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李茁:阿富汗政府釋囚後,美國和阿國內各方勢力博弈前景會更明朗嗎?(下)

2021-02-15 翼下之風


【研究分享】李茁:阿富汗政府釋囚後,美國和阿國內各方勢力博弈前景會更明朗嗎?(上)

美阿塔三方博弈將走向何處?


總的來說,美阿塔三方博弈將會圍繞美國撤軍和推動阿富汗國內政治和解這兩個核心議題繼續發展。與此同時,有兩個細節對於理解阿富汗局勢也是不容忽視的。

其一,在2月29日美塔在多哈籤署協議之前,美國防長馬克·埃斯珀與阿富汗總統加尼在喀布爾籤署了一項美阿政府聯合聲明,宣布如果塔利班能夠遵守美塔和平協議,美國將從阿富汗撤軍的計劃。

美方這一舉動政治意味明顯,意在給喀布爾政府吃下「定心丸」,表明美國並沒有完全拋棄喀布爾,與塔利班單方面議和。

但是,美塔協議文本與美阿政府聲明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關於釋囚一條,美塔協議稱,作為建立互信的措施,5000名塔利班囚犯和1000名阿富汗囚犯將在3月10日前得到釋放;而美阿聲明僅承諾了喀布爾方面將參與有關釋囚「可能性」的討論。美國分別與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籤訂的兩份不完全一致的協議,為之後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的爭執埋下伏筆,而這一點喀布爾政府不可能是完全不清楚的。

其二,在阿富汗政府3月3日宣布塔利班在阿南部多地對阿政府軍發動襲擊,造成數十人死傷之前,川普與塔利班領導人巴拉達爾有過一次直接通話,對此塔方稱是討論關於如何履行和平協議,川普則是直接表示「我們談得很好」。這表明美塔已經實現了高層級的直接協調,雙方對於對方接下來將要採取的行動應當是有所溝通和協商的。雙方後續的行動也能夠證明這一點,塔利班的行動明確是只針對阿政府軍,以示對後者不配合美塔協議決定進行「懲罰」,而美國則一邊進行「防禦性」回擊,一邊強調「這不代表放棄協議」,呼籲塔利班停止暴力。

應當說,在撤軍問題上川普確實是有誠意的,3月9日,駐阿富汗美軍發言人宣布,美國開始從阿富汗撤軍的第一階段。這其中既有大選將近帶來的壓力,也有其調整美國國家安全和防務戰略的考量。但是,上述兩個細節也提醒我們,看待美國撤軍必須要考慮現實。

首先,對於期望在阿富汗有所作為的川普而言,僅僅實現部分撤軍,這顯然不是能夠令人信服的外交成果,如果美國撤軍給阿富汗帶來的是像撤軍伊拉克那樣的恐怖組織趁機坐大,或者是阿境內各勢力的全面內戰的結果,那麼這所謂的「外交成果」就將成為美國外交史上又一項災難性政策。因此美國在履行撤軍協議同時,勢必要在推動阿富汗內部政治和解上繼續加碼,這應當是下一階段美國對阿政策的重點。按照川普的外交風格就是與有關各方「做交易」,美國對於阿富汗國內各勢力的政策和態度很有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應當看到,近19年的阿富汗戰爭使得美國在阿已經培育了重要的地緣政治利益,美國在阿維持軍事存在的戰略目的已經不止是反恐那麼簡單。伴隨美國在阿長期駐軍形成的是完善的軍事基地產業鏈,目前美國在阿仍運營和控制著包括巴格拉姆軍事基地(美國在中亞、南亞最大的軍事基地)、坎大哈空軍基地、辛代德空軍基地等多個軍事基地,一貫表示「要確保在多年戰爭中的投入物有所值」的川普不可能輕易將這些實際利益拱手相讓。

從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來看,在中東川普要打壓伊朗,阿富汗恰是美國扎在伊朗背後的一根「刺」;在全球川普宣稱要集中力量投入與大國的競爭,阿富汗又是震懾地區對手的絕佳選擇。

客觀地講,美國幾乎是不可能完全撤出阿富汗的。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美國都仍是這張「牌桌」上最重要的玩家之一。

面對美國政策變化帶來的重要「窗口期」,阿富汗內部各勢力都會有所行動。

加尼政府拒絕執行美塔協議達成的釋囚決定,這顯然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獨立」身份,期望抬高自己在之後進行的阿富汗內部談判中的要價能力。但如果把握不好這類行為的「度」,很可能導致來自塔利班和美國的雙重施壓。加尼最終在3月10日籤署法令釋放5000名在押塔利班囚犯,或許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的一種妥協。

更重要的是,除了「外患」,阿富汗政府「內憂」不斷。2019年9月阿富汗大選,政府內部出現嚴重分裂,總統加尼和首席執政官阿卜杜拉均宣稱自己在大選中獲勝。根據加尼一方公布的數據,其支持率是50.4%,這受到阿卜杜拉一方的強烈質疑,直到現在,加尼政府的合法性仍未得到普遍承認。3月9日,甚至出現了加尼和阿卜杜拉各自在不同地點舉行總統就職典禮的一幕。美國給阿富汗政府設計的總統與首席執政官「雙頭統治」的政治平衡越來越走向嚴重對立,這使得阿富汗政府在之後的內部和解進程中極有可能遭到分化。

美國與塔利班已經呈現出了一定的緩和趨勢,雙方也都表現出了願意談判和維持協議的態度,出於在撤軍等問題上的意見總體一致以及在實現阿富汗內部和解上具有比較大的合作空間,美塔之間「達成交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同樣,阿富汗內部各勢力也會在分解後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利益聯盟」,這都會使得美國對於維持喀布爾現政權的決心降低。

總之,阿富汗政局的改變恐怕已經在所難免。

如果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算起,阿富汗的內戰已經持續40年了。毫無疑問,和平是阿富汗人共同的心願,也是國際社會的最大期待。阿富汗政治和解之所以如此艱難,既是大國幹預造成的惡果,也有深刻的國內政治根源,這集中體現在要把阿富汗建設成一個怎樣的國家這個問題上,各種難以調和的不同政見背後是不同教派、民族、部落之間長久的衝突和根深蒂固的偏見。如今,國際環境的改變給阿富汗人提供了一個對話和解的機遇,但阿富汗內部政治和解終歸需要阿人自己主導和實現。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3月11日文章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生

相關焦點

  • 【研究分享】李茁:阿富汗政府釋囚後,美國和阿國內各方勢力博弈前景會更明朗嗎?
    阿富汗政府釋放塔利班囚犯後,未來的局勢又會如何發展?作為交換,塔利班承諾不允許其任何成員,以及包括蓋達組織在內的任何團體或個人,利用阿富汗威脅美國及其盟國的安全。此外,協議還規定了阿富汗各方將在2020年3月10日開始內部談判,各方代表將討論永久停火的時間和方式,正式啟動國內政治和解進程。總的來說,這份協議最突出的成果是達成了美國及其盟友撤軍的時間表和實施方式,同時也為推動阿富汗內部政治和解進程釋放出積極信號。
  • 【研究分享】林一鳴:阿富汗總統選舉不決,政治前景難料
    美國方面態度曖昧。在此次選舉初步計票結果公布後,美駐阿大使約翰·巴斯「提醒」這只是初步結果,而美國國務院南亞局負責人愛麗絲·威爾斯直言「無論誰最終當選,都必須儘早採取切實措施,確保在領導層和談判團隊中體現國家的多元性」。在此前的12月10日,蘭德公司發布了《阿富汗全面和平協議設想》報告。
  • 18年的阿富汗戰爭:這個國家會迎來真正的和平嗎?
    政府沒有穩定的財政來源,政府內部派系林立只能依賴軍閥之間的平衡,在美軍幫助下組建並訓練的阿國民軍戰鬥力極弱,首都喀布爾都能被塔利班武裝襲擊。而阿富汗的選舉則充斥著腐敗和恐嚇,誰手裡的武裝力量強,控制的地盤人口多,誰就能在選舉中獲得勝利,比如現在的阿富汗副總統阿卜杜勒·拉希德·杜斯塔姆就是一位臭名昭著的軍閥。
  • 阿富汗民族矛盾及其對阿政治重建進程的影
    與此同時,美國、蘇聯(俄羅斯、中亞國家)、巴基斯坦、伊朗等主要外部勢力為了各自利益乘機幹涉阿內部事務,分別支持阿境內不同派別勢力進行內戰,從而進一步加劇了阿民族間的仇視與對立。此外,2015年,遜尼派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開始侵入阿富汗,在阿25個省份中招募支持者,使該組織在阿勢力逐漸壯大。「伊斯蘭國」在阿的坐大和肆虐不僅嚴重破壞了阿的安全穩定,而且進一步惡化了阿原本錯綜複雜的民族和宗教關係。
  • 美俄博弈下的敘利亞問題及其前景 | 閆偉
    摘要:在敘利亞問題的演進中,美國與俄羅斯的博弈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在某種意義上左右了敘利亞局勢。美俄的博弈大致圍繞敘利亞政權的存續、反恐戰爭和敘利亞重建三個階段。俄羅斯的強勢介入使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敘利亞複製「利比亞模式」的圖謀最終破產。美國撤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敘利亞問題相關各方的力量平衡,敘利亞問題也呈現新的特徵。敘利亞政府開始與庫德人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作。
  • 【學術觀點】美俄博弈下的敘利亞問題及其前景 | 閆偉
    摘要:在敘利亞問題的演進中,美國與俄羅斯的博弈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在某種意義上左右了敘利亞局勢。美俄的博弈大致圍繞敘利亞政權的存續、反恐戰爭和敘利亞重建三個階段。俄羅斯的強勢介入使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敘利亞複製「利比亞模式」的圖謀最終破產。美國撤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敘利亞問題相關各方的力量平衡,敘利亞問題也呈現新的特徵。敘利亞政府開始與庫德人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作。
  • 【恐怖主義】代賀:美國「阿富汗反恐新戰略」一年考
    阿國內矛盾不時加劇,與此同時,美俄圍繞阿富汗問題的新一輪博弈也正在展開。  一年前的2017年8月21日,美國政府公布了對阿富汗反恐新戰略。新戰略指出,美國不會從阿撤軍,將適時增兵,擴大前線官兵權限,繼續把打擊恐怖勢力、推動阿富汗局勢好轉視為美軍在阿主要戰略目標。
  • 阿富汗總統拒絕釋放塔利班囚犯:美國人無權越俎代庖
    許多分析稱,儘管美國和塔利班都稱該協議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裡程碑,然而美軍撤出後將留下更多矛盾,阿富汗未來仍然充滿變數。2001年,美國以阿富汗當時的政府塔利班政權庇護「9·11」事件的策劃者「基地」組織頭目賓·拉登為由對阿富汗發動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雙方展開長達18年的戰爭。和平終於降臨阿富汗了嗎?法新社稱,美國與塔利班籤署的這份「和平協議」讓許多阿富汗人擔心。
  • 亞阿衝突:俄美土三國博弈
    其次在利比亞團結政府上的支持,又讓利比亞國民軍的統一戰爭受阻。俄羅斯對此也是一盆怒火!4:在亞阿衝突上:美國挑起戰火,亞美尼亞倒向美國,俄羅斯肯定是意見紛紛,如今美國為大選,不再攪局亞阿衝突,亞美尼亞只好向俄羅斯求救,現在俄羅斯答應提供一切必要的軍事支援。
  • 在阿富汗這盤棋局上,塔利班正越雷池
    阿富汗的多方棋局有評論指出,小小的阿富汗正在進行一場硝煙已起但陣線不明朗的「世界大戰」。國際和地區的各種勢力都在密切關注阿富汗問題,又都在以不同方式介入阿富汗局勢,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在阿富汗這個大棋盤上,博弈雙方何止加尼政府和塔利班。
  • 【美國研究】美國撤退之後的阿富汗:未來的趨勢和情景|國政學人
    現在,一些參與者會更願意與美國在實現阿富汗穩定事宜上——進行合作。此外,地區參與者在應該做什麼這個問題上並非立場一致。沒有人希望阿富汗陷入混亂或者崩潰。然而在此之外,他們的利益存在分歧。巴基斯坦希望阿富汗有一個對自己友好的政府,但也想讓美國高興,希望改善與華盛頓的關係。目前,巴基斯坦正在嘗試阻止塔利班因為在外交道路上遇到阻礙而倒向軍事解決方案。
  • 評論 | 胡仕勝:中國如何「建設性介入」阿富汗重建?
    一方面,阿富汗是中國重要鄰邦。阿既是周邊地區地緣矛盾與衝突的易感者,同時阿本身局勢發展也會對中亞、巴基斯坦乃至中東地區構成「外溢型」影響,繼而波及中國邊疆穩定、「一帶一路」建設、地區與全球能源安全等,因此中國應高度重視對阿經營。另一方面,美軍的撤離標誌著美西方主導下的阿富汗經略模式的結束,這也意味著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的治理問題歷史性地擺在了中國人面前。
  • 百廢待興,阿富汗的「一帶一路」期盼
    而且自2016年中阿兩國籤署了「一帶一路」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以來,中國的支持和投資更是極大推動了阿富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例如,中阿貨運班列的開通、喀布爾到烏魯木齊直飛航班的恢復等都極大便利了中阿之間的經濟往來與貨物貿易。此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下,中國不僅幫助阿富汗進行了一系列基礎設施援建項目,而且積極對阿各方展開人力資源培訓,並同各方開展優勢互補的三方合作。
  • 【國關青年說】張皓蘇:阿富汗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這不僅是指國內盤踞廣大農村的保守勢力幾乎抵制一切來自王室或共和政府的改革舉措,還包括外部施加的壓力。受制於其四通八達但自身貧瘠,經濟運轉高度依賴外部援助的地緣特點,阿富汗很難抵禦來自列強的影響力,這在冷戰期間表現得尤為明顯。1979年蘇軍出兵阿富汗,使原來各派反政府力量的流血軍事政變,演變成遊擊隊與駐阿蘇軍之間的曠日持久的民族戰爭。
  • 塔利班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要說中國是阿富汗的朋友?
    但這次達烏德還是沒有改變他左右搖擺的特點,在上臺初期為穩固政權,不僅公開支持蘇聯,還藉助人民民主黨的力量鎮壓國內其他反對勢力;一年後卻逐漸改變政策,對內清洗政府內的人民民主黨勢力,對外調整過分依靠蘇聯的傾向,同時接受沙特、巴基斯坦和美國的援助。蘇聯可不願意看到阿富汗再次「失控」,因此著手緩解人民民主黨的內部紛爭,以制衡達烏德政權。
  • 時政要聞 | 阿富汗戰爭始末(二)——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權的原因及必然性
    在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中,塔利班仍然作為一支實力強勁的武裝力量活躍在阿富汗的西南部地區,並控制著除城市外的農村地區。       與此同時,由於美國為阿富汗戰爭付出的沉重代價,其國內厭戰情緒不斷高漲,2009 年歐巴馬政府上臺後,決定從阿富汗撤軍。2017年川普政府執政後,加速撤軍進程。2020年2月29日,美方和阿塔在卡達首都多哈達成《和平協議》。據此,美軍將全部撤出阿富汗。
  • 博弈小亞細亞
    隨美撕毀《伊核協議》後,中俄德英法五國明確表達出反對的姿態之後,歐美關係出現疏遠且惡化的前景。美對伊核協議「發難」,核心原因在於對伊朗在中東地區日益攀升的影響力非常擔心,進一步發展對則美國的石油霸權產生挑戰,另外伊朗彈道飛彈研發,本來就讓美國高度緊張,繼續發展則伊朗飛彈的射程會更遠,實戰能力更強讓美國如坐針氈。而歐洲只所以不跟從,是出於對歐洲安全的擔心,第一階段最感覺切膚的應該是難民問題。
  • 【阿富汗研究】張杰:阿富汗局勢發展中的塔利班因素
    美國陸軍準將威爾遜·紹夫納(Wilson Shoffner)表示,儘管目前「呼羅珊省」還沒有在阿富汗境內協調軍事攻勢的能力,但它正在成長為一股「更重要和更危險」的力量。目前,「呼羅珊省」已對塔利班構成了挑戰。巴格達迪諷刺奧馬爾是「傻瓜和無知的軍閥」。在阿富汗東部盧格爾省的恰爾赫地區,「呼羅珊省」武裝分子撤掉了塔利班的白旗,用自己的黑旗取而代之。
  • 【利比亞研究】王金巖:利比亞戰爭十年:亂局持續 前景難期
    最終解決利比亞亂局,需要利比亞國內衝突方的真誠和解以及外部大國和國際組織的無私幫助,但目前這兩大條件都不具備。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利比亞局勢更加複雜、前景難期。 關鍵詞利比亞;戰後亂局;外部幹預;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是利比亞戰爭爆發後的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