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個維度看,印度都是一個結構龐雜、歷史繁複的國家。與中國一樣,它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幅員遼闊的土地和豐富多樣的民族及文化。
但與中國舉國歡慶「大年三十」的傳統不同,印度各邦的傳統新年在時間和名稱上都不一樣,甚至「新年」的定義也因不同的曆法和信仰而各具特色。
「一年365天,印度人有366天是在過節」——這說法名不虛傳。在紛繁複雜、面貌各異的節慶背後,是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真實而鮮活的渴望。
在印度,哪一天才是「新年」?
這個簡單的問題卻很難回答。印度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年曆,也就有了各自不同日期的新年。
1952年,印度獨立後的第五年,印度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專家委員會,來審查所有現行曆法,並讓委員會提出全國統一的「印度歷」曆法草案。經過漫長的研究,委員會最終在1957年決定,以名為室利伐訶那塞迦歷(Shalivahana Shaka calendar)的「塞迦歷」,作為全國通用曆法。
「塞迦歷」是在古代「塞種紀元」曆法基礎上改良而成的,以公元78年為元年。作為太陽曆,「塞迦歷」每年天數和公曆一致,但月份設置以黃道十二宮為準,一年設六個季節,即春季、夏季、季風季、秋季、冬季、露季。根據這一全國通用的曆法,印度的正月初一要比公曆元旦晚80多天,印歷新年的第一天為公曆的3月22日。
這個曆法,相傳最早由室利伐訶那國王創立,而在笈多王朝(約320年-約540年)時期塞種人被同化後,被棄用。作為公元前就入侵印度的原西域遊牧民族,塞種人消滅了幾個印度-希臘人王朝,在北印度建立了長達百多年的統治,勢力遠及孟買所在的今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區。
如今,印度的北方邦、比哈爾邦、克什米爾地區、泰米爾納德邦、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古代曾使用「塞種紀元」的地區,都在每年公曆的3月22日前後慶祝傳統新年。
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的新年歡慶活動,從3月20日左右就開始了,一般持續3~10天,可以理解為我國的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灑紅節」(也叫胡裡節、色彩節)是諸多慶典中最為隆重、熱鬧的一個。它源於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在比哈爾邦春暖花開、生機盎然的3月,灑紅節慶祝冬去春來,也象徵正義與溫暖終將戰勝邪惡與冷酷。
灑紅節前夜,人們便載歌載舞地將草和紙紮成的Holika——暴君、邪惡、妖孽的象徵,用火燒掉。節日當天早晨,人們將彩粉和彩色水球扔到彼此身上,把顏料塗抹在對方的額頭以示祝福,並高喊:「Happy Holi!」
有人甚至攜帶水槍上陣,好不熱鬧。同時,慶典處處有樂隊助興,參與的人們在此刻不分種姓階級、貧富貴賤,也不計較是否相識,大家全情投入,用色彩給予彼此最真摯的祝福。北部沉浸在一片色彩繽紛的夢幻海洋,人、街道、河水、建築都浸染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在同樣遵行「塞迦歷」的克什米爾地區與泰米爾納德邦,人們更願意將生機盎然的3月,視為印度教愛神卡瑪的神跡與功勞,因此這些地方舉行的新年慶祝活動,大多與歌頌愛神卡瑪有關。
在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歷新年到來之前,城市居民早早就用鮮花將市容裝飾一新;新年伊始,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走上街頭遊行;到了傍晚,則聚在湖邊或草地上,於令人沉醉的春風中跳起傳統的民間舞蹈,溝通感情、給予祝福。
在印度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每家每戶都要做一種叫「卡卡拉伊旁迦爾」的傳統甜食,寓意著新的一年將如同這甜食般令人愉快而甜蜜。
「卡卡拉伊旁迦爾」,一道由米飯、扁豆、糖漿、起酥油、小豆蔻及堅果做成的甜品
被統一的「塞迦歷」,顯然只能代表部分地區。在印度,還有諸多邦在使用印度歷的同時,遵循自身的傳統曆法,慶祝獨屬於本地區的傳統新年。
如果以公曆時間為線索縱覽,進入公曆4月中旬,便是旁遮普邦的新年。
旁遮普邦遵循的曆法,是神權政體建立的紀念日,因為該邦是錫克族人的聚居地。錫克人以善戰、驍勇著稱,而17世紀末興起的一個好戰神權政體卡爾沙,便是由錫克教宗師在公曆4月中旬創建的。
好戰、慕強的錫克人,樂於視新年為「勇敢」的開始。旁遮普邦節日氣氛隆重,人們穿戴一新,在大街小巷縱情高歌;伴隨著鼓點,眾人跳起頗具特色的民間舞蹈「旁迦拉」,祈禱新的一年勇往直前、萬事順遂愉快。
在公曆4月的望日(月亮圓的那一天),印度的喀拉拉邦和安得拉邦,會在這天慶祝新年。
在喀拉拉邦,人們信奉「新年第一眼」對嶄新一年運勢重要的象徵作用。所以早在新年開始前,各家各戶便在自家一間專門屋子內最顯眼的位置,擺放好象徵吉祥、美好的物品。新年第一天,大家要做的第一事,就是進到這個房間,凝視美好事物——它們是新一年一切幸福的縮影。
而在安得拉邦,新年意味著「刷新自己」。與其他地方的新年沐浴不同,安得拉邦似乎「刷新」得更為徹底。新年第一天的早晨,人們要進行「油浴」,用植物油塗抹全身,再用清水衝洗乾淨,象徵吉祥如意、未來充滿希望。
到了公曆的5月上旬,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開始慶祝屬於自己的傳統新年。
在西孟加拉邦——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家鄉,人們對新年的慶祝主要分為敬神活動和誦詩會兩部分。敬神活動與其他地區的傳統宗教祭祀相差無幾,誦詩會中的詩歌則全部選自泰戈爾的詩集。兩項活動,一為敬神,一為敬人,給這裡的新年慶祝平添了一份雅意。
在阿薩姆邦,人們在新年崇敬另一種鮮活、踏實的「神靈」——牛。以敬牛的方式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是阿薩姆邦的特有傳統。在新年期間,人們為牛盛裝打扮,又餵食意寓富饒生活的油炸食品,希望這與農耕生產關係最為直接的「神靈」,能保佑新的一年糧食豐收、吉祥如意。
公曆10月底至11月初,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新年慶祝拉開序幕。
古吉拉特人會舉行為期一周的慶祝活動。其中,金融界和商業界的新年慶祝氣氛最為熱烈。趁著新一年的到來,他們要舉辦一系列謳歌財富女神拉克希米、智慧女神薩爾斯沃蒂的活動,以求財富與智慧降臨在生意場中。
有趣的是,全印度的商人,無論自己身處的地區何時過傳統新年,他們亦大多認為慶賀財富女神與智慧女神的日子,才是屬於他們的新年。
在印度,還有一些節日在曆法上雖然不能算作新年伊始,卻舉足輕重地行使著「除舊迎新」「驅邪除惡」的使命。雖然它們並不跨越時間的節點,卻擁有同樣隆重的「過年」氛圍,又常常與宗教、神靈息息相關。
印度全國性的宗教節日「排燈節」便是其中之一。這個落在每年公曆10月或11月的節日,覆蓋了印度全國大部分信仰印度教、佛教的人口,規模盛大、聲名遠播,還會被遊客誤認為印度統一的新年。
對於排燈節的慶祝,也沒有特別統一的儀式,人們用各自的方式表達對神靈的尊重和除舊迎新的嚮往。穿新衣、使用新帳本、到聖河中沐浴……重頭戲則是家家戶戶點亮蠟燭和油燈、燃放煙花,黑夜亮如白晝。
同樣擁有盛大節慶的還有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這裡是印度基督教徒最多的地方。這個特點決定了較之印度其他邦,喀拉拉邦對聖誕節的慶祝更為隆重。因此,雖然並非印度傳統節日,但因為信仰的緣故,在公曆12月末前後,喀拉拉邦會和諸多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一樣,充斥著聖誕節的氛圍,像是一塊「看起來不那麼印度」的土地。
而喀拉拉邦真正的傳統節日,是極負盛名的「歐南節」。喀拉拉邦的節日日期,是根據馬拉雅拉姆語日曆確定的。歐南節約在每年公曆的8月到9月間,在喀拉拉邦綠意盎然的草原上進行慶祝。
作為喀拉拉邦最大、最重要的節日,歐南節是為了紀念喀拉拉傳統神話中,統治者瑪哈巴立國王執政的黃金年齡。歐南節的諸多慶祝儀式,都是為了迎接瑪哈巴立國王的靈魂歸來,並祈求他保佑子民幸福快樂。
歐南節膜拜的是本土神話中神思清明、代表福祉的統治者。基於這樣的期待,歐南節中最引人注目的重頭戲,便是威風凜凜的Pulikali——一種被稱為「虎舞」的傳統民間藝術。
「虎舞」最初是為了頌讚勇敢戰鬥、驅除邪惡的精神,在今天已經演化為歐南節不可或缺的重要慶祝活動。在節日的第四天,數百名身材魁梧的男子被塗上了生機勃勃的虎紋,胸腹畫成巨大而兇猛的老虎臉;隨著傳統打擊樂的節奏,他們表演野蠻的舞蹈,將節日的氣氛推向高潮。
印度各地的傳統新年、節慶,時間、名稱與慶祝內容均大不相同。有的遵循相對統一的印度歷,以獨特的方式跨越新年時間線;有的依從傳統曆法,推崇本土神靈或名人的護佑;在時間線之外,宗教傳說、政權更迭帶來的節點,亦成為慶祝的源頭。
依據花樣百出,但都飽含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最真誠的祈盼。複雜多樣的印度年節,除了富有歷史積澱、歡騰熱鬧,也在傳遞著美好的願景:每一個平安順遂的俗常日子,都值得慶祝。
作者 | 尤丹娜
特約編輯 | 姜雯 jw@nfcmag.com
排版 | 李魚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
看世界雜誌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帶你一起 暢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