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42 - 蘇-75
作者:松鴉 / 編輯:冷小軍
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請聯繫potereio
冷熱防務現在招募(兼職)成熟作者、寫手,要求熟知二戰及之後的現當代軍事知識,在公眾號或其他媒體發表過文章者優先。具體事宜請聯繫小編微信potereio。
很多人都聽說了,俄羅斯最近搞了個大新聞——大名鼎鼎的蘇霍伊在7月20日舉行的莫斯科航展上公開展示了最新型的單引擎第五代戰鬥機,綽號「將死/將軍」(Checkmate),一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西方記者直接將其稱為蘇-75戰鬥機。這也是自本世紀初俄軍推進PAK FA項目(即後來的蘇-57戰鬥機)以來,俄羅斯首次推出一款全新的第五代戰鬥機。
蘇霍伊的這個大新聞,搞得許多航空和軍事愛好者猝不及防:雖然此前曾有小道消息指出俄羅斯在偷偷摸摸地搞一款「輕小快的五代機」,但沒有人能猜到俄方會在這次莫斯科航展上公開亮相。畢竟有蘇-57那超長的研發周期在前,許多人對俄羅斯的五代機研發能力頗不看好。
「將死」戰鬥機在莫斯科航展亮相
按照老毛子自己的說法,這款蘇-75戰鬥機將直接對標F-35戰鬥機,不僅在多功能性上與F-35匹敵,同時還具備更加優越的高空高速飛行性能和更加誘人的性價比。
據俄聯航公司執行長謝爾蓋•切梅佐夫透露,這種新型戰機的成本僅為2500萬到3000萬美元,而一架F-35的成本價則是9000萬美元,幾乎是前者的三倍有餘。許多人都認為,它能夠和蘇-57實現高低搭配,取代米格-29成為俄空天軍未來的主力。然而,這個「俄版F-35」到底是俄軍的新希望,還是一個騙錢的模型,這很值得深思。
從事前暴露的諜照和航展展示的全尺寸模型來看,蘇-75戰鬥機是一個非典型的單發隱身戰鬥機。
在機身設計上,它一改蘇霍伊系戰鬥機的傳統採取了無平尾設計,同時機翼面積非常大,這可能是為了給這架小飛機提供足夠的升力與爬升性能。最值得關注的是,它採用了一個非常大膽和激進、爭議很大的大尺寸下機鼻環繞式進氣道,同時保留有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的特徵,這一「大嘴」的設計被廣泛認為與美國X-32技術驗證機非常相似。
蘇-75的進氣道非常獨特
不過,這一設計還是首次在俄羅斯生產的戰鬥機上出現,考慮到X-32技術驗證機最終失敗,更傳統的F-35成功上位,因此俄羅斯到底能否掌握這一進氣道技術還是個未知數。
在武備方面,蘇-75戰鬥機擁有可以掛載大型彈藥的武器艙,可能能夠掛載最新型的R-37超遠程空空飛彈,或至少3枚其他中遠程空空飛彈。此外該機還擁有長條形的武器艙,能夠容納至少兩枚用於近距離格鬥的小型空空飛彈。
據目前俄方公開的信息顯示,該機還擁有一門祖傳的30mm航炮,在火力上顯然不怵F-35。但是,老毛子宣稱這玩意兒的最大有效載荷可達6.8噸,然而使用同款發動機、雙發設計、體量更大的蘇-57戰鬥機,最大有效載荷也才7噸,因此這個數據……看看就好。
在其他方面,五代機該有的它也都有了。無論是有源電子相控陣雷達、大屏組合科技感拉滿的駕駛艙和頭盔顯示器,還是傳說中的「人工智慧飛行員輔助系統」、當下俄羅斯最先進的AL-41F1(改進版)航空發動機。
AL-41F1發動機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雖然蘇-75宣傳單上的性價比強得離譜,但直到現在,它僅僅是個模型罷了。按照俄方透露的計劃,該機將在2023年進行驗證首飛,最快於2024年進行原型機建造,初始生產型最快也要到2026年才能交付使用。
蘇-75戰鬥機的座艙
也就是說,現在這款戰鬥機還只停留在設計圖上,任何一個對航空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設計性能是一回事,但最終做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會與設計性能差了個十萬八千裡。
該機有不少性能都頗為「科幻」,例如超過2馬赫的超音速巡航、更遠的航程以及更強大的戰鬥載荷,如果以現有的AL-41F發動機的參數推算,該機基本上不可能實現這些目標。
唯一的可能,就是使用還處於研發狀態的「產品30」發動機。事實上,俄方也確實暗示過該機的最終版發動機推力將比AL-41F高出至少2噸。但是,產品30發動機已經再次延期,最快也要到2025年才能投入使用,並且再次延期的可能性非常高,這很顯然會拖慢蘇-75的研發進度。最要命的是,這個蘇-75戰鬥機根本沒有得到俄政府和軍方的大力支持,因為老毛子家裡快沒有餘糧了。眼下蘇-57戰鬥機量產困難,產品-30發動機又遲遲無法服役,大量的軍費開支已經讓俄軍無法再投入大筆經費去養另一個五代機項目。俄方承認「我們需要資金以繼續支持該項目的進行。」
蘇-57至今未能大批量生產
當然,從蘇-75選擇在莫斯科航展上首發亮相,以及事前公開的宣傳片中點名越南、印度、阿根廷和阿聯飛行員就能看出,俄羅斯就是想通過莫斯科航展這一平臺來為該項目募集金主,以支持項目的進行。對此,俄羅斯副總理鮑裡索夫對此非常自信:「這架戰鬥機的核心市場將是越南、印度和非洲國家,全世界大約需要300架該型戰機。」
俄制戰機確實有不少的忠實用戶,但老毛子真能忽悠到人嗎?恐怕未必。雖然俄方口口聲聲宣稱這架戰鬥機的生產成本僅為2500萬到3000萬美元,但他們閉口不談的是這架戰鬥機的研發成本還得金主自己分攤。
根據澳大利亞航空專家湯姆•庫珀推算,即使儘可能地利用蘇-57戰鬥機現有的技術,這一項目的研發開支仍將超過60億美元。如果只採購100架該型戰鬥機,那麼單架戰機的總成本價仍將超過9000萬美元,相比起F-35來說完全沒有任何優勢。
蘇-57
有媒體認為蘇-75應該是一架「窮國的蘇-57」,但這一說法顯然站不住腳——俄制戰機確實在不少國家的空軍力量中佔據了一席之地,許多人下意識地認為購買俄制戰機會更省錢,但實際上,高端的俄制戰機運營成本完全不比美制戰機遜色多少。
更重要的是,類似蘇-75這樣的單發輕型多用途戰鬥機,往往是那些國力有限、防空需求不高的國家才會購買,但別忘了,在世界市場上往高了走還有F-35的存在,往下探還有JF-17「梟龍」、二手F-16等更具性價比的存在,蘇-75這種「以高性能主打低端市場」的戰鬥機,顯然無法得到大多數國家的青睞。
梟龍戰鬥機在性價比上優勢巨大
當然,對於俄羅斯自己來說,蘇-75還是有點用的。俄羅斯到現在還沒有放棄航母夢,而具備短距起降能力、體量相對較小的蘇-75無疑比蘇-57更適合在航母上使用。但前提是,俄羅斯人出得起錢,能讓這架定位尷尬的戰機飛上藍天。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