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下午2時,波蘭波莫爾斯卡騎兵旅第18團團長卡奇梅茲·馬特拉紮上校,將攻擊目標指向了暴露在克羅揚蒂村附近樹林裡的德軍一個步兵營。他立即組織部隊發起攻擊,手持馬刀的波蘭騎兵衝向毫無戒備的德軍,很快就將其殲滅。對上校和他的部隊而言,此次速勝似乎是一個幸運的開端——在與納粹德國國防軍的第一場遭遇戰中,就以微小代價取得了勝利。然而他們的勝利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波蘭人還沒來得及重新組織部隊,便在路口轉彎處就遭遇了一支德軍坦克和摩託化部隊。敵人密集的火力使波蘭人連掉轉馬頭後撤的機會都沒有,包括上校在內的20名騎兵全部喪命,他們剛剛獲勝的戰場又拱手讓給了德國人。第二天,在戰地採訪的義大利記者發出了有悖歷史真相的報導:波蘭騎兵不自量力地向德國坦克發起衝鋒。
這次戰鬥便是九月戰役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整個二戰期間被歪曲事實時間最長的歷史事件。德國將軍海因茨·古德裡安在回憶錄中寫道:「波蘭波莫爾斯卡騎兵旅不自量力,居然用刀劍和長矛向我們的坦克挑戰,自然會遭到慘敗。」溫斯頓·邱吉爾也回憶說,波蘭人勇敢地衝向蜂擁而至的坦克和裝甲車,但他們的刀劍和長矛卻無法給德軍造成任何損傷。即使是在70年以後的今天,這種錯誤認識在軍事學術界仍然廣泛流傳。這種典型的歷史謬誤之所以會一直延續到今天,原因在於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解讀和傳播這一歷史事件。波蘭騎兵敢於向德軍坦克挑戰,一方面會使波蘭在二戰中的形象受到詆毀,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波蘭軍隊的獻身精神和傳奇色彩。而要還原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就有必要搞清楚波蘭騎兵在戰前波蘭軍隊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在九月戰役中的作戰運用情況。
波蘭騎兵的真面目
在當時的世界各國中,只有波蘭仍然將騎兵當作一支獨立的戰略軍種。波蘭騎兵共有7萬人,編為11個旅,佔波蘭陸軍總兵力的十分之一,也是其中的精銳力量。波蘭騎兵通常從地主階層和知識階層招募,崇尚忠於自己的團隊和傳統,並以考究的軍服和精緻的戰靴而引人注目。
在20世紀30年代,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波蘭騎兵對戰術和編制進行了調整。騎兵部隊仍然配發馬刀,但已不再使用長矛,而且更加推崇徒步攻擊而不是騎馬作戰。事實上在1939年的戰爭中,波蘭騎兵90%以上的作戰都是徒步進行的。騎兵的主要優勢並不在於衝鋒陷陣,而在於快速機動的作戰能力和戰場反應能力。因此,關於騎兵挑戰坦克的說法,自然也不符合歷史事實。波蘭軍隊在1937年專門就騎兵與裝甲部隊作戰的問題頒布了條令。條令中稱,隨著裝甲部隊的大規模發展,很可能會成為騎兵部隊在戰場上的重要對手,騎兵部隊必須研究如何與裝甲部隊作戰,以有效地完成戰鬥任務。波蘭騎兵訓練的戰法是,先將敵軍主戰坦克吸引到複雜地形,再用反坦克炮及野戰火炮等對其實施打擊。這樣一來,波蘭騎兵部隊騎著馬直接向敵軍坦克發動進攻的說法自然沒有任何依據,更不用說官兵還在使用馬刀和長矛了。
然而,波蘭騎兵在現代戰爭中畢竟已經過時。無論波軍官兵能力如何強大,士氣如何高漲,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正如英國一位軍事觀察家所言:「我曾經參觀過駐紮在華沙郊外的一個波蘭騎兵團,在那裡看到了最精湛的馬術表演。但從軍事角度看,這卻是何等的可悲——這支部隊早已陳舊過時了。然而,由于波蘭騎兵在1920年的對蘇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導致波蘭軍事領導人對騎兵的價值估計過高。許多人甚至還覺得坦克的作用被誇大,認為坦克在複雜地形條件下難以實施機動,且易發生故障。而與重型坦克需要大量的油料供應相比,馬匹的飼料保障則要容易得多。儘管後來成為波蘭流亡政府首腦的弗拉斯迪勞·西科爾斯基將軍等人清醒地認識到了部隊機械化的重要性,但騎兵優勢思想還是在軍隊中佔了上風。特別是被譽為『波蘭陸軍之父』的約瑟夫·畢蘇斯基元帥思想僵化,又掌握了軍事事務的最終決策權,因而難以注意到軍隊條令和武器裝備中存在的根本問題。此外,波蘭的財政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也很有限。
1939年,一個裝甲師所需的裝備開銷甚至超過了整個波蘭陸軍的軍費預算。儘管波蘭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當一部分投入到了軍事領域,但其在1935—1939年間的軍費總額只及德國的三十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1939年戰爭爆發時,除波蘭以外,還有其它一些參戰國也保留了騎兵部隊。由於陸軍大臣達夫·庫珀的堅持,英國陸軍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都保持了一支帶有神秘色彩的騎兵部隊;美國陸軍作戰計劃部部長約翰·諾爾斯·赫爾將軍同樣對騎兵有著深厚的感情,直到1939年仍然強烈要求加強騎兵部隊建設,提升其在戰爭中的戰術地位;蘇聯紅軍到1941年6月仍然擁有30個騎兵師,並在後來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在對德軍第6集團軍實施包圍時,擔任先頭部隊的正是蘇軍騎兵部隊。即使是引領機械化戰爭潮流的納粹德國國防軍,在入侵波蘭期間仍有80%的部隊機動依賴於馬匹。
在1941年6月入侵蘇聯時,德國出動了5個騎兵師。而隨著戰爭的進展,後勤供應的壓力日增,面臨的地理環境也愈加複雜,德國陸軍和黨衛軍都明顯擴大了騎兵部隊的規模。
當之無愧的戰場精英
如果對1939年9月期間波蘭騎兵部隊的作戰情況進行認真研究,就不難發現,騎兵的作用決不是向敵軍坦克發動自殺性攻擊。波蘭騎兵部隊官兵在戰鬥中嚴守紀律,且屢次扭轉不利戰局,多次證明了自己不愧為波蘭軍隊中的精英。
事實上,在克羅揚蒂村遭遇戰中,德軍第20裝甲師師長在「波蘭騎兵的巨大壓力」面前,甚至請求上級準許撤退。而就在同一天,波蘭沃林斯卡騎兵旅在西裡西亞的莫克拉戰鬥中,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擊退了德軍第4裝甲師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他們甚至繞到德軍的後方,且一度進入東普魯士境內,引起德軍的極大混亂和恐慌。就是在德國人撰寫的回憶錄中,也可以找到對波蘭騎兵的溢美之辭。海因茨·古德裡安就曾寫道:「在戰鬥的第一天晚上,我始終無法擺脫緊張的情緒。剛過午夜,第2摩步師就向我報告說,他們在波蘭騎兵的緊逼下正在後退。我一度驚慌得說不出話來,等心緒稍有平靜後才問該師師長:『你聽說過波美拉尼亞有哪支精銳之師會敗給敵軍?』他回答說沒有,並向我保證一定能守住陣地。但我仍然決定第二天一早親自去該師視察。」另外還有一點需引起注意,在波蘭中部科茨克地區附近作戰的騎兵部隊,直到10月6日才宣布投降,而波多爾斯卡騎兵旅的一些部隊甚至根本就沒有向德軍投降,而是尋機撤退到了匈牙利境內。
1939年入侵波蘭戰爭的勝利,是德國國防軍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取得的第一場重大軍事勝利。儘管波蘭人民英勇作戰,在4個星期之內就造成了敵軍5萬人的傷亡,但德國的勝利卻沒有任何懸念。而蘇聯也於9月17日入侵波蘭,再加上英法兩國的袖手旁觀,進一步加速了波蘭的崩潰。
在納粹德國的輿論宣傳中,為了突出新型德國武裝力量的技術和戰術優勢,波蘭騎兵不自量力地衝向德軍坦克的說法得到了大肆渲染,使得這種說法也得以廣泛傳播。在德國入侵波蘭時,德裔美國作家漢斯·馬薩奎還是只個13歲的孩子,住在漢堡。但他在回憶錄中也將德國新聞影片中波蘭騎兵衝向德國坦克的情景稱為「波蘭式的大玩笑」。在這類新聞影片中,最著名當屬拍攝於1941年的宣傳片「呂佐夫攻擊機聯隊」。為了渲染戰爭的場面,製片人特意安排德軍官兵參與拍攝,使九月戰役的戰場場景在影片中得到了再現。其中有這樣一幕:一隊德軍裝甲車突然遭到波蘭騎兵的攻擊,後者手持馬刀向山上的德軍猛衝過來。德軍裝甲車迅速掉轉車頭,向攻擊者開火,波蘭人倉皇逃竄,身後丟下了大片死屍和無數馬匹。
謬誤何以長期流傳?
二戰結束後,在西方國家和前蘇聯的歷史編纂中,波蘭往往處於很尷尬的境地,結果是九月戰役一直得不到深入研究,大量謬誤也就難以得到糾正。納粹德國宣傳片「呂佐夫攻擊機聯隊」的電影腳本甚至作為反映戰場情況的依據出現在正式文獻中。有關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於許多蘇聯人和西方人而言,他們難以接受本國政府在1939年所扮演的「拙劣角色」,卻寧可相信有勇無謀的波蘭騎兵向敵軍坦克衝鋒的虛構場面。而納粹主義的辯護者和支持者們,也利用這一虛構的事實,對波蘭政府和民眾進行惡意詆毀。暢銷書《希特勒的戰爭》便是典型樣本,臭名昭著的英國歷史學家、長期否認納粹大屠殺暴行的戴維·歐文在書中稱,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貧窮落後又侵略成性,最終迫使德國不得已參加了戰爭。他將波蘭人民誣衊為「野蠻的民族」,殘酷迫害德意志少數民族,還企圖對德國發動侵略。在他的筆下,1939年的波蘭鄉村地區「就如同原始社會一樣還沒有開化」。難怪在他們眼裡,波蘭騎兵會愚蠢到將德軍坦克當成一層鍍錫鐵皮,拿著長矛就敢衝過去。
不過,對於這一虛構場面的描繪也有積極的一面。其中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它讚頌了波蘭騎兵的英勇無畏和獻身精神。這不禁令人想起法國將軍皮埃爾·波斯卡的一句名言:「這很美妙,但卻不是戰爭。」1959年,德國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其「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鐵皮鼓》中,也將波蘭騎兵描繪成「堂吉柯德」:他們勇敢地衝向死亡,追尋逝去的浪漫主義時代。他寫道:「這是一幅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在這些高貴而優雅的波蘭騎兵眼裡,面對的似乎不是坦克,而是風車和綿羊。」此外,1959年上演的波蘭影片《羅特納》也展現了這樣一幅精彩場面。在共產黨執政時期,出於政治上的考慮,1939年的戰爭往往不會受到讚頌,但「羅特納」卻是個例外。在波蘭著名導演安德烈·瓦依達的精心指導下,影片夢幻般地再現了波蘭騎兵衝向德軍坦克的場面,但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其中有這樣一幕:一名波蘭騎士手持馬刀勇敢卻又徒勞地向德軍坦克的炮管砍去。許多評論家和觀眾認為,影片是在諷刺波蘭的軍事傳統。瓦依達應該非常清楚這一歷史事實,他的父親在二戰期間就曾經是波蘭騎兵部隊的一名軍官,他本人也聘請了多位曾經參加過九月戰役的退伍老兵擔任攝製顧問。波蘭騎兵魯莽地向德軍坦克衝鋒,這不應該被視為歷史事實,而更應視為波蘭歷史和傳統的象徵。
應該怎樣還原歷史?
關於1939年9月波蘭騎兵向德軍坦克發起衝鋒的說法顯然是完全錯誤的,但在軍事歷史中似乎一直佔有一席之地。有人想藉此抨擊波蘭軍隊指揮官的魯莽和無能,也有人想以此來讚頌波蘭官兵的英勇頑強。可以斷言,今後一段時期裡,關於這種說法的爭論仍會持續下去。在西方國家,九月戰役的記憶已經淡漠;但在東歐國家,這仍然是二戰中最具爭議的一段歷史。2008年夏天,就在德國入侵波蘭70周年紀念日前夕,俄羅斯國防部公開指責波蘭應該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承擔責任,因為當時波蘭對德國提出的要求拒絕作出讓步。此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組建了「歷史捏造對策委員會」,力圖還原「一些被歪曲的歷史真相」,包括處決了22000名波蘭軍官的1939年「卡廷慘案」。但是,如果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採取矢口否認而不是重新調查的態度,那麼對於一些似乎是無關緊要的歷史問題,如波蘭騎兵向德軍坦克發起衝鋒的一幕是否真的發生過,恐怕就更難以得到確切的答案了。
(本文來源:搜狐新聞)
轉載請注明出處
《馬上學習》筆記本,一本值得貪戀的筆記本。
【馬上學習】筆記本
中國馬會會員購買60.00元\本
非中國馬會會員購買98.00元\本
前60名購買【馬上學習】筆記本,送中國馬會徽章。
點擊二維碼即可購買,將付款成功的截圖和收件地址、收件人及電話發至中國馬會微信後臺,付款成功後將在5個工作日內發宅急送到付。
好書推薦:2015中國賽馬年鑑|中國馬學四大名著|王鐵權馬業全集|中國現代養馬|駿程萬裡|中獸醫診療經驗五集|馬營養與飼養管理
推廣:中國馬業協會馬屬動物安全福利中心為會員單位提供正規渠道進口馬獸藥,諮詢電話010-59195026
馬的驅蟲藥|馬流感疫苗|破傷風抗毒素|馬皰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