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的設計細節是被嚴格保密的,然而其基本原理卻是公開的

2021-02-20 全球焦點軍事

氫彈(又稱熱核武器),屬於核武器的一種。主要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來進行殺傷破壞。

比基尼環礁的核試

氫彈的設計細節是被嚴格保密的,然而其基本原理已被公眾廣泛得知。

就其原理來說,它並不是「純淨」的核聚變武器;確切的說,它應該叫「三相彈」,也稱作「氫鈾彈」。

目前的氫彈需要由原子彈來引發核聚變反應,單純使用核聚變反應的氫彈還是假想階段。

核彈的擠壓原理

要完成一顆氫彈的核聚變材料,主要有氘、氚、氘化鋰6。另外,氫彈常見原料也可以是鉛、鈾-238、鈽、鈹。

它的爆炸過程大致是:核裂變—核聚變—核裂變。它的核裝料中,最外部是鈾-238,裡面包裹著一個氫彈。它的特點是,藉助熱核反應產生的大量中子轟擊鈾-238,使鈾-238發生裂變反應。這種氫鈾彈的威力非常大,放射性塵埃特別多,所以是一種「骯髒」的氫彈,其具有了空前絕後的威力。

氫彈反應機制

氫彈之父

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1951年泰勒在佔有了烏拉姆的一個創新構想,並將其開發成第一個可行的百萬噸級氫彈設計。烏拉姆及泰勒的貢獻就成了後來的泰勒-烏拉姆設計方案。

蘇聯氫彈之父安德烈·德米特裡耶維奇·薩哈羅夫:1955年,薩哈羅夫留在薩羅夫主導研發並設計製造出蘇聯首枚百萬噸級氫彈,並成功試爆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大核武器——沙皇炸彈。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1967年6月,經于敏率領的研製團隊下,氫彈研發成功並試爆。

在美國的發展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研製氫彈。氫彈的研究工作由匈牙利籍猶太裔科學家愛德華·泰勒領導,利用原子彈促進爆炸時產生的高溫,使氘發生核聚變反應。1951年5月,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就序,試驗彈代號「喬治」,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託克島試驗場進行。極其笨重(達62噸)的試驗裝置放在60餘米的鋼架上,裝置以液態氘作為核聚變原料,並有冷卻系統使氘處於極低溫。試驗證明爆炸威力大大超過原子彈。

愛德華·泰勒於1958年

1952年11月1日又一個氫彈試驗裝置「常春藤麥克」在太平洋的埃內韋塔克環礁上爆炸。該裝置高6米,直徑為1.8米,重達65噸,看上去像個大暖瓶,爆炸威力達1000萬噸TNT當量。相當於廣島型原子彈的500倍。「常春藤麥克」體積比一輛載重汽車還大,它必須裝有笨重的製冷系統,這樣的裝置飛機、飛彈都無法運載,沒有什麼實戰價值。

1953年8月,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其方案是採用鋰的一種同位素鋰─6和氘的化合物──氘化鋰作核燃料。氘化鋰是固體,不需冷卻壓縮,製作成本低、體積小、重量輕、便於運載。這種氫彈稱為「乾式」氫彈,所以蘇聯是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1954年,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在比基尼島試驗成功。

氫彈實驗,注意看左下角那些實驗軍艦

隨後英國於1957年5月15日擁有氫彈。中國於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法國於1968年8月也擁有氫彈。

泰勒-烏拉姆設計方案是當前世界上絕大部分核武器所使用的核武器設計概念。它以兩個主要的貢獻者命名:愛德華·泰勒和斯坦尼斯拉夫·烏拉姆。他們在1951年為美國提出了這個設計方案。

在接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這個方案的基本特徵都作為國家機密秘而不宣。它的特徵包括:

將核彈的爆炸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用於引發次級核爆的初級核爆,另一個就是威力更大的次級核爆。

通過初級核彈中核裂變產生的X-射線對次級核彈進行壓縮,這個過程稱為對次級核彈的輻射內爆。

在內壓縮以後,通過次級核彈內部的裂變爆炸對次級核彈進行加熱。

氫彈實驗

由於這個設計方案使用氫同位素聚變反應來產生中子,它被認為是氫彈的秘密。然而,在絕大多數應用中,它的毀滅性的能量都是來自於鈾的核裂變,而不是氫的核聚變。最初,這個方案用於數百萬噸當量的熱核武器,但是由於它也非常適用於小型核武器,中、美、英、蘇俄基本上是使用此方案。

相關焦點

  • 橫空出世——中國突破氫彈原理的秘密
    沒有任何資料,沒有來自其他國家的任何幫助,中國的科學家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研製出了氫彈。對西方國家來說,這種驚人的速度是一個科學奇蹟,更是一個不解之謎。實際上,若以突破和掌握氫彈原理的時間點來衡量,中國的腳步更會讓西方瞠目。在公開宣布氫彈爆炸成功半年前,1966年12月28日,中國已經成功進行了氫彈原理試驗。兩年零兩個月,中國核技術就從原子彈跨越到了氫彈。
  • 【研製原理】氫彈的奧秘在哪裡
    ,能把氫彈投入作戰又是另一回事兒。本身而言,研發彈道飛彈或許不難,但是,如果要研發出精度和穩定性足以配備核武器、尤其是氫彈的彈道飛彈對國家的綜合國力、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氫彈並不是用氫作燃料,而是用氫的同位素氘和氚作燃料。正如我們講的原子能不是原子放出的能,而是原子核放出的能一樣,氫彈是一個習慣的叫法。嚴格地講,原子彈應該是原子核彈,氫彈應該是氘氚彈。
  • 于敏與氫彈(二)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
    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上篇請參見:于敏與氫彈(一)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在上一期中,我們解釋了原子彈和氫彈的科學原理,即核裂變和核聚變。了解了這些科學原理之後,下一個問題是:氫彈和原子彈在工程上的設計關鍵是什麼呢?對不起,我不知道。如果我知道,那麼我就是保密系統內部的人了,所以我還是不可能告訴你,對不對?嗯,真是好像《第二十二條軍規》。無論如何,我想大家都能夠理解,核武器的設計訣竅對每一個有核國家來說,都是頂級機密。
  • 氫彈之父的頭銜,最多只能概括其功勳的五分之一
    這篇回憶文章一開始僅僅在九院內部發表,後來經過了政治部保密部的層層把關,發表在公開刊物上,作者是理論部的老人,也是百日會戰時于敏小組的成員之一,是歷史的見證者。作者的措辭用句顯然已經非常克制了,因為九院有個不成文的原則,就是無比強調集體智慧,不能突出個人。
  • 氫彈現在只有中國才有嗎?論核彈的原理及幾種氫彈的區別
    現階段的氫彈都需要利用原子彈進行引爆(打比方的說法,嚴格來說是發生核聚變前,需要先引發核裂變)。 (上圖為氫彈結構原理示意圖,僅供參考。) 中子彈是一種小型氫彈,只是反應過程中核聚變反應佔比較大。雖然在反應過程中能釋放出高能中子,但在所有核彈中中子彈的汙染最小。
  • 【致敬】他是地道的「國產專家」,卻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核武器專家認為,目前全世界可行的氫彈構型只有兩種:一種是美國的T-U構型,另一種就是中國的于敏構型。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于敏」的條目下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心有念想:「等突破氫彈原理,我國自己有了氫彈以後,再回去搞基礎科學研究。」此時的他不會想到,他的一生,從此和中國核武器研究緊密相連,再也無法分開。
  • 科普 氫彈及其爆炸原理
    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級梯恩梯當量。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用途也更廣泛。1942年,美國科學家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推斷原子彈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點燃輕核,引起聚變反應,並想以此來製造一種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超級彈。
  • 世界氫彈僅兩種:美國TU構型和中國于敏構型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之一的于敏院士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也是此次唯一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
  • 于敏和氫彈原理突破的百日會戰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氫彈原理爆炸試驗成功僅用了兩年零兩個月,那是我國核武器發展最為激動人心的時期。于敏在我國氫彈突破中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值此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 周年之際,應《現代物理知識》之約,擷取于敏院士從基礎科研到投身核武器事業的幾朵浪花,以饗讀者。本文參考《科學家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研究報告》(溫天舒、李紹孟)整理。
  • 30到40萬噸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算不算氫彈?
    於是在1951年5月,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託克島試驗場進行全球第一次氫彈爆炸試驗,實際上爆炸的是一個極其笨重,總重達到達62噸的氫彈原理試驗裝置。爆炸前把這個沉重的裝置吊到高達60米的鐵架上。比較搞笑的是,這枚60多噸的「氫彈」,還自帶空調和冰箱。也就是帶著一套循環製冷裝置,讓其內部保持零下200度以下的低溫。因為其主要的熱核材料是用液態的氘。
  • 于敏與氫彈(一)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
    而實際上,氫彈原理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了解了氫彈有多重要、開發氫彈有多難,你才能明白于敏的重要性在哪裡。因此,讓我們把這個話題分成幾期,第一期來談氫彈的科學原理,第二期來談氫彈的工程實踐,然後來談于敏的工作。關於氫彈,大多數人都知道,氫彈是人類製造過的最強大的武器。不過,強大到什麼程度呢?很多人可能並沒有充分理解。讓我們來看一些數據。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
    于敏從事的「高級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氫彈和核武器。于敏的科研生涯始於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鑽研多年後,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將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交給了他。從那時起,于敏轉向研究氫彈原理,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研究絕對保密,造氫彈,我國完全從一張白紙起步。
  • 大國崛起之中國——于敏構型氫彈
    大國崛起之——于敏構型氫彈 于敏構型——是中國科學家于敏完成的氫彈最關鍵的基本構型設計,外媒稱中國的氫彈構型為
  • 于敏氫彈構型
    至於氫彈,那完全是中國人自己摸索出來的。有一位俄羅斯科學家,在和中國學者談及往事的時候,直截了當地承認了這一事實。至於美國,的確有不少美國人,特別是美國議員,老是懷疑是中國人『偷』了他們的『秘密』。然而朱鎔基總理曾向這些懷疑者有一番談話說,「你們的『懷疑』,至少是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你們過低地低估了中國科技界創新的能力。第二,你們也過低地低估了你們的強有力的保密制度的能力。
  • 逝者丨于敏和氫彈原理突破的百日會戰
    從1960年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黃祖洽、于敏、何祚庥的帶領下,對氫彈的物理基礎和各種物理過程進行了扎紮實實的探索和研究,同時還對氫彈的作用原理和可能結構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在這期間,解決了一系列有關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基礎問題,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認識,產生了六十多篇論文,當然因為是保密的,所以由錢三強直接送到國家科委,作為秘密文件保存。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傳承·大力弘揚...
    于敏從事的「高級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氫彈和核武器。于敏的科研生涯始於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鑽研多年後,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將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交給了他。從那時起,于敏轉向研究氫彈原理,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當時的核大國對氫彈研究絕對保密,造氫彈,我國完全從一張白紙起步。
  • 「兩彈」到底是原子彈和氫彈,還是飛彈和核彈?
    我國原子彈爆炸試驗雖然成功了,因當時國際承認的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是指威力更大的氫彈,我國核彈發展的主要工作轉入氫彈的研製。毛澤東主席曾為此作出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氫彈義不容辭地成為新中國核彈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原子能研究所的「輕核理論組」一下子被推到了核武器研製的前列。
  • 于敏與氫彈(四)壯志已酬 | 袁嵐峰
    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前兩篇請參見:于敏與氫彈(一)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于敏與氫彈(二)氫彈的科學原理 | 袁嵐峰 在上一期中,我們介紹了何祚庥和于敏等人的氫彈預研工作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他的一生目前為止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勳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他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因為他,如今的我們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擁有氫彈的五個國家之一。因為他,中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氫彈技術,並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氫彈的戰備狀態!
  • 氫彈之父于敏:全球氫彈僅兩種構型,于敏構型是其中之一,看了才知道于敏多偉大!
    另一位是數學老師趙伯炎,講課時喜歡講授數學題的各種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來由,要求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于敏受益終生,他由此逐漸養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善於從宏觀角度處理微觀問題,具有開闊視野和戰略眼光,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善於抓住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