爾蘭人是血海深仇。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