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華盛頓條約而沒能被裝上戰列艦的巨炮們:各國重型岸炮圖集

2021-02-19 看北朝

由於萬惡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直接導致一個很囧的問題,各國的岸炮挪用了計劃戰列艦的主炮,比實際服役的戰列艦的主炮性能更好。

雖然岸炮會使用一些更輕的炮彈來保證射程和更長的壽命,到了二戰,這種事情在某些情況下依然出現了,比如德國,H級戰列艦沒造完,於是一堆406炮滾去當岸炮了。

▲典型例子,挪威的阿道夫火炮,當初一共4門。

▼法國海岸的各種口徑的岸炮。

▼這貨,玩坦克世界的大概很眼熟。

▼順便,挪威還有一種直接挪用炮塔的,格奈被英國人點了彈藥庫,於是炮塔直接搬去當岸炮了。

▼356毫米炮,沒有炮塔,就一個環射工事。

▼381毫米炮也比較簡單,沒有德國岸炮那種整體覆蓋的鋼混工事。

▼新加坡的381毫米炮似乎有炮塔,單裝的。

▼應該和西班牙這個炮比較像,西班牙1926年買了18門英國的381毫米45倍炮,比英國戰列艦上的381炮更好,不用說西班牙自己的小戰列艦了。

▼2008年還試射了一次

▼類似德國人那種工事的,有美國人的406岸炮。

▼瓦胡島和舊金山貌似都有

▼但是美國人當初被華盛頓條約砍掉的戰列艦剩下的炮太多了,不可能全部修工事,於是美國人搞了不少鐵路運輸,然後裸炮放置環射的陣地,巴拿馬好像有一些。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

相關焦點

  • 戰列艦三國志 -「華盛頓」號(上)
    1945年駛向日本的「密蘇裡」號艦橋視角在戰列艦原教旨主義者眼中,大艦巨炮對轟才能算真正的艦隊決戰。海軍上將屹立艦橋,巨炮厚甲,幾萬碼外齊射,彈著水柱林立……這是一幅橫刀立馬、縱橫沙場般的恢弘畫面,也充滿了古代上將對決惡鬥百合的悲壯英雄氣概,怎能不讓男兒熱血沸騰。
  • 衣阿華級戰列艦 大艦巨炮名不虛傳
    擺脫條約限制 巨炮誕生20世紀30年代中期,限制建造新戰列艦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1936年美、英、法三國籤訂了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規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356毫米。由於日本、義大利未籤訂該條約,1938年6月美、英、法三國將對戰列艦的限制條款修改為標準排水量增加到45000噸,火炮口徑增大到406mm。
  • 講堂特刊 | 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理論巔峰代表作,英國羅德尼號戰列艦
    >▲講堂特刊視頻發展過程和參數羅德尼號戰列艦發展於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理論佔據歷史頂點的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德蘭海戰的爆發,這場海戰發生於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是英德雙方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爆發的一場大海戰,這是有史以來參戰兵力最多、一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艦隊主力的決戰
  • 《華盛頓海軍條約》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條約國的各種鑽空子
    在1922年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義大利在美國華盛頓共同籤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各國的主力艦噸位和性能上限
  • 舊日本海軍未成戰列艦計劃經緯:頗具野心的八八艦隊
    這些戰列艦或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不得不廢棄,或是因為太平洋戰爭的戰局惡化,最終被廢棄,在艦載機取代大艦巨炮的年代,這些過時的計劃也早已和那場戰爭一樣,塵封在歷史的故紙堆中了。對馬海戰中完勝後,日本海軍的野心急劇膨脹,開始準備新一輪的擴軍計劃1905年,日本在對馬海戰中戰勝了強大的俄國海軍,當時俄國海軍的實力曾一度位列世界第三,這場實力懸殊的勝利極大的刺激了日本在海上戰略上的野心。
  • 二戰日軍為何害怕美國「華盛頓」號戰列艦?
    「華盛頓」號毫髮無傷。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刊發肯塔基大學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高級講師羅伯特·法利的文章《為什麼日本當年會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稱,1936年籤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旨在將戰列艦的體量限制在排水量3.5萬噸以內,並將主炮的口徑限制在14英寸以內。
  • 專為軍迷定製:1:700俾斯麥號戰列艦模型
    這樣的話題依然讓大男孩們爭來吵去!大男孩為什麼鍾愛戰列艦?因為他威武雄壯,炮筒林立,眾多突起的刺狀物、完美的鄧恩曲線。。。。。有著最極致的陽剛之美。當巨炮轟擊的時刻,整個海洋都在隨之顫抖,每個玩過海戰遊戲的人都知道,那一刻的酣暢淋漓是男人心中最原始欲望的噴湧而出。
  • 「大和」前日本最強戰列艦,日本「長門」級戰列艦
    對於海軍類軍迷來說,戰列艦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一型艦種。即使是在後來航空母艦開始大行其道,戰列艦仍然以其高聳的體型和威力驚人的艦炮活在很多軍迷的腦海中。基本上談及戰列艦,必然繞不開日本海軍,這個大艦巨炮最後的堅定擁護者,在太平洋戰爭中期前,仍然堅定不移的在建造新的大型戰列艦,這就是後來的「大和」級戰列艦。
  • 這艘戰列艦拉開了「大艦巨炮」的序幕!
    在戰列艦橫行的時代,「大艦巨炮」就是實力的象徵。
  • 老將垂暮憶當年:二戰的十大戰列艦大盤點
    在航空母艦當興、戰列艦當敗的二戰時代,戰列艦則綻放了其最後的光芒後,在二戰後的世界各國海軍中銷聲匿跡。不過,娜娜還是要說,我們不能忘記那些海上巨獸,正如我們不能忘記在陸地上早被淘汰的騎兵、弓箭手一樣。未見其人先聞其名的大和級戰列艦可算是戰列艦這一古老艦種最出名的代言人了,作為日本海軍建造下水的最後一型戰列艦,大和級拿下了有史以來噸位最大和主炮口徑最大的戰列艦這兩項桂冠。然而勞民傷財建造了大和武藏兩艘巨艦卻總因為尋找不到主力決戰的戰機趴在港中被譏諷為「大和旅館」,最終也在每況愈下的戰爭中被派到第一線,在美軍艦載機鋪天蓋地的攻勢中化作渣渣。
  • 新艦出擊:華盛頓號戰列艦
    1942年9月15日,華盛頓號抵達17特混艦隊在太平洋上的集結地,加入以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戰華盛頓號戰列艦鬥群。在第四次薩沃島海戰中,華盛頓號和霧島號的戰鬥成為太平洋戰場上戰列艦之間的第一次交戰。華盛頓號藉助雷達的指引,在7分鐘內發射了75發406毫米主炮炮彈和107發127毫米副炮炮彈,射程在12650碼到8400碼之間。
  • Iowa號戰列艦簡述(上)
    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擴張已經讓戰爭到了一觸即發的邊緣,而美軍的戰列巡洋艦卻隨著華盛頓條約的籤訂而消失了,在艦隊按照橙色方案跨過太平洋時(值得一提的是,橙色方案跟日本海軍的九段漸減不謀而合),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日本海軍的巡洋艦隊和航空艦隊配合襲擾。
  • 【講堂440期】406毫米主炮,巨炮的代表,七巨頭之一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日德蘭海戰之後,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的理論開始走向歷史高峰,戰列艦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主宰海洋的利器,在一戰之後美、英、法、意、日五個海軍強國籤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戰艦的排水量和火炮口徑做了限制,在這個背景之下,英國開始修建當時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號稱七巨頭之一的納爾遜級戰列艦。
  • 戰列艦三國志 -「華盛頓」號(下)
    全艦響起兩次短促的警鈴,隨後主炮就噴吐出巨大的火焰。這是薩沃島在三天內第二次見證戰列艦的巨炮射擊。當時「華盛頓」號的火控模式為雷達測距+光學測向,射擊距離18500碼,3分鐘內打出7輪齊射,發射了42枚406毫米炮彈。同時「華盛頓」號加速到23節。
  • 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
    上圖:建造中的大和  同時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海軍的主力艦數量被限制少於美國海軍,因此,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日本海軍制定了九段作戰計劃,計劃的核心便是戰列艦隊。從1935年開始,日本海軍便開始制定艦艇補充計劃,補足現役艦艇中數量不足的戰列艦,航空母艦等各種艦艇,以完善九段作戰計劃。
  • 巨炮是怎樣煉成的?戰列艦主艦炮的鋼鐵藝術與火焰歷史
    戰列艦是人類工業文明的史詩,讓一艘四萬五千噸的巨艦帶著九門406毫米的巨炮以33節的高速馳騁徵服在大洋之上,這本身就是一件無比浪漫的事情。雙方的最佳戰列艦——「前衛」和「衣阿華」就是戰列艦的最佳火控代表。相比之下,德國雖有距離方位精準度都夠得上火控需求的陸用火控雷達,但天線太大上不了艦,天線改小了精準度又變差了。測距能符合火控水平,但雷達測方位角都嫌不足,校射能力則始終沒有,艦載雷達技術上約落後英美兩年,且研發及量產沒有優先權。
  • 「大艦巨炮,遠程打擊」丨衣阿華戰列艦
    各國都在研製自己的戰列艦,為了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戰列艦也越造越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列艦的建造達到最高峰,先後出現了數艘非常著名的戰列艦,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日本「大和號」戰列艦以及美國「衣阿華號」戰列艦,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它們中的其中一艘「衣阿華號」戰列艦,它也是《戰艦聯盟》中威力最大的戰艦之一。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由於華盛頓條約硬性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總噸位之比為5:5:3:1.75:1.75;戰前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海軍的造艦計劃,就是對標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日本海軍由於在戰列艦數量以及噸位上遠遜於美海軍,於是採取「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來建造兩艘大和級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 戰列艦三國志 -「厭戰」號(3)間戰期大升級
    在一戰的廢墟之上,發展經濟成了主旋律,眾多功勳卓著的老艦紛紛退役拆解。1921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籤署後,英國和美國擁有相同的主力艦份額,但為了保護龐大的英帝國海外利益,英國維持了巡洋艦的優勢力量,這要歸功於1919年底出任第一海務大臣的貝蒂海軍元帥在條約談判桌上的外交技巧。1919年起連續3年,「厭戰」號都在春季參加了地中海巡航,和地中海艦隊進行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