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先驅體材料體系的陶瓷化研究進展與展望

2021-03-06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

  引言


    隨著機械裝備不斷向高速、重載、集成化、高精度、長壽命等苛刻方向發展,其摩擦零部件服役的工作環境日益苛刻,單純金屬材料已難以滿足要求。在金屬零部件表面製備高性能的塗層材料並賦予其特殊功能,已成為解決金屬零部件在苛刻工況下可靠服役的有效途徑。陶瓷塗層具有耐高溫、耐磨損、耐腐蝕以及抗氧化性能好、密度低等優異性能,但也存在塑性差、裂紋敏感、質脆等不足,故其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克服陶瓷塗層不足的有效方法是在金屬零部件表面原位製備陶瓷塗層,使金屬零部件既具備金屬材料的強度和韌性,又具有陶瓷材料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的優點。近年來,人們發展了一些製備高性能陶瓷塗層材料的有效方法,如雷射熔覆法、化學氣相沉積法(CVD)、溶膠-凝膠法、先驅體轉化陶瓷(PDC)法,其中PDC法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原位製備陶瓷塗層的技術。PDC法是將有機聚合物先驅體進行高溫裂解處理,使之從有機聚合物轉變為無機陶瓷材料的方法與工藝,其優點是製備工藝簡單,先驅體豐富,陶瓷組成、結構和性能可設計和調控,成型和加工容易。其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PDC法工藝過程主要分為成形、交聯、裂解和結晶四步。成形是在室溫下將先驅體溶液採用噴塗、塗覆或浸漬等手段在基材表面製成液態膜。將所得基材在空氣中加熱到100~300℃交聯固化一段時間,通過交聯固化可以抑制小分子氣體的逸出,提高陶瓷產率。交聯後以一定的升溫速率逐步升溫,在800~1400℃的溫度範圍內先驅體逐步裂解生成無定形陶瓷。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無定形陶瓷內部分子鏈斷鍵、結構重排,SiC晶體析出並進一步長大完全結晶,生成SiC陶瓷。

    PDC法中的陶瓷相是原位合成的,陶瓷相很細小且分布很均勻,與基體結合非常好,耐磨、防腐性能優異。此外,PDC法克服了傳統加入方法中陶瓷相與基體潤溼性差的主要弱點,也避免了陶瓷相在增強的同時又成為裂紋產生的根源。但PDC法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是有機聚合物先驅體在裂解過程中產生小分子化合物,使製備的陶瓷材料孔隙率較高;其二是有機聚合物先驅體在裂解過程中伴隨著體積收縮和密度增大兩個變化,使製備的陶瓷材料容易出現裂紋,如圖2所示。

    本文綜合介紹了高陶瓷產率的聚合物材料體系,以及高溫裂解製備陶瓷塗層的研究現狀,並對未來的研究重點進行了展望。

    1 高陶瓷產率聚合物先驅體材料體系

    聚合物先驅體在高溫裂解中具有高的陶瓷產率是PDC法製備陶瓷材料的首要條件。為了獲得具有高陶瓷產率的有機聚合物先驅體,人們從下列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1.1 有機矽聚合物先驅體裂解體系

    1975年,日本東北大學的矢島教授發明了合成聚碳矽烷技術,並成功製備出SiC陶瓷纖維,從此開闢了有機先驅體製造無機陶瓷材料新時代,隨後日本、美國、西歐以及我國的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學者在這一領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表1給出了近年來研發的具有高陶瓷產率的有機先驅體以及所製備的陶瓷材料的一些基本情況。

 



    在研製不同主鏈結構有機矽先驅體的同時,研究發現側鏈基團的組成與結構也會影響裂解陶瓷材料的組成、結構和性能,如側鏈含有環狀結構或Si-H、Si-CH=CH2等活性基團時,熱裂解可獲得較高的陶瓷產率。

    1.2 金屬有機矽聚合物先驅體裂解體系

    利用分子結構可設計、陶瓷結構和組成可調控的特點,通過在上述幾類有機矽先驅體中引入金屬原子,使金屬原子在裂解過程中與Si、C原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耐高溫的矽化物、碳化物或金屬間化合物,使裂解陶瓷產率提高,生成的陶瓷材料的綜合性能改善,並賦予陶瓷材料一些特殊功能,已成為裂解製備高性能陶瓷材料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日本宇部興產公司(Ube Industries)合成的聚鈦碳矽烷(PTCS)在氮氣保護下高溫裂解得到的SiCTi陶瓷材料,其耐溫性由1000℃上升到1500℃,Ti原子的引入抑制了β-SiC晶粒的長大和高溫析晶,極大地提高了SiC陶瓷材料的耐高溫性能。

    Wen等通過聚碳矽烷和乙醯丙酮鋁反應,獲得聚鋁碳矽烷,將聚鋁碳矽烷熱裂解製備出Si-C-O-Al陶瓷材料,Al元素的引入大大改善了陶瓷材料的熱穩定性和耐化學腐蝕性,各方面性能明顯優於Nicalon系列SiC陶瓷材料,如圖3所示。

 



    曹峰等採用乙醯丙酮鋁和聚碳矽烷反應製備了聚鋁碳矽烷,並將其熱裂解製得SiAlC 陶瓷材料,其化學組成為SiC1.15O0.026Al0.013,其主要結構是平均晶粒為95nm 的β-SiC,在1800℃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Yao等利用聚鋁碳矽烷為先驅體,通過高溫裂解製備出耐高溫的含Al的SiC陶瓷薄膜。該薄膜以β-SiC晶粒和游離碳為主,細小的等軸β-SiC晶彌散分布在晶體中。

    Manabu等利用三乙氧基甲基矽烷與五乙氧基鈮反應,獲得聚鈮碳矽烷。將其在惰性氣氛下經過1000℃高溫裂解1~3h,可得到陶瓷產率90%以上的SiNbCO陶瓷材料,該陶瓷材料在氧化氣氛中可耐1200℃高溫。

    陳志彥等採用二茂鐵與聚二甲基矽烷在高溫和氮氣保護下合成出聚鐵碳矽烷,將其在N2中1320℃高溫裂解,獲得陶瓷產率約70%、含Fe富C的SiC陶瓷材料,該陶瓷具有較大的電損耗和一定的磁損耗,是性能優異的吸波材料。

    1.3 活性填料+有機矽聚合物先驅體裂解體系

    在先驅體裂解體系中加入活性填料被認為是降低陶瓷孔隙率、抑制陶瓷材料出現裂紋的有效方法。目前的研究認為活性填料在先驅體裂解過程中,能與先驅體裂解產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及保護氣氛發生反應,生成新的陶瓷相。新生陶瓷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碳化物等新生相的體積增加可填補孔隙和裂解過程中的收縮,從而達到提高陶瓷產率、降低收縮率和孔隙率的目的。(2)原位生成的碳化物、氮化物等納米粒子或微米級粒子與基體構成復相陶瓷,能提高基體的斷裂韌性和強度。(3)碳化物等新生相能消耗先驅體轉化過程中所生成的自由碳。

    Greil和Erny等通過裂解含活性填料Ti、MoSi2的聚矽氧烷製備了復相陶瓷,並發現加熱含Ti粉的聚矽氧烷時,400℃左右便有碳化鈦TiC固熔體生成,溫度超過800℃時,可獲得含TiC的SiOC復相陶瓷材料,其彎曲強度可達到330MPa。陳少傑等研究了鈦粉對聚矽氮烷裂解製備陶瓷材料的影響,發現鈦粉可以有效提高先驅體的陶瓷產率。當鈦粉和聚矽氮烷的質量比為3/10時,1300℃高溫裂解獲得的陶瓷產率為78.7%,比相同條件下裂解聚矽氮烷製備陶瓷時的產率提高了約40%,孔隙率和線收縮率最低,分別為4.9%和13%。朱雲洲等研究發現在熱裂解聚碳矽烷過程中Al粉能與裂解生成的含碳有機小分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的物相AlC,產生體積膨脹效應,熱裂解陶瓷表現為小收縮、高產率,如在1000℃熱裂解並保溫1h,線收縮率為0.08%,陶瓷產率為99.68%。謝徵芳等分別研究了活性填料Mo、Cr、W、Al、Ta對聚碳矽烷裂解製備陶瓷材料時陶瓷產率、孔隙率及收縮情況的影響,發現活性填料與裂解產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反應,生成的金屬碳化物會產生體積膨脹。體積膨脹一方面可以填充陶瓷材料的孔隙,增加陶瓷材料的緻密度;另一方面可以抵消或抑制先驅體裂解後產生的體積收縮,使材料在裂解前後不發生體積變化,實現材料的淨尺寸成型。

    2 聚合物先驅體材料體系裂解製備陶瓷塗層

    2.1 聚矽氧烷體系裂解製備陶瓷塗層

    Gadow等將聚矽氧烷先驅體溶於有機溶劑中,然後塗覆於碳纖維上進行加熱裂解和煅燒,發現碳纖維表面形成Si-OC陶瓷塗層。在500℃或更高溫度下氧化,碳纖維試樣的氧化穩定性取決於SiOC陶瓷塗層的化學成分以及塗層厚度。Torrey等用聚矽氧烷作先驅體、TiO2作活性劑,熱裂解5h後在不鏽鋼表面生成厚度大約為18μm、密度為2.56g/cm3 的SiOC陶瓷塗層,該陶瓷塗層含有自由碳。陶瓷塗層與不鏽鋼界面存在一個擴散層,使陶瓷塗層與不鏽鋼具有很好的結合強度。Goerke等將聚矽氧烷先驅體製成溶液後噴塗到多孔材料和複雜形狀材料的表面,在1000℃惰性環境熱裂解,可獲得厚度在0.2~3μm的非晶態SiOC陶瓷塗層,該陶瓷塗層大幅提高了基材的氧化穩定性。通過控制固化過程、聚合度大小以及過程中的其他參數,可獲得高的陶瓷產率及均勻密度的塗層。Kaindl等採用Mo粉與聚矽氧烷共同裂解來製備陶瓷材料。Mo在裂解過程中反應生成Mo2C、Mo3Si、Mo5Si3等新相,產生的體積膨脹能有效降低陶瓷材料的孔隙率。Pivin等通過離子輻照聚矽氧烷製備出了SiOC陶瓷塗層,並發現輻照製備的陶瓷塗層中自由碳含量比熱裂解方式製備的陶瓷塗層多,自由碳呈現出類金剛石形態(熱裂解得到的自由碳呈類石墨形態),離子輻照獲得的陶瓷塗層的硬度是熱裂解的2~3倍。

    2.2 聚矽氮烷體系裂解製備陶瓷塗層

    Su等在600~1500℃之間熱裂解聚矽基乙烯二胺,製得聚合物衍生的SiCN塗層,並將其用作鋰電池的陽極。這種SiCN材料的組成可以從有機到無機,相結構可以從非晶態到晶態。在600~800℃熱裂解可得到含有有機基團的SiCN材料,在1000~1300℃熱裂解得到的SiCN 材料是非晶態的,並在SiCN網狀結構中含有自由碳;而在1400~1500℃之間熱裂解得到的SiCN材料含有碳化矽微晶,充放電容量與非晶態SiCN陽極相比低得多。Tsali等將聚(脲)甲基乙烯基矽氮烷製成的先驅體溶液塗覆在不同基材上(如矽、藍寶石、氧化鋯),形成交聯的聚合物膜(350nm厚),在熱恆壓下或管式爐中、在氮氣或氨氣氛圍中進行熱裂解,製得防腐和抗氧化性能好的SiOCN 陶瓷薄膜。Gunthner等用聚矽氮烷作聚合物材料、氮化硼粒子作填料,製成抗氧化和抗腐蝕塗料;然後將該塗料塗覆於金屬表面,乾燥後在800℃空氣中熱處理,得到厚度為12μm的稠密且粘接性極好的SiNO/BN復相陶瓷塗層,該陶瓷塗層具有極好的抗氧化性能和耐腐蝕性能(見圖4)。

 



    Sarkar等將液態聚矽氮烷與三仲丁氧基鋁在160℃反應,合成了固態的聚鋁矽氮烷,然後將聚鋁矽氮烷與聚環氧乙烷以1∶0.0001的質量比溶於三氯甲烷溶液,並塗覆於碳纖維表面,乾燥後經過熱裂解可以得到表面光滑的SiCNO陶瓷塗層,其陶瓷產率為80%。Motz等將聚矽氮烷先驅體用金屬鈦有機金屬化合物改性,再將該固體溶解製成塗料,將其刷塗或噴塗在金屬表面,再經高溫裂解,可獲得與金屬基材有很高結合強度的陶瓷塗層。陳少傑等將聚矽氮烷和鈦粉塗覆在石墨表面,在N2氣保護下1000℃ 裂解製備抗氧化陶瓷塗層,結果發現鈦粉的添加量為10%~20%(質量分數)時,製備的氮化矽陶瓷塗層抗氧化性能最佳(見圖5)。

 

    劉洪麗等將微米級的Si、MoSi2加入聚矽氮烷中,將製備的塗料均勻塗覆在石墨表面,並將其放入真空設備內加熱裂解,獲得塗層厚度約為30μm,表面較為平整、緻密,與過渡層結合緊密的SiC陶瓷塗層。Tian等將聚矽氮烷、Al和Cr2O3混合後塗覆在304不鏽鋼表面,150℃熱固化後分別在600℃和800℃空氣環境下熱裂解,獲得了厚10~15μm、含SiO2/Al2O3和Cr2O3等的陶瓷塗層,該塗層與304不鏽鋼具有良好的結合強度,其中800℃熱裂解製備的陶瓷塗層結合強度較600℃時的結合強度高。Hsien等通過在700℃熱裂解聚矽氮烷,在AlN表面獲得了非晶態的SiOC陶瓷塗層,SiOC陶瓷塗層不僅可以改善AlN粘結性能,而且可以改善AlN的熱傳導性能。

    2.3 聚碳矽烷體系裂解製備陶瓷塗層

    李春華等將聚碳矽烷塗覆在石墨基體表面,採用程序升溫使裂解溫度升至1000℃後保溫2h,分析發現在石墨基體上形成了明顯的β-SiC晶相;單次塗覆形成的SiC陶瓷塗層均勻、緻密,但有少量的微裂紋和孔隙;微裂紋、孔隙和厚度可通過塗覆次數和塗層厚度的改變加以調節。肖平等採用聚碳矽烷先驅體,添加納米級惰性填料SiC顆粒和微米級活性填料金屬Al粉,在金屬基體上製備出單層厚度可達50μm的緻密SiC/Al2O3復相陶瓷塗層。復相陶瓷塗層中的SiC來自於先驅體熱裂解轉化的SiC和添加的納米SiC顆粒,Al2O3來自於微米級金屬Al粉的氧化。

    3 展望

    綜上所述,先驅體轉化陶瓷法在金屬表面原位製備陶瓷塗層具有製備溫度低,工藝簡單,先驅體豐富,陶瓷塗層組成可設計,結構和性能可調控,成型和加工容易等優勢,是一項很有前途的製備陶瓷塗層新技術。但該技術目前還存在孔隙、裂紋不容易主動控制,熱裂解時間較長,不能滿足人們大規模、高質量、結構可控的製備需求。因此,未來聚合物先驅體轉化製備陶瓷塗層的研究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探索新的可控制備高質量陶瓷塗層的方法與技術。目前,聚合物先驅體轉化法製備陶瓷塗層主要採用加熱法,存在加熱時間長,製備周期長等不足。隨著技術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加熱技術,如微波加熱、雷射加熱等。特別是雷射具有能量密度高和集中、材料逐點加熱和凝固速度快、易於控制等諸多優點,因此將雷射應用於聚合物先驅體裂解製備陶瓷塗層,在非平衡態下獲得高質量的陶瓷塗層,其製備方法、雷射裂解機理等值得開展研究。

    (2)研製高陶瓷產率的裂解材料體系,注重裂解材料體系的複合化發展。裂解材料體系陶瓷產率的高低與陶瓷塗層中孔隙和裂紋的多少直接相關,也與所製備的陶瓷塗層的性能直接相關,因此需要不斷研製新型的高陶瓷產率的裂解材料體系。另外,在聚合物中引入金屬元素以及不同類型聚合物的複合化也值得深入研究。

    (3)不斷完善裂解形成陶瓷塗層的機理。在陶瓷塗層中納米晶β-SiC、非晶SiO2和自由碳的微結構、微尺度以及化學價態,非平衡態下新生成的金屬碳化物相的組成和結構以及與納米晶β-SiC和非晶SiO2間界面鍵合形式等問題都需進一步研究,通過建立裂解材料體系-裂解工藝-陶瓷塗層組成結構-陶瓷塗層性能之間的關係,獲得裂解製備陶瓷塗層的可控工藝和技術。(作者喬玉林等)


詳情請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技術】熱電池用新型電解質材料研究進展
    而目前的電解質體系已經不能滿足新型體系的研究,因此,國內外開展了大量的新型電解質體系的研究。本文將主要介紹LiI體系、硝酸鹽體系和Li2CO3體系新型電解質在國內外熱電池中的研究進展,對其優缺點進行分析,並展望了新型電解質體系的未來發展方向。熱電池用傳統電解質體系有KCl-LiCl、LiF-LiCl-LiBr、LiCl-LiBr-KBr、LiBr-KBr-LiF四種,現已被大量應用於工程型號當中。
  • 水聲超材料研究進展
    水聲超材料包含的類型眾多,要實現的聲調控功能各異,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主要聚焦被動水聲超材料,對與潛艇隱身及其聲吶水聲探測功能密切相關的三類水聲超材料,即吸收型水聲超材料、去耦型水聲超材料及水聲聚焦超材料的發展動態進行回顧、總結和展望。作為水聲吸聲材料,一方面要求特性阻抗與水相匹配以儘量減小表面處的反射,另一方面要求有較高的損耗因子使絕大部分入射聲波能被有效吸收。
  • 專論綜述 | 生物質基光學材料研究進展
    學者們對如何構築模擬大自然螢光發射行為的高性能材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螢光材料從製備原料來進行劃分,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有機分子/聚合物螢光材料、無機稀土/量子點螢光材料、配合物螢光材料及碳基螢光材料等。在林木芳香生物質與多糖生物質螢光領域,主要研究通過水解提取、水熱碳化或分子組裝等手段製備具有螢光發射功能的有機聚集發光或碳基材料。
  • 4D列印技術的研究進展
    4D列印技術尚處於研究初期階段,所涉及的研究內容主要關於智能材料增材製造工藝和性能、4D智能結構設計和智能結構驅動機制三個方面[6-8]。近年來,針對智能材料增材製造的研究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8]。本文通過總結現階段4D列印中智能材料、增材製造工藝和應用領域研究進展,提出了該領域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機遇。
  • 百科:氮化物陶瓷系高溫透波材料
    傳統的石英陶瓷透波材料介電性能優異、抗熱衝擊性好,但使用溫度低、韌性差、抗雨蝕性差,目前已基本到了其極限能力。氮化物系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溫、低介電、抗蠕變、抗熱震、抗氧化等優異性能,成為理想的高溫透波材料。常用無機透波材料的介電性能
  • PA66增韌研究最新進展及增韌劑生產企業一覽!
    但是,PA66具有吸水率高,尺寸穩定性差,低溫衝擊強度差,熱變形溫度低等缺點。為克服這些缺點,可以通過添加各種改性劑進行改善。PA66改性的一個重要方向是高韌性和耐低溫。對於PA66的增韌改性以及增強PA66的增韌改性,國內外學者做了較多的學術研究,部分進展如下。
  • 復旦大學武利民團隊《Science》子刊:智能顯示結構色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現有的自然界或人工合成結構色材料的反射類型基本為漫反射或鏡面反射,很少具有材料表面反射的第三種類型——逆反射,即反射光線射回光源方向的現象。並且,這些結構色材料通常只具有隨角異色或隨角不變色,難以同時兼有隨角異色和隨角不變色的特性。而現有的商業逆反射材料的顏色主要來源於化學顏料,不僅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汙染嚴重,而且褪色、無智能響應功能。
  • 全球葉面積指數研究進展和展望
    論文全面綜述了全球葉面積指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 LAI)是指單位陸地表面上的綠葉面積大小,是植被冠層最為重要的特徵之一。全球LAI的大小與全球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已有研究表明,自1850年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植被葉面積一直在緩慢增加(<0.01/10a),過去40年呈現快速增加趨勢(0.04/10a)。
  • :高電子遷移率聚合物半導體上取得新進展
    近十年來,聚合物半導體材料以及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對聚合物半導體材料來說,供−受體(D−A)設計策略的使用是載流子輸運性能取得巨大提高的根本原因。但是,D−A型結構在賦予聚合物半導體較窄帶隙、增強的分子和分子間相互作用,有序的分子聚集態結構以及優異的載流子傳輸性能的同時,也帶給聚合物半導體材料低的溶解性、溶劑處理性和內在柔性。
  • 複雜結構與高性能材料增材製造技術進展丨JME文章推薦
    基於增材製造技術在複雜結構及高性能材料製備領域的巨大技術優勢與應用前景,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劉偉、李能、周標、張國棟、梁家譽、鄭濤和熊華平在《機械工程學報》2019年20期發表了《複雜結構與高性能材料增材製造技術進展》一文,在文中他們綜述了增材製造技術在典型複雜結構
  • 論文專區▏海空重力測量技術體系建設與研究若干進展(一):需求論證設計與儀器性能評估技術
    [2]孫中苗.航空重力測量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D].鄭州: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4.[3]歐陽永忠.海空重力測量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4]劉敏,黃謨濤,歐陽永忠,等.海空重力測量及應用技術研究進展與展望(一):目的意義與技術體系[J]. 海洋測繪,2017,37(2):1-5.
  • 缺陷態氧化物鋰電負極的研究與展望
    本文著重於缺陷態氧化物負極材料,文中簡要綜述了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歷史,簡要介紹了點缺陷的定義,詳細介紹了缺陷態氧化物的合成。此外,根據不同的儲鋰機制,詳細介紹了各儲鋰類型的缺陷態氧化物負極近年來的研究進展。此外,本文還分析了缺陷態氧化物負極作為鋰電負極材料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挑戰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 3D列印材料及其應用概述
    摘要 3D列印材料是3D列印技術重要的物質基礎,種類範圍主要包括聚合物材料、金屬材料、陶瓷材料等。文章首先簡要介紹了目前3D列印的各類常見材料,然後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性能要求及相關應用情況。最後,結合研究的最新進展,對3D列印新材料及其前景進行展望。
  • 射頻前端強電磁脈衝防護研究進展(摘錄)
    ,並圍繞電磁脈衝效應研究、電磁脈衝防護技術研究、電磁脈衝防護標準與效能評估這3個基本內容,從理論分析、建模仿真和實驗評價等角度對現階段國內外開展的電磁脈衝防護研究工作進行了概述和分析,並對射頻前端強電磁防護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進行了展望.
  • 光子晶片研究進展及展望︱大家
    同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未來計算系統」項目,目的是研究基於知識/推理的引擎,具備深度學習能力、高算力和低功耗的集成光子晶片。利用光子計算方法替代傳統電子計算方法將是解決摩爾定律困境以及馮•諾依曼架構的問題,即解決當前算力、功耗問題的極具潛力的途徑之一。
  • 光纖傳感在飛機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應用進展和展望
    基於飛行測試和相關應用經驗,本文對當前研究進展進行回顧,並對未來發展進行展望。關鍵詞:光纖傳感;結構健康監測;飛機;應用;展望結構維修佔飛機維修60%以上的時間,結構壽命也決定了飛機的壽命,而且結構損傷呈現分布式、偶發性和難監測的特點,因此結構健康監測成為飛機預測與健康管理的重要方面[1]。
  • 艦船裝備材料體系發展與需求分析
    材料及配套體系構建不完整艦船關鍵材料及配套材料的現有體系( 如船體結構鋼) 基本能滿足現有艦船裝備的要求,但距離戰略轉型後的海軍裝備發展需求還存在材料種類、規格缺失等問題,影響了現有裝備建設進程及發展,急需開展相關研究,補充完善,同時加強艦船材料頂層規劃的研究工作。材料應用工藝技術成熟度不夠船體結構用鋁合金材料至今仍依賴進口,就是典型的材料加工技術成熟度不夠的問題。
  • 國外抗彈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
    40%的複合材料,並對材料進行彈道實驗,所得材料V50值大於305m/s,遠高於環氧樹脂和聚碳酸酯。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ong等研究了加捻(twist)對KelvlarKM2抗彈纖維紗橫向衝擊性能的影響,並利用高速攝像機測量了由衝擊引發的歐拉橫波速度。結果表明,歐拉橫波速度隨纖維紗加捻數量的提高而提高,意味著更高的彈道性能。因此,在抗彈纖維氈中使用加捻的纖維紗能提升材料的彈道性能
  • 太赫茲雷達技術空間應用與研究進展
    圖1彈道目標飛行階段示意圖4 太赫茲雷達研究進展4.1國外太赫茲雷達研究進展       太赫茲雷達是國內外太赫茲技術應用發展的重 要方向之一。太赫茲雷達系統 以其小型輕量、高解析度等優勢應用於太空飛行器自身 威脅告警以及彈道目標監測,將成為空間攻防體系 建設的重要研究目標[]。未來,太赫茲雷達將重點 突破大功率、小型化太赫茲器件,目標太赫茲特性及 高速實時信息處理等關鍵技術[1_17],實現對更小目 標的更精確探測、更高解析度成像與更細緻的目標 特徵識別[1]。
  • ...個材料新世界—《無機材料學報》近期MAX相和MXene材料論文精選一
    MAX相材料在高溫潤滑、耐氧化塗層、事故容錯核材料、自修復複合材料和能源材料等領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國內外材料學家都在積極開展大量的探索研究。我國在MAX相結構材料和MXene能源材料領域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隨著合成技術的發展和多學科交叉的深入探索,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內材料研究小組投身此類新穎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