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象科技圈最近在幹啥!

2021-02-15 中國氣象

2019年5月至6月,全球氣象科技新進展來了:第18次世界氣象大會召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升級其全球天氣預報模式;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升級其集合預報系統;歐盟計劃發射衛星「艦隊」組成首個獨立追蹤碳排放全球系統;COSMIC-2六顆氣象觀測衛星發射;日本研發城市暴雨內澇災害預測系統.

一起去圍觀!~~👏

第18次世界氣象大會開幕現場。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攝影

 

當地時間6月3日到14日,第18次世界氣象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大會通過了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的一攬子改革決議。

根據決議,世界氣象組織(WMO)將把原來的航空氣象、農業氣象、大氣科學、基本系統、氣候學、水文學、儀器和觀測方法、海洋學等8個技術委員會整合為基礎設施委員會和應用委員會,分別負責地球系統觀測、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天氣、氣候、水及相關的環境服務和應用。

WMO還將建立政策諮詢委員會、技術協調委員會和科學諮詢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建立一個聯合委員會。

大會通過了關於水文活動、公私夥伴關係、海洋合作框架等決議。

圖片來源:NOAA官網

6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旗艦天氣預報模式——全球預報系統(GFS)得到重大升級,該系統包含新的動態核心——有限體積立方球體動力核心(FV3)。該核心可擴展到16天(384小時),每6小時更新一次。

GFS預報系統升級將改善惡劣天氣、冬季暴風雪、熱帶氣旋強度和路徑預報。科學與性能評估表明,升級後的預報系統在諸多測量維度都可與當前的全球天氣模式相媲美,在一些方面還有所提升。這一系統升級還為未來提升觀測質量控制、數據同化和模式物理學方面也奠定了基礎。

圖片來源:ECMWF官網

6月,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對其集合預報系統(IFS)進行了升級,這將顯著提升全球中尺度天氣預報。

IFS Cycle 46r1版本的一項核心創新則是提高了數據同化的連續性。其他顯著變化包括引進包含50個成員的數據同化集合,利用熱帶區域海洋表面溫度數據同化弱耦合,和改進海浪模式、對流格式、輻射格式、以及觀測利用。這將顯著提升ECMWF的集合預報以及更高解析度的確定性預報技巧,把技巧預報時間延伸至3小時。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ICESat-2衛星公布全球數據 

圖片來源:NASA官網

6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ICESat-2衛星向公眾共享一萬多億地球高度測量數據。每天,該衛星的觀測數據都會增加數百萬個,可提供全球高度精確概況,將為科學家追蹤極地地區最為微小的變化提供幫助。

ICESat-2衛星的設計壽命是三年,在這三年內將對地球的冰層變化有一個十分精準的把握。此外,衛星除了觀測冰層,還對陸地、海洋高度、森林進行觀測,並幫助研究人員調查全球碳含量儲備。ICESat-2衛星還對科學家研究海洋環流和氣候起到促進作用。

歐盟計劃發射衛星「艦隊」組成首個獨立碳排放追蹤全球系統

哨兵系列衛星。圖片來源:ESA官網

 

6月,歐盟宣布準備組成一支由三顆新衛星組成的「艦隊」,這些衛星將監測地球上每個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組成第一個獨立追蹤碳排放的全球系統。

三顆衛星將於2025年發射,用來及時獲取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衛星每天將繞軌道運行14次,其取景器將能看到250公裡範圍的表面,捕獲發電站和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這些衛星信息將對減少排放政策制定者實時判斷相關決策產生影響。當前,歐洲航天局(ESA)已開始衛星的太空飛行器設計。

「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攜帶24顆科研和氣象觀測衛星發射升空。圖片來源:NASA官網

美國東部時間6月25日2時30分,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攜帶24顆科研和氣象觀測衛星順利發射升空。

其中六顆氣象觀測衛星統稱為COSMIC-2,採用了一種無線電掩星技術來收集來自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信號,包括在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會「扭曲」的GPS信號。這些信號能為科學家提供有關大氣溫度、壓強和水分含量的信息,有助於提高天氣預報準確度。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利用衛星更好地對危險性天氣事件進行預報並加以應對。COSMIC-2數據將被納入NOAA精密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之中,用於預報天氣氣候狀況,並監測地球電離層裡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改善天氣預報和空間天氣預報。

圖片來源:geospatialworld網站

5月,英國和法國宣布計劃開展合作研製高精度天氣衛星。該衛星利用高性能紅外大氣探測幹涉儀,通過觀察大氣的不穩定性和分析雲結構來當場提供短期預報所需信息。衛星還將通過追蹤汙染物對地球大氣條件進行測量。

新一代紅外探測幹涉儀預計於2022年搭載在歐洲氣象衛星MetOp-SG-A上首飛。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相信該儀器能夠監測溫室氣體、臭氧、氣溶膠和微量氣體。

圖片來源:日本時報網站

日本早稻田大學等機構為東京研發了城市暴雨內澇災害預測系統。為向城市居民提供更可靠的積水信息,早稻田大學和東京大學等機構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根據日本氣象廳的雨量觀測數據和預測數據等,結合東京的地形、河流以及建築物密集度等,研發了這一暴雨時東京城市內澇災害預測系統。

這一系統可提前20分鐘對東京的暴雨內澇區域進行預測,每5分鐘更新一次,並用不同顏色來顯示不同的積水深度。該研究小組表示,這一系統將有助於減輕城市暴雨災害的影響。相關預測方法不僅適用於東京,也可在其他城市加以應用。

RISAT-2B地球觀測衛星發射。圖片來源:ISRO網站

 

當地時間5月22日5時30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利用PSLV-C46火箭於斯裡赫裡戈達島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成功將RISAT-2B地球觀測衛星送入軌道。

該衛星配備有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將不分晝夜地透過雲層對地球表面進行觀測。該衛星圖像可以為農業和災害救助管理提供幫助,同時還將用於軍事偵察。

RISAT-2B衛星在557千米高度繞地球軌道運行,拍攝的地球表面圖像解析度約為1米。該衛星可以每天至少兩到三次拍攝建築或物體的圖像RISAT-2B衛星是印度第3個雷達成像衛星,將進一步增強印度的天基監視能力。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策劃、編譯: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淑喬

微信編輯露珠

投稿諮詢:010-68403075(段老師)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相關焦點

  •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基辛格這人在中國和司徒雷登有點像,是中國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幾乎誰都聽說過,但好像又誰都說不上來這人到底是幹啥的。他這兩天發了一篇文章,在國際上影響比較大。我本來準備講講那篇文章的,不過發現大家都不知道這人是幹嘛的,所以就先開一篇掃盲貼,給大家介紹下這人,順便介紹下那事。基辛格在中國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立足科技創新,開啟氣象精細化產品服務新篇章 –西北地區航空氣象...
    謝林巖局長提出了氣象作為供給側,要精準跟蹤管制需求,立足科技創新,主動求變的殷切期望,希望氣象不斷提高產品的準確性、可用性,提高預報服務的提前量,從而減輕管制工作負荷,提高決策應用能力。 在此背景下,西北空管局氣象中心提出了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研發的需求,並於2018年8月獲西北空管局科技項目立項,11月底完成招投標系列工作,2018年12月進入項目的研發階段。
  • 日照夜空這道「綠光」幹啥的?原來是…
    市民費凡說:「晚上經常看到這個綠光,太神奇了,原來是用來監測汙染排放的,太給力了,為我們日照的科技治汙點讚,相信我們的環境會越來越好!」氣象條件對於藍天保衛戰至關重要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及時研判分析、預報預警尤為重要全力以赴、積極應對我們爬坡過坎迎戰了秋冬季以來的數次汙染過程和重汙染天氣人努力,天幫忙專家團隊、技術支撐從「人防」到「技防」
  • 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活動紀實
    傳承海天精神根續紅色血液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活動紀實原來,這是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正在進行現地參觀教育活動。根據學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理論集訓工作安排,4月22日,氣象海洋學院組織各級黨委委員共計80餘人,驅車200餘公裡,遠赴江蘇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現地教學活動,而這次現地參觀教育僅僅只是該學院主題教育系列活動的其中一項。
  • 【氣象雷達】多重掃描氣象雷達的使用誤區
    ,每年的這個時間段,都是飛行員最為忙碌的時候,不光航班容易延誤,有時甚至通宵達旦;且雷雨對飛行安全的影響眾所周知。在中低空,任何時候將要或可能需要穿雲時,飛行員應該保持警覺性,將雷達工作模式轉換至人工模式,並向下調整傾角的設置,直到探測到天氣或在顯示的上部出現地面雜波,以避免誤入危險天氣。大部分不安全事件都是在飛行員沒有準備時發生的——過於相信自動化設備。4.飛行員也應該定期地改變氣象雷達工作模式來檢驗自動模式:·垂直掃描,按需調節天線傾角。
  • 【氣象雷達分類了解】
    (例:在地面起飛前,高低掃描分別為7度和3度,顯示器顯示為(7+3)/2=5度)•人工模式的使用與工作和傳統雷達一致,ND顯示器左下角會有』M』的顯示(M後面為人工設置的天線附仰角) 自動模式的目的是顯示雷雨反射體最強部位的圖像,並去掉地面雜波,所以自動模式的圖像和和傳統雷達或者人工方式比起來,顯示更清晰,強烈,(增益推薦使用CAL為只要的設置模式,使用高增益會產生過紅現象
  • 474萬顆氣象炸彈從天而降,萬人被泥潭淹沒,中俄只能幹著急
    隨著科技的發展,軍事武器的破壞力也越來越大了。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武器裝備的性能,使用高性能的武器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是全球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每年在武器裝備上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高投入下也帶來了高產出,美軍使用的武器幾乎都是最先進的,這也是為何美軍能四處徵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 EUMETSAT向全球氣象機構分發風神衛星數據
    往期回顧👉:風神帶著阿拉丁神燈來了來自@esa_aeolus官方Twitter文章來源:WMO ;編譯:吳鵬 責任編輯:申敏夏        近日,風神(Aeolus)衛星獲取的有關全球風力的數據信息正在公開分發,這是天氣預報和大氣監測的一項重大進展
  • 還記得那個引爆美國科技圈的機械臂Dobot嗎?現在他的兄弟來了…
    (五個中國人的發明震驚美國人,據說他是機械臂界的下一個蘋果)那個叫做Dobot的機械臂和其他火遍全球的中國製造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比它好的比它貴!比它便宜的沒它好!現在,它的升級版兄弟Dobot M1問世了。其實各種大型的機械手臂我們見過不少,無論是人手無法完成的操作、還是對身體有危害、危險的操作,完全不在話下。不過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這些大型機械手臂的價格往往也是極為昂貴的。
  • 晨馭科技‖MCNet · 全分布式氣象災害指揮中心顯控系統解決方案
    晨馭科技為氣象災害防禦決策指揮中心打造音視頻一體化解決方案,採用業內領先的全IP淺壓縮分布式圖像處理技術,實現衛星雲圖、雷達圖、自動站監控畫面等多種信號的實時上屏顯示,以靈活的畫面布局,8K@60Hz全幀率無損畫質體驗,   項目背景   我國自入冬以來,接連遭遇多次寒潮來襲
  • 【解局】北鬥完成全球部署!這是離我們最近的「大國重器」
    視頻來源:人民日報新媒體6月23日9時43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至此,北鬥全球星座部署圓滿收官,中國人終於建成了屬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建成,這事有多重要? 逆襲先從1991年海灣戰爭講起。
  • 轟動北美科技圈!這才是真正的掃地機器人!超智能~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黑科技好物▲遠程遙控、計劃清潔、定製清潔禁區
  • 最近,美國的港口太奇怪
    因為印廢紙花不了什麼錢,所以侵略者們就利用各種辦法,儘可能的多佔多囤物資,反正用拿紙來抵用,薅到啥囤積起來都是賺的。在掠奪之下,中國的老百姓就遭罪了,靠譜的物資被人拿走了,手拿一堆不值錢的廢紙,又因為物資奇缺,導致正常貨幣秩序被破壞,天天都在喜迎通脹新高度。*****不怪我想起這段歷史,只怪最近美國的港口太奇怪了。
  • 香港氣象「掌門人」:回歸是民族記憶,祖國是堅強支撐
    2017年2月27至3月1日,第31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暨第22屆氣象業務合作會議在香港舉行,來自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的40多位氣象專家聚首香港,共同就三地的氣象研究成果、業務發展和未來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無論作為香港氣象工作者還是一名普通香港市民的視角,我能深切感到改革開放給祖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 GPS、GNSS、BDS、Galileo…這些都是啥意思?
    6月23日上午9時43分,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發射成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圖片來源:新華網)完美收官,星耀全球!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 【視頻揭秘:全球最大運輸機落戶中國,這個空中巨無霸究竟長啥樣?】
    烏克蘭基礎設施部的消息人士對俄羅斯《生意人報》表示,向中國出售的是安-225的智慧財產權,與一年前向沙烏地阿拉伯出售安-132飛機的交易相似。現在,沙特已基本實現獨立生產。消息一出,即引發熱烈討論!為什麼,要知道這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運輸機!今天小編帶你看看這個龐然大物看起來究竟長咋樣?
  • 機載氣象雷達和天氣繞飛
    有了這些方面知識的掌握和統一看法,對於雷雨天氣、氣象雷達的使用會有更深的理解,飛行安全的裕度也會隨之提高。本文將圍繞機載氣象雷達的基本知識和局限以及天氣分析和繞飛策略方面的知識來進行具體闡述。因此,在雷達製造廠商關於氣象雷達的介紹資料中也一直強調:機載氣象雷達系統只是氣象規避工具,不能用於氣象穿越。作為飛行員,相比於紅、黃、綠的不同顏色顯示。
  • 氣象雷達的使用誤區(六)
    內部因素:機載氣象雷達是通過探測雲中的降水來工作的,降水量決定顏色級別;無法探測的東西包括霧,霾,雲(幹的),冰晶體,晴空顛簸,閃電(新一代通過軟體算法可以預測),無法區分強降水和溼的冰雹。外部因素:全球各地天氣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在陸地或海洋熱力差異等因素,雷暴的內部特點都會發生變化,這給機載雷達對天氣探測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帶來了重大調整。
  • 最新科技資訊速覽
    >北半球冰蓋融化驅動南極冰蓋變化最近兩個月氣象科技領域出現了哪些新鮮事兒?國際情報站帶你一起速覽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籤署協議,增加和改進商用飛機對氣象數據的自動報告。這項名為WMO和IATA的AMDAR協作計劃(WICAP),旨在擴展現有的WMO飛機氣象數據中繼(AMDAR)系統,以確保覆蓋數據稀疏區域。
  • 宋君強:我國軍用數值天氣預報系列關鍵技術的開拓者 | 氣象院士
    現任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軟體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863主題專家組和總裝備部軍事氣象水文技術專業組成員。負責完成20多項國家和軍隊重大科研項目,主持突破制約我軍數值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的系列關鍵技術,解決數值天氣預報利用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的高效並行計算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