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編者註:9月2日)在降書上簽字的十二人,已正式結束這次歷史上消耗最劇的戰事,並在日本悠久歷史中表示其首次徹底的失敗。
……
籤字以後,陽光也暗示光明的重現,破雲而出,照耀在威武可怖的盟軍大艦隊之上。
籤約儀式約二十二分鐘就完畢了。」
——1945年9月3日新華日報《密蘇裡號軍艦上籤降儀式一瞥》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可看到動態頁:「那年九月,陽光穿透東京灣」
70年前,《新華日報》以新聞筆觸記錄的歷史,不過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正義之勝」歷程記載中的滄海一粟,卻足以令歷史的真相昭然天下。70年後,新華報業「正義之勝」東京採訪組重讀老報舊聞,赴日本再走克敵之路,更清晰透見正義面前失敗者的殘忍卑怯。
6月,百合花凋謝在衝繩海灘
路透社關島21日電 尼米茲上將今天的特別公報說:「在82天的戰鬥之後,琉球之戰已經勝利了。有組織的抵抗在6月21日停止。」
——1945年6月23日新華日報《琉球日寇成千投降 日寇死亡九萬餘人》
隨著納粹德國的投降,西半球的人民終於可以在和平的陽光下靜待5月的鮮花盛開,而太平洋上依然血雨腥風。
據《新華日報》的報導,美軍1945年4月1日在衝繩島中部登陸,5月17日才佔領首府那霸。這段路程如今驅車不要兩個小時。黎明前的黑暗深深地籠罩著這座古老、孤獨、已被地下戰壕掏空了的島嶼。
2000名日軍重傷員被戰友毒死。「牛奶裡拌入氰化鉀,他們知情,但沒有選擇。」2015年4月30日,記者來到衝繩南風原陸軍病院壕址「重傷患者2000餘名自決之地」,紀念碑前野草瘋長。
「陸軍病院5月22日接到司令部的南撤命令,重傷員不能拖累隊伍,也不能成為俘虜。」日本立命館大學池尾靖志教授只講70年前的事實不做今人的評價:「日本人和衝繩人的想法可能不一樣。」他是名古屋人,致力於衝繩美軍基地的研究。
(姬百合少女合影)
237名小護士被要求和病院一起南下,她們一個多月前剛從衝繩師範學校和縣立第一高等女校招募來,十五六歲的年紀,胸前還別著「少女」和「百合花」校徽。不到一個月後的6月18日,她們被一紙遣散令拋棄在了島南端的摩文仁,面前是大海,回家的路是戰場。「只有29人倖存。」
今天的姬百合紀念公園是學生和平教育基地,百合花正盛開,碑前還堆滿一把把五色野花。究竟是誰把如花的生命扼殺在了戰場?
還有那些明明可以選擇生卻被迫走向死的衝繩民眾。「那時候,衝繩人還說琉球話,美軍用日語喊話他們大多聽不懂。」被日軍恐嚇威逼而藏身於家墓、珊瑚洞裡的衝繩人在絕望中紛紛自殺,或者揣著日軍分發的手榴彈衝向美軍;如果真有人拿著美軍不殺俘虜的傳單去投降,則會被日軍刺死。這一幕幕慘景在衝繩戰役和平祈念資料館裡都被做成蠟像場景呈現在參觀者面前。資料館主管新垣誠指著一幅照片告訴記者:「日兵故意把手榴彈塞在路邊衝繩人的遺體上,製造彈藥充足的假象。」
6月22日,衝繩日軍司令官牛島滿自殺,衝繩戰役得以宣告勝利。每年6月23日是衝繩的公祭日。「凡二戰期間無論在何地死去的衝繩人都可以把名字刻在這裡。」新垣誠指著紀念公園裡,面向大海如波浪般布局的層層墓碑。那裡還有衝繩戰役中多個國家地區陣亡者的超過24萬個名字。牛島滿的慰靈塔則高高地矗在他自殺的壕溝頂上。
「資料館的責任是告知事實和真相。」新垣誠告訴記者,資料館舉辦繪畫徵文比賽已經連續25年,衝繩學生由此更了解戰爭和家鄉,「對和平的渴望和捍衛來自戰爭真相。戰爭是人發動的,結束戰爭的也只有人。」
8月,蘑菇雲籠罩著廣島天空
「原子彈在日本首試鋒芒,顯示了它的破壞性和殺傷性空前無比的威力。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廣島——這座三十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全城十分之六都被毀滅了。」
——1945年8月9日新華日報《原子炸彈破壞力驚人廣島大半已遭毀滅 轟炸與招降政策將同時並用》
世界開始構建新秩序,日本卻仍無動於衷。據1945年7月29日《新華日報》報導:7月28日,日本對敦促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做出明確答覆:日本將繼續作戰。
「如果日本當時能夠接受波茨坦公告,選擇投降,廣島就不會遭受原子彈的襲擊。」2015年5月1日,記者來到廣島,聽到一位原子彈輻射受害者的兒子、廣島市民由木榮司先生的憤怒。可是記者也聽到了另一種說辭。
在採訪廣島和平資料館館長志賀賢治時,對於廣島遭受原子彈的原因,他最後不得不表示,當時亞洲正在進行的戰爭也是背景。記者於是追問:您是否認為美軍投擲原子彈是為了讓日本停止戰爭?他說:「美國人怎麼想,我不知道。」儘管他剛剛表達了「美國人是為了完成原子彈爆炸試驗,並且要和蘇聯爭奪戰爭果實」的原因猜測。
記者進一步追問道:「事實上,兩顆原子彈爆炸後,日本立即宣布投降停止了戰爭。」他說:「不是的,沒有原子彈爆炸,日本也馬上要停止戰爭了。」更多的資料顯示,日本當時正在部署「一億玉碎」的「本土決戰」計劃。
據執行原子彈投放任務的美軍人員回憶,原子彈在投放43秒後爆炸,而日本以及全世界對原子彈之恐怖的認識明顯要滯後很多。「第一顆原子彈轟炸廣島的結果是一個可怕的數字。據合眾社關島八日電:非官方估計,廣島中原子彈後,死傷總數在十萬人以上。」這則報導出現在1945年8月10日的新華日報上。此時長崎的原子彈已經再次炸響。
衝繩戰役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死傷最慘重的一場戰役,司令官貝克納中將在戰役結束前三天陣亡,美軍沒有慶祝勝利。他們意識到,要在本土打敗日本,盟軍可能需要投入100萬的兵力,這樣的代價估算是美軍投下僅有兩顆原子彈的直接原因之一。
每天清晨8:15,原爆發生的時刻,廣島原爆遺址對岸的和平時鐘就會奏響《nomore Hiroshima》,清泠的音樂傳遍城市上空,已經48年。廣島和平都市紀念碑上多國文字刻著:「請安息吧,戰爭錯誤不再重演!」願這是生者對逝者的承諾。
9月,陽光穿透東京灣的烏雲
「日本降書已於九月二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在美國密蘇裡號籤字。」
——1945年9月3日新華日報《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日本昨日籤訂降書日皇發表詔書率領全國投降》
其實,日本政府投降的消息1945年8月11日已經在全世界傳開。據新華日報報導,日本政府10日託瑞士和瑞典政府轉致中美英蘇四國照會:「日本天皇希望促進世界和平,早日結束戰爭」,表示「日本準備接受波茨坦宣言所列舉的條款,而附以一個諒解:上述宣言並不包含任何要有損天皇陛下為至高統治者的皇權」,一句話:無條件投降,保留天皇。
令日本放棄頑抗幻想的是1945年8月8日蘇聯宣戰和8月9日長崎再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日本皇宮的防空洞內,御前會議從9日夜裡開到10日凌晨」,就是照會發出的前夜。
12日,美軍向東京等地空投傳單,透露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但很多日本人不相信。14日中午,NHK「玉音放送」,播放了裕仁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15日,日本政府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
這是正義勝利、和平重現的最偉大的歷史時刻,但日本選擇性失憶了。今年5月2日,採訪組來到東京,面對的是這樣令人沮喪的現實:東京灣只有微縮版的自由女神和彩虹大橋,沒人知道1945年9月3日日本籤訂投降協議的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停在哪裡;自1945年9月9日進駐東京長達7年的美軍駐地代代木公園僅保留了1964年奧運會的記憶;1946年5月3日開庭,東京審判歷時2年半,遠東軍事法庭所在的陸軍省大樓早拆了,今天的日本防務省為陸軍省留了紀念館,卻當遠東軍事法庭不存在;建於1897年的巢鴨監獄,是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被關押並於1948年12月23日被執行絞刑的地方,1971年就被推平建起了「陽光城」,當時東京第一高樓……那些令世界、令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痕跡,在今天的東京都被刻意抹去了。
日本駿河臺大學井上久士教授向記者展示了他手邊兩冊高中日本史和世界史課本,是還保留著「侵華」「南京虐殺」字樣的版本。「您會向學生詳細講解這段歷史嗎?」教授笑而不答。井上教授因為發表過「七七事變是偶然發生的,但日本侵華戰爭是必然的」觀點,被日本網民罵作「賣國賊」。
一位旅居日本多年的華人向記者透露,學生往往還沒學到這段歷史,這學期就結束了,下學期則換下一冊課本了。
不久前,中國宣布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全國放假1天時,日本一名中國問題學者對媒體說,一般日本人並不知道9月3日是什麼日子。
向正義投降不是恥辱,無視無知歷史真相才是可恥的:70年前的9月2日是日本軍國主義向正義屈膝投降的日子,而年年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慶賀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日子!
記者手記>>>
被「顛倒」的和平
廖卉
此行日本採訪,見到最多的一個詞是「和平」,準確的說是「平和」。
廣島大學楊小平博士告訴記者,日語裡「平和」才是我們漢語「和平」的意思,而日語裡的「和平」則是另一個詞,一般只用在一些專業場合,表示解決糾紛的政策措施。
算是個文字遊戲吧,日本的「和平」就這麼和我們的「和平」顛倒了。伴隨採訪深入,記者更加分明地感到,顛倒的不僅僅是這兩個漢字。
歷史教授們客觀中肯的學術觀點社會民眾根本聽不到,「因為媒體不感興趣」,而九段下馬路上右翼分子的高音喇叭旁若無人;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就刑的地方樹了碑,前書「希望永遠和平」,後有「歷史不要重演」,以為警示碑,可碑前又是鮮花又是香爐,分明是招魂的慰靈碑;來自茨木縣的長瀨透年齡不到五十,說著「死前一定要去看看吳市的大和艦」,來廣島紀念館只是順便,而母親的故鄉衝繩沒去過……
有些話也許反覆說多了,自己也就信以為真了,比如廣島原子彈的爆炸是美國人做的一次實驗;可是守護「和平」卻沒有那麼容易,不是掛在嘴上刻在石上就能讓戰爭乖乖遠離。衝繩和平祈念資料館的布展理念讓人深思:捍衛和平的力量來自戰爭的真相。可惜衝繩遊客中每年只有1%的人會去參觀資料館,「衝繩的歷史知道的人不多」。
原子彈爆炸倖存者江種祐司這樣回答我:我不仇恨美國人,仇恨這 個詞裡有報復的意思;但我無法原諒他們。
這是一句真話,我聽出來了。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廖 卉 傅 曉
策劃:周躍敏 劉守華 陳 鋼
統籌:彭廣餘
視覺:沈 東
供圖:新華報業視覺中心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看到動態頁:「那年九月,陽光穿透東京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