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框架理論開始引進到新聞與傳播領域中,產生了「媒介框架」和「新聞框架」這兩個學術概念。
媒介框架:
即媒介機構在信息處理的組織框架,它適應於多種媒介類型在媒介信息時和傳播過程的研究,主要就是對於信息的選擇、加工,以及對新聞報導所建構的文本和意義的過程。
新聞框架:
即新聞媒體在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性處理時 所依據的一種特定原則,這種原則主要就是來源於媒體的立場、編輯的方針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質等,同時又受到新聞傳播活動規律的制約。
學者加姆桑在戈夫曼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框架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指界限,代表了取材的範圍,也就是人們在理解事物時所能夠解釋的範圍的大小;另一類是架構——人們以此來解釋外在世界。對於框架在新聞報導報導中的使用,加姆森認為框架的表現主要有兩層:第一層是「框限」,即決定新聞取材範圍,主要使用選擇策略,選擇不同的事實或事物不同屬性加以提示或凸顯。
第二層是「內在結構」,這裡主要使用重組策略,即在入選的報導內容各要素之間,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系統的聯繫與組合,由此建構新聞文本的完整意義。
學者基特林認為框架就是人們在理解外部世界時選擇、強調和排除的過程。
學者坦克德認為框架在新聞報導中居於中心地位,也就是新聞的中心思想,整個新聞報導圍繞框架的搭建。
學者恩特曼認為框架在新聞報導中,框架包含了選擇和凸顯的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媒體認為需要的部分挑選出來,在報導中特別處理,以體現意義解釋、歸因推論,道德評估,及處理方式的建議。
中國學者潘忠黨認為,框架的分析,是一個關於人們如何建構社會現實的研究領域"。 對於新聞媒體的框架研究,學者們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坦克德(Tankard ,1991)認為框在對新聞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認為,框架是新聞工作人員、消息來源、受眾、社會情境之間的互動的結果。
黃旦教授在其《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一書中,從新聞框架的角度提出,新聞的生產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性的生產,在這一過程中,新聞體現的就是一種社會制度。第一,新聞的生產就是滿足新聞消費者對於新聞的信息的需求,新聞消費者對於信息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那麼在這一過程中,新聞生產者就要把控新聞生產的大的方向。第二,媒介資源是稀缺的,媒介資源相當於一種權力,一般普通大眾是不能使用媒介權力的,政治家可以依靠媒介平臺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最後,新聞是依靠媒介組織機構中的新聞從業人員發現、搜集並發布的,那麼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就不可避免地要依賴於制度化過程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