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印度》10月5日報導,印度空軍參謀長拉克什·庫馬爾·辛格·巴達烏裡亞(Rakesh Kumar Singh Bhadauria)說,印度空軍已經做好了空襲中國的準備,但(事態)還未達到這個地步。在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情況下,印度空軍已經做好進行兩線作戰的準備。
這個所謂的準備並不是軍方表態,他還說,「『陣風』的整合給印度空軍帶來了一個遙遙領先的平臺,這將給我們帶來優勢,並將使我們擁有先發制人進行縱深打擊的能力。」「在未來五年,我們將開始引進83架LCA Mark 1A「光輝」戰鬥機,同時還訂購了HTT-40教練機(印度國產初級教練機)和輕型戰鬥直升機(LCH)。」(陣風戰鬥機是3.5代雙發戰鬥機,能力包括制空、攔截、空中偵察、地面支援、縱深打擊、反艦和核威懾,裝備了類型多樣的武器)
印度空軍主戰裝備(印度空軍兵力11萬人,裝備各型飛機約2185架(其中作戰飛機777架)、直升機682架(其中武裝直升機34架),其中三代以上戰鬥機(含對地攻擊機)大約617架。另外比較先進的有3架費爾康大型預警機,2架ERJ145小型預警機,12架美制P8I反潛巡邏機,6架俄制伊爾78大型加油機,11架美制C17大型戰略運輸機,24架俄制伊爾76大型運輸機,4架美制C130戰術運輸機以及123架英制鷹式中/高級噴氣教練機。相比較,中國空軍戰機約有3036架,直升機超1118架(其中武裝直升機206架)。另外運-20戰略運輸機、轟-6K、空警-500、空警-2000預警機、空警-200預警機、紅旗-9防空飛彈等先進裝備也都服役,三代作戰飛機數量1200架左右,目前現役和在研的三代以上戰鬥機包括蘇-27、蘇-30重型戰鬥機、殲-11重型戰鬥機、殲-10輕型戰鬥機、殲-10A、殲-10B、殲-10C、殲-15「飛鯊」艦載戰鬥機、殲-16、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殲-20準五代戰鬥機、「鶻鷹」戰機等10種。日本航空自衛隊空軍戰機約有1590架,三代戰鬥機有F-15J 157架,F-15DJ 44架,F-292架,且在向美國購買105架F-35A第四代隱身戰機(首批4架戰機在沃斯堡建造,38架在名古屋的三菱重工總裝廠完成組裝)。另外先進空中裝備有RF-4EJ幽靈II (phantom II)偵察機27架,E-2C空中預警機13架,E-767空中預警機4架,C-1運輸機25架,C-130H運輸機16架,C-2運輸機,T-3教練機50架,T-4教練機212架,UH-60J黑鷹運輸直升機31架,CH-47運輸直升機15架。韓國空軍戰機約有1560架,三代戰鬥機有62 架F-15K戰鬥機,180 架F-16C/D獵鷹(Falcon)戰鬥機(72架正由韓國自行組裝),60 架FA-50戰機,並且韓國訂購的39架F35A第四代隱身戰機目前已經交付8架。另外比較先進的空中裝備有已在訂購的Hawker 800XP電子戰機(英國)(用於電子情報/信號情報/預警任務w/合成孔徑雷達) ,18架 RF-4C鬼怪(Phantom)偵察機,20 架O-1A/-E 鷹犬(Bird Dog)快速攻擊機,若干架 5 RF-5A 自由戰士電子戰機(Freedom Fighter), OV-1D 莫霍克(Mohawk)戰場觀察機,10 架C-130H大力神(Hercules) 運輸機,4 架C-130H-30大力神(Hercules)運輸機, 3架指揮官(Commander)520/-560F聯絡機,1架波音(Boeing)737-300重要人物專機(VIP),28 架CN-235M運輸機, 5架 DHC-2海狸(Beaver)聯絡機(加拿大) ,2架 HS748 Srs 280重要人物專機 (英國BAe 748安多弗(Andover)), 1 架C-118 飛行車廂(Boxcar),100架 KDX-1教練機, 20架T-50「金鷹」教練機,KDX-2 教練機,18 架隼(Hawk)Mk 60教練機(英國) , 15架 T-41B麥斯卡萊羅人(Mescalero)教練機,30架 T-38爪(Talon)教練機(租用美國的儲備), 50架 T-37CTweet教練機,25 架T-33A奔星(Shooting Star)教練機,35架 F-5B虎II (Tiger II)戰鬥機作教練機,若干 Su-27側衛(Flanker)攻擊機作為訓練機,15 架UH-60搜索救援機,3 架VH-60重要人物專機,4 架貝爾(Bell)212搜索救援運輸機(UH-1N休伊(Huey)) ,3架 貝爾(Bell)412重要人物專機(UH-1N休伊(Huey)),16架 UH-1H易洛魁(Iroquois)搜索救援機,6架 CH-47D支奴幹人(Chinook)運輸機,3架 AS 332L超級美州豹(Super Puma)運輸機(法國)等)
———————————————————————————
36架法國「陣風」第3.5代雙發中型多功能戰鬥機(目前法國現役最強戰鬥機,性能跟歐洲颱風、美國F-18E/F、俄羅斯蘇-35等技術水準大致同級,服役後將是印度空軍最強空戰王牌, 預計2021年全部交付)
260架俄羅斯蘇-30MKI第3代雙發重型遠程多用途戰鬥機(目前印度空軍絕對主力,性能接近3.5代戰鬥機水平,定位上對標美國F-15E、俄羅斯蘇-30SM、中國殲-16等)
66 架米格29 (80年代末期引進66架,性能處於早期3代機水平)
45架艦載型米格29K(隨著購買俄航母后,配套購入45架艦載型米格29K,艦載型改進結構並更換了全新的雷達電子設備,戰鬥力強於早期米格29型號)
20 架 LCA光輝戰鬥機(印度自行研製的第3代輕型單發戰鬥機,使用美制進口發動機,借鑑了法國「幻影」戰機特點,搭載武器有的是俄羅斯的,有的法國的,有的是以色列的。於2016年初期量產,目前裝備了1個中隊20架,計劃2020年正式量產FOC完全戰鬥力標準)
59架法國幻影2000戰鬥機(法國製造的第3代輕型戰鬥機,印度於80年代初期引進了49架,2004年又增購了10架。2011年,印度同法國籤訂了25億美元的升級合同,將其中51架雷達更換航電升級到中期3代機標準)
40架美洲虎攻擊機+特許組裝91架(英法60年代聯合研發的雙發用途攻擊戰鬥機 , 達不到現在先進戰鬥機水平,英法現已退役。印度80年代中開始引進,共原裝進口40架,特許組裝91架,主要擔任對地攻擊任務)
82架米格21比斯(第二代老式戰鬥機,米格29之前性價比最高的前線戰鬥機,印度現有82架,早計劃退役,由於光輝戰鬥機生產緩慢,老米格-21比斯只能延期退役湊數)
3架費爾康大型預警機
2架ERJ145小型預警機
12架美制P8I反潛巡邏機
6架俄制伊爾78大型加油機
11架美制C17大型戰略運輸機
24架俄制伊爾76大型運輸機
4架美制C130戰術運輸機
97架安32俄制小型運輸機
123架英制鷹式中/高級噴氣教練機
28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阿帕奇是目前名聲最響的武裝直升機。印度先是花費30億美元為空軍購買了22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和15架支奴幹運輸直升機,之後又為陸軍花費9億美元購買6架阿帕奇,目前已交付22架)
15架支奴幹運輸直升機
米—35攻擊直升機(俄羅斯米裡莫斯科直升機廠研發的縱列雙座中型多用途武裝直升機,是Mi-24雌鹿直升機的改良型)
米—24/25「母鹿」攻擊直升機(第一代武裝加運輸的多用途中型直升機。該機於60年代末開始研製,1971年定型,1972年底完成試飛並投入批生產,1973年正式開始裝備部隊。後繼以米-24為藍本共研發了A、B、C、D、E和F六種型號。米-24採用的是單旋翼帶尾槳布局,旋翼有5片玻璃鋼槳葉,每片槳葉均裝有調整片和電加熱防冰裝置。米-24機身採用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
22架MQ-9B「收割者」無人機
100架「復仇者」無人機
「魯斯託姆」中型無人機(「魯斯託姆」無人機的氣動布局和內部結構與「蒼鷺」相似,但更多地應用了印度本土的元器件。「魯斯託姆」的全尺寸模型曾在2009年班加羅爾航展上亮相,2010年10月試飛成功,基本型仍是無人偵察機,但在此基礎上開發的「魯斯託姆-H」將成為印度首款具備打擊能力的無人機,可以像美國「掠奪者」無人機那樣執行「斬首攻擊」任務)
15架1100公斤「蒼鷺」以色列中型無人偵察機
65架426公斤「搜索者II」以色列無人偵察機
80架「搜索者-1」以色列輕型無人偵察機
「雲雀」以色列無人偵察機
「哈洛普」以色列攻擊無人機(印度空軍已經擁有大約110架「哈洛普」無人機的庫存,其在印度空軍的代號為P-4型無人機。以色列航空航天公司的 「哈洛普」( Harop),也稱為「哈比」 2(Harpy 2)是一種反輻射無人機,是「哈比」攻擊無人機的改進型,也是放大型號,能夠自主地進行尋得一定範圍內的無線電波,攻擊輻射源雷達系統,近日,印度國防部已經批准了為其空軍增購54架以色列「哈洛普」攻擊無人機)
「哈比」以色列反輻射無人機
「尼尚特」無人機(重300千克,長1.2米,翼展1.5米,由德國造的AR801發動機驅動一臺低速推進器來提供動力,能夠攜帶45千克的有效負荷低空飛行5小時)
300公斤「曙光」 無人機(印度自研的「曙光」是一款300公斤的無人機,在4000米左右高度可持續飛行5小時左右,現在的10架是「曙光」改進型)
5.5公斤「麻雀」無人機(5.5公斤級別的手拋型無人機,可攜帶微型CCD相機執行偵察任務。而且這兩種無人機目標小、飛行距離近)
2.5公斤「白肩雕」無人機(2.5公斤級別的微型無人機,可攜帶微型CCD相機執行偵察任務。而且這兩種無人機目標小、飛行距離近)
GAGAN固定翼無人機
NRUAV海軍型旋轉翼無人機
「眼睛」無人機
「拉克什亞」無人靶機
「帕萬」輕型無人機(在研)
「戈根」輕型無人機(在研)
TAPAS-BH-201無人機(未來印度自研的TAPAS-BH-201新型無人機將有可能是印軍的一款重要的偵察無人機。該機空重1.8噸,載荷能力350千克,最大速度225千米/小時,巡航速度125-175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0668米,轉場航程1000公裡,續航時間24小時。TAPAS-BH-201無人機的任務載荷包括機頭下方的中距光電吊艙(MREO)或遠距光電吊艙(LREO)、機頭上方鼓包內的合成孔徑雷達、電子情報系統、通信情報系統和態勢感知載荷等。其中巴拉特電子公司研製的遠距光電吊艙重100千克,探測距離40千米以上)
印度海軍主戰裝備(印度海軍是印度洋第一大海軍,總兵力5.3萬人(含5000名海軍航空兵和2000名海軍陸戰隊(MARCOS)),現有各型艦艇近200艘,總噸位38.6萬噸。其中主戰艦艇70艘,包括航母2艘、飛彈驅逐艦15艘、飛彈護衛艦29艘、小型飛彈護衛艦20艘、核潛艇3艘、常規潛艇20艘、兩棲作戰艦26艘、小型作戰艦艇44艘+、掃雷艦22艘以及、輔助艦船15艘以上。相比較,中國海軍目前擁有283艘主要水面戰艦,包括兩艘航母、3艘兩棲攻擊艦、26艘驅逐艦、52艘護衛艦、9艘核潛艇(3艘配備有遠程核武器)和53艘常規柴電潛艇,海軍艦艇總噸位約232萬噸。日本海上自衛隊目前艦艇總數約為160艘,艦艇總噸位超過了50萬噸,其中有4艘被稱為「準航母」的大型戰艦,1.7萬噸的「日向級」直升機航母和2.6萬噸「出雲級」直升機航母(DDH)各兩艘,還擁有近40艘現役驅逐艦,數量上可以排到全球第2,其中包括6艘已經服役的「盾艦」(4艘9500噸的「金剛級」和2艘10000噸的「愛宕級」驅逐艦),「盾艦」數量僅次於美、中位於全球第3,另外,日本海自還擁有21艘常規潛艇(其中包括10艘AIP動力潛艇)。韓國海軍目前擁有12艘驅逐艦,其中包括3艘1.1萬噸「世宗大王級」宙斯盾驅逐艦,6艘5500噸的「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2艘2萬噸的「獨島級」兩棲攻擊艦,以及超過20艘的常規潛艇)
———————————————————————————
◎ 航空母艦:
1艘藍天衛士號航母(印度第一艘國產航母,正在建造。排水量40000噸,續航力8000海裡/18節,最大航速28節,艦載機30架,機型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卡-29反潛直升機,卡-31預警直升機)
1艘R33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原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前蘇聯基輔級四號艦,90年代末期俄羅斯「送」給印度,印度花了28億美元翻新費用後於2013年正式服役。滿載排水量:45000噸,續航力13500海裡/18節,最大航速32節,艦載機30架:機型24架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卡-29反潛直升機,卡-31預警直升機。印度此前的1艘R22維拉特號航母,原英國人馬座級競技神號航母,1986年,被賣給了印度海軍,以取代印度手中老舊不堪的「維克蘭」號航母,維拉特號航母進入印度海軍服役近30年,於2017年退役,將在2020年9月初到達孟買阿朗拆船廠進行拆除)
◎驅逐艦:
7艘加爾各答級驅逐艦(D63加爾各答、D64科欽、D65金奈、D66維沙卡帕特南、D67博爾本德爾(在建,預計2020年)、D68莫爾穆加奧(在建,預計2022年)、D69巴拉迪布(在建,預計2024年)。印度第一款自製盾艦,在德裡級基礎上改進,滿載排水量7500噸,續航力8000海裡/15節,最高航速32節,已造3艘,後續還將建造4艘P15B改進型,戰鬥力達到歐洲入門級盾艦水平。採用以色列1×EL/M-2248 MF-STAR主動相控陣雷達(採用四面固定式陣列天線)。主要武備:兩組八聯裝俄制3S14E垂直發射系統主要用於發射16枚布拉莫斯反艦飛彈;六組八聯裝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主要用於發射48枚以色列「巴拉克8」艦對空飛彈;1門義大利制76毫米奧託·梅萊拉SRGM76mm 64倍徑艦炮;4座AK630俄制六管30mm近防炮;2座俄制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器;2座俄制RBU-6000 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艦載機2×卡-28PL或HAL反潛直升機,雙機庫)
3艘德裡級驅逐艦(D60德裡號、D61邁索爾號、D62孟買號。印度第一款自製驅逐艦,共3艘。綜合戰鬥力與中國052B相媲美。排水量6700噸,最高航速32節,續航力5000海裡/18節。主雷達:1×MR-755 Fregat-M2半板(Half Plate)3D對空搜索雷達,1×RAWL-02 2D對空搜索雷達,1×MR-212/201平面搜索雷達。武備:4*4聯裝俄制SS-N-25「天王星」反艦飛彈發射器;2座俄制3S-90「施基利」單臂防空系統,備彈48枚SA-N-7/12/17防空飛彈;4*8聯裝閃電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主要用於發射以色列巴拉克近防飛彈;1門AK-100DP 100毫米70倍徑俄制艦炮;4座AK630 30mm俄制六管近防炮;1座俄制PTA-533五聯裝533mm B-515魚雷發射器;2座俄制RBU-6000 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艦載機2×海王反潛直升機)
5艘拉吉普特級驅逐艦(D51拉吉普特號、D52拉納號、D53蘭吉特號、D54藍維爾號、D55藍維傑伊號。80年代從蘇聯進口了5艘,在蘇聯自家卡辛級基礎上改進。排水量5000噸,續航力4000海裡/18節,最高航速35節。主雷達:1×MP-500 Kliver C頻對空搜索雷達,1×Bharat RAWL-02 2D對空搜索雷達,1×M-310U Angara E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武備:1座俄制雙聯裝76mm艦炮;2座單臂旋轉S-125M艦對空飛彈系統主要用於發射44枚SA-N-1 Volna防空飛彈;4座P-20M老式SS-N-2D「冥河」艦對艦飛彈發射裝置;4座蘇制AK-630 30mm六管近防炮;1座蘇制PTA-533五聯裝533mm B-515魚雷發射器;2座蘇制12聯裝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艦載機1×卡-28PL或HAL反潛直升機)
◎護衛艦:
3艘什瓦裡克級護衛艦(F47、F48、F49。印度自製大型護衛艦,武備和雷達基本照搬了原裝進口的塔爾瓦級護衛艦,但是主機更換了美制燃氣輪機。綜合戰鬥力媲美中國054A。排水量6200噸,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8000海裡/18節。主雷達:1×MR-760 Fregat M2EM 3D頂板(Top Plate) 3D對空搜索雷達,1×EL/M 2238 STAR23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武備:1座八聯裝俄制KBSM 3S14E垂直發射系統主要用於發射8枚SS-N-27俱樂部或PJ-10布拉莫斯反艦飛彈;1座俄制3S-90「施基利」單臂防空系統,備彈24枚,裝填SA-N-7/12防空飛彈);4座八聯裝閃電-I型防空飛彈發射系統主要用於發射以色列巴拉克近防飛彈;1門義大利制76毫米奧託·梅萊拉超級快速型艦炮;2座AK630俄制近防炮;2座俄制雙聯裝533毫米 DTA-53-956魚雷發射器可發射65E/53-65KE魚雷;2座俄制RBU-6000 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艦載機2架海王Mk.42B或ALH反潛直升機)
10艘塔爾瓦級護衛艦(F40、F43、F44、F45、F50、F51。印度購自俄羅斯11356型護衛艦,前後分3批訂購了10艘。3批次武備配置略有差別。滿載排水量4000噸,最高航速32節,續航力4500海裡/18節。主雷達:1部MR-760 Fregat M2EM頂板(Top Plate) 3D對空搜索雷達,1部Pozitiv-M1.2 對空/平面搜索雷達。武備:1門俄制A-190 100毫米主炮;1座俄制3S-90「施基利」單臂防空系統,備彈24枚,裝填SA-N-12防空飛彈;1座八聯裝KBSM 3S14E垂直反艦飛彈發射系統主要用於發射八枚PJ-10 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第一批三艘:2座CADS-N-1 卡什坦炮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每座擁有兩具30mm機炮與8具SA-N-11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每套系統備有32枚SA-N-11飛彈);第二批三艘:2座八聯裝閃電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2座AK-630 30mm機炮;2座雙聯裝533mm DTA-53-11356魚雷發射管(可發射65E/53-65KE魚雷),1座RBU-6000 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艦載機1架卡-27通用直升機)
3艘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F31、F37、F39。印度自製護衛艦,戈達瓦裡級的改進
型,共建3艘。滿載排水量3850噸,最高航速28節,續航力4500海裡/12節。武備:1座 OTO 76毫米主炮;4*4聯裝 3M-24E(SS-N-25)俄制「天王星」反艦飛彈發射裝置;3*8單元以色列巴拉克近程防空飛彈;4座AK630加特林俄制6管30毫米近防炮;2 具 RBU-6000 型 12 管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3聯裝324毫米輕型魚雷發射器;艦載機2架「海王」MK42B反潛直升機)
3艘戈達瓦裡級護衛艦(F20、F21、F22。3艘服役。排水量3850噸,最高航速27節,續航力4500海裡/12節。主雷達::「頂網」C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主要武器:4座「冥河」式飛彈發射裝置,1座雙聯裝S-N-4防空飛彈發射裝置,2座57毫米炮,8座雙聯裝30毫米炮,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艦載「海王」反潛直升機2架)
4艘卡莫爾塔級護衛艦(印度自製輕型護衛艦,滿載排水量2500噸。武備:1門義大利制76毫米奧託·梅萊拉主炮;2座AK630俄制近防炮;2座俄制12聯裝反潛火箭;2座3聯裝324毫米輕型魚雷發射器)
2艘克什米爾級護衛艦(克什米爾號、阿魯納恰爾邦號)
4艘考拉級護衛艦(F61、F62、F63、F64。)
◎小型護衛艦:
4艘科拉級老式輕型護衛艦(P61、P62、P63、P64。四艘服役。排水量1350噸,最高航速:25節,續航力:4000海裡/16節。主雷達:4座4聯 3M-24E(SS-N-25)反艦飛彈發射裝置;2具Strela-2M(SA-N-5)或Igla(SA-16)可攜式防空飛彈;1座 OTO 76毫米主炮(首艦AK-176);2座AK-630 加特林6管30毫米近防炮;1架國產HAL Chetak直升機)
4艘庫克裡級老式輕型護衛艦(P49庫克裡、P46庫塔爾、P44吉爾班、P47匕首。四艘服役。排水量1350噸,航速25節。主要武器:1座AK-176型76毫米艦炮;2座AK-630型近防炮;4枚四聯裝SS-N-2C"冥河"反艦飛彈發射裝置)
12艘塔蘭圖爾I級小型護衛艦
◎核潛艇:
1艘971型阿庫拉級核潛艇(印度2012年租借俄羅斯核潛艇一艘,租期10年。水下排水量:9500噸,最大航速20節(水上)/ 33節(水下),續航力90天。主要武器: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53-65型魚雷/RPK-2暴風雪/SS-N-15「海星」飛彈,SS-N-21遠程巡航飛彈(3000千米),「俱樂部-S」系 列潛-艦飛彈和,SA-N-10針-M防空飛彈;4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65-73和65-76型魚雷/發射RPK-7勁風/SS-N-16種馬飛彈)
2艘殲敵者號核潛艇(印度第一艘自製核潛艇。水下排水量:6000噸,航速12-15節(水上)/24-30節(水下)。主要武器:裝有四個垂直發射管,能夠攜帶6枚533毫米魚雷和12枚B-05(K-15)飛彈或4枚K-4巡航飛彈)
◎常規潛艇:
6艘鮋魚級潛艇(AIP常規潛艇,法國設計,印度以30億美元向法國訂購6艘零件特許國內組裝生產。該艇裝備有AIP系統使得常規在水下能有更長續航時間。屬於目前世界上較先進的常規潛艇。目前印度已經服役1艘,其餘5艘在建。水下排水量:2000噸,航速12節(水上)/20節(水下),續航力1020公裡/水下5節。主要武器:六具533毫米魚雷管,可攜帶18枚魚雷或30枚水雷或SM39潛射飛魚反艦飛彈)
10艘辛杜格霍斯級基洛級877EMK型潛艇(SS55~65。印度從80年代起前後購買蘇聯/俄羅斯基洛級常規潛艇共計10艘(中國購買12艘)。排水量3050噸,航速浮航10節,潛航:、17節,續航力6880海裡/7節。主要武器;6×533mm魚雷發射管裝填反艦魚雷、反潛魚雷和水雷,數量為18枚,1×潛用9K38防空飛彈發射器,8枚備射彈)
4艘西舒瑪級(209級1500型)潛艇(S44~S47。印度在80年代向德國購買了4艘209-1500型常規潛艇,四艘服役。排水量1850噸,航速11節(水面)/22節(水下),潛深260米,續航力:8000海裡/8節。武備:8*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4枚AEG-SUT線導主/被動魚雷或24枚水雷)
◎兩棲作戰:
2艘奧斯汀級老式船塢登陸艦/兩棲艦(L41「加拉西瓦」號、L42「特倫頓」號。排水量17244噸,最大航速21節續航距離,續航力7700英裡/20節。主要武器:2部GE/GD20毫米/76「火神·密集陣」Mk15近程防禦系統;2門25毫米Mk38炮;8挺12.7毫米口徑機槍;搭載450-900名陸戰隊員,6架CH46 中型運輸直升機,1艘氣墊船和24艘戰鬥車輛)
3艘沙杜級坦克登陸艦(L15、L16。三艘服役。排水量5600噸,航速15.8節。搭載1架海王中型運輸直升機載11 輛主戰坦克、10輛軍用車以及500名兵員)
3艘馬加爾級坦克登陸艦(L20、L23、L24。三艘服役。排水量5600噸,航速15.8節。主要武器:WM 18火箭發射裝置、CRN 91艦炮和防空飛彈;搭載1架海王中型運輸直升機載12 輛主戰坦克、10輛軍用車以及500名兵員)
8艘古爾帕德級中型登陸艦
10艘瓦斯科·達·伽馬通用登陸艦
◎小型作戰艦艇:
2艘「超級德沃拉」MkⅡ型巡邏艇
12艘「維爾」級飛彈艦飛彈巡邏艇(K40~48、K83、K91、K92。俄羅斯毒蜘蛛I級改進型)
3艘維賈亞杜爾格級小型護衛艦
4艘阿巴伊級反潛作戰巡邏艇
6艘普拉錢德級飛彈艇
7艘SDB MK3級巡邏艇
2艘SDB MK2級巡邏艇
4艘阿比級巡邏艦(P33、P34、P35、P36)
4艘庫克裡級巡邏艦(P44、P46、P47、P49)
◎水雷戰:
12艘蓬迪切裡級海洋掃雷艦
4艘賓利帕坦級近岸掃雷艦
6艘馬赫級近岸掃雷艦
◎輔助艦船:
2艘喬蒂級補給艦(A58「喬蒂」號。與中國海軍「青海湖」號補給艦同屬前蘇聯建造的Komandram Fedko級艦隊油船,由俄羅斯聖彼得堡海軍上將造船廠建造。1996年7月20日服役。排水量35900噸,艦長178米,寬25.3米,吃水11.35米,編制96人,航速:15節,續航力12000海裡/15節。裝載25040噸物資,1架海王中型運輸直升機)
2艘迪帕克級補給艦/加油船(A50「迪帕克」號、A57「莎克蒂」號。兩艘服役。從原聯邦德國引進。排水量27000噸,裝載1280噸柴油,812噸淡水 2624 噸重油,1495噸 航空煤油。3門博福斯40/60炮,2門20MM炮,一架海王中型運輸直升機)
1艘阿蒂塔級補給艦/加油船(A59「阿迪特亞」號。印度自製的補給艦/加油船,在迪帕克級的基礎上,加長尺寸和加大噸位,並且增加了一個多用途修配站和四個並排的海上補給站,2000年4月3日正式服役。排水量24600噸,船長172m,船寬23m,吃水7.5m,動力裝置為2臺柴油機,單軸單槳。最大航速20節,續航力10000海裡/16節,編制為191人。該船可裝載12000噸油水貨物和5000噸固體貨物或裝載14200立方米柴油和航空煤油,2250噸淡水,2170立方米彈藥和貨物,船上設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可搭載一架「獵豹」或「海王」中型直升機)
1艘海得拉巴級補給艦
1艘阿姆巴潛艇供應艦(俄羅斯)
1艘拉克沙德維普醫院船(印度)
1艘蒂爾學員訓練船(印度)
1艘桑達亞克級測量船(印度)
4艘馬卡級測量船(印度)
1艘NIREERKSHAK潛艇營救/支援(印度)
此外,印度海軍還使用大量的輔助和支援艦船,包括測量船、海洋研究船、補給船、油船和拖船。
印度陸軍主戰裝備(印度陸軍超過110萬人,號稱世界第四。其中主戰坦克約4426輛;步兵戰車與裝甲車約6704輛;自行火炮約290門;牽引式火炮約7414門,其中155毫米重炮約600門;火箭炮約292門。中國陸軍主戰坦克約6457輛;步兵戰車與裝甲車約4788輛;自行火炮約1710門;牽引式火炮約6246門;火箭炮約1770門)
)
———————————————————————————
◎坦克與裝甲車輛
1700輛T-90S坦克(由T-72發展改進而來。現役印度陸軍核心主力,共向俄羅斯購買了約700輛原裝貨,並且特許組裝生產1000輛,並且訂單還在一直持續追加中,計劃總採購量超過2000輛。印度陸軍有354輛最新型T-90M Bhishma主戰坦克,該坦克重51噸,長9.63米,寬3.78米,高2.22米,裝備一臺12缸柴油機,最大行駛速度60km/h,最大行駛裡程550km。具備夜視系統,生化防護功能。 主要武器是125mm2A46M-5型主炮,7.61mm同軸機槍和高射機槍各一挺,12具煙霧發射器,可攜帶42枚125mm炮彈和3000發7.62mm子彈,12枚煙霧彈。此外印度還裝備了俄制T-90S坦克,購買總數1250輛,預計已經交付超過900輛。目前印軍現役總數約1000輛。戰鬥全重:46噸;發動機:840馬力(後期為1200馬力);火炮:2A46M 125毫米滑膛炮)
124輛「阿瓊」主戰坦克(印度80年代開始第一款自行研製的坦克,採用了大量西方技術拼湊。具有夜戰能力,作戰重量65噸,使用的是德國知名動力系統研發公司MTU的柴油機,在2500轉即可爆發出1400馬力,最大速度67km/h,最大行駛裡程483km。主要武器是120mm線膛炮,12.7mm高射機槍,7.62mm同軸機槍。可攜帶彈藥主炮炮彈39枚,3000發7.62mm子彈,1000發12.7mm子彈。只採購少量約124輛試用而未能獲得大量訂單)
2000輛T-72坦克(印度共裝備約2000輛。戰鬥全重:約41~45噸;火炮:125毫米滑膛炮)
BMP-2步兵戰車(印度大量購買裝備後計劃仿製國產薩拉斯步兵戰車。戰鬥全重:15噸武備:1門30毫米機關炮,1套反坦克飛彈發射筒)
BTR-80裝甲車
BTR-50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BTR-60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BMD-2空降戰車
◎火炮
100門K9自行火炮(K9自行火炮是韓國軍工的驕傲,與中國05式、德國PzH2000並稱為當今最強自行火炮,戰鬥全重:46.3噸,該火炮具備夜視系統,防生化系統,動力系統購自德國MTU公司的柴油機,最大馬力為1000ps,主炮是52倍徑155毫米加農榴彈炮,一挺大宇公司生產的12.7mm防空重機槍,攜帶彈藥48枚主炮彈,500發子彈。印度斥資6億美金向韓國購買特許組裝生產100門,並在2018年第一次組裝生產下線。印度炮兵的中堅)
FH—77B式155毫米榴彈炮
145門M777榴彈炮(M777超輕型155毫米榴彈炮,英國BAE公司的產物,在美國組裝,全世界知名的超輕型牽引式火炮,該炮具有155毫米口徑炮管,比同類口徑火炮輕了一半,僅有3.9噸重,具有投送戰場便捷快速的優點,利用中型直升機和運輸機都可以實現戰地投送,加快陸軍部隊對戰場的反應能力。印度2012年斥資6.47億美元採購145門及配套彈藥)
92輛龍捲風遠程火箭炮(印度裝備俄制9A52-4式旋風多管火箭炮50輛左右,此外在蘇聯時期還購買了42輛9A52-2T,俄羅斯重型遠程火箭炮系統,車長11.2米,寬度2.5米,高度3.15米,車重25噸,具備夜戰能力,發動機是一臺卡瑪斯重卡生產的36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最大行駛速度90km/h,作戰距離1000km,主要發射裝置為三種15X122毫米火箭發射管或8X220毫米火箭發射管或6X300毫米火箭發射管。口徑:300毫米,射程:70公裡,改進型90公裡)
54輛「皮納卡」Pinaka 214毫米12管火箭炮系統(印度80年代自主研發的重型火箭炮,發射車購自蘇俄,動力系統應該是來源於卡瑪斯公司,行駛速度60km/h,最大行駛距離750km,主要武器是12X214mm,火箭彈口徑214毫米,射程40公裡(MK2型60公裡))
BM-21「冰雹」122毫米40管火箭炮
BM-30「旋風」300毫米12管火箭炮
◎反坦克武器
「陶」式反坦克飛彈(美國休斯飛機公司於 1962 年開始研製的一種管式發射、光學瞄準、紅外 自動跟蹤、 有線制導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飛彈武器系統,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反坦克導引飛彈,目前生產的TOW可以貫穿任何已知坦克的裝甲)
格納/毒蛇重型反坦克飛彈(射程4000米,破甲深度1000毫米以上,紅外成像制導)
AT-5「拱肩」反坦克飛彈(AT-5反坦克飛彈是蘇聯發展的重型第二代反坦克飛彈,1976年起蘇軍開始裝備,用於代替AT-3和AT-2反坦克飛彈。AT-5反坦克飛彈長1300毫米,彈徑155毫米,採用紅外半自動、有線傳輸指令制導,巡航速度175米/秒,射程25-4000米,破甲深度600-700毫米)
AT-4「塞子」反坦克飛彈(AT-4反坦克飛彈是蘇軍70年代中期裝備的第二代反坦克飛彈,用於取代AT-3反坦克飛彈,主要用於打擊坦克和各種裝甲目標,也可用於攻擊野戰工事等。1975年開始裝備蘇軍。AT-4反坦克飛彈的結構和性能與米蘭飛彈很相似,兩者都是採用紅外自動跟蹤方式。AT-4反坦克飛彈系統全重23.5千克,彈長1200毫米,彈徑135毫米,彈重12千克,採用紅外半自動制導方式,射程70-2000米,破甲厚度500-600毫米)
「米蘭」-2反坦克飛彈(法德研製的第二代輕型反坦克飛彈。1963年研製,1974年裝備部隊。採用目視瞄準、紅外半自動跟蹤、導線傳輸指令制導方式。彈徑116毫米,彈重6.7千克,射程2000米,垂直破鋼甲690毫米。1983年對基型「米蘭」作了改進,戰鬥部直徑103毫米增至115毫米。目前對改進型「米蘭」-2進一步改進,將採用串聯戰鬥部,以對付複合裝甲和反應裝甲。改進後的「米蘭」-2稱為「米蘭」-2T)
AT-3「薩格爾」反坦克飛彈(AT-3反坦克飛彈是蘇聯涅波別季梅機械製造設計局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的第一代輕型反坦克飛彈,北約命名為薩格爾,1961年開始服役。該系列飛彈直到80年代初才停產,共生產20000枚,曾大量出口亞、非、拉及東歐各國,並轉讓生產技術,我國的紅箭-73反坦克飛彈就是仿製該飛彈而來。AT-3反坦克飛彈主要優點是體積較小,重量較輕,抗幹擾性能好。缺點是攻擊盲區大,飛行速度慢,前兩個型號(AT-3A/B)目視跟蹤,手動控制,命中精度低;後一個型號(AT-3C)雖改用紅外跟蹤、半自動控制,進入第二代反坦克飛彈之列。AT-3反坦克飛彈長831毫米,彈徑120毫米,翼展393毫米,彈重11.4千克,動力裝置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120米/秒,採用手動有線指令(AT-3A/B)和半自動有線指令(AT-3C)制導,射程400-3000米)
瑞典M2式「卡爾·古斯塔夫」84毫米無坐力炮(結構緊湊,由線膛身管、後噴管、擊發機構、兩腳架及瞄準具組成。M2型全炮長1.13米,含兩腳架全炮重14.2千克,1-2名炮手即可進行操作。炮彈初速310米/秒,射速6發/分,能發射破甲彈、榴彈、照明彈和發煙彈。發射FFV65式破甲彈的有效射程為400米,能擊穿400毫米厚均質鋼裝甲。發射的FFV441式榴彈內裝850顆鋼珠,配用多用途引信,可觸發或空炸,有效射程1.3千米。M3型全炮長1.065米,重9千克,發射F的FV597式火箭助推尾翼穩定超口徑破甲彈,彈徑132毫米,有效射程250米,可擊穿900毫米厚均質鋼裝甲)
M40A1式106毫米無坐力炮(M40式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是美國1940年代的一種反坦克無坐力炮,作為步兵伴隨火炮使用。該炮機動方便,戰場適應能力強,可配用M79、M92和M149E5三種炮架,既可固定於地面使用,也可以安裝在M274輕型拖車、各型吉普車和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上使用;配用彈種多,使用範圍廣。配用彈種包括,殺傷人員的榴彈和對付裝甲目標的破甲彈、碎甲彈;配用新型瞄準系統和新彈後,對目標的命中概率和毀傷增大,與美制型號相比效能有所提高。 )
印度防空飛彈(印度15508套防空系統;中國750套防空系統)
———————————————————————————
S-400防空飛彈/SA-21陸基移動式中遠程防空飛彈系統(S-400防空飛彈(俄文:С-400 Триумф,譯文:「大勝」或「凱旋」,北約代號:SA-21/薩姆-21,綽號:Growler,譯文:咆哮)是俄羅斯陸基移動式中遠程防空飛彈系統,也是俄羅斯防空軍第四代地對空飛彈系統[1],由俄羅斯阿爾瑪茲-安泰中央設計局於1999年開始設計。是S-300防空飛彈PMU3型的全新升級版本,可用於從超低空[2]到高空、近距離到超遠程[2]的全空域對抗密集多目標空襲,並針對第五代戰鬥機和複雜的幹擾與對抗環境進行了特別優化,具備反戰術和中程彈道飛彈的能力。它能指揮發射8種不同類型的飛彈,最大射程達到400公裡)
S-300V防空飛彈/SA—12「鬥士」中遠程地空飛彈(前蘇聯「安泰」(Antey)研製與生產聯合體研製的一種機動式全天候型高空、遠程地空飛彈系統。俄羅斯研製的具有反戰術彈道飛彈能力的中遠程地空飛彈系統,俄羅斯稱C-300型。分兩種系列,一是「金鋼石」中央設計局研製的S-300P系列,北約稱為SA-10(薩姆-10),該系列目前共有S-300P(SA-10A)、S-300PM(SA-10B)、S-300PMU(SA-10C)、S-300PMU1(SA-10D)、S-300PMU2(SA-10E)「驕子」五種型號;二是「安泰」設計局研製的S-300V系列,北約稱為SA-12((薩姆-12),該系列目前有S-300V、S-300V1「安泰」-2500兩種型號)
S-300P防空飛彈/SA-10「格龍布」地空飛彈武器系統(蘇聯國土防空軍第三代地對空飛彈系統。從1967年開始研製,1981年裝備國土防空軍,為全空域大型防空飛彈,具有反巡航飛彈能力。20世紀80年代年代中期前蘇生產裝備了約110枚,原為固定陣地發射)
SA-5「甘蒙」中高空超遠程地空飛彈(由蘇聯金剛石中央設計局(Almaz NPO) 在上世紀60年代設計的中高空超遠程地對空飛彈系統,擔負國土防空打擊敵高空戰略轟炸機與超高空戰略偵察機。其中SA-5B/S-200V "織女星Vega",使用V-860PV/5V21P飛彈,於1970定型,最大射程250千米,最大射高29千米)
SA-2中程地空飛彈(前蘇聯製造的第一代全天候中程、中、高空地對空飛彈武器系統,1953年研製,1957年開始裝備部隊。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彈長10.79米,彈重2375公斤,戰鬥部為定向爆炸的破片殺傷式戰鬥部,裝烈性炸藥118公斤。最大射程為48公裡,作戰高度最大高度32公裡,最小高度為1公裡。速度為3馬赫,採用發射架傾斜發射。動力裝置為一級固體助推器和二級液體發動機。主要擔負國土和要地防安任務,重點對付遠程轟炸機和偵察機)
NASAMS-II中近程要地防空飛彈(採購由挪威康斯堡公司和美國雷神公司合作研製生產的NASAMS-II地空飛彈系統,新的系統將取代印度的俄羅斯產S-125「伯朝拉」(北約代號SA-3)防空系統,主要用於要地防空。NASAMS-II由原來的NASAMS地空飛彈系統改進而來,主要的區別是採用了北約標準16號數據鏈和美國雷神公司研製的AN/MPQ-64「哨兵」三坐標對空雷達。AN/MPQ-64「哨兵」雷達一種三坐標、無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工作在X波段,最大作用距離74km,對小型戰鬥機截獲距離為40km。主要任務是自動探測、跟蹤、識別和報告空中威脅目標,包括飛機、巡航飛彈和無人機。一個NASAMS-II作戰單元包括4部AN/MPQ-64雷達和9部6聯裝飛彈發射裝置。系統配用的飛彈是地基型AIM-120,有效射程20千米,有效射高3900米)
SA-3「果阿」中近程要地防空飛彈(對付中低空飛機的全天候近程地空飛彈,蘇聯編號С-125,是第二代中、低地空飛彈,又名「小羚羊」,在印度被稱為「帕朝拉」或是「伯朝拉」,自20世紀年代未開始裝備蘇軍,1961年首次公開出現,適用於要地防空,也可用於野戰防空。該飛彈採用破片殺傷方式,破片數量可達到3670塊,4枚飛彈齊射可形成15000多塊碎片。其飛彈發射架為固定式,4聯裝,作戰中一般採取2發射擊一個目標,制導系統可同時射擊2個目標)
SA-11「牛虻」中近程地空飛彈(中低空、中近程機動式防空武器系統,為「根弗」飛彈的後續型,主要承擔野戰防空任務,裝備陸軍飛彈旅,80年代中期開始服役。採用半主動雷達雪的制導。薩姆-11陸基型和艦載型飛彈系統都是用帶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9M38M1/9M39M1飛彈,採用半主動單脈衝雷達制導;飛彈彈長5.56米,比美國的「標準」飛彈長0.86米;彈重為690千克,比「標準」飛彈重82千克;彈徑為400毫米,翼展860毫米,高能破片殺傷戰鬥部重70千克,配有經過改進的無線電-電子近炸引信,殺傷距離為17米;飛彈最大速度為3馬赫,最大過載為20g)
「阿卡什」中近程防空飛彈(以蘇聯的SA-6飛彈為基礎進行仿製,)
SA-6「根弗」中近程野戰防空飛彈(前蘇聯50年代末開始研製,1970年裝備部隊的全天候近程中、低空防空飛彈,俄方代號為「正方形」,採用雷達自動尋的制導。彈長6.2米,直徑33.6釐米,彈重550公斤,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戰鬥部,重約57公斤,裝列性炸藥40公斤。最大射程為60公裡,最小射程5公裡)
「特裡舒爾」近地空飛彈(以蘇聯的SA-8近程地空飛彈為基礎。「特裡舒爾」(Trishul)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局研製的機動式低空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主要用於對付低空、超低空飛行的戰鬥機和直升機。1983年7月開始研製,1986年2月首次發射試驗,經過8次試驗,至1989年7月試驗成功,並開始小批量生產,1993年起裝備部隊,能滿足陸、海、空三軍需要,將生產1萬套系統。由飛彈、雙聯裝(或六聯裝)發射架、火控雷達和車載指揮系統組成。飛彈採用旋壓鋁合金結構、玻璃纖維整流罩和高強度鋼固體火箭發動機殼體。動力裝置為雙推力發動機,整體式助推器推力受HTPB藥柱控制。雙聯裝發射架為陸軍型號,裝在加長型BMP-2戰車底盤上,空軍將採用六聯裝發射架,裝在國產8×8卡車底盤上。帶有升降機構的指揮車也採用BMP-2型底盤。該系統採用地面雷達和彈上控制系統相結合的制導方式,地面火控雷達是從荷蘭引進的「捕蠅器」系統,其搜索雷達為全相干脈衝都卜勒體制,具有邊搜索邊跟蹤能力,能同時搜索和跟蹤多個目標,對雷達反射面積為1平方米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約為20公裡。跟蹤雷達採用單脈衝都卜勒體制,有X和Ka兩個工作波段,脈衝重複頻率可變,有多種發射頻率可供選擇,具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Ka波段對付超低空快速目標能力強,能在低能見度條件下跟蹤掠地飛行的目標和徑向速度等於零的直升機)
SA-13「金花鼠」近程地空飛彈(前蘇聯研製的機動式晴天型低空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75年裝備部隊。稱「箭10」。北約稱為「金花鼠」。可補充或取代SA-9。包括飛彈、4聯裝(或6聯裝)發射架、光學瞄準具、測距雷達和被動射頻控測器,裝在1輛履帶車上,可攜帶12~16枚飛彈,地面機動性好,具有兩棲作戰能力。主要承擔陸軍前沿部隊防空,通常與23毫米自行高射炮混編成防空連,配屬於摩託化步兵團和坦克團,對付低空亞音速飛機,射程0.5~10千米,射高9~5000米)
90臺SA-19 2S6M「通古斯卡」彈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統(專門針對直升機設計的全自動、全天候自行防空系統,該防空飛彈車無夜戰能力。具備兩挺30mm自動炮,8具飛彈發射管,裝有30毫米雙管高射機關炮和9M311防空飛彈。飛彈射程6000米,火炮3000米,可以打擊200-8000沒的各種中低空目標,其跟蹤雷達的最大跟蹤距離可達13公裡)
SA-8「壁虎」自行近程地空飛彈(射程僅有幾公裡的用於野戰防空的自行近程防空飛彈,第二代野戰防空飛彈系統,美國叫薩姆-8(SA-8),北約稱為「壁虎」。它是一種複合制導的全天候近程低空飛彈系統,整個系統由一輛三軸輪式發射車和雙聯裝發射架及一部綜合制導雷達組成。每部發射車可以獨立完成目標截獲、跟蹤、打擊,也可以與防空團檢控雷達協同作戰。飛彈型號為9M33系列)
SA-9「甘斯肯」自行近程地空飛彈(射程僅有幾公裡的用於野戰防空的自行近程防空飛彈,蘇聯稱9К31 「Стрела-1」,西方稱作「蓋斯金(燈籠褲)」(Gaskin),在中國被稱為「箭-1」,是前蘇聯研製的自行式全天候型高機動低空近程地對空飛彈武器系統,主要用於對付低空亞音速飛行的飛機目標。彈長1.8米,最快速度2馬赫,可攻擊飛行高度為15米至4500米的目標)
SA—16「手鑽」地空飛彈(SA-16型地空飛彈,即SA-16防空飛彈(SA-16「手鑽」),俄羅斯命名為「針-1」(Igla-1),代號「9K310」。由依熱夫斯基機械廠研製,是一種可攜式近程低空防空飛彈系統,主要用於對付低空、超低空飛機和懸停的直升機,是SA-18的簡化版本,是「針」系列可攜式防空飛彈的基本型。20世紀70 年代末研製,1981年裝備前蘇軍,飛彈型號9M313 。全彈分為前艙(裝導引頭)控制艙,戰鬥部,主發動機和起飛發動機。由於在飛彈的外形布局,制導控制,動力裝置,作戰系統等很多方面採用了新的技術和設計,故作戰空域,飛行性能,殺傷效果,作戰使用等戰術技術指標均較同屬第二代的SA-14先進。性能上比SA-14有明顯提高,但因不具備抗紅外人工幹擾的能力)
SA-7「格雷爾」近程可攜式地空飛彈(1968年在前蘇聯部隊服役,為可攜式防空飛彈系統,主要裝備在摩步營和空降兵分隊,作為單兵防空武器。生產代號為9K32,北約稱之為SA-7。採用紅外尋的制導,彈長1.35米,直徑7釐米,彈重9.2公斤,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戰鬥部,重3公斤,最大射程為10公裡,最小射程1公裡。作戰高度最大高度4公裡,最小高度為50米。速度為2馬赫,採用單兵肩射或車載發射。動力裝置為固體助推發動機和雙推力固體主發動機,可用於對付噴氣式飛機、螺旋槳飛機和直升機)
ZSU—23—4式23毫米自行高炮(蘇聯於上世紀60年代開發的第二代自行高射炮,取代了第一代光學瞄準、人力操控的ZSU-57-2防空坦克,用於伴隨坦克團、摩託化步兵團行進間超低空防空)
L40/70式40毫米高炮(瑞典博福斯公司 1945 ~ 1946 年開始設計和研製, 1949 ~ 1950 年瑞典陸軍對該炮進行試驗,同時完成研製工作,投入生產。印度軍隊在繼續使用 L/60 式高射炮的同時,引進瑞典生產的 L/70 式自動高射炮,並於 1972 年獲準生產。主要用於地面部隊和重要設施防空,可攻擊低空飛機、飛彈以及地面或水上目標)
印度彈道飛彈(印度是亞洲地區的飛彈大國,裝備的飛彈種類和數量較多,總數超200枚,先期的飛彈武器主要來源於英、法,後來主要來源於前蘇聯。它在60年代和70年代從原蘇聯引進了氣象火箭、火箭發射裝置、雷達站、遙測站及其他發射火箭的配套設備,1992年又同俄羅斯籤訂了購買火箭發動機合同。1980年7月和1983年4月,印度先後兩次發射SLV-3火箭取得成功。目前,印度不但具備了發射低軌地球衛星的能力,而且能把1000公斤重的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中國彈道飛彈目前超1500枚。)
———————————————————————————
「蘇裡亞」洲際飛彈(SURYA)(在研,美國等國家的專家認為,1996年3月21日印度自行研製並發射成功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已經證實了印度開發研製洲際飛彈的能力。據印度國防專家稱,雖然PSLV目前還不是洲際飛彈,但把PSLV改制成洲際飛彈將是十分容易的事情)
「烈火1 」「烈火2」(在役烈火-1、烈火-2以及在研的烈火-3、烈火-4、烈火-5陸基彈道飛彈,又名「阿格尼」(FIRE),是一種二級彈道飛彈,印度很可能對該系統進行改進以提高它的射程,使其達到2500公裡。該系統可以攜帶常規和核彈頭。該飛彈原來是印度1983年開始研製的中程彈道飛彈,是印度10年飛彈發展計劃的主要項目之一。1989年5月首次試射成功,到1994年2月已進行了3次試射。它的彈長為21米,發射重量16噸,採用兩級動力裝置,最大飛行速度為2500米/秒,採用慣性+雙微處理機控制系統制導方式,戰鬥部為單彈頭,重1000千克,可裝常規高爆炸藥、子母彈、化學彈藥,也可裝核彈頭。該飛彈成功地使用了碳纖維技術,使飛彈能承受5000C的高溫,保證彈內輔助系統在高溫條件下正常運轉)
紹裡亞地對地彈道飛彈(印度潛射彈道飛彈K-15的陸基版本,射程超700公裡,印度稱該型飛彈不但具備常規打擊能力還能攜帶核彈頭)
「大地」-2(又稱「普裡特維」(PRITHVI)最初是為陸軍開發的一種地對地「複合力量」武器,它的射程為150公裡。是印度自行研製的一種戰術支援地對地近程彈道飛彈系統,主要用於打擊敵方縱深目標的一種戰場武器;1983年開始研製,1988年2月25日首次試驗,1995年開始裝備部隊,1997年2月23日SS—250空軍型試射成功。現有2種型號:SS—150和SS—250,空軍訂購125枚,陸軍訂購175枚SS—150型。具有射程遠(150~250千米),威力大(核或常規戰鬥部任選)、精度較高(CEP=150米)、便於使用等特點,缺點是發射準備時間長(3小時),制導技術比較落後,無空防措施和隱蔽手段,發射前生存能力低。為了裝備SS—150,印炮兵於1993年組建了飛彈團(每團3個飛彈連和1個支援連,每連16枚飛彈),部署於旁遮普邦境內的西部軍區。另外,在中印邊境的山地部隊也裝備了這種飛彈)
「拉克什亞」式陸射巡航飛彈/PTA的無人駕駛飛行器(印度航空開發局制定的一個靶機/巡航飛彈雙重目的發展計劃,從1982年開始研製的。起先,只是研製了一種靶機。1985年,印度就在靶機試驗結果的基礎上,著手研製「拉克什亞」巡航飛彈。這種巡航飛彈雖然現在並不顯赫,但其發展潛力卻不可小視。「拉克什亞」巡航飛彈的射程為600千米,速度為 0.82馬赫,巡航高度為15~100米,彈長6米。常規型彈頭重450千克,制導方式為慣性制導+主動雷達末制導;未來還可能裝配小型核彈頭,制導方式為慣性制導+GPS制導。發射時,採用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進行發射。由於該飛彈是印度在前蘇聯幫助下研製的巡航飛彈,因此,其氣動外形和內部艙段布局均與前蘇聯的「冥河」艦對艦飛彈相似,類似一個小飛機。頭部為橢圓曲線旋轉體,中部為圓柱體,尾部為二次曲線旋轉體,它有兩種型號:車載型和機載型。戰鬥部有核和常規兩類,常規彈頭,主要用於從敵有效防區外攻擊指揮中心、跑道、水面艦艇等陸地和海上目標,兼有對陸、對海雙重作戰能力;在常規型基礎上發展的戰略型裝核彈頭)
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飛彈(射程超400公裡的增程版,印度和俄羅斯聯合研發的一款飛彈。有陸基、海基和空基三種型號,可以對前線作戰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是印度為數不多的中近程打擊飛彈)