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印度人為阿三,是誤解。阿三實指錫克人。對於錫克人,中國人又並不陌生。
1857年後,錫克人就開始效忠英國,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都有錫克士兵的身影。自1884年開始,又開始大量進入上海英租界,這回是當通警————
由於比城管還猛,又頂頭纏紅布,上海人不滿下,戲虐他們為「紅頭阿三」。三通Sir音,阿Sir就阿三。
最後演變為印度阿三,當時只認為是印度人,而不是錫克人。
「眼前晃出個高大的印度巡捕,兇神似的衝過來!大黑手粗暴地打在兩個三個肩膀上。「這就是矛盾筆下的印度巡捕,也沒說錯———1947年沒分家前,大家都是印度人。
錫克人又因錫克教出名,名字一般都有「辛格」(雄獅)一詞。可以這樣說,先有了教才有錫克人。由那納克上師(1469~1539)創立錫克教後,錫克族才形成。
那納克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宗教改革的時代。早期是一個背包族,各地旅行尋求真理。最後根據自己得到的「神諭」,創立了錫克教,並在南亞進行傳教。
該教是混血兒,屬伊斯蘭教與印度教雜交品種。最後經十代上師的傳承,又歷百年演變,成為一個半武裝的宗教組織。
錫克一詞源自梵文Sikha,意為「門徒」。奉行祖師崇拜制,有印度教吡溼奴派的教義,又存在伊斯蘭教蘇菲派的思想。經典是《阿迪·格蘭特》(又譯為《元經》)。有三反特色,反對種姓制度,反對排斥異教做法,反對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目前全世界,約有2500萬教徒。
「在內心尋找神的光芒,不要向神要求種姓,因為種姓本不存在。」——上師納達克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錫克教確實使錫克人強大起來。在政界,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前首席大法官賈格迪什·辛格、前總統賈尼·辛格等,都是錫克族人。在軍界,大佬更是數不勝數。——但錫克教裡,種性制度,又並沒消失。09年,維也納錫克教寺廟槍擊事件,就是例證。
一群錫克教徒,遭到不同派別的錫克教徒襲擊,至少造成30人受傷,另有多人,頭部遭槍傷和刀傷。據媒體報導,遭襲的兩名長老,就是來自一派種姓較低的錫克教,即「不可接觸者」(又稱「達利特人」)。因奉行的教義,引發另一支種姓較高的錫克教派不滿,極化導致激烈槍戰。
錫克族並不是人類學意義上的種族分支,而是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錫克教是拒絕種姓制度,同樣在印度這片土地上,又難以避免地,有著種姓觀念的烙印。
印度當代的種姓形態,並非古代遺留下來的簡單(4+1)的劃分,而是俗成又分化出了無數的亞種姓,其中賈特,是印度,局部區域內的實行內部通婚制的部落。當初加入錫克教的不同的賈特,在社會形態上,仍具有傳統地位,各個賈特,依舊根據俗成觀念,進行婚配。
從古代旁遮普地區高級賈特,轉換成錫克教徒的人———同樣把,從低種姓轉化成錫克教徒的人當成牛鬼神蛇,不會給予足夠的尊重。不僅導致教派分裂,甚至民族分裂。
到2010年報導,有來自旁遮普的達利特人,開始在新德裡聚集,表明他們將創立新教。以此來對抗,旁遮普錫克教強硬派的種姓壓迫。
錫克教的朝拜堂叫謁師所,又叫上師之家或者聖堂。逢星期日早上,舉行崇拜。祭壇沒有神像,信徒拜得是經典。上有兩個大箱,內放經典,外蓋布子,一塵不染。有關第十任上師——戈賓德‧辛格,他規定自他以後,由錫克教《聖典》取代上師,成為最高權威。
最重要的謁師所,位於阿姆利則的哈曼迪爾寺,因其金箔的建築特色,也被俗稱「黃金廟「,意即「除去所有靈性生活的障礙」。
由第四代上師拉木達斯所建,又由第五任上師古魯阿爾瓊開始,將這裡設定為信仰中心,所以成為了聖地。
進入謁師所要脫鞋,席地而坐。信徒著裝非常有特色,男人戴頭巾帽,女人頭上披「紗巾。又有「5K」標誌,kesh(蓄長鬚),kangh(戴發梳),kacch(穿短褲),kirpan(佩短劍),kara(戴手鐲)且該教禁止吃按伊斯蘭教律法屠宰的牲畜。清真食品,在錫克教眼裡都是非法的。
對於非教徒來說,錫克廟的神奇之處,在於免費午餐。無論性別年齡,貧窮富有,亦或教徒非教徒,都可以在此享用餐食。
世界紀錄,由哈曼迪爾寺保持,已經持續四個世紀之久。現今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每天平均要招待十萬人。同樣在香港抗日時代,灣仔的錫克廟,就曾招待過很多落難的華人,進廟,就包你吃咖喱豆配飯。
形成這種「慈善」現象,有關該教的認知。
一方面,信業報輪迴的說法,認為對他人漠不關心,只關心自己,全心投入宗教的做法會讓上帝不悅。相反要求人們將平常生活。作為接近上帝的途徑。也就是通過每天投身服務他人(志願者)來服務上帝。
該教禁止吃哈喇食品的規定,則關係到歷史淵源。在哈喇教入侵印度後,實際形成種姓msl,因傳統印度教無能(類似中國的道教,神棍居多),所以印度有識之士就搞出這個教,來提倡平等友愛。
這類規定,實際形成一些特殊之處。
比如在加拿大,錫克人雖少,政治影響力,又完全在華人之上。 華裔加拿大人,15年數據,180萬人口,佔加拿大人口數量的5%,同時只有6名議員,沒有一個入閣。對比得是,加拿大的錫克教徒有50萬左右(是華人數的三分一還不到),倒擁有20個印度裔議員(幾乎清一色來自旁遮普地區錫克教徒)內閣成員有4個。力量相當強大。
教義和經文,其實就是一部民族鬥爭史,感染力與實用性,反過來又推動了這個民族尚武。影片《凱薩裡》就是錫克教的精神自述——1897年的薩拉加希之戰。伊沙·辛格率領21名錫克人排抗1萬阿富汗軍。完成任務又全部罹難。
1940年7月,一位錫克人,羅摩·穆罕默德·辛格·阿扎德,潛伏倫敦七年,完成復仇。
「整整21年來,我一直在等待覆仇。使命完成,我樂意赴死,為我的國家而死。」被殺者,是阿姆利澤慘案時的,旁遮普的總督歐德威爾。在等待了21年後,歐德維爾,被刺客在一場公開演講後槍殺。1984年10月,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同樣遇刺,也為錫克教人招來了更大的災難。大規模報復行動下,最少有5000名錫克教徒死於非命。
如今,作為大鬍子的「尚武民族」,只佔印度總人口的2%的比例,但從軍的比例卻高達15%。
其最大的成功,首要於祛魅與去神秘化,不存在教職人員,並提倡信徒放棄儀式,各盡所能。一方面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清真死敵。另外一方面,作為新生宗教,又有一種難得的現代化思想。
錫克教這種團契組織方式,對信徒的約束力極為薄弱,但又呈現了小政府模式。
最大推動力,是令陌生人凝聚,要求信徒不要成為隱士、乞丐、瑜伽士、修行者或是獨身者,具備社會性與切實性的驅動力。在現代社會裡,這種聚合的力量,宛如公牛衝進瓷器店的效果。在外謀生就特別容易構建,以族群經濟為主的商圈。現今大疫,錫克教徒,在各地送食物給被隔離的人。
財力,來源於世界各地錫克教徒的捐贈。那納克的遺囑,是信徒無論種身份,都該將收入的一部分,捐給寺廟。信徒也會在祈禱期間或離開時,進行捐獻。
錫克教,作為一個最年輕的世界性宗教,它的平等與仁愛,它的戰鬥性與實用性,給了其歷史存在的天空與突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