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騎兵,當之無愧的戰場精英

2021-02-07 中國馬會

1939年9月1日下午2時,波蘭波莫爾斯卡騎兵旅第18團團長卡奇梅茲·馬特拉紮上校,將攻擊目標指向了暴露在克羅揚蒂村附近樹林裡的德軍一個步兵營。他立即組織部隊發起攻擊,手持馬刀的波蘭騎兵衝向毫無戒備的德軍,很快就將其殲滅。對上校和他的部隊而言,此次速勝似乎是一個幸運的開端——在與納粹德國國防軍的第一場遭遇戰中,就以微小代價取得了勝利。然而他們的勝利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波蘭人還沒來得及重新組織部隊,便在路口轉彎處就遭遇了一支德軍坦克和摩託化部隊。敵人密集的火力使波蘭人連掉轉馬頭後撤的機會都沒有,包括上校在內的20名騎兵全部喪命,他們剛剛獲勝的戰場又拱手讓給了德國人。第二天,在戰地採訪的義大利記者發出了有悖歷史真相的報導:波蘭騎兵不自量力地向德國坦克發起衝鋒。

這次戰鬥便是九月戰役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整個二戰期間被歪曲事實時間最長的歷史事件。德國將軍海因茨·古德裡安在回憶錄中寫道:「波蘭波莫爾斯卡騎兵旅不自量力,居然用刀劍和長矛向我們的坦克挑戰,自然會遭到慘敗。」溫斯頓·邱吉爾也回憶說,波蘭人勇敢地衝向蜂擁而至的坦克和裝甲車,但他們的刀劍和長矛卻無法給德軍造成任何損傷。即使是在70年以後的今天,這種錯誤認識在軍事學術界仍然廣泛流傳。這種典型的歷史謬誤之所以會一直延續到今天,原因在於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解讀和傳播這一歷史事件。波蘭騎兵敢於向德軍坦克挑戰,一方面會使波蘭在二戰中的形象受到詆毀,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波蘭軍隊的獻身精神和傳奇色彩。而要還原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就有必要搞清楚波蘭騎兵在戰前波蘭軍隊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在九月戰役中的作戰運用情況。

波蘭騎兵的真面目

在當時的世界各國中,只有波蘭仍然將騎兵當作一支獨立的戰略軍種。波蘭騎兵共有7萬人,編為11個旅,佔波蘭陸軍總兵力的十分之一,也是其中的精銳力量。波蘭騎兵通常從地主階層和知識階層招募,崇尚忠於自己的團隊和傳統,並以考究的軍服和精緻的戰靴而引人注目。

在20世紀30年代,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波蘭騎兵對戰術和編制進行了調整。騎兵部隊仍然配發馬刀,但已不再使用長矛,而且更加推崇徒步攻擊而不是騎馬作戰。事實上在1939年的戰爭中,波蘭騎兵90%以上的作戰都是徒步進行的。騎兵的主要優勢並不在於衝鋒陷陣,而在於快速機動的作戰能力和戰場反應能力。因此,關於騎兵挑戰坦克的說法,自然也不符合歷史事實。波蘭軍隊在1937年專門就騎兵與裝甲部隊作戰的問題頒布了條令。條令中稱,隨著裝甲部隊的大規模發展,很可能會成為騎兵部隊在戰場上的重要對手,騎兵部隊必須研究如何與裝甲部隊作戰,以有效地完成戰鬥任務。波蘭騎兵訓練的戰法是,先將敵軍主戰坦克吸引到複雜地形,再用反坦克炮及野戰火炮等對其實施打擊。這樣一來,波蘭騎兵部隊騎著馬直接向敵軍坦克發動進攻的說法自然沒有任何依據,更不用說官兵還在使用馬刀和長矛了。

然而,波蘭騎兵在現代戰爭中畢竟已經過時。無論波軍官兵能力如何強大,士氣如何高漲,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正如英國一位軍事觀察家所言:「我曾經參觀過駐紮在華沙郊外的一個波蘭騎兵團,在那裡看到了最精湛的馬術表演。但從軍事角度看,這卻是何等的可悲——這支部隊早已陳舊過時了。然而,由于波蘭騎兵在1920年的對蘇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導致波蘭軍事領導人對騎兵的價值估計過高。許多人甚至還覺得坦克的作用被誇大,認為坦克在複雜地形條件下難以實施機動,且易發生故障。而與重型坦克需要大量的油料供應相比,馬匹的飼料保障則要容易得多。儘管後來成為波蘭流亡政府首腦的弗拉斯迪勞·西科爾斯基將軍等人清醒地認識到了部隊機械化的重要性,但騎兵優勢思想還是在軍隊中佔了上風。特別是被譽為『波蘭陸軍之父』的約瑟夫·畢蘇斯基元帥思想僵化,又掌握了軍事事務的最終決策權,因而難以注意到軍隊條令和武器裝備中存在的根本問題。此外,波蘭的財政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也很有限。

1939年,一個裝甲師所需的裝備開銷甚至超過了整個波蘭陸軍的軍費預算。儘管波蘭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當一部分投入到了軍事領域,但其在1935—1939年間的軍費總額只及德國的三十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1939年戰爭爆發時,除波蘭以外,還有其它一些參戰國也保留了騎兵部隊。由於陸軍大臣達夫·庫珀的堅持,英國陸軍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都保持了一支帶有神秘色彩的騎兵部隊;美國陸軍作戰計劃部部長約翰·諾爾斯·赫爾將軍同樣對騎兵有著深厚的感情,直到1939年仍然強烈要求加強騎兵部隊建設,提升其在戰爭中的戰術地位;蘇聯紅軍到1941年6月仍然擁有30個騎兵師,並在後來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在對德軍第6集團軍實施包圍時,擔任先頭部隊的正是蘇軍騎兵部隊。即使是引領機械化戰爭潮流的納粹德國國防軍,在入侵波蘭期間仍有80%的部隊機動依賴於馬匹。

在1941年6月入侵蘇聯時,德國出動了5個騎兵師。而隨著戰爭的進展,後勤供應的壓力日增,面臨的地理環境也愈加複雜,德國陸軍和黨衛軍都明顯擴大了騎兵部隊的規模。

當之無愧的戰場精英

如果對1939年9月期間波蘭騎兵部隊的作戰情況進行認真研究,就不難發現,騎兵的作用決不是向敵軍坦克發動自殺性攻擊。波蘭騎兵部隊官兵在戰鬥中嚴守紀律,且屢次扭轉不利戰局,多次證明了自己不愧為波蘭軍隊中的精英。

事實上,在克羅揚蒂村遭遇戰中,德軍第20裝甲師師長在「波蘭騎兵的巨大壓力」面前,甚至請求上級準許撤退。而就在同一天,波蘭沃林斯卡騎兵旅在西裡西亞的莫克拉戰鬥中,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擊退了德軍第4裝甲師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他們甚至繞到德軍的後方,且一度進入東普魯士境內,引起德軍的極大混亂和恐慌。就是在德國人撰寫的回憶錄中,也可以找到對波蘭騎兵的溢美之辭。海因茨·古德裡安就曾寫道:「在戰鬥的第一天晚上,我始終無法擺脫緊張的情緒。剛過午夜,第2摩步師就向我報告說,他們在波蘭騎兵的緊逼下正在後退。我一度驚慌得說不出話來,等心緒稍有平靜後才問該師師長:『你聽說過波美拉尼亞有哪支精銳之師會敗給敵軍?』他回答說沒有,並向我保證一定能守住陣地。但我仍然決定第二天一早親自去該師視察。」另外還有一點需引起注意,在波蘭中部科茨克地區附近作戰的騎兵部隊,直到10月6日才宣布投降,而波多爾斯卡騎兵旅的一些部隊甚至根本就沒有向德軍投降,而是尋機撤退到了匈牙利境內。

1939年入侵波蘭戰爭的勝利,是德國國防軍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取得的第一場重大軍事勝利。儘管波蘭人民英勇作戰,在4個星期之內就造成了敵軍5萬人的傷亡,但德國的勝利卻沒有任何懸念。而蘇聯也於9月17日入侵波蘭,再加上英法兩國的袖手旁觀,進一步加速了波蘭的崩潰。

在納粹德國的輿論宣傳中,為了突出新型德國武裝力量的技術和戰術優勢,波蘭騎兵不自量力地衝向德軍坦克的說法得到了大肆渲染,使得這種說法也得以廣泛傳播。在德國入侵波蘭時,德裔美國作家漢斯·馬薩奎還是只個13歲的孩子,住在漢堡。但他在回憶錄中也將德國新聞影片中波蘭騎兵衝向德國坦克的情景稱為「波蘭式的大玩笑」。在這類新聞影片中,最著名當屬拍攝於1941年的宣傳片「呂佐夫攻擊機聯隊」。為了渲染戰爭的場面,製片人特意安排德軍官兵參與拍攝,使九月戰役的戰場場景在影片中得到了再現。其中有這樣一幕:一隊德軍裝甲車突然遭到波蘭騎兵的攻擊,後者手持馬刀向山上的德軍猛衝過來。德軍裝甲車迅速掉轉車頭,向攻擊者開火,波蘭人倉皇逃竄,身後丟下了大片死屍和無數馬匹。

謬誤何以長期流傳?

二戰結束後,在西方國家和前蘇聯的歷史編纂中,波蘭往往處於很尷尬的境地,結果是九月戰役一直得不到深入研究,大量謬誤也就難以得到糾正。納粹德國宣傳片「呂佐夫攻擊機聯隊」的電影腳本甚至作為反映戰場情況的依據出現在正式文獻中。有關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於許多蘇聯人和西方人而言,他們難以接受本國政府在1939年所扮演的「拙劣角色」,卻寧可相信有勇無謀的波蘭騎兵向敵軍坦克衝鋒的虛構場面。而納粹主義的辯護者和支持者們,也利用這一虛構的事實,對波蘭政府和民眾進行惡意詆毀。暢銷書《希特勒的戰爭》便是典型樣本,臭名昭著的英國歷史學家、長期否認納粹大屠殺暴行的戴維·歐文在書中稱,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貧窮落後又侵略成性,最終迫使德國不得已參加了戰爭。他將波蘭人民誣衊為「野蠻的民族」,殘酷迫害德意志少數民族,還企圖對德國發動侵略。在他的筆下,1939年的波蘭鄉村地區「就如同原始社會一樣還沒有開化」。難怪在他們眼裡,波蘭騎兵會愚蠢到將德軍坦克當成一層鍍錫鐵皮,拿著長矛就敢衝過去。

不過,對於這一虛構場面的描繪也有積極的一面。其中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它讚頌了波蘭騎兵的英勇無畏和獻身精神。這不禁令人想起法國將軍皮埃爾·波斯卡的一句名言:「這很美妙,但卻不是戰爭。」1959年,德國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其「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鐵皮鼓》中,也將波蘭騎兵描繪成「堂吉柯德」:他們勇敢地衝向死亡,追尋逝去的浪漫主義時代。他寫道:「這是一幅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在這些高貴而優雅的波蘭騎兵眼裡,面對的似乎不是坦克,而是風車和綿羊。」此外,1959年上演的波蘭影片《羅特納》也展現了這樣一幅精彩場面。在共產黨執政時期,出於政治上的考慮,1939年的戰爭往往不會受到讚頌,但「羅特納」卻是個例外。在波蘭著名導演安德烈·瓦依達的精心指導下,影片夢幻般地再現了波蘭騎兵衝向德軍坦克的場面,但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其中有這樣一幕:一名波蘭騎士手持馬刀勇敢卻又徒勞地向德軍坦克的炮管砍去。許多評論家和觀眾認為,影片是在諷刺波蘭的軍事傳統。瓦依達應該非常清楚這一歷史事實,他的父親在二戰期間就曾經是波蘭騎兵部隊的一名軍官,他本人也聘請了多位曾經參加過九月戰役的退伍老兵擔任攝製顧問。波蘭騎兵魯莽地向德軍坦克衝鋒,這不應該被視為歷史事實,而更應視為波蘭歷史和傳統的象徵。

應該怎樣還原歷史?

關於1939年9月波蘭騎兵向德軍坦克發起衝鋒的說法顯然是完全錯誤的,但在軍事歷史中似乎一直佔有一席之地。有人想藉此抨擊波蘭軍隊指揮官的魯莽和無能,也有人想以此來讚頌波蘭官兵的英勇頑強。可以斷言,今後一段時期裡,關於這種說法的爭論仍會持續下去。在西方國家,九月戰役的記憶已經淡漠;但在東歐國家,這仍然是二戰中最具爭議的一段歷史。2008年夏天,就在德國入侵波蘭70周年紀念日前夕,俄羅斯國防部公開指責波蘭應該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承擔責任,因為當時波蘭對德國提出的要求拒絕作出讓步。此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組建了「歷史捏造對策委員會」,力圖還原「一些被歪曲的歷史真相」,包括處決了22000名波蘭軍官的1939年「卡廷慘案」。但是,如果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採取矢口否認而不是重新調查的態度,那麼對於一些似乎是無關緊要的歷史問題,如波蘭騎兵向德軍坦克發起衝鋒的一幕是否真的發生過,恐怕就更難以得到確切的答案了。

(本文來源:搜狐新聞)


轉載請注明出處 


《馬上學習》筆記本,一本值得貪戀的筆記本。


【馬上學習】筆記本

中國馬會會員購買60.00元\本

非中國馬會會員購買98.00元\本

前60名購買【馬上學習】筆記本,送中國馬會徽章。

點擊二維碼即可購買,將付款成功的截圖和收件地址、收件人及電話發至中國馬會微信後臺,付款成功後將在5個工作日內發宅急送到付。

  

好書推薦:2015中國賽馬年鑑|中國馬學四大名著|王鐵權馬業全集|中國現代養馬|駿程萬裡|中獸醫診療經驗五集|馬營養與飼養管理


推廣:中國馬業協會馬屬動物安全福利中心為會員單位提供正規渠道進口馬獸藥,諮詢電話010-59195026

馬的驅蟲藥|馬流感疫苗|破傷風抗毒素|馬皰疹病毒


相關焦點

  • 波蘭騎兵刀砍德國坦克?真相竟然是這樣 | 約克公爵
    數量上由於德軍有數十萬蹲守齊格飛防線防禦英法聯軍,在東線波蘭人數上還小有優勢,但主要技術兵器上雙方不成正比。大炮是六千比三千,坦克是兩千八比不到一千,飛機是兩千對不到五百,海軍德國二流,波蘭約等於沒有……更主要的,還是德國佔了突然襲擊的優勢,同時作戰理念和技戰術水平強于波蘭甚多。而波蘭唯一優於德國的,就是軍馬數量與質量,波蘭有十一個騎兵旅,德國已經沒有大編制騎兵單位了。
  • 波蘭騎兵真會傻到去砍德國坦克嗎?
    我們再把眼光轉回到波蘭戰場上來,具體的觀察當時的波蘭騎兵部隊,根據記載,當時的波蘭騎兵大都被編為旅級單位,一般分為三團旅和四團旅。這個重武器編制其實與波蘭的步兵師相差無幾。並且,雖然名為騎兵部隊,但作戰方法也與步兵差不多,馬匹對他們來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只一種在戰場快速機動的交通工具,大規模的騎兵衝鋒只有在戰場形勢對己方極為有利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 重騎兵最後的華彩時代,波蘭翼騎兵
    他們協同波蘭軍中的,與西歐重板甲騎士一樣的波蘭重騎兵作戰。當時,更令人矚目的是波蘭的傳統板甲重騎兵。 但在16 世紀70 年代,經過波蘭國王史蒂芬·巴託裡的深入軍事改革後,原先驃騎兵的箏形巴爾幹盾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半身板甲。而他們繼續全面重裝化,轉變為一種衝鋒非常強力的衝擊型重騎兵。
  • 最後的翼騎兵
    馬斯特拉澤上校指著自己胸前的波蘭軍事美德金十字勳章,說道。「是的長官!」年輕的上尉抹去眼眶中滲出的淚水,大聲說道:「那就讓德國人嘗嘗我們騎兵的厲害!」「衝——鋒——!!!」波蘭波美拉尼亞騎兵旅第十八槍騎兵團二百五十名將士戰刀出鞘,衝向了德國第二十機械化師的側翼。波蘭騎兵一馬當先,直奔德軍中隊指揮部,左翼步兵瞬間潰敗。波軍瞬間佔領了陣地。
  • 揭秘波蘭翼騎兵的拿來主義
    甚至就連翼騎兵本身也是從個外來貨。波蘭克拉科夫國立博物館的澤戈爾斯克博士認為,波蘭翼騎兵的祖先是來自塞爾維亞—匈牙利的驃騎兵。這些驃騎兵在當時的波蘭文獻中被記錄為「Racowie」,即塞爾維亞人之意。長卷裡有多種帶翅膀的騎兵。這種鎧甲化的已經很接近電影中常見的17世紀中期的波蘭翼騎兵形象了。1576年被成功選舉為波蘭國王的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匈牙利人巴託雷·斯特凡,對波蘭驃騎兵發展還有十六世紀波蘭國運都起到決定性影響。在他的改革下,波蘭的驃騎兵摒棄了盾牌,轉而穿上匈牙利式樣的金屬半身板甲。這樣的騎兵到1600年時,佔波蘭騎兵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 波蘭王國的羽翼:翼騎兵的武備與戰史
    ▲波蘭的具裝騎兵伴隨著奧斯曼帝國和莫斯科大公國對于波蘭的威脅日益提升,波蘭和立陶宛再次合邦,之後作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王史蒂芬•巴託裡,所面對的一個巨大問題,是如何能夠將波蘭和立陶宛現有的重要騎兵部隊合併成一支能夠適應歐洲西部以及東歐戰場上的騎兵部隊
  • 歷史二戰十大戰役之 波蘭閃擊戰
    波蘭閃擊戰一場騎兵與坦克對抗的奇葩戰爭,當英勇的波蘭騎兵向著坦克發起衝鋒,戰場變成了德國人的獵場。
  • 波蘭翼騎兵與火槍長矛爭鋒:再現17世紀波蘭俄羅斯的衝突
    科洛緬斯科耶莊園貫穿莫斯科河兩岸,保存了很多14-17世紀時代的建築,是俄羅斯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有時也會重演17世紀俄羅斯與波蘭的邊境戰爭。
  • 為什麼說蒙古騎兵是冷兵器時代最強騎兵?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一個重要的兵種,甚至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騎兵都能在戰場上發揮一定的作用,保爾•柯察金騎著駿馬揮舞軍刀衝擊機槍陣地的颯爽英姿陶醉了整整幾代人
  • 天使也是魔鬼,平獨鎮露的波蘭翼騎兵成色如何?
    瑞典騎兵隨即遭到了波軍步兵的火力打擊,匆忙撤退。霍德凱維奇抓住瑞典騎兵與步兵脫節的短暫空檔,命令右翼約1,000名翼騎兵對瑞典左翼的騎兵發起衝擊。在翼騎兵一往無前的衝鋒下,瑞典騎兵遭到沉重打擊。眼見騎兵部隊危急,瑞典軍指揮官將剩餘所有騎兵預備隊都投入了戰場。霍德凱維奇像蟄伏在草叢中的蛇,開戰以來等的就是這一刻,他迅速將自己最精銳的剩餘翼騎兵也投入了戰場,猛攻瑞軍騎兵側翼。
  • 冷兵問答|波蘭翼騎兵真的世界最強?平獨鎮露成色如何?
    提到翼騎兵,很多對軍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都不陌生。這支樣式奇特,身背羽翼的騎兵,如今已是波蘭民族的驕傲,只要是有關波蘭的紀錄片。
  • 白鷹之翼,光彩壯麗的波蘭翼騎兵
    ——義大利外交官眼中的翼騎兵 在歐洲歷史上,波蘭曾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國、強國,16 世紀時的波蘭- 立陶宛聯邦雄踞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遼闊的平原之上,而提到波蘭立陶宛聯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波蘭翼騎兵了。傳說中,這是一隻戰鬥力無比強悍的軍隊,不僅能夠以少勝多,甚至能夠攻破敵人的步兵長槍方陣。
  • 日本陸軍「戰場之星」的最後絕唱:從騎兵到騎兵機械化集群的演變
    ,被人們稱之為「戰場之星」,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著機械化武器的誕生和投入使用,這個叱吒戰場數千年的兵種也在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由於把精緻優良的武器都調往了太平洋戰場,治安師團搜索聯隊分配的武器要麼不夠,要麼也都是幾乎在淘汰邊緣的武器,此時的治安師團搜索聯隊裝甲車大部分是「九四」式輕裝甲車,缺下的部分步槍也是匆忙從義大利購買的6.5mm口徑步槍。此時治安師團搜索聯隊的汽車數量也嚴重不足,導致聯隊本部也不得不採用騎馬和乘車並用的方式,聯隊長以下的各中隊就更不用說了。
  • 盤點近代歐洲十大著名騎兵部隊
    也正是左翼的一再牽制使拿破崙遲遲不敢把近衛軍投入戰場,為全軍撤退爭取了時間。俄羅斯人並不習慣把龍騎兵當作機動步兵使用,戰役中往往與輕騎兵部隊一起活動。5.烏蘭槍騎兵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瓜 分波蘭後迫不及待的組建起了自己的波蘭槍騎兵,也就是現在為人熟知的烏蘭槍騎兵。
  • 兵器|這件來自農民的草根武器,在「金馬刺之戰」中吊打號稱戰場精英的法國騎士
    刺槌兵一般和長矛兵或戟兵配合使用,位於步兵方陣隊列的第二排或第三排。在遭遇敵人騎兵衝鋒時,第一排的長矛兵負責阻止騎兵的衝鋒,同時後排的刺槌兵越過前排長矛兵貼近敵人騎兵用刺槌砸或刺殺傷戰馬或騎手。當敵我兩個步兵方陣對衝時,這個任務是由長錘手完成的,這也是雙手長錘和較短的刺槌的功能不同之所在。長錘用於砸開敵人的步兵長矛方陣,而刺槌用於殺傷敵人靠近己方步兵方陣的騎兵。
  • 波蘭翼騎兵這麼強的原因,就藏在歷史中!【戰意風雲錄】
    歷史上的波蘭翼騎兵    當你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裝甲部隊徽章時,會發現一隻近乎垂直,頂部稍彎的抽象形翅膀,這個標誌所來源於的波蘭舊時輝煌的軍事傳統,因為這種木架和羽翎所制的巨大翅翼曾是波蘭翼騎兵部隊的象徵。
  • 【一圖流】翼騎兵
    ② 翼騎兵(Winged Hussar)翼騎兵(波蘭騎兵)是16至18世紀波立聯邦騎兵的主要類型之一,以其巨大的「翅膀」(一個附有鷹、鴕鳥、天鵝或鵝的羽毛的木製框架)而聞名。在18世紀70年代的改革之前,其一直被認為是波蘭騎兵中的精銳[3]。翼騎兵套裝在波蘭球漫畫中一直作為波蘭光輝過往的象徵。
  • 波蘭?不驚!
    波蘭轉軌以來,一直特別重視發展與美國的雙邊關係,視美國為波蘭的特殊夥伴和重要盟友,並把自己視為「美國在中東歐的主要夥伴和在歐洲最重要的夥伴之一」,美國對波蘭也給予了特殊的關照。1999年3月波蘭作為首批中東歐國家加入北約,從此波美關係迅速深化,美國成為波蘭的安全依託,波蘭成為「美國的親密朋友」和堅定盟友。
  • 世界古代騎兵圖(1)
    拜佔庭方面,有步兵、下馬重騎、重騎兵和輕騎兵(主要是匈奴騎射手)組成,指揮是納爾塞斯。交戰時,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面為步兵集群,其中後幾排為下馬重騎。法蘭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佔庭步兵,但隨著下馬重騎加入戰鬥,法蘭克人的進攻受阻。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納爾塞斯的戰術安排:讓法蘭克人膠著於正面戰場,好為拜佔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
  • 哥薩克騎兵:是令人生畏的劊子手,還是馳騁疆場的傳奇英雄?
    冷兵器時代,快速機動,來去如風,縱橫馳騁的「騎兵」無疑是戰場克敵制勝的王牌、勁旅。而憑藉一匹戰馬、一柄軍刀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闊疆場上,馳騁數百年,縱橫上萬裡,在世界戰爭史(俄羅斯社會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輝煌傳奇一筆的哥薩克騎兵,堪稱「王牌」之中的「王牌」,令對手聞風喪膽的戰場「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