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華說印度(37):印度的錫克教

2021-02-19 中印梵華
很多中國人第一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裹著頭巾的形象。這種形象認知的來源可能和近代上海英租界以及香港的英國人僱傭的印度錫克教警察有關,另外很多印度特色酒店門前盛裝的錫克教門衛也給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度印象。

在1939年2月14日延安舉行的歡迎印度援華醫療隊到達延安的集會上,抗日軍政大學的學員們表演時裝扮就是印度錫克教徒模樣的醫生,讓援華醫療隊的印度醫生們忍俊不禁。抗大的學員們隨後向援華醫療隊的隊員表示了道歉,在他們極其有限的印度認知中,印度人都是裹著頭巾,留著鬍鬚的的樣子。其實,直到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中國人想當然的認為印度人的形象就是裹著頭巾的錫克教徒的樣子,與80多年前差別不大。這一方面說明了錫克教徒形象鮮明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印兩國間的交流的確還很有限。

(印度前總理辛格是知名的錫克教徒)

在印度十幾年的經商和生活過程中,我對印度錫克教徒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是我在印度錯綜複雜的人際中難得十分信任的一個印度社會群體,也是各種血淚教訓之後得到的寶貴經驗吧。

錫克這個詞彙源於公元15世紀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由兩個梵語「sisya」(意為「disciple,信徒」)和「shiksha」(意為「instructions,教導」)複合而成,意思為錫克教(Sikhism)的信徒,並接受錫克教的導師(Guru)教育的人。

錫克教徒必須嚴格的終身執行五戒,以克服人的五種弱點,分別是:

不淫(Kam)

不怒(Krodh)

不貪(Lobh)

不痴(Moh)

不驕(Ahankar)

可以看出錫克教徒的價值觀和佛教的價值觀有不少相似之處,在此教規下成長的錫克教徒普遍為人謙和,工作認真,樂於助人,甘於奉獻,形成了一個團結的錫克教群體。錫克教的忠誠也使得英國軍隊常常出現錫克教士兵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錫克教士兵賈丁德帕爾·辛格·布拉爾(Jatinderpal SinghBhullar),罕見的打破了英國歷史固有的傳統,成為英國皇家衛隊歷史上首位不戴熊皮帽的儀仗隊士兵,這充分說明了錫克教徒所秉持的忠誠及其它美德所獲得的充分的認可。

(英國倫敦白金漢宮外首位不戴熊皮帽的錫克教衛兵)

另外,以2008年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孟買酒店》(Hotel Mumbai)中,戴夫·帕特爾(Dev Patel,《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男主角)飾演的泰姬酒店餐廳服務員Arjun就是一位錫克教徒,他以英勇和忠誠拯救了很多酒店客人的生命。

(電影《孟買酒店》中英勇的錫克教酒店服務員)

 

錫克教徒的頭巾是我們認識錫克人的重要外觀,這是錫克教第十代古魯(Guru)哥賓德·辛格(Gobind Singh)為規範錫克教徒儀軌而制訂的五條卡爾薩戒律(khalsa),也稱為「5K」,分別為:

Kesh:不剃頭髮和鬍鬚,頭上裹頭巾。

Kangh:戴發梳。

Kacch:穿短褲。

Kirpan:佩短劍或匕首。

Kara:戴鋼製手鐲。

(錫克的標誌以及錫克的5K卡爾薩戒律)

一般來說,虔誠的錫克教徒都會嚴格的按照5K的要求端正自己的儀表,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國際社會融合的趨勢,這些儀軌也在與時俱進。例如穿短褲的要求已經不再嚴格執行。我也曾遇到一些錫克教徒,不再纏頭巾,也修剪了頭髮和鬍鬚。另外,聽說因為911事件後,飛機上加強對刀刃的限制,因此,不少錫克教徒也開始不攜帶佩刀或者匕首了。但是,佩戴圓形的鋼製手鐲,還是錫克教徒普遍持續的習慣。

除了5K戒律之外,錫克教男性教徒名字必須冠以辛格Singh)的稱號,意為「雄獅」;女性教徒名字必須冠以考爾(Kaur),這是非常重要的識別錫克教徒的好方法,而且十分簡單可靠。


錫克教的產生的源於印度社會尖銳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衝突。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併入侵印度建立德裡蘇丹帝國以來,印回衝突成為社會上的主要矛盾。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印度在14-15世紀產生了一種旨在調和印回矛盾、和平改造社會的「巴克提」運動,該運動宣傳一切宗教平等的原則,反對繁瑣的宗教儀式和僧侶至上,強調以樸素的虔誠和信仰來使人們解脫苦難。

(錫克教的創教導師納納克Nanak)

在「巴克提」運動的影響下,出身商人家庭的納納克Nanak)吸收了印度教的業報輪迴思想和伊斯蘭教蘇菲派的神秘主義,於16世紀初創立了錫克教,力圖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尋找折中的中間道路,來解決不可調和的印回宗教衝突。

錫克教的思想符合印度莫臥兒王朝阿克巴大帝的民族懷柔政策,因此得到了阿克巴大帝的支持。阿克巴大帝賞賜給錫克教徒一塊位於阿姆利澤Amritsar)的土地建立錫克金廟阿卡爾·塔科特(Akal Takht),從此阿姆利澤成為了錫克教的聖地,以及宗教、政治和軍事中心。

(印度阿姆利澤的錫克金廟)

然而,錫克教的不斷壯大使得阿克巴大帝的繼任者賈漢吉爾感到了威脅,並因此處死了錫克教第五代古魯阿佔(Arjan),從此,錫克教從和平運動開始向軍事化方向發展。

在反抗莫臥兒王朝的統治中,錫克教軍事力量不斷增強,並在1708-1715年和1765-1799年兩次短暫建立錫克教的國家。但是,此時,英國殖民者已經開始進入印度,並採用各個擊破的戰略逐一徵服了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只剩下最後一個獨立的王國——錫克王國。同樣,在狡猾的英國人和可恥叛徒的出賣下,錫克王國於1849年3月29日被徵服,也宣告了印度全境被英國徵服,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

英國殖民印度時期,錫克教很多士兵被徵召進入英軍,隨著英國前往了非洲、土耳其、一戰、二戰的戰場。

(電影《1917》中,歐洲戰場上的錫克教英軍士兵)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澤發生了英軍開槍屠殺和平抗議群眾的阿姆利澤慘案(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導致包括大量錫克教徒在內的數百名群眾死亡,上千人受傷。這直接導致聖雄甘地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為英國最終結束在印度的統治打下了伏筆。

1984年6月3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下令印度陸軍進攻錫克教聖地阿姆利澤金廟,對錫克教極端武裝進行了鎮壓,導致雙方646人被打死。而此後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在總理府被錫克教衛兵報復刺殺,這又導致印度教徒在全國對錫克教徒進行報復,造成嚴重的民族宗教衝突。

錫克教是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基礎上創立的新的宗教,是一種比較世俗主義的宗教。

錫克教認為世界只有一個神,即一神論,認為不同宗教信奉的不同的神其實都是一個神的不同名稱。這與印度教的多神論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卻可以包容印度教的泛神論。

錫克教認為最高的神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精神實體,這同伊斯蘭教的真主有一定的相似。但是錫克教又反對偶像崇拜,因此並不會建造神廟來供奉神,這又同伊斯蘭教到處建清真寺又有所不同。

錫克教的導師古魯(Guru)不是錫克教的神,而是創教初期非常重要的人物,從創教導師納納克開始共有10位。他們將錫克教的原生聖典《Akal Granth》逐步完善編撰為聖典Guru Granth Sahib》,該聖典也成為第十一位導師古魯,而且是永恆的導師,因此,現在的錫克教中是沒有人作為古魯的,唯一的古魯就是這本聖典。

(錫克教永恆的導師GuruGranth Sahib聖典)

可能是因為沒有集中活動的場所就容易導致宗教的離散,因此雖然錫克教不像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寺廟、伊斯蘭教有清真寺這些專門供奉祭拜神的廟宇,但是在錫克人的聚居地方一般會有[yè]師所(Sahib),可以理解為「錫克教的活動中心」。錫克教徒可以在此敬拜錫克教的聖典,也可以靜思冥想;既可以在廚房參加義務勞動,也可以和窮人們坐在一起平等的享用免費的食物。

(德裡市中心著名的Gurudwara Bangla Sahib謁師所)

錫克教的謁師所是開放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來此參觀、勞動、學習、享用免費的食物。德裡的Gurudwara Bangla Sahib是德裡最大的謁師所,我常常自己或者帶著朋友前去參觀,樂此不疲,非常推薦路過德裡的朋友不要錯過這個經典的地方。

(謁師所給所有人提供免費食物,是窮苦人的福音)

錫克教反對印度的種姓制度,認為人人平等,禁止歧視婦女。這相比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顯得更加開明與進步。

錫克教信徒一律在家修行,修行的方式也非常的簡單,不像印度教那樣有著繁瑣複雜的宗教祭祀活動,因此信徒不管文化程度如何,都能領會教義,便於持之以恆的學習。

錫克教有著非常明顯的世俗化特徵,要求信徒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信徒要自食其力,不給社會增加負擔,還要積極的服務社會,為他人服務。因此,錫克教沒有不勞而獲的神職人員,杜絕了神職人員的驕奢腐敗造成宗教信仰的危機;同時,錫克教也沒有乞丐,這在乞丐遍地的印度的確也是非常讓人欽佩之處。我在印度的很多業務夥伴和供應商也都是錫克教徒,他們也總是積極幫助他們的錫克教同胞發展業務,內部非常團結,而且他們的工作都非常認真負責,因此我也樂於將更多的業務交給錫克人,這樣大家都容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錫克教徒沒有當乞丐的,而且錫克教徒相對來說也比較富裕。

全世界錫克教人口約有3000萬,位列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之後位列第五。其中超過80%的錫克教徒生活在印度,而生活在印度的錫克教徒中有超過四分之三在印度的旁遮普邦Punjab),成為該邦超過半數的主要人口。錫克人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馬來西亞、東非等國家也都有很龐大的社群,他們不論是在印度國內還是海外,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錫克教經歷500多年的發展,雖然多次歷經波折與坎坷,但是依舊頑強的生存下來,並逐步發展壯大,這和錫克教的世俗特色和錫克教徒的團結與互助是分不開的。錫克教的忠誠、團結、責任、奉獻等優秀品質值得敬佩!

相關焦點

  • 錫克教與~「印度阿三」
    這些在英租界執法的印度人,屬於當時的英屬印度的一個小的教派~「錫克教」,錫克教由十六世紀初的師尊古魯.那納克創立,創教目的是逃離、超脫當時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紛爭之外,另立一支獨立的宗教。   錫克教承認印度教的「業報循環」之說,但是反對印度教的偶像崇拜、出世苦修、種姓制度、婆羅門祭司禮儀、歧視婦女,宣揚眾人平等,主張廉潔、簡樸有修養的生活,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重視勤奮勞作。   錫克教不講究深奧的思辯教義,崇拜聖者和師尊的箴言集~《本初聖典》,即《格蘭特.薩哈巴》經書,該書有講述教史的錫克祖師、印度教和穆斯林聖者的1420頁的詩文組成,配以三十一種譜曲。
  • 印度,錫克教聖城阿姆利則
    這裡就是阿姆利則的金廟,錫克教的聖地。如果你來印度一定不要錯過這個地方!不管是金廟還是印巴降旗都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阿姆利則,也是通往印度巴基斯坦的陸路口岸。這裡有一個世界聞名的聖地,錫克「金廟」。被譽為是「錫克教聖冠上的寶石」,是印度錫克教最大的寺廟。坐落在一個叫做「神池」的水池中央,據說塗了近750公斤的黃金。
  • ​印度六大宗教和諧並存,印度教教徒約佔總人口82%;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耆那教0.4%
    錫克教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大約400年前, 錫克教創立於印度西北部的 旁遮普邦,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
  • 是誰把佛教趕出了印度?
    滅佛者商羯羅很年輕死時才32歲。但他給佛教的理論打擊是致命的。佛教為抬高自己學說貶低梵天的作用。在婆羅門教原始的天界上增修了聖界。居高臨下展開說教很容易打動人心。商羯羅簡單的把梵天一分為二,上梵下梵。稱佛教認識到的梵只是下梵。所以談空說幻。而上梵是真實不虛,凡人難以認識的。實質歸結為一句話,釋迦摩尼並沒有覺悟。
  • 錫克教,這個教派也太酷了!| 尊重、幫助、友愛,完全不印度.
    他死後,他所創建的錫克教,迅速地傳播到整個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他希望給每個人都平等,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他蔑視富有,同情貧窮,愛憎分明,並公開反對朝聖和宗教的偽善。他時常教導教徒:「生活在虛幻之中,而又不為虛幻所迷戀,才能得到真正的升華。
  • 印度伊斯蘭教的融合思想
    因為這是在神的愛之下,對於多神教徒和無信仰者來說,讓他們就這樣戴罪(在伊斯蘭統治下)生存,也即要看透他們而容忍他們的生存。但是,這種寬容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寬容,容許寬容的結果是變為停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密勒特製並非這種典型吧。於是,作為本論文前提的寬容,也即在印度所希求的寬容思想,那是超越異質的差別相的現象世界,而追求本質的同一性的基礎之上的寬容。
  • 錫克教的「天空」
    「這就是矛盾筆下的印度巡捕,也沒說錯———1947年沒分家前,大家都是印度人。錫克人又因錫克教出名,名字一般都有「辛格」(雄獅)一詞。可以這樣說,先有了教才有錫克人。由那納克上師(1469~1539)創立錫克教後,錫克族才形成。那納克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宗教改革的時代。
  • 又見印度:印度宗教和族群
    印度教=吠陀宗教+婆羅門教+被梵化的其他印度宗教。印度教的教義通常包括信仰和倫理兩方面,信仰定義人與神溝通的方式,而倫理則規範人與人的互動規則。最後說個題外話,雖然印度教信仰人數高於佛教,但是,普遍認為印度教具有民族性限制,多數集中在特定國家印度,因此普遍認為佛教比印度教更適合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炮轟錫克教聖地,武力鎮壓錫克人,英迪拉最終被錫克教警衛槍殺
    此前錫克人試圖獨立建國時,英迪拉曾下令武力鎮壓,還炮轟了錫克教的聖地~金廟,最終惹怒錫克人。 怎麼回事呢?錫克人,從嚴格意義上講,是南亞信仰錫克教的印度人,是一個典型的宗教民族。就跟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成了巴基斯坦人、孟加拉國人一個意思。
  • 印度種姓制度那麼惡劣,為什麼沒人冒充高種姓呢?
    低種姓印度人想要冒充高種姓根本不可能,因為種姓已經深入到整個印度社會,印度老百姓只要一聽對方的姓名就能自動識別出他的種姓。如果一個低種姓印度人亂改了自己的姓名,說自己是婆羅門和剎帝利,那麼旁人只要問一問他家鄉的情況,他的生活方式就能知道真假。比如「你兄弟家結婚用的什麼儀式」。沒有過高種姓生活的人根本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很容易露餡。
  • 駐印度大使羅照輝訪問旁遮普邦
    他說,柯棣華大夫針灸慈善醫院前身是一家醫療健康中心,創立於1975年。1976年,我的父親陪同曾參與印度援華醫療隊的巴蘇華大夫訪問中國,驚嘆中國傳統針灸醫學的神奇功效,便將其引進到印度。同時為紀念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柯棣華大夫,我們將健康中心更名為「柯棣華大夫慈善針灸醫院」 ,現已成為印度唯一一家針灸專科醫院。
  • 【原創】梵、普羅提諾、小宇宙
    雖然憑藉著斷章取義和隻言片語不足以描述博大精深的古印度思想,但如果理解了梵(Brahman:宇宙)和我(Atman:我)的相互關係,也能稍許把握到古印度思想的核心要義。在主張「無差別不二論」的吠檀多派的 《梵經》中,「梵我同一」的宇宙原理具有了主宰一切的意義:梵即是我,我即是梵。梵與我並不構成一個主客二分、截然對立的二元世界,而顯現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包涵的同一性。
  • 印度這群猛人到底是什麼來頭?
    錫克教是產生於15世紀一種印度神教,該教以秉承公平正義、扶貧濟弱和宗教自由為基本教義。錫克族是由15世紀印度宗教復興運動而發展起來的「尚武民族」,他們強悍好鬥、倔強高傲,自詡為「雄獅般兇猛」。他們的名字中常出現的「辛格」兩字,在錫克族語中意為「雄獅」。
  • 【政治簡報】印度政治簡報 · 第37期
    2020年第21期 · 總第37期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 · 南亞問題研究小組
  • 【印度神話】了解印度三大主神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在國人的刻板印象裡,印度是帶著紅帽的阿三、誤以為在泰國的泰姬陵以及對於印度人來說近於神聖的恆河、滿大街跑的牛。而實際上,印度還有寶萊塢、前沿IT技術等我們較少了解的領域,而更多的是它豐富燦爛的神話傳說,想想這是唐僧取經的目的之地便可大致估算。還有很多近乎迷幻的民俗風情,眼花繚亂的宗教等等。
  • 印度的宗教以及種姓制度解析
    印度目前主流的宗教有七種:印度教、伊斯蘭教(穆斯林)、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祅教。當然還有極少量的猶太教。其中,印度教是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雅利安語演化成梵語孕育而生的宗教。而耆那教、佛教、錫克教都是土生土長的印度教改革派的分支。其他教派屬於典型的外來宗教。而印度這種政治和宗教有太多的瓜葛的聯邦大國,為此也發生了不少愛恨交織的故事。印度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前,是古印度婆羅門教衍生的宗教,在全印度有總人口83%的信徒。
  • 印度教主神的大千世界
    宗教影響到印度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時至今日,與宗教相關的各種活動仍然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發源於印度的婆羅門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改良後的婆羅門教)深刻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佛教更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200萬人被印度驅逐,印度洶湧的宗教民族主義
    且印度的GST稅制改革非常複雜,這個複雜程度還不是我說的,是世界銀行說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領導人一般是歐洲人,世界銀行行長全是美國人,連美國人都覺得複雜的稅制,可想而知了。且GST稅收還是太重,在115個國家的樣本稅種排名第二。
  • 商羯羅:將佛教趕出印度的曠世奇才
    商羯羅簡單的把梵天一分為二,上梵下梵。稱佛教認識到的梵只是下梵。所以談空說幻。而上梵是真實不虛,凡人難以認識的。實質歸結為一句話,釋迦摩尼並沒有覺悟。    什麼叫包容力,這就是。商羯羅的理論可以兼容所有佛教理論於下梵範圍之內。等於佛教所有空,中觀,八識等等觀點他都可以借用也可以批判。而上梵理論又壓住下梵一籌。印度多元宗教的包容力對佛教來說是毀滅性的。
  • 關於印度哲學範式的思考
    恰託巴底亞耶通過上面這段話,進一步引申印度哲學這種範式不僅存在,而且具有某些保守的特徵,這種範式對印度哲學的創新發展上起到了消極的作用,由他上述論述可以看出,一方面,印度哲學這種現象,事實求是的說,對於思想的創新或理解人與宇宙、人與世界、人與自身位置及人生的本質等核心哲學問題方面的探索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