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快速機動,來去如風,縱橫馳騁的「騎兵」無疑是戰場克敵制勝的王牌、勁旅。
而憑藉一匹戰馬、一柄軍刀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闊疆場上,馳騁數百年,縱橫上萬裡,在世界戰爭史(俄羅斯社會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輝煌傳奇一筆的哥薩克騎兵,堪稱「王牌」之中的「王牌」,令對手聞風喪膽的戰場「剋星」。
哥薩克騎兵裝束
一代梟雄、軍事天才拿破崙也曾經和哥薩克騎兵交過手,為之大吃苦頭的他坦言道:「如果我的部隊有哥薩克騎兵,我的軍隊將席捲世界。」
哥薩克騎兵、蒙古騎兵、歐洲重裝騎兵、波蘭翼騎兵常常被軍史學家譽為「世界四大騎兵」。
1「神兵天降」的哥薩克騎兵究竟來自何方?
「哥薩克」來自突厥語,是俄國民間文學中的「綠林好漢」,不少書上均解釋為「自由自在的人、好漢」 等。
好漢「哥薩克」一詞首見於1240年的《蒙古秘史》,1380年在俄語中正式使用。
哥薩克其實不是獨立的民族,而是一種軍事團體,其成員主要是斯拉夫人,如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波蘭人,此外還有少數韃靼人、高加索人、喬治亞人和土耳其人等。
一句話,哥薩克就是一個以俄羅斯人為主體和少量其他民族的人構成的社會群體,簡稱「族群」。
俄國的哥薩克就如同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浪人、中國的俠客一般,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群體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哥薩克人就是戰馬上的族群。
遷徙中的哥薩克騎兵
14世紀初,古羅斯和波蘭、立陶宛的貧苦農民由於無法忍受封建農奴制的壓迫開始大量南逃,這便是哥薩克騎兵的最早起源。早期的哥薩克主要從事幫工或在邊境服役,居無定所,四處流浪。為了求生存、御強敵,他們結成團夥打家掠舍、劫富濟貧,在黑海和亞速海一帶的哥薩克則蛻變成海盜。
頓河哥薩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幅大型油畫,描寫的就是哥薩克海盜滿載俘虜和戰利品歸來的情景。
15世紀下半葉至16世紀初,這些分散的「自由民」為了對抗封建國家的壓迫和抵禦外族的入侵,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東南部的第聶伯河、頓河、伏爾加河一帶,出現了「自由哥薩克」的自治村社。16世紀下半期,上述地域相繼建立了哥薩克軍事州,從而使流動性極大的哥薩克處相對穩定的狀態。
克薩克具有打家劫舍的「綠林思想」和「有奶便是娘」的「傍大款」風格,他們藐視財富,不注重教育,強調平等,習慣有難同當有福共享,準軍事化生活習性;養成了哥薩克人一會走路就能騎馬,一會騎馬就能射擊,過著一種豪放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強盜不羈生活。
哥薩克騎兵的一幅速寫
「傳奇英雄」OR 「劊子手」、幫兇?
歷史上哥薩克既是令人嚮往的充滿異國風情的英雄,也是令人恐怖的劊子手、沙皇鎮壓革命的幫兇。
一部哥薩克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15世紀中葉,南方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對斯拉夫國家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這時,在抗擊土耳其人和韃靼人的進犯中捷報頻傳的哥薩克名聲鵲起,成為波蘭公國和羽翼未豐的莫斯科大公國在同南方異族的徵戰中日益倚重的力量。
在冷兵器時代,哥薩克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威震歐洲。
哥薩克騎兵從最初的成群結夥、打家掠舍到後來的東徵西討、南徵北戰,在其五六百年的發展史中,戰事幾乎沒有間斷過。
從十六世紀的歐洲戰爭舞臺正式亮相,哥薩克騎兵便融入了俄國的戰爭徵服歷史。在16至17世紀上半葉,對哥薩克鞭長莫及的沙皇統治者為了利用哥薩克的力量保衛邊疆,向其提供戰鬥裝備、給養和軍餉。隨著軍事活動在哥薩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增。
之一,頓河哥薩克從1552年參加伊凡四世奪取喀山戰役到1920年作為軍事組織被解散,僅大規模的戰爭戰役就參加了24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戰爭打了26年。
之二,哥薩克騎兵幾乎全部參加了從18世紀至20世紀前半期俄國和蘇聯的所有戰爭(俄瑞北方戰爭、亞速海遠徵、克裡米亞遠徵、波斯遠徵、兩次俄波戰爭、六次俄土戰爭,僅20世紀頭20年就參加了三次戰爭,即俄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
哥薩克騎兵胸前佩掛的火藥瓶是其顯著標誌,其不凡功績深得俄皇讚許,俄皇甚至帶頭穿著哥薩克式樣服飾,以示對在漫長的俄國邊界上守土戍邊,保一方平安的格外寵愛。
沙皇彼得大帝畫像
01 當八旗騎兵偶遇哥薩克騎兵。
清朝初年,驍勇善戰的哥薩克騎兵與八旗兵在中俄邊城(雅克薩)相遇,結局如何呢?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沙俄派出100多名哥薩克騎兵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後被趕跑。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貪婪成性的哥薩克騎兵捲土重來,侵佔了尼布楚地區。七年後,哥薩克騎兵繼續南下侵佔了雅克薩。
康熙帝派八旗騎兵將雅克薩包圍,沙俄戰敗,雙方籤訂了《尼布楚條約》。雅克薩戰爭中,有50多名作戰勇猛的哥薩克騎兵投降清軍,帶到北京後被編入八旗。
入侵黑龍江流域的哥沙克騎兵
戰場上的八旗騎兵
02 當拿破崙遭遇哥薩克騎兵。
在拿破崙侵俄徵戰中,為滿足60多萬軍隊補給需求,法軍必須在當地徵集糧草、燃料等物資,而在收集時往往都是分散行動,這就又給了哥薩克騎兵機動突襲的機會。
哥薩克騎兵日夜頻繁、近乎瘋狂的襲擊徵集補給的法軍,最終法軍通過徵集獲得的補給微不足道甚至一無所獲,他們只能通過殺死本來已經所剩無幾的馬匹來充飢。
1812年10月19日,飢餓交加、疲憊不堪的法軍不得已撤離莫斯科。一路上,俄軍以哥薩克騎兵為先鋒對法軍四處圍追堵截,最終拿破崙以喪失大部分騎兵、炮兵和40多萬軍隊的代價撤出了俄國。
直至多年後,流放中的拿破崙還曾憂心忡忡預言 「歐洲將會是哥薩克的了」。可見哥薩克騎兵在這位「歐洲巨人」的心中留下了多麼難忘的印記。
戰場上的拿破崙
哥薩克騎兵的經濟來源和管理體制是什麼?
戰利品和俸祿一度成為哥薩克重要的生活來源,之後釀酒業在哥薩克地區得到空前發展。因為烈酒對於嗜酒如命的哥薩克來說猶如空氣、糧食和水一樣不可或缺。
18世紀哥薩克的葡萄釀酒業蓬勃興起,到了19世紀已名揚海外。1883年僅在頓河地區就有8000多個葡萄園,年產葡萄酒近25萬普特,1901年發展到11600多個葡萄園,年產酒44萬多普特。該地區的齊姆良斯克、拉茲多羅斯克和麥利霍夫斯克三鎮成為遠近聞名的釀酒中心。
哥薩克軍不僅拿著御賜俸祿、免交土地稅,而且在18世紀初以前擁有相當大的行政、司法和外交自治權,成為俄羅斯歷史上享有最多特權的群體。然而這種特權是哥薩克以為沙皇效力為前提,以生命鮮血及和平生活為代價的。
18世紀初,隨著沙俄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從彼得一世起全面加強了對哥薩克的控制和利用。哥薩克騎兵這支在內憂外患中拼殺出來的騎勇之師,在沙皇的大力扶持和利誘下,在西起黑海、亞速海,東至黑龍江、太平洋,橫貫歐亞大陸1萬餘公裡的廣袤疆土上迅速拓展著。到20世紀初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5780萬公頃土地、440萬哥薩克、轄區總人口超過1000萬的龐大軍事集團。
戰場上的哥薩克騎兵
俄國地域廣闊,分散在各地活動的哥薩克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首領阿達曼是該軍及其統轄的哥薩克軍事州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州下轄若干村鎮,其最高首長也叫阿達曼,經村民選舉產生,約每3年選舉一次。
哥薩克軍其基本建制有團、營和百人隊(連),團的編制約600至900人。在長期的徵戰中,哥薩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平戰結合體制。村民們平時從事各種生產活動,一有戰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出徵者自備武器、馬匹和乾糧。為了培養專業化的軍事人才,各地哥薩克相繼建立了軍事學校。
哥薩克騎兵之所以在腥風血雨的徵戰中所向披靡,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他們一樣只為戰鬥而生,這支用血肉之軀鑄就的鋼鐵之師總是在最關鍵的戰役中贏得關鍵性的勝利。
哥薩克騎兵以鮮血、生命、勇敢和智慧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沙皇曾賜予其擔任御林軍的殊榮。一項統計表明,無論沙俄時期還是蘇聯時期,哥薩克都是被授予錦旗和近衛軍稱號最多的部隊。
在長期徵戰中,哥薩克戰將如雲、群星璀璨,湧現出眾多出類拔萃的軍事將領。最著名的則是傳奇英雄、蘇聯元帥布瓊尼,他指揮的紅軍第一騎兵集團軍威震四海,所向披靡,盡人皆知,堪稱傳奇。
布瓊尼元帥
勇武蓋世的哥薩克騎兵如何走向消亡?
正由於哥薩克在騎兵方面的表現太完美了,因此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仍保留著大量的騎兵部隊用於衝鋒,最高峰的時候竟組建了數個近衛騎兵軍。
然而,時勢造英雄。隨著機槍、炮兵、裝甲部隊成為戰爭(戰場)主角。強大的哥薩克騎兵在對手猛烈的火力面前,也會被打成馬蜂窩,一觸即潰。
曾有一部蘇俄電影令人印象深刻。當驍勇善戰的哥薩克騎兵,在衝鋒中突然遇見噴著灼熱火舌的馬克沁重機槍,象成排的高粱杆般紛紛倒下,這支冷兵器時代的「戰場王者」的命運開始走向下坡路和尾聲。
一戰結束後,擁有兩千年輝煌歷史的各國騎兵紛紛黯然退出戰場,只剩下一些閱兵用途。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採取非哥薩克政策,於是哥薩克騎兵——這支驍勇馳騁俄國(歐洲)近六個世紀的騎兵勁旅,逐漸退出了世界戰爭的舞臺,令人感慨地銷聲匿跡於歷史長河之中。
紅軍中的哥薩克騎兵
一戰中的哥薩克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