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人過年都要放鞭炮。但近些年來,因為放鞭炮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各地都實施了放鞭炮的禁令。拋開汙染的成分,我們從鞭炮的傳統文化源頭,看看鞭炮與過去講的驅邪避毒的關係。
眾所周知鞭炮的主要成分是火藥。火藥,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據《範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範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藥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書中說「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這裡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蜜加熱能變成炭。硫磺、硝石與炭混合,這就是火藥的配方。
火藥的發明是古代先人煉丹,製藥的中途產物。在煉丹過程中,人們發現硫黃是能夠制伏金屬的奇異物質(和金屬化合)。硫黃性質活潑,易燃。為了控制硫黃,煉丹家把硫黃和其他物質一起加熱形成化合物,以此來改變它容易著火的性質,此法稱為「伏火法」。在進行硫黃「伏火」的種種實驗中,人們發現當硫黃、木炭和硝石一起加熱時,極易發生激烈的燃燒。孫思邈的「丹經內伏硫黃法」,就是硝石、硫黃、木炭混在一起,人們把這種混合物稱為「火藥」。
古人為什麼要放鞭炮呢?據說在唐朝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場非常嚴重的大瘟疫。唐朝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辛丑歲(762年),大旱,三吳飢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為之空虛,而存者無食,亡者無棺殯悲哀之送。大抵雖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棄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積骨相支撐枕藉者彌二千裡,春秋以來不書。傳說中,為了控制這種瘟疫,一個叫李田文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巨大的聲響和濃烈的煙霧,成功制止了疫病的流行。後來,火藥發明後,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鞭炮」。這故事雖然有一些傳說成分,但是從歷史記載看,放鞭炮的行為從唐代開始逐步推廣到全國。與此同時,一些喪葬的要求比如按時填埋、焚燒舊衣服、焚香、燒紙錢等。在現在人看來讓空氣烏煙瘴氣的一些行為得到推廣。古人其智慧雖然不能解釋其原理,但是在經驗做法中總結了祛邪避毒的一般性方法。
火藥的意思是會著火的藥。「火藥」居然是一種「藥」!這和過去放鞭炮送瘟神的說法也不謀而合。 古人沒有現在的科學技術,不知道疫病是怎麼來的,所以認為疫病是瘟神帶來的。而放鞭炮去瘟神的說法也被證明確實有效。這一點用現代科學也是可以解釋的:鞭炮爆炸後產生的煙霧中含大量二氧化硫,這種物質有很好的殺菌、消毒作用。很多人把放鞭炮看作是一種陋習,認為不但浪費錢財,還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其實是一種狹隘的見解。放鞭炮的過程中,通過硝煙和硫磺煙可以殺死空氣中的病毒,避免瘟疫的傳播。這種可以在空氣中瀰漫「消毒劑」比西方人撣消毒水的消毒方式要徹底的多,因為放鞭炮活動是全城統一進行的,沒有死角,效果絕非普通消毒方法能比。
鞭炮是我們祖先最先進、最文明的發明之一。西方人將火藥用於戰爭,而我們中國人將火藥用於預防疾病。只可惜是很多這樣的優秀文化沒有很好的傳下來,現在的人只把放鞭炮當成一種娛樂,不懂得它的真正用處。而且,人們還改變了鞭炮中火藥的成分,不再用硫磺,而使用鉀化合物(氯酸鉀、硝酸鉀),這種沒有硫磺的火藥在消毒上的能力大打折扣。
如今,又正值冬春交替之際,新型病毒肆虐全球。先人發明的這種消毒方法會不會又被人們重新想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