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歐洲之行,天氣不好,心情也不好。川普甚至連法國主辦的一戰對話論壇也拒絕參加,叫師傅趕緊把「空軍一號」開回華盛頓。
受了一肚子氣,還沒能跟普京聊上幾句,回家拿起手機就懟馬克龍,13日開始,川普連發數條推文,想到哪說到哪。
先批評法國的葡萄酒進口關稅過高,影響了美國葡萄酒銷售。
又批評馬克龍建立歐洲軍隊以防範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想法。
還嘲笑馬克龍支持率不到26%,國內失業率卻高達10%,什麼歐洲軍,那只是為了轉移話題。
最傷人的是他說,在一戰和二戰德國入侵時,法國軍隊結果如何?他們在美國人趕去前已經開始學德語了,最後順便催繳其北約費用。
「歐洲軍」正成為美歐一個新矛盾點,美國想繼續維持舊的防務模式,用北約控制住歐洲各國,法國想擺脫這種局面。
德國態度很重要,默克爾昨天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上表示:歐盟必須為最終有一天建立真正的歐洲軍隊而努力。
同時,她跟馬克龍一樣,強調建立歐洲軍並不是為了終結北約。
默克爾主張先成立「歐洲安全理事會」,單獨處理歐洲防務和安全問題。德國人還是腳踏實地的,正面槓美國這事,讓法國來。
做人講道理
川普嘲弄法國人無能,吹噓美國是歐洲救世主,字裡行間充滿了狂妄和自大。
懟法國,暗批德國,這還不夠,連英國都躺著中槍。他在飛機上,給梅姨打電話,非常粗魯地批評英國在制裁伊朗問題上不夠努力,並抱怨她脫歐談判不夠強硬,看來是要跟歐洲達成不公平貿易協議。
首相顧問表示對川普的粗魯態度感到吃驚,其實有什麼好吃驚的,一個連葡萄酒都要公開斤斤計較的總統,會對英國有臉色?
川普無非只是將霸道直接表現出來而已,根本原因是歐洲與美國之間的不平等造成。
拿一戰,二戰擺出恩公的樣子來警告法國,是沒有道理的。回顧歷史,人們都知道,兩次大戰最大受益人都是美國。
一戰,人家打了三年多,精疲力盡時,你再出兵,是救人於水火還是下山摘桃?
二戰,德軍大多數主力擺在東線,而西線國家不堪一擊,普京也許更有資格擺出恩公的樣子。
再往前,沒有法國全力相助,美利堅合眾國蹣跚學步時,就可能被大英帝國掐死了。
1917年,潘興率美國抵達巴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拜拉法葉侯爵(Marquis de La Fayette)陵墓。
「拉法葉,我們來了!」(Lafayette, we are here)
拉法葉是路易十六寵臣,20歲(1777年4月)就受命秘密橫渡大海,帶著100萬裡弗爾(一個裡弗爾相當於一鎊白銀)和軍火來到北美,支援華盛頓那支沒槍沒錢的大陸軍,並且參加與英國殖民軍作戰。
1779年,拉法葉返回歐洲,幫助富蘭克林說服西班牙支持美國。
1779年,拉法葉再帶7000名法國正規軍抵達美國,交給華盛頓指揮。
1780年,拉法葉又帶5500 名法國正規軍和5艘戰艦增援美國。
1781年,拉法葉率1.08萬法軍和華盛頓的8845大陸軍,包圍英軍主力,打贏了約克鎮戰役,決定了美國獨立之路。
於是,美國有了拉法葉市,拉法葉鎮,拉法葉山,拉法葉街,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裡購買得路易斯安娜大片土地,國土面積增加一倍,拉法葉功不可沒。
沒有路易十六和拉法葉,華盛頓能打贏英軍?他的下場可能跟印度起義軍首領一樣--炮決,那美利堅合眾國又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出現?
法蘭西帝國是為了遏制英國而支持美國,動機不純。那難道美軍登陸歐洲就是盛開的白蓮花?美國的私心更重。
所以,川普拿歷史嘲弄法國是沒有道理的,只會加深美法關係裂痕。
歐洲軍
關於馬克龍「歐洲軍」的提議,已經引起各大國關注。
普京在巴黎表示理解,並認為多極化對世界有利。
昨天,華姐回應:
中方注意到美國方面對歐洲領導人有關講話的反應。
歐洲各國是獨立主權的國家,有權決定外交和防務政策。
至於歐洲有沒有把中國作為軍事威脅?中國從來沒有對歐洲構成過任何威脅。
英國既不反對,也不支持,一個正在脫歐的國家,無論怎麼回應都不大合適。
2008年以來,因為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到歐洲,各大國都在削減軍事預算,以填補財政赤字,最多的國家砍了15%。
英國皇軍空軍戰機服役數量只有70年代的四分之一,陸軍縮減到8萬人,皇家海軍只能靠航母撐門面,連編隊都是勉強湊齊。
德國國防軍基本荒廢,1991年統一後,為了取信歐洲,連續削減軍費,導致現在戰機不足,坦克不足,連突擊步槍也不足,2018年2月在挪威軍演中,德國士兵拿棍棒代替槍枝參演。德軍內部對政府非常不滿,這很危險。
只有法國稍好一些,這與戴高樂時代強調加強單獨防禦能力思想有關,並且法國為了規避歐盟的軍費預算限制標準,把一部份軍費列入PPI(公共-私營項目)。
另一個背景就是俄軍力量也在大幅下降,它連自己家的航母都無力維修(奇怪的是它居然承接印度航母維修工程)。
歐洲政客更重視緩解社會壓力,優先維護福利預算,而不是軍事預算,這事關選票走向。他們已經習慣將安全交給美國(北約)來負責,而美國也願意承擔大部份開支。
但川普上臺後,多次督促歐洲交出「保護費」和不斷損害歐洲利益,歐洲發現,他們終究還是需要一支軍隊。
歐洲面臨的軍事威脅來自哪裡?俄羅斯。
然而,從長遠看,以奧斯曼帝國繼承人自居的土耳其難道就不是威脅?還有沉默的火山--巴爾幹半島。
現在歐洲軍費預算排名:俄羅斯,法國,英國,土耳其、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希臘,烏克蘭。
其中北約國家很多是在為美國分擔軍費,到底是歐洲佔了美國便宜,還是美國佔了歐洲便宜?就看是基於哪個角度分析了。
美國最理想結果是:歐洲不斷增加軍費投入,讓美國開支比重降下來,同時又絕對服從美國一元化領導。
歐盟推動建軍,實現防務獨立,無論把話說得如何漂亮,都將不可避免地損害北約的存在,進而影響美國維持全球霸權。
除了口水戰之外,美國必須通過波蘭等國不斷對俄羅斯軍事施壓,逼俄羅斯作出軍事反應,造成德國邊境緊張,而不得不放棄歐洲軍的想法,尋求美國保護。
以加裡寧格勒來說,這裡原是德國領土,位處波羅的海沿岸,早先名字叫做柯尼斯堡,是德國文化中心之一。
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劃歸蘇聯,後改名為加裡寧格勒,蘇聯解體,波羅的海國家獨立,這裡成了與俄羅俄領土脫離的一塊「飛地」。
加裡寧格勒變成了一座武裝到牙齒的軍事要塞, 它與波蘭、立陶宛接壤,到柏林、萊比錫、德勒斯登、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直線距離均在600公裡左右。
俄「伊斯坎德爾」M型飛彈大量部署在此地,射程480公裡,剛好被《中導條約》(500公裡以上)限制。
美國撕毀《中導條約》,俄羅斯就不受限制,對德國來說《中導條約》當年籤定是對它的一種保護,今天則是一條紅線。
德國應當自己與俄羅斯緩和關係,這是安全的真正保證,但美國不斷升級歐洲緊張局勢,德國難以獨立發展對俄關係,在恐懼之中將不得不答應北約部署更有力的飛彈。
要擺脫被動局面,前提是歐洲防務獨立,讓美國無法在歐洲領土上隨意進行軍事部署,至少德法可以切割出來,不必成為俄羅斯打擊目標。
這是歐洲軍成立根本目的,哪怕波蘭等國不參加,目的也能達到。
換句話說,北約防禦系統都防不住加裡寧格勒射出的飛彈,歐洲軍更不可能,但關鍵是有了歐洲軍,德法便有了跟俄羅斯直接交易的條件。
歐盟內部分三派:
一,跟德法跑的,有捷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
二,站北約的有波蘭,拉脫維亞等東歐國家。
三,超凡脫俗的義大利。
英國要單過,心在歐盟之外,不修園子會讓人笑話的,那是大英的臉面。
波蘭又回到東抗俄國,西打德國的狀況,東普魯士、西裡西亞和波美拉尼亞可都是德國的「故土」, 西烏克蘭又被認為是波蘭的「故土」,東西兩線都有戰爭隱患,所以它選擇死抱美國大腿,哪怕幫美國玩火,也要讓北約有理由存在下去。
如果美國願意多掏錢,德法得到利益,那還能拖拖,但川普是鐵公雞琉璃貓,一毛不會多給。
那不如把每年的歐盟軍事經費用起來,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防務體系,只要德法齊心,路再難,也能走出來。
歐洲軍本質是政治組織,真正動機不在於軍事,美俄要掐,儘管掐,冤有頭,債有主,與德法無關,他們不想被北約綁架。
也許,性格古怪的唐尼能幫歐洲一把,一氣之下把北約給退了。大家各找各媽,陣營重新洗牌,第三次玩一把連連看,看誰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