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最後一天,長江口畔啟東港,我國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建造的第一艘「瀕海任務艦」順利交付並舉行了入列儀式。
2019年12月31日「馬來短劍」號瀕海任務艦入列儀式在我國啟東港舉行
回顧整個大馬海軍的「瀕海任務艦」(LMS)計劃,早在2016年10月馬來西亞國防部就向其本土最主要造船企業寶實德重工發出一份非約束性的合作意向書,希望由後者作為主承包商完成LMS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同年11月中馬兩國政府首腦籤署一攬子合作協議,其中就包含兩國海軍艦艇裝備建造合作相關協議文件。次年3月馬國防部正式批准寶實德重工連同中國武船重工(後者作為次級承包方)一起承建LMS艦,當年4月21日雙方籤訂正式合同,約定在合同籤署生效後的四年時間裡,向馬來西亞皇家海軍交付4艘LMS艦。
「馬來短劍」號入列儀式上,馬海軍司令瑞扎海軍上將親自授予首任艦長艦艇指揮官證章
LMS首制艦於2018年7月31日在武船舉行鋼板切割儀式,同年10月23日在中馬兩國防務官員的見證下,又舉行了首制艦的龍骨安放儀式;同一天武船也完成了2#艦的首塊鋼板切割工作。2019年4月15日首制艦「馬來短劍」號(KD KERIS, 舷號 111)正式命名下水,7月12日2#艦「波狀短劍」號(KD SUNDANG, 舷號 112)也舉行了命名下水儀式。隨後首批次兩艘LMS艦都按計劃實施了後續舾裝和試驗試航工作,直至2019年最後一天,按合約規定時間首艦完工交付馬方,馬來西亞皇家海軍司令瑞扎海軍上將再度親臨中國參加「馬來短劍」號的交付和入列儀式,可見LMS對於大馬海軍新一代裝備轉型(15 to 5計劃)的重大意義。
HSH早前相關推文:
【整理重發】出口馬國「瀕海任務艦」2#艦下水
LMS 2#艦從2018年10月切割首塊鋼板,到2019年7月命名下水,武船的建造速度還是非常快的,由此也可證實該艦的設計並不複雜
原本中馬雙方協議約定,中方將以技術轉移形式向馬方寶實德重工提供技術支持,由後者位於檳城的船廠建造第二批次兩艘LMS艦。不過為了節省造艦經費,2019年年初中馬雙方達成更新協議,第二批次兩艦也將由武船完成建造任務後,分別於今明兩年交付馬方(2#艦計劃今年4月交付、3#艦計劃今年年底前交付,4#艦2021年4月前完工交付),此舉據說節省了約1億林吉特的造艦經費!
首制艦「馬來短劍」號正式服役之後,經過簡單的出航前準備工作,將於明天從啟東出發一路向南,計劃在本月17日左右抵達其母港---位於馬來西亞沙巴州州府哥打基納巴盧實邦加島的海軍基地。按照馬來西亞國內軍事愛好者網站給出的信息,未來4艘LMS艦將兩兩分組配屬於沙巴州和沙撈越州的馬海軍基地服役。值得一提的是,沙巴州的哥打基納巴盧也是大馬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部駐地,該國僅有的兩艘「鮋魚」級潛艇也駐紮在那裡的海軍基地中。
LMS艦實際上是一款廉價的海軍艦艇裝備,馬來西亞海軍將其主要任務定位為巡邏、海上反恐、海上搜救和護漁。不過在計劃之初,大馬海軍曾經借用模塊化設計理念,希望賦予LMS艦這一通用平臺多種不同任務屬性,並以模塊化的任務貨櫃模塊替換來實施不同任務之間的轉換,這也是其「瀕海任務艦」名稱的由來。不過目前看來,後續的任務模塊製造工作並無消息,而且馬來西亞海軍曾經計劃總共列裝18艘LMS艦,但除了首批4艘以外就再無後續艦的任何進一步消息。馬國內也一直以來對中馬合作建造LMS艦一事頗多爭議,甚至一度要求組建以馬國前審計署長牽頭的特別調查委員會來審查這一造艦案。
按照馬來西亞海軍轉型計劃,後續10多艘LMS艦將在2021-2025年的第12個大馬(5年)計劃和2026-2030年的第13個大馬計劃中建造服役
HSH搜集馬國海軍新一代艦艇裝備信息時,注意到在2018年的第16屆馬來西亞亞洲防務展中,寶實德重工曾經展示了一種名為「進化型瀕海任務艦」的模型。我們可以推測,馬來西亞國內勢力一定希望在完成首批4艘LMS艦的建造之後,轉由其本土國防相關企業承擔後續十多搜LMS艦的建造任務。同時大馬海軍多次調整未來艦艇裝備計劃,亟需一款噸位更大、可執行更多功能的通用水面作戰艦艇平臺。在此背景下寶實德重工就「掐著點兒」推出了所謂「進化型瀕海任務艦」的概念模型。
寶實德重工推出的「進化型瀕海任務艦」模型與現役「吉打」級巡邏艦對比,目測主尺度和噸位比較接近,可能採用同一艦體平臺設計
從這一概念模型就可以看出與我國設計建造的LMS第一批次艦有很明顯的不同。首先艦體平臺大大加長,使得其艉部有足夠的長度設置一處艦載直升機起降平臺,而且模型上也擺放了一架馬國海軍航空兵主力「山貓」型艦載直升機。有趣的是,這一「進化型瀕海任務艦」概念模型的直升機起降平臺設計理念非常接近我國的056型輕護,此平臺是在全艦主甲板加高一層設計,可能也是汲取了大馬海軍「吉打」級巡邏艦直升機甲板太過接近水線,在遠海高海況下起降作業面臨風險的經驗教訓。「進化型瀕海任務艦」總體布局更加接近常規作戰艦艇,雖然目前並無靠譜的主尺度數據,但據HSH目測該型艦艦長和噸位都接近056型輕護。寶實德重工在展會中曾經透露,這一概念模型的艦體採用了「現成的平臺設計」。那麼縱觀寶實德重工近年為馬來西亞海軍所建造的各型艦艇中,也只有採用德國MEKO A100系列設計的「吉打」級巡邏艦主尺度比較接近。從概念模型方案艦舯部設置的兩個煙囪看,可能與「吉打」級一樣採用雙柴油主機的動力系統,並將複雜麻煩的舷側排煙換成傳統的煙囪設計。煙囪前部兩舷設有吊艇架,並各配置一艘多用途快艇用於執行各種不同任務所需。「進化型瀕海任務艦」的主桅很有特色,對比下來基本可以認定採用了同由寶實德重工建造中的大馬海軍新一代「瀕海戰鬥艦」/法國「追風」級的一體化圓錐柱狀主桅設計,不過主桅內部所安裝的雷達型號目前不詳。該艦主要武器為艦艏A炮位的一座博福斯40毫米單管速射炮(也是由寶實德重工自產),以及安裝於上層建築的機槍。
最後既然是「進化型瀕海任務艦」,那麼肯定需要有足夠空間容納不同任務標準化貨櫃模塊,位置就是在加高了的直升機甲板之下,設有多任務艙容並在舷側設有大型開口。
雖然目前並無「瀕海任務艦」後續建造的可靠信息,但從上述概念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作為最終用戶的馬來西亞海軍並不滿足於現有的我國LMS型號設計。而且按照參展是寶實德重工工作人員的發言,這一概念模型是在「與海軍進行對話討論後按他們的需求設計而成的」,正可謂「有了空穴才會來風」,後續動向我們將持續關注。
【轉載請註明本文出處】
如對我們的推送文章感興趣,請長按下方的二維碼添加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