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框架
媒介框架即媒介機構信息化處理的組織框架,即媒介組織信息處理的認知結構或定性準則,根據這種認知結構或這些準則對信息處理的結果,則體現了一個組織對該信息性質的基本判斷以及其動機、立場、傾向和態度,分析其中隱藏的結構來進一步分析文本背後的各種社會權力關係。
媒介框架還為新聞工作者建構現實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使他們能按照特定的模式迅速地組織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素材。
媒介不僅告訴我們想些什麼,它們還通過報導框架告訴我們怎麼想。例如,編輯、編輯室全部成員等傳播者通過選擇和播發新聞,在塑造現實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受眾不僅獲悉一個特定的議題,而且也通過該新聞的信息量和它的編發位置來判斷該議題被賦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受眾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是建立在該問題是如何被媒體建構(框架)的基礎之上的。
框架可以由當權者定義,然後被大眾媒介選中,並加以傳播;也可以由大眾傳媒藉助人們心中已經有的話題,用構造新聞的方法更好地抓住受眾。
媒介框架的兩個性質:
一是特定議題框架(issue-specific frame),指的是那些與某一特定話題或事件緊密相關的框架,如婦女運動、勞工爭議等;
二是一般性框架(generic frame),指那些超出主題限制,能夠在不同話題中浮現,甚至跨時空和文化語境的框架。
新聞框架
(1)新聞框架是指應用於新聞的選擇、加工、新聞文本和意義的建構過程的框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①新聞框架是新聞媒體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性處理的特定原則(或準則),這些原則來自於新聞媒體的立場、編輯方針以及與新聞事件的利益關係,同時又受到新聞活動的特殊規律的制約。這些原則,規定著一家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基本態度和本質判斷。
②在一定的新聞文本中,新聞框架通過一定的符號體系(定性的關鍵詞、具有特定意義的圖像符號等)表現出來,這些符號形成對新聞事件意義的建構。
③在新聞報導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種必然。
④新聞框架作為媒體為新聞事件定性的主導性框架,對受眾認識、理解新聞事件以及對新聞事件做出反應具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稱為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受眾基於個人框架對新聞文本進行解讀,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和批判力,因此可以把圍繞某新聞事件的受眾個人反應或作為集合反應的輿論態度,看作是媒介框架和受眾框架相互作用的結果。對於受眾個人經驗較為間接、複雜的新聞事件,特別是在缺少對照性信源時,媒體的主導性框架造成的先入為主效果是很明顯的。
(2)R·恩特曼認為新聞框架表面上都很「自然」,容易淹沒在無差別的文本之中,只有系統比較其敘事方式,才能完整可靠地揭示出這些框架。通過研究,他發現有兩種機制對新聞框架的建構與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①報導規模控制。這是框架建構的「基本」,其主要是通過報導量和報導順序的控制,來放大或淡化某個新聞事件的重要性或影響。
②具體信息的呈現。恩特曼認為,以下四種因素幫助媒體建構了不同的新聞框架:
A. 行為主體(agency),即新聞事件的實施人、責任人或機構。
B. 身份認定(identification),即對參與者身份屬性的提示和定性。
C. 歸類打包(categorization),即將新聞事件歸類於不同性質的範疇,貼附標籤的過程。
D. 引申泛化(generalization),即對新聞事件的實質做一般意義上的闡釋。
(3)恩特曼認為,新聞框架具體有4種功能:
提供問題定義(problem definition、
闡釋事件原因(causal interpretation)
提供道德評價(moral evaluation)
示意解決方案(treatment recommendation)
以上這些功能,都只能在與受眾框架的互動過程中、透過受眾框架的過濾才能發揮其效果。
(4)W·加姆森認為,新聞框架的建構包含了兩層含義:
第一層是「框限」(boundary),即決定新聞取材範圍,主要使用選擇策略,選擇不同的事實或事物不同屬性加以提示或凸顯;
第二層是「內在結構」(frame as a latent structure),主要使用重組策略,即通過象徵符號的駕馭和使用,在入選的報導內容各要素之間,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系統的聯繫與組合,由此建構新聞文本的完整意義。
(5)新聞框架的研究包括三個領域:
①媒介的生產框架研究,即研究媒介新聞框架生產背後的制約因素是什麼。
②新聞文本的框架建構研究,即考察特定的新聞框架是通過什麼機制和策略建構和呈現出來的。
③涉及新聞框架的影響和效果問題,與受眾框架有著緊密的關係。
受眾框架
受眾框架:受眾同樣具有自己的框架,受眾框架即受眾個人接觸和處理大眾傳播信息的認知結構和詮釋規則,這種結構和規則來自於受眾過去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既有的價值觀和態度、行為取向,並導引著受眾個人處理新的信息。(結合霍爾的三種受眾讀解模式)
受眾框架的複雜性:受眾對大眾傳播信息的反應受到既有傾向、群體規範、社會關係網絡、選擇性接觸等因素的影響,不是完全被動的。因而受眾接受媒介內容是一個基於個人框架對媒介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和批判力。新聞框架產生的效果要在與受眾框架互動中才能產生,不同的框架會讓受眾產生不同的解碼。
框架與基模
聯繫:
1、有著高度相似性,都以「認知結構」作為核心命題,都強調「先前的積累對新的認知過程的影響」,都打破了「每一次新的認知都是從「0到1」的「神話」。
2、可以把受眾框架理解成基模。因為基模是從個人認知世界的角度出發,強調一種資料庫似的知識結構。媒介框架和新聞框架的建構會影響受眾對於客觀真實的判斷,從長期角度來看影響受眾認知基模的形成。
3、媒介框架影響大眾認知基模的形成。由於大眾傳播具有一定權威性,會影響受眾新基模的建立和對既有基模的修改。尤其當信息來源與意見傾向都由大眾媒介提供時,新聞框架所帶來的涵化效應將格外明顯。
此時媒介的思考角度正逐漸成為個體的思考方式,大眾形成與大眾媒介一致的刻板印象,正如對碰瓷老人的負面認知是由新聞的反覆報導所構建的,當擬態環境將遠方的事物拉進,媒介的傾向前所未有地影響大眾的認知基模。
4、媒介信息觸發不同的認知基模反應。不同的媒介框架將觸發大眾的不同的認知基模,當大眾對該事物不甚了解時,認知基模以接受並形成新的認知為主,而如果某一類基模特別牢固,那些與基模不一致的反常細節就容易引起大眾注意。
這種逆反或是認同的態度呈現不僅與內容本身有關,更與媒介的敘事方式既媒介框架密切相關。
5、媒體表達方式與宏觀社會基模交互共進。大眾傳播已經深刻介入受眾的成長生活中,在類人際互動的作用下,媒介框架的影響力已經與初級群體無異。
當下網絡媒介的內容表現形態影響著宏觀維度的社會感知,娛樂化,碎片化、即時滿足等特性成為新一代大眾認知基模的底層邏輯。
當媒介的內容表現框架傾向於滿足大眾的娛樂需要時,也在使得大眾擁有更加重度娛樂化的思維方式,這種交互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認知基模。
區別:
1、基模指的是人在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時候形成的認知框架;框架理論指大眾媒介通過安排議題,進行有意圖的議程設置,構建信息環境影響受眾。一個從人本身出發,一個從媒體出發。
2、理論被引入傳播研究領域出現了分野:由「框架理論」衍生出的「媒介框架」與「新聞框架」開闢出了框架分析的新維度,基模理論仍堅持認知層面的理論源頭。
3、主體不同。框架理論中的媒介框架主體是媒介,是一個處理信息後輸出的過程,而基模理論的主體是個體,既接受信息後處理的過程,二者恰處於傳播過程的兩端。
4、形成原理不同。媒介框架的形成受制於媒介集團的立場、方針與外部壓力,在具體實施時更受具體事件的影響,實質上是一種社會環境的宏觀變動,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較為相似。相比之下,認知基模由個體的獨特經歷構成,哪怕是相似環境下也可能形成迥異的價值觀。且其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更加獨立於外界環境的變化。
5、目的性不同。新聞框架不僅有助於加速新聞生產,更起到了引導大眾思考的作用。通過事物報導的話語技巧,經過選擇,強調,弱化後的新聞可以達到涵化大眾的效果。正如同樣是發生災難,大眾對巴黎聖母院的哀悼與對斯裡蘭卡的忽視就是新聞框架的效果。而認知基模則主要服務於大眾自身的認知與活動。
認知基模
基模理論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過程之際提出的一個概念,在引入傳播學領域後,引起學界對大眾認知心理的思考。
郭慶光教授認為:「基模指的是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結構,認知結構。」
劉海龍教授則認為:「基模代表著一種先入為主,自上而下的過程。它描述了我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對當前信息處理過程的影響。」
認知基模具有以下特點:
1、基模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之一,是人認知世界變動的一種特定思考方式。但基模並不是固化的,它受到初級群體,大眾傳媒等外界環境影響,隨著認知的深入而不斷變化。
2、基模是一種知識分類結構,呈層化結構,類似於一個樹形圖。當大眾感知事物時,會順延著最淺顯的認識不斷深入思考,從而形成對該事件的多角度多層次認識。
3、基模是知識的集束或有機的聯合。基模本身也是一種對世界認識的知識,正如知道火是熱的,人就不會主動接觸一般。基模總是由對世界的認識與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共同決定。
4、基模具有預測和決策控制功能。基模使得人在接觸環境變化時,總是下意識的以過往的經驗進行判斷並採取行動。
認知基模與內省式思考
內省式思考指當個體以往的行為方式難以解決當下的困難時,所進行的一種對自身與現實的重新認知行為,個人把迄今為止的有關該問題的社會經驗和知識積累全部調動起來,重新加工,創造出與新的狀況相適應的新的意義和行為。
當個人的基模難以進行預測和決策控制時,便將借內省式思考重構短期的認知基模。
認知基模與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大眾對某一群體的固化認知,如認為滴滴司機都是不安全的,摔倒的老人都是碰瓷等。
這種認知影響著大眾對該群體預設的情感態度與接下來的可能行動。刻板印象既是認知基模的一種現實表徵。
(來自拖鞋哥公眾號分享文章)
(圖片來自胡師姐新傳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